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有最棒的科幻电影和动画,是诸多geek和nerd公认的文化黄金年代。我本人就宁愿循环听《GTA: Vice City》里的Flash FM和WAVE103这两个虚拟的80年代广播电台也不愿听今天流行电台里播放的破歌,但是我希望下一个流行的vibe不是由炒90年代文化冷饭的电影带起来的。
今年没有《怪奇物语》了,所以我想先写个“剧透”送给大家。
《怪奇物语》系列的最终结局是一个坏结局,这个结局就是很多喜欢《怪奇物语》的中年人每天都在过着的、再平白无奇不过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
《怪奇物语》中的四个小伙伴长大了,Mike会做与他爸类似的职业,40岁时心就死了;Lucas会成为大龄愤青,去大城市街头参加各种抗议活动;没牙崽Dustin会成为小科技公司企业家,但因路子太野遭IBM、苹果和微软夹击最终破产;Will则会留在小镇和哥哥开店。
Will每日看店百无聊赖。他每天早睡晚起,啤酒肚一天比一天大。他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对事物充满好奇,也不再在乎别人的想法。但是每次怀旧电台里响起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的前奏时,他总会莫名地双目圆睁、汗毛悚立,各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一股脑地袭来。他瘫坐在椅子上,拼命稳住呼吸的同时似乎听到了森林里骇人的咆哮。Will不经意间挠了挠越发稀疏的头发下那条越来越掩盖不住的伤疤。二十多年了,还是有点痒。
是的,Will那天晚上跑团后骑车回家的路上遭了车祸,撞到头后昏迷了两年(并且随着季数增加还会昏迷更久),Eleven、平行世界Upside Down和各种怪物都是他在昏迷中幻想出来的。
《怪奇物语》中有个也许你没注意到的细节就是Will从来没有在清醒的时候与Eleven进行过面对面的互动。尽管在第一季中Eleven在Upside Down中做了种种寻找Will的努力,二人唯一一次在正面世界互动只是第二季中Eleven摸了在病榻上昏迷的Will一把。如果一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开始对话,那么这个人大概就疯了,所以是你见不到Will和Eleven互动的。
Eleven是Will的潜意识中在梦境中的投射。“位面行者Eleven”就是Will在龙与地下城角色单上想创建但是却因为不好意思在好友们面前们扮演女孩而没创建出来的角色,同时也是在保守的Hawkins镇向他最好的基友Mike表达爱意的唯一可行办法。
《怪奇物语》中的Mike、Lucas和Dustin经历的种种冒险是一场 Will主持的游戏。在睡梦中他是能力无上的Game Master。俗话说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奔跑,没有华丽玩具的孩子要学会幻想,四个孩子中家庭经济状况最差的他靠得更多的是他的画笔而不是高级的“孩之宝”玩具来表达自己的幻想。而在睡梦中他再也不受纸、笔和骰子的限制了:镇边的能源实验室摇身一变成邪恶的迷你51区;游戏手册里的狄摩高根和夺心魔纷纷从纸上跳出来钻进镇周围的树林里和农田下游荡。Hawkins镇缺的是什么呢?一个风骚飙车男和一个打电动的滑板妹,于是Will嘴角一扬, Billy和Maxine就这么几乎是凭空出现一样从加利福尼亚搬到了鸟不拉屎的Hawkins镇,Max的存在顺便还能让Lucas和Dustin争风吃醋。
对了,孝顺的他甚至还给她单身已久的妈妈编出一个明显不接地气的、卡通角色式的男朋友来:Bob诚实、贤惠、幽默,完全是他生父的反面。每次坏蛋即将得手的时候,他就派Eleven这个强大到bug的角色来拯救世界。诸如此类,总之一切就是Will梦中的一场游戏。
以上就是《怪奇物语》的终极剧透,以后的季不看也罢了。
据统计《怪奇物语》是自Netflix开始网播内容以来最热门的剧集没有之一。有多热门呢,举个例子吧,第二季首映当天的观看人数达到0.25亿人,要超过位于第二名的《漫威捍卫者联盟》三倍之多。除了制作精良、角色大多数时候智商在线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我认为《怪奇物语》之所以能在西方影视界引起轰动就是因为它激起了像片中Mike爸爸那样被生活所麻木的人心中的一点火花。单纯的友情,年轻的爱情,无尽的冒险,乐观地说,大概所有喜欢《怪奇物语》的人生命中都曾拥有过这三者其中的至少一个;悲观地讲,大概这些人也都曾缺少过这三者其中的至少一个。尽管生于中国的我们大多没有亲身经历过影片中的环境和文化,但是喝着阶级敌人的奶(读作:看美国电影和动画片)长大的我们多少都会理解片中美国80年代文化印记的再现。我们中的许多人知道片里的哪处梗是向哪部电影致敬,某个特意加以特写的日常用品是那个时代生活潮流的体现等等。
在影视作品中,2010年代以来这种炒80年代文化冷饭的作品并不少见:除了《怪奇物语》还有前些年的《Super 8》、《亡命驾驶》、《幸存的女孩》,以及去年的《小丑回魂》和《极寒之城》(这电影整个就是一超长的80年代新浪潮MTV……),等一大把;音乐形式上,今天网上的大多数Vaporwave也大多是些仅仅把音乐慢放的“Lazy Vaporwave”,同时我也看不到SynthWave过时后下一波的Wave将是个什么Wave;在游戏方面,像素风格独立游戏这些年差不多也出烂了,玩家们对它们的态度从热烈欢迎变得越来越烦了……总之似乎靠80年代文化印记吃饭的创作好像越来越不给力了。
我不否认上述炒文化冷饭作品中优秀的部分,我本人特别喜欢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比如塞隆姐姐(或阿姨,取决于你的年龄)在东柏林的Kino International影院播放着《潜行者》的幕布后面揍人这种光怪陆离的场景真的不是随便一部电影中就能见到的。我只是觉得它们最大的问题是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对过去的文化产物索取的量有点太大了。通过反例来诠释这个问题,比如说过去的导演在八十年代拍一部设定在六十年代的电影,并不会把大量精力花费在插入各种六十年代文化上的菜单和梗上面。像今年的《头号玩家》这种加入海量彩蛋和流行文化引用的超级文化冷饭电影要是放在过去会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有点无耻的。
假如《怪奇物语》要出到十季(大概不会),Will Byers也将继续昏迷下去主持这场越来越腻味的游戏,就像人们将对炒80年代文化冷饭一样越来越腻味。直到有一天Will玩不下去了,终于在2010年代末的某天醒了过来。他说:“快给我当代最流行的摇滚乐和电子游戏,要最暴力的,要R级的!”。
“摇滚乐已经死了,Will。”已经年过半百的哥哥Jonathan说,眼角似乎有泪划过。
可能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审美疲劳的加剧,众geek和nerd们会对“靠梗吃饭”这种更应该被称为制作而不是创造多媒体作品的路子会越来越厌烦吧。希望我们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能让2040年代的人来炒的2010年代文化,而不是到时候让他们折回半个世纪去直接再炒一遍80年代的文化吧。
评论区
共 2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