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ody gives a sh—about any of the other Marvel characters. Go back and do a deal for only Spider-Man.
没人在乎其他漫威角色,我们只要蜘蛛侠。
——索尼影业,1998年
小白免本来只是因为要看蚁人2而补了蚁人1,然后就补了其他没看过的漫威,发现碰巧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漫威时期,于是萌生了梳理漫威商业宇宙的想法。小白免试着按照这几部路线大概梳理下漫威影业成立以来的赚钱历程。
蚁人系列在漫威宇宙是比较温柔可爱的,既不像复联系列那么苦大仇深,也没有银河护卫队那么玩世不恭,走了个童趣合家欢路线,也难怪很多漫威粉批评它不痛不痒。
社交媒体和硬核粉丝怎么想,影响不到漫威爸爸的票房。从08年钢铁侠1开始,漫威电影的累计票房稳步飙升。1998年漫威给索尼影业开出了$2500万美元购买漫威所有角色的电影开发版权,索尼说我们才不要蜘蛛侠以外的角色呢。十年后,钢铁侠的全球票房轻松突破5.8亿美元*,二十年后,雷神3的全球票房达到8亿美元之多,不知道索尼作何感想。
2009年迪士尼爸爸40.2亿美元收购了漫威之后,股价上涨了309%之多。
现在超越华纳、索尼、环球、派拉蒙,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公司(下图是福斯被收购之前的布局)。
小白免一路看下来,觉得迪士尼和漫威一拍即合的、比别家影业都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真正 以做产品的思路不断打磨一套模式,在迎合时代和粉丝口味的创新的同时,还不丢掉自己的特色。
比如2003年饱受诟病的 李安导演版绿巨人 ,是由漫威影业(那时候还是 Marvel Enterprise不是Studio)制作、环球影业发行的电影, 预算1.378亿美元,票房2.45亿美元 (即使是大烂片也稳赚)。那时「漫威模式」还没有成型,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漫威尝试了各种借鉴漫画的影像形式来讨好粉丝,但节奏实在太拖沓,色调和叙事极其压抑,留白又很多,CG 技术也不太行,难以过瘾。
绿紫的不祥配色,大段舞台剧式的内心戏和独白,对于刷了一天漫威的小白免来说,倒像奶茶中的黑咖啡,康师傅中的螺蛳粉,配方不对却意外地提神醒脑。
「联客」公众号也有朋友留言说「把《绿巨人》当作一部李安电影而非传统漫威电影来看,观感还是不错的。」
不按套路出牌,或者说那时还没有现成的套路,也就成为它注定失败的原因。
导演个人风格强不是什么好事儿,拍得太好后续难以超越(诺兰蝙蝠侠),拍得太奇葩也接不下去(蒂姆伯顿蝙蝠侠),拍得太烂系列直接被砍(李安绿巨人),尽量选用职业的大片导演或新人导演。
漫画风的转场和分屏没什么卵用,粉丝看中的是角色刻画,而不是「看起来像漫画」。
超级英雄可以偶尔严肃地悲情一下,比如童年阴影啦、痛失真爱啦,大家以前都做得不太好,这次试了一下有点过,下回少放一点应该能不错。
Stan Lee出场打个杂总错不了
这部绿巨人应该给漫威的教训比较大,它之前的X战警、蜘蛛侠,之后的神奇四侠,都是比较稳的超级英雄片——之前漫威都是几百万小成本制作,下了1.39亿美元血本的蜘蛛侠1赚回了8亿多全球票房,X战警2也是四倍的投资回报率,两倍的绿巨人实在差强人意。
08年漫威重启绿巨人,投入1.5亿,票房2.6亿,绿巨人系列暂停,现在复联里的绿巨人出现少,也就不奇怪了。
类似的是2004和2008年失败了的惩罚者Punisher(总共600万投资,600万票房),直到去年才以电视剧形式重启。
漫威经验: 当一个 IP 卖得不好,就……再给它一次机会
2008年是漫威的分水岭——Marvel Studios制作的钢铁侠1上映,标志着漫威电影宇宙的开端。
这里要着重提一下漫威影业创始人、真·幕后黑手Avi Arad,本来是一家给漫威做玩具的公司Toy Biz的老板,1993年作为创始人加入漫威电影部门,参与制作了几部早期的超级英雄片。
作为一个看着蜘蛛侠和超人长大的犹太人,Arad对漫画行业感情很深。他在1996年漫威破产之时不离不弃,还在97年把自己的玩具公司同跌入谷底的漫威合并,以玩具的高利润带动漫威影业重新起飞。
在漫威迷茫地胡乱授权的时代,Arad已经有着清晰的版权控制意识,他主张在剧本、选导演和卡司,以及选择发行合作伙伴等前期制作环节就严格把控,为后来所有的成功打下基础。
虽然Arad在2006年辞去了漫威的相关职务,却一直以制片人身份参与了几乎所有的X战警和蜘蛛侠系列、以及部分钢铁侠和复联的制片,今年即将上映的毒液和蜘蛛侠动画片也由Arad担纲制作。
纽约时报认为漫威漫画能在大荧幕上生动流行起来,Arad功不可没:
Mr. Arad's great accomplishment – and it is one, given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ring any kind of printed material to the big screen – is conveying what makes those heroes tick as characters... He works with the filmmakers to ensure that the heroes are conflicted, the villains motivated, the outcome shaded. Arad 的巨大贡献——毕竟将任何印刷内容转换到大屏幕上都是非常困难的——是将哪些英雄变成角色。他和电影人一起,为英雄赋予矛盾、坏人赋予动机,并使得结果没那么黑白分明。 ——纽约时报
现在看来,钢铁侠1仍然是一部非常成功好看的商业片,撇开奔涌着男性荷尔蒙的机械控和金发美女的老套设定,也有很多时代气息的改编。比如替代传统漫画苏联冷战背景的中东恐怖分子反派,比如超人蝙蝠侠美队都不曾有的亲民感,比如集霸道总裁和忠犬于一身的人设,很难不让人喜欢。
小白免看了Arad的履历真切地觉得:钢铁侠并不是一天造好的,即使天生有好 IP,仍要经历各种辣眼睛的钢铁侠、绿巨人、蜘蛛侠甚至神盾局,才有后来的牛逼。
跑个题:西红柿炒蛋的角色似乎都C位出道,衍生品也卖得特别好。
演员从一而终。流水的007超人蝙蝠侠几年一换,铁打的唐尼钢铁侠十年如一。戏里戏外演员和粉丝都跟着成长,让漫威宇宙的陪伴意味更真实。
起到teaser trailer作用的片尾彩蛋,从钢铁侠的神盾局彩蛋到蚁人2的复联彩蛋,从单一彩蛋到双彩蛋,彩蛋成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主要的讨论内容!
Stan Lee出场打个杂总错不了
钢铁侠的好友「战争机器」罗德扮演者、《嘻哈帝国》大佬Terrence Howard霍华德没能出现在第二部,他表示自己曾推荐好友唐尼拿下了钢铁侠的角色,也签了三部的合约,但得知第二部不能给到协议的800万美元,而仅仅有八分之一(因为漫威觉得不管有没有他电影都会成功),霍华德愤怒地离开了自己的角色和昔日好友*。
实际情况是,配角霍华德在钢铁侠1里已经赚得比唐尼多300万美元。第一部仅仅拿了50万的唐尼,到钢铁侠2身价涨到了1000万,钢铁侠3和复联的薪酬分别是下图显示的5000万,而到复联3和4已经飙升至2亿美元。
紧跟着钢铁侠2是雷神1、美队1,每一部单人英雄系列都藏着复联宇宙的彩蛋。2012年顺势推出复联1,和前几部差不多的2亿美元投资,回收了1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将近7倍,做到了单人英雄1+1+1+……1>n的效果(数不过来惹!
于是漫威把单人英雄电影也拍得越来越花哨,到了2016年的美队3:内战,钢铁侠的出场时长之比美队的38:15只短了一分钟,接下来是冬兵23分钟,黑寡妇等一众英雄都有十几分钟不等的露面,配置堪比复联,观感上也颇像复联前戏传。
经过了两轮单人英雄和复联的铺垫,漫威模式在美队3已经成为了坚不可摧的票房号召力,但也意味着模式开始老套,产品需要更新迭代。
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算是漫威模式2.0的产品,两部银河护卫队全球票房均为投资预算的三四倍。「世间再无高大全」的反英雄新套路是比较成功的尝试,以至于后来其他英雄也多了嘴炮模式。复古流行乐的使用别具一格,还引入了迪士尼「每部电影一个萌物」的圈钱设定。可惜 滚导也离开了这个系列 ,不知道下一次有这样难得的导演个人趣味体现会在哪部。 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黑豹蚁人,又和复联这代英雄不太一样,更像是银河护卫队和复联的混血品种。虽然国内社交网络上的热度远不如其他英雄,两部蚁人能分别以一亿多美元的「小」投入,博取五亿多美元全球票房,也算闷声发大财了。
最后说下漫威宇宙纷繁复杂的版权归属*。可能是因为做了几部不太成功的电影,九十年代漫威动荡时期开始各种卖版权。斯坦李老爷子一直很热衷电影化,还把家从漫威大本营纽约搬到了好莱坞*,但实际情况是,李老爷子是个艺术家吉祥物,后期已不太参与公司事务,而是搞了很多像斯坦李传媒和POW! Entertainment和其他商业上不太成功的项目。
下图是Geek Twins网站列的漫威版权归属图表,在去年二月的版本里,还有一大群英雄在福斯手里。
第五版更新至去年十二月,大部分英雄已经被迪士尼爸爸收编回来了。
除了那些被改编成电视电影的英雄,以及游离在漫威版权宇宙之外的斯坦李老爷子,上图的很多角色小白免都不认识。漫威的 IP 资源还远没有被开发完,毕竟人类总是需要英雄的,未来是否有更多「英雄产品」,让我们准备好钱包以待。
你能相信,漫威史上最失败的一部电影居然是克苏鲁题材的 Man-Thing 么?这部2005年上映、同狮门影业合作的片子,投入3000万美元,仅收回110万票房。小白免看了结尾片段,简直要自戳双目——太土了!
现在克总这么火,CG 技术也越来越好,还有黑魂血源血族等作品各种铺垫,希望漫威版克总也能尽快重返大屏幕。
本文仅涵盖Marvel Studios漫威影业的部分,如果想了解漫威漫画漫长的发家和撕逼史,可以翻翻去年五月小白免手里这本《漫威宇宙》,不过讲述的年代比较久远,大多数漫画和核心人物中国观众不甚熟悉,读起来有点容易走神。好在作者的笔触轻松娱乐,斯坦李和杰克科比等众漫画师的撕逼史也颇有趣味,可以一读。
*本文票房数据主要来自Box Office Mojo
*第一任「战争机器」霍华德透露自己为何离开钢铁侠:https://screenrant.com/why-terrence-howard-didnt-return-for-iron-man-2-salary/
了解更多漫威,「联客」公众号的朋友还留言推荐了「台湾 Youtuber 超粒方制作的 《迈向无限之战》」: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c6QE03CMLgtf0f1-uDdbw
评论区
共 4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