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一些文字内容可能令人不适,但不会出现恶心图,请放心阅读。
说起蟑螂,相信从南到北,每个中国人都有很多话要讲。那些人类和蟑螂对战的历史,实在是深刻惨烈,可以说每一场战役都是无数的尸体和尖叫组成的。
战争,战争从未改变。而各种灭蟑产品的slogan都是优秀伟大的史书,对这些人蟑对战的悲惨战争,它们记录得真切详实,栩栩如生,简直不忍心阅读。
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众多生物都在走向灭绝,平均一个物种可以在地球存活400万年。智人的历史有25万年至40万年左右,但蟑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2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
它们的适应能力极强,从雨林到沙漠,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大陆上都有蟑螂的踪迹,是的,北极地区也有蟑螂,愚蠢的人类,你们无处可逃了!
根据已发现的一个含有蟑螂的波罗的海琥珀判断,4000万至5000万年前的蟑螂,和现在几乎并无二致。这也就意味着蟑螂一直以不变的姿态适应地球变化,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物们经历了多次大灭绝,甚至很多地球主宰者已经早早离去,可蟑螂还是那个蟑螂。它们每天经历人类惨绝蟑寰的大屠杀,却仍福荫子孙,繁荣不息。
首先想纠正一点:蟑螂并不都对人类有害。蟑螂一般泛指蜚蠊目的所有昆虫,这是个庞大的家族,已知有4600个种类,大多数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对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其中和人类生息地重叠的仅约30种。因为这30种,剩下4000多种平白无故背了骂名,感觉有点倒霉。
我们认为蟑螂是害虫,因为它们入侵性强并且传播病原体,还有恐怖的繁殖能力。但不能否认确实有些品种的蟑螂也能给人带来益处,比如有些漂亮的品种可以当宠物饲养,有些可以食用(尤其在一些热带地区),还有些是宠物的粮食,爬宠爱好者一定不陌生:如果家里有鬃狮蜥或者变色龙,笨拙的杜比亚蟑螂是洁净且营养丰富的可爱饲料。
蟑螂并不都是坏的,那人类为什么要害怕蟑螂,以至于有些弱鸡人类一提起小强就要困飞魄散似的?我们有理由怀疑,欺软怕硬的人类之所以对蟑螂恐惧,是因为小强们太强大了,开挂到像外星物种一样。
《辐射》里扑面而来的辐射大蟑螂很恶心,但仔细想想,废土上有蟑螂确实是个合理的设定。
根据放射学研究表明,蟑螂可以承受非常高的辐射量。有传言说广岛和长崎原爆之后,蟑螂可能是唯一在原爆废墟中存活的生物。这个假设再验证大概有点困难了,不过根据现有数据,让一个人类完全死亡的辐射量约10格雷,半数致死量(毒理学中描述让半数试验总体死亡的毒量或辐射量)约4.5格雷;反观德国小蠊的半数致死量竟高达64格雷,比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蟑螂的战斗力也很比人类强得多。它们会爬行,会游泳,急了还可以飞,水陆空三栖战斗,海豹突击队也不过如此。美洲大蠊是人类下颚咬力的5倍,也就是说你那一口大白牙的劲儿还不如一只蟑螂。
蟑螂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活下去,它们能自己进化出抗药性,所以轻易是杀不死的。
蟑螂们可以钻进十分细小的空间,外骨骼非常灵活,会缩骨功,可通过只有身体1/4那么高的缝隙,能被压得很扁却纤毫无损,可以一边承受300倍于自身体重的压力,一边行动自如。
甚至能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美洲大蠊光喝水能活一个月,如果水和食物都没有,可以活三个星期。
在不呼吸的状态下,它们能生存45分钟以上,是比贝爷更究极的求生高手。头不见了,仍旧可以进行部分日常活动,甚至存活9天左右时间。
小强们还有很多冠军头衔,比如犀牛蟑螂是寿命最长的昆虫,可以活超过10年;美洲大蠊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昆虫之一,下次再被蟑螂扑脸反应不及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情有可原了。
当然,蟑螂最令人咂舌的是魔鬼般的繁殖能力。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一年可以繁殖十万只后代,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在极端环境下,如果只有雌性蟑螂没有雄性蟑螂,那么交配过的雌性蟑螂不需要交配,自己也可以繁殖——所谓的孤雌生殖。
所以有个说法:如果你家中看到一只蟑螂,那么很可能有一千只蟑螂了。
蟑螂和人类的共存史可能已经难以考证了。最早出现人类的地方大概就出现了蟑螂,几万年间大家相生相伴,相爱相杀,缠缠绵绵到今天。
蟑螂的确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的物种,由于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早就频繁出现在流行文化里。所以,也许你早就被蟑螂洗脑了,自己却一无所知。
常见的蟑螂有很多种,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澳洲大蠊、辐射大蠊(误)……有人可能会因此恨上美国德国什么的,但是这些名字只是蟑螂的首次发现(背锅)地。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都产自非洲,因航海贸易带去了美洲和澳洲大陆;德国小镰被认为来自北非或东南亚(现在仍未确定);东方蜚蠊可能来自东欧的克里米亚地区。
虽然形态各有不同,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蟑螂基本还是有共性的:习性肮脏,外形糟糕,透明的翅膀,细长的触角和恶心的腿毛,是昆虫恐惧症患者的噩梦。正是这种画风独特的外形,让蟑螂很早就成为西方文化中邪恶的害虫。由于在各种电影和游戏作品中,蟑螂以及它的变异物种们,包揽了令观众恶心的角色。
从电影《黑衣人》到《裸体午餐》,再到特摄片《战龙哥斯拉之决战宇宙魔龙》,人类在生活中没打够蟑螂,非要在屏幕上继续过瘾。
游戏中以蟑螂为原型的怪物数量颇多,有些是像《寂静岭》中的Creeper或者《生化危机》中的Reaper那么重口的,也有些是被卡通化,看起来稍微能接受了的。还有一些,则是被过度美化了——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创作者为什么要洗白一只蟑螂。
不过,既然老鼠都能变成可爱的米奇,那蟑螂也可以美美哒。像《精灵宝可梦》里的费洛美螂,一开始甚至没意识到这玩意的原型是蟑螂。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真的没杀够蟑螂,消灭蟑螂这种大快人心的环节在游戏中并不少见,甚至衍生出一批蟑螂模拟游戏,让人类有机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蟑螂心酸的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弱鸡人类想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毕竟他们在现实中被蟑螂吓得嗷嗷叫,只能编个程序自己骗自己。
今年夏天搬家离开广东,第一反应是终于可以和那些拥有浅褐色薄纱般翅膀的美洲大蠊说声再见了。
在北边生活的德国小蠊们只有指甲盖儿那么大,简直不够看,一拳可以打死十个。我的内心发出冷笑。
然而事实是刚搬进新家不久,我就在厨房的缝隙中发现了身体如黑墨般油光锃亮的,比美洲大蠊的造型更具艺术感,且自带甲壳光泽的日本大蠊。
都知道南方产大号小强,北方有小号小强,品种不同,身材各异,环肥燕瘦,各有喜爱。
可还想再说一句,上海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既有小号小强,也有大号小强,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我全都要,大小通吃,永不落空,这里让每位小蠊和大蠊的粉丝和平共处,摒弃偏见,共同生活。
评论区
共 16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