前言:在上一稿中,我带大家一起重温了二十世纪初那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于梦等象征性语言的解读。在当时,他提出的理论首次将心理学从一个充满玄学状态的混沌中拉进了科学的殿堂,但是在当今看来,他的很多理论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心理学理论。他对于梦境与象征性语言的解读当中充满了各种自说自话的自满逻辑,缺乏可证伪性,也就是说按照他的逻辑,他怎么解读自己遇到的梦境都是能说得通的,而这也恰恰成为其他心理学家一直不认同他的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当时,他的理论一经提出,也是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而他将所有象征性语言的象征意义与人们的种种性经历挂钩的想法,更是激恼了他最为得意的一名学生。这名学生自此与他决裂,开创了心理学早期的另一个理论学派,他就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卡尔荣格在心理学界,可算是一个另类,他就像是金庸笔下的那种练就邪派武功的正派高手,他的心理学著作可算是相当地晦涩难懂。初翻他的著作,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神棍”,他的著作中充斥着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还有很多宗教学、神话学等等的专有名词。很多想通过读他的著作去了解他的人,往往在翻开他著作的那刻就会被无情的劝退,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人了解他理论的原因之一。
卡尔荣格的父亲是一名传统的基督教牧师,所以从小受他父亲影响,对宗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其他小孩还在嬉戏打闹时,荣格就开始接触一些神学类的书籍与著作,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大量阅读哲学类书籍,年轻的荣格在阅读哲学与神学著作的过程中,也展开了自己最初的思考,他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找出能揭示世间一切事物根本的终极逻辑,想要找出神学与哲学之间的理论联系,但是众所周知,这两者本身就存在着不可弥合的矛盾与分隔。为了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他让自己成了其他人眼中的一个嗜爱读书的怪人,他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将其广度延伸至印度教、道教、佛教禅宗、阴阳学等等的领域,对其中的很多领域也有很深的研究,这种不寻常的成长经历为他未来的理论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荣格以学霸的身份进入了巴塞尔大学学医,但是奇葩的是,在接触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他渐渐开始对一门在当时极其冷门的医学学科产生了兴趣,那就是精神病学。受当时周边人的影响,起初荣格是没打算学习这门学科的,但是精神病学教科书中的第一句话令他茅塞顿开,这句话就是“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人格之病的医学”,正是这句话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成为精神病医生的他,用自己的实践慢慢摸索出一套让身患精神疾病的病人走出精神怪圈的理论体系,而其中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极大,那就是他之后的导师弗洛伊德。
说起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相爱相杀的关系,那话题可就相当之多了。这对师徒曾经亲密无间,形同父子。首次见面他俩就畅谈了十三个小时,可谓是相见恨晚,心心相惜。起初荣格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坚定捍卫者,而弗洛伊德又更将这位爱徒视作是自己的钦定接班人。弗洛伊德也常常用圣经中的两位圣人做比喻,将自己比作是摩西,而将荣格比作是约书亚,他俩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可谓世间无不散之筵席,这对亲密的师徒最终也因种种原因而分道扬镳。关于他俩分裂的具体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但最关键的还是彼此之间对于心理学的不同认识,之后荣格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弗洛伊德的国际心理学会,自立家门,开创了心理学的另一个著名派别—分析心理学派,而后也成为了成就不亚于弗洛伊德的另一名心理学宗师。
虽说他俩对于心理学的理解不同,但他们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建立在梦境的解构与无意识的理解之上。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被压抑的非理性欲望的无意识满足,所以这种无意识往往是幼稚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做梦者童年被长期压抑的欲望与冲动,而且大部分都牵扯到人类最原始的性欲望。现在看来,这些想法不免还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去解构一些童话中出现的象征性语言场景,也会觉得极其可笑。拿我们最熟悉的《皇帝的新衣》举个例子,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裸体是一个具有极其明显性质的性符号,所以按照他的逻辑,可以得出,裸身的皇帝就代表当时的很多封建贵族都有着暴露自己性器官的性癖好,由此看出这种解构是多么的荒唐。“裸体”并不见得非得跟性搭上关系,其实这个象征性语言也可以理解成“毫不做作的坦诚相待”,而那个浑身裸体的皇帝也并不见得就非得是一个暴露狂,把他理解成代表当时拥有权威但却常常被非理性的愚蠢给支配的封建贵族岂不更加贴切?
关于这点上,荣格的理论可谓是弗洛伊德的改良版本,他在长期从事神经病学研究时发现,人所作的梦境中出现的各种象征性事物并不都只是人们曾经经历或者目睹过的,还有一些是人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比如在书中荣格曾经讲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从未接触过宗教事物的8岁的小女孩曾不止一次地梦到一些诸如世界末日、宗教大审判等等拥有很浓重的宗教事物的梦,这些现象让荣格重新开始思考梦境对于人心理的实际意义。
通过实践,他发现人们所做的梦境中,会出现很多拥有共通性质的事物出现,诸如十字架、大洪水等等的符号,所以他揣测人们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记忆,而这种记忆象征着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元初起源。由此,他以他的理论框架重新构建了自己的冰山模型,重新建立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按照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可以得知意识是人们按照社会约定俗成而建立的一套显性理念层面,潜意识就是被压抑的非理性欲望,而间隔两者的是意识的审查机制,负责筛除意识中的非理性层面。
但是在荣格看来,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并非如此,他认为意识是你集中注意力感知到的事物,潜意识是你未曾感知到的事物,间隔两者的便是一条基准线。在基准线以上能被感知到的,便是意识,而在基准线以下未被感知到的,那便是无意识。以此为基础,他大胆地提出,意识并非只限于个体层面,根据他的实践经验得出,人们的无意识深处存在着人类所共有的记忆,这种共有的记忆就叫做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幻化出的种种象征性事物构成了我们传说、神话与童话源源不竭的素材库。
在荣格看来,无意识并非是非理性的,恰恰相反,无意识往往要比意识更加智慧、果敢,很多被我们称为天才的人,其实是对无意识的感知要比我们正常人要敏感得多的人,他们能很轻易地感知到集体无意识中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部分,并将其以各种实体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由此诞生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比如艺术家凭借灵感就能创造出杰作,这其中所谓的“灵感”便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起先,荣格本打算将自己的提议告诉自己的师父弗洛伊德,让弗洛伊德修改和完善他的理论体系,但弗洛伊德这个倔老头却是死活不肯修改自己的理论,他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完美无瑕的,根本不需要修改。历史上的著名大学者总有这种幼稚到极点的固执与倔强,古希腊发现勾股定理的毕达哥拉斯也是如此,他就因为他的徒弟发现了根号二这个无理数,而对其痛下杀手。当然,弗洛伊德没有像毕达哥拉斯一样对待自己的爱徒,但是两人就为此而翻脸,从亲密无间的师徒变为相爱相杀的对手。
2016年9月日本著名的游戏厂商ATLUS推出了他们厂主打的JRPG游戏系列Persona(女神异闻录)的第五作,一时间赢得了媒体评价与广泛玩家的一致好评。游戏描写了主人公与同伴们白天作为学生生活,夜晚则运用名为“Persona”(人格面具)的特殊力量,化身为“窃取心灵的怪盗”,向社会中扭曲腐坏的势力发起挑战的都市浪漫物语。
我本人特别喜欢这款游戏,曾先后花了一百多个小时才将其主线剧情打通,对游戏中展现的诡异万变的构思至今记忆犹新。ATLUS作为一个常年从事制作JRPG游戏的厂商,旗下的作品都带有很独特的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真女神转生》系列与《女神异闻录》系列,这两个作品系列其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恶魔学、宗教学、神秘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其中《女神异闻录》系列中整个心理世界的架构完全取材自荣格心理学派的相关理念。
虽然《女神异闻录》系列每部作品的故事剧情都是完全独立的,彼此之间基本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在每部作品的设定中都会出现一个叫做“天鹅绒房间”的地方,而在这个房间中总会有一男一女两个很奇怪的角色出现,男的是一名叫做伊戈尔的年长者,他是天鹅绒房间的主人,女的是他的副手,角色设定不一定,会根据每部游戏的特点出现不同的女角色,但是清一色的都比较年轻靓丽。
天鹅绒房间应该算是《女神异闻录》游戏系列的符号性标志了,而这个设定的灵感来源便是荣格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而这也就引出了本人要讲的荣格心理学中与象征性语言有关的一些概念了。
让我们先回到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那段时间,这段时期对于荣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他陷入了一段低潮期。此时的他,心理精神方面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他曾不止一次地见到幻象出现在他面前,也曾感受到有很多鬼魂出现聚集在他家中。为了排解自己的心理精神问题,他开始对自己进行精神治疗。
在此期间,他在自己梦里经常会看到两个人,而这两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我们先从其中的那个男性讲起,严格意义上这个人应该加引号,因为他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长相特别奇怪,有着一张老者的面孔,头上长着犄角,背后还有一对翅膀,可算是一个梦境中出现的扭曲的怪物,而这个怪物就是荣格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的元初模型,他就是荣格著作中时常会出现的费列蒙。
因为荣格之前有过很多神学、宗教学类的知识积累,而菲列蒙的形象集合了很多反宗教的元素,据此特点,荣格将菲列蒙称为“异教徒”。通过在梦中与菲列蒙的对话,荣格发现菲列蒙并非只是来自于他个人内心,是超越本人存在的一样东西,而他看到菲列蒙的这种形态,只是他内心心理中将他呈现出了这种样式。
而另外一名女性,长的很非常年轻靓丽,她身上有着荣格心里理想女性的所有优点,是荣格内心理想女性的化身。这两名出现在荣格梦境中的象征性事物,带领他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心理泥潭。意识到人内心深处拥有的共通意识,由此开始慢慢发展完善自己的心理学理论。
后来,荣格开始收集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神话与童话寓言故事,结合自己的医学治疗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人类共有的原型。并将他梦里的两个形象理论化,产生了他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基础,那就是集体无意识。怎么理解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呢?请大家对比一下各国的神话或者是各个宗教的不同故事,会发现就算文明之间不存在联系,但是这些故事之中都是有些相似或者共通的地方。在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中,这些共通的地方就是由集体无意识的模式转化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解释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区别,荣格曾用岛打了一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以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作为根基的海床,就是我们人类文明进化中所积累起来的集体无意识。以此为基准,荣格心理学体系的大厦开始慢慢建成。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做一个衍生,如果大家现在穿越到古希腊时期,你可能会在雅典的广场看到一个很奇怪的人,这个人整天挺着大肚子,一双眼睛也大得感觉要突出来。这个怪人几乎每天都会在广场中央逗留,逮着一个人呢,就死劲地跟他说话、聊天,聊一些在常人看来玄乎其玄的事情。没错,他就是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崇尚理性主义,他认为世间的真理其实一直都存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理性思考才能发掘他们,而获取知识,其实就是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真理的过程。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觉,其实这个朴素的哲学观点与我之前讲到的荣格心理学中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有着相似之处,而这一点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知识虽然是分科的,但其本质是共通的,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集体潜意识”的存在吧。
聊到此,其实也该用简洁的语言去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荣格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了。如同荣格本人一样,在他的心理学理论中存在很多相当“神棍”的概念,这些个概念不知劝退了多少想要了解荣格心理学的人。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玄乎其玄的理论体系,让荣格心理学成为了许多游戏、小说、动漫、影视作品喜欢引用的概念原型,而这其中引用最多的是荣格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
经过长期的从医经历,荣格发现心理无意识的存在有两部分组成:本能与原型。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荣格指出,本能的存在不仅证明了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而且也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根本内容之一。而原型是深埋在我们意识深处,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沉淀而形成的人们意识共有的原始意向。这两者存在相互决定,相互对应的关系。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本能的体现模式,而两者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荣格发现,在人类远古神话、宗教、艺术、哲学乃至其他一切文化领域会反复出现的共同形象,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中会普遍存在某种共同形式。他认为这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什么偶然巧合,而是因为这种形式原先就深埋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这就是他所说的"原型",如果拿一种熟悉的事物作比的话,大概就是塔罗牌了。
原型可以是人,比如英雄、智者、魔女,也可以是物,比如大地,曼荼罗图案,也可以是一种过程。有多少典型的生活情境,就可以有多少原型。所以,原型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普遍形象,就是原型在其中的心理投射。
在构建《女神异闻录》系列游戏世界观的过程中,就广泛采用了代表性的原型有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等原型的概念。我们按照游戏中牵扯到的原型进行一一列举说明。
阴影原型,就是人格的最底层,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不道德的欲望和情绪,就如同游戏中先后出现的鸭志田、斑目、金城等几个boss一样,他们在社会中往往都具备光鲜的外表,但是其内心深处都是化身成各种邪恶的“阴影”存在。
人格面具原型,指的是人格最外层掩盖自我的假象,仿佛演员所戴着的面具,它按照别人和社会的期望去表现自我,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在游戏中,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普通的高中生,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中进入了心理世界,为了在心理世界中扮演心灵怪盗,他们往往都会因此而佩戴上符合自己特性的“人格面具”,化身为心灵怪盗,而这也是游戏名称persona的含义。(确切地说,这款游戏更应该翻译做“人格面具”)比如,在P5中的怪盗团中男主、莫尔加、坂本龙司、喜多川佑介、新岛真、佐仓双叶、奥村春和明智吾郎拥有的初始人格面具分别为怪盗亚森·杰克、蒙面佐罗、身穿红色长裙的吉普赛女郎卡门、基德船长、日本武士五右卫门、女教皇约翰娜、像UFO的死灵之书、《三个火枪手》中的女英雄米莱狄以及侠盗罗宾汉。
阿尼玛/阿尼姆斯,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这一对名词来源于拉丁文,元初的意思指代男女,而在此处呢代表人们潜意识深处完美的女性和男性。阿尼玛指代的是男人内心中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则指的是女性心中男性的形象。在游戏中,主角会在梦中进入天鹅绒房间,而天鹅绒房间里除了有个伊戈尔之外,还有一位美丽的女性——拉雯妲,而她其实就是男主心中阿尼玛的化身。
智慧老人/愚者,是原始智慧的形象化,这个概念其实时常会出现在神话传说之中,基本上都是比较理性的模样,而这个形象其实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熟知的一些传奇故事、童话寓言之中,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教授、《魔戒》中的白袍巫师刚多尔夫、亚瑟王传奇中的梅林巫师以及不论在东西方神话的各种窘境中出现的颔首白发的智慧老翁等等。在《女神异闻录5》中出现的智者/愚者形象就是伊戈尔,而之前荣格在梦中遇到的那个怪物费列蒙其实也是指引荣格找到自我的智者原型,而这个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荣格心里面完美化的弗洛伊德。
以上便是《女神异闻录》系列游戏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原型概念,但除此外,我们还会在神话中遇到诸如母亲跟儿童一样的原型。母亲,包含像大地一样胸怀宽广,像大地养育万物一样充满母性的积极面向,也包括对母亲无上权威和支配的恐惧和抵制造成的消极面向。儿童,象征自我的潜能,潜在力量的具体化。
在荣格心理学中,最后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自性,也就是self。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整体,它包含一个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个人格的整体,被他称为“自性”,在《红书》中自性一般以曼陀罗的形象出现。自性跟自我不同处在于,前者包含了意识与无意识两个概念,而自我只仅仅存在意识层面这个概念。所以荣格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完整的精神,只不过这个整体一开始大部分都淹没在无意识的水面下,而他所说的个体化进程,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我们终其一生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整体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小心不让它分裂成彼此分散互相冲突的系统。但是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对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过于宏扬,让他们误以为意识就是精神的唯一内容,拒绝和抛弃无意识,想要最大限度地排除无意识的影响。但是,无意识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它始终都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过度压抑的结果就是它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宣泄出来。面对无意识冲动,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使意识自我与无意识和谐紧密地互相配合工作,让个体投入到更令人愉悦、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也正是在这种意识和无意识的不断冲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的精神才会真正被锻造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虽然,荣格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从释梦开始,发觉梦境中的象征性语言,从而解除患者的心理病患。但是,它同样也可以用来解构我们身边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细节。很多人都觉得神话作为一种远古文学,其内容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只是供人们饭后闲谈时随便聊聊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东西方在信史系统出现之前,很多都靠着传说去记述曾经的历史,这就说明了其实很多传说与神话之中蕴含着很多历史的细节。
从医学说起吧,要知道现代医学可不是天生就是这副模样的,它的发展史之中掺杂着许多巫术、神秘主义、炼金术等等的不被现代人所认可的事物,但是不管东西方文明如何发展,其中总有一些事物却是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存在。比如在古典医学中,很长一段时间被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所统治,反观东方这边,虽然没有出现“四体液”一类的学说,但是也有诸如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三体液”说等等相似的学说。
再比如东西方文明不管经历了多少迥异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在乐理方面,起初发现的泛音列都只有五个,基本上都是1,2,3,5,6,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羽;还有比如数字7,对于这个数字,一直存在一个7加减二的原理,一般认为人的短期记忆就只能清晰地记住5-9位字符,所以在早期人们设置座机的电话号码时一般也只会将数字字符限定在5位到9位之间,而7位是最理想的,所以早期的时候我们的座机电话号码都是7位数(当然是除去区号)。
这个七加减二原则也同时出现在建筑学领域里,在古代中国皇宫的建设为了凸显“九五之尊”的至尊象征,长宽比例严格限制到九比五。当然我在此处提及这些概念并不是为了承认它们的合理性(事实证明,这些学说在当今看来还是很荒谬的),只是为了去探讨荣格心理学说的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除此之外,在哲学领域,不管是东方的“道生一”,还是西方的“我思故我在”,亦或是影响中国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虽然他们起源自不同的地域,但是却在揭示世界的哲学真相中有些相似,亦或是异曲同工之处。或许,真的如荣格所说,现实世界中的潜意识深处真的存在着累积我们人类文明几万年之久的文明结晶,那个揭示我们元初认知思维的集体潜意识吧。
PS:文中插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能力有限,文章撰写还是存在诸多疏漏,如有错误,烦请大家斧正。谢谢了
评论区
共 6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