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电视、机顶盒乃至游戏机的迭代更新,“4K”这个词儿在大家口中越发频繁。
上网下载 4K 影视资源和京东、淘宝购入 UHD 影碟也成了不再遥远的话题。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4K 播放设备的确出现了,但是前几年世界各地电影界斥巨资购置的 2K 数字影视制作设备不可能一夜全部淘汰,这些设备包括—ARRI 的部分数字摄影机、达芬奇调色系统、激光胶片记录仪、渲染 CG 动画的刀片服务器集群;那意味着更多的设备、更多的电力和更大的占地。对于某些赶进度的剧组来讲,将全套制作流程升级到 4K,也意味着在服装道具、特效制作、数字调色上的工期和细致度上全面升级。
一边是整个数字制片工艺及其配套设备需要经过多年才能逐步汰换到 4K 水平;另一方面是家用 4K 播放设备迅速投产并大规模上市。电影发行商们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路:在制作数字中间片时仍然运用全套 2K 流程(数字院线的2K标准分辨率是2048X1080,并非我们常说的2560X1440),等到出 UHD 影碟和 UHD 流媒体的时候通过影视后期制作公司通过商用化的技术进行特殊的插值处理,将画面提升到 4K 分辨率。
但是,虽然一般消费者用消费级播放设备(PS4 PRO、XBOX ONE X、各种4K输出蓝光机)也可以将普通蓝光碟片插值到4K分辨率播放,但这种民用级设备的画面输出效果仍然不如电影发行商通过商用技术进行插值的片源。
有些广电设备商还刻意开发了用来检测 2K 画面插值到 4K 之后是否出现过量噪点等问题的监测装置,用户可以对插值后的画面进行检测,并以像素为单位清除这些噪点。
另一方面,4K 影碟的色域范围(BT2020)得到了空前扩展,第一次超过了 2K 和 4K 电影数字拷贝共同使用的色域范围标准(DCI-P3)。而普通蓝光影碟的色域范围(REC709)比电影数字拷贝的色域范围还窄些。而 4K 流媒体沿用了 4K 影碟的整套标准。因此在色彩方面,即使是官方炮制的”升级 4K“影碟或者在 Itunes、NETFLIX、YouTube 上提供的”升级 4K 片源“,只要在正确的设备上播放,其色彩表现力仍然甩开普通蓝光一大截——这里的正确设备,是指不要盲目选择某些互联网企业生产的野狐禅 4K 电视。
此外,正规 4K 影碟的容量是66GB~100GB之间,远远大于 2K BD 的 50G, 因此码率也远高于常规 BD,在动态表现上更占便宜。
顺便说一下,保存完好的35毫米电影胶片的真实画质可以与 4K 旗鼓相当,但院线放映所使用的经过再度冲印的普通拷贝也就跟 2K 分辨率数字拷贝相当,如果经过大灯长期烘烤,甚至可能掉到 1K 的水平;保存完好的70毫米电影胶片其画质直逼 8K。因此“一些保存良好或经过修复的胶片电影画质超过或相当于当下新片”和“2K 数字电影放映观感好于普通胶片电影”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且并不矛盾。
当然,在看重分辨率的观众眼里,素材分辨率不足始终是个大事;况且并不是每张”升频 4K“的 4K 影碟,其画质都十分理想——后期制作公司的用心程度直接影响画质好坏,有些”注水 4K 影碟”如《真·哥斯拉》、《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与普通蓝光差别不大。以下笔者根据 IMDB 网站登记的后期制作规格,简要介绍一下近年采用”原生 4K“和”升频 4K“的影碟。方便 4K 电影爱好者做出选择。
以下介绍一些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以4K流程为主的影片、以及前期素材接近4K,后期制作4K化的影片(其中部分电影在电脑特效制作中可能将渲染要求降到了2K)
接下来是在后期制作完全走2K流程的影片范例,有些影片拍摄了5K和6K的前期素材,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后期制作仍然是2K:
评论区
共 4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