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式反坦克导弹,作为美军第一款自制、大规模装备且投入实战的反坦克导弹被广大军迷所熟悉,也是各种军事题材游戏中的主力担当,其中就包括32号关服的《少女前线》。在很久很久以前,《少女前线》更新了重装小队,其中就有陶式导弹,又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想从陶式创立之初讲起,聊聊它的结构、变种、发射方式和参战记录,今天总算是出来了。
二战之后,各国把反坦克武器的开发方向定在了更轻便、准确性更高、射程更远、也更适合空心装药的导弹系统,美军也不例外。
早在1951年美国军方就提出了他们对制导反坦克导弹的需求,希望能够替代军队中的无后坐力炮和巴祖卡。1952年~1953年,美国陆军在评估了正处于研发阶段的法国SS-10反坦克导弹后,选择与航天物理开发公司签订研发合同,并将该导弹命名为SSM-A-23 Dart。
SS-10是全球首个大规模装备的反坦克导弹,采用瞄准线指令制导(MCLOS),发射后操控员必须确保目标在显示器的十字中,并且用手柄操控导弹飞向目标。
和SS.10类似,Dart也采用了MCLOS制导,但加了用于末端制导的一个红外导引头,操作员手动操控导弹,进入红外导引头的制导范围后,导弹即可独立飞向目标。
但是Dart后续一系列的测试现实其性能并不令人满意,无法达到设计之初的目标。1957年美国军方放宽一部分条件,但到了1958年,其研发进度依旧远远落后于计划,并且继续下去会导致预算严重超标,于是Dart被放弃了。
1959年美国陆军采购了法国的SS.10以及SS.11,分别命名为MGM-21和AGM-21。随后美军又采购了一批法国ENTAC导弹(美军命名MGM-32A)。
但美国自己的反坦克导弹研发之路并没有停止,在美军看来不论是SS.10还是ENTAC都只是权宜之计,1961年末美军提出研发新的反坦克导弹,并交由3家公司设计,最终Hughes Aircraft胜出,研发代号XBGM-71A。1968年休斯公司拿到第一份批量生产合同,1970年新导弹正式在美国陆军服役,陶式反坦克导弹的传奇就此开始。
先说说陶式导弹BGM-71 TOW的名字来源,BGM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BGM,而是a multiple launch environment (B) surface attack (G) guided missile (M),即能在多种环境下发射(B)攻击地面/海面目标(G)导弹(M)。其中只有在不同环境下发射对导弹并没有结构上的改动时,才能使用B这个缩写。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B、G这两个不是任何单词的首字母,也许是因为M和S已经被移动发射(Mobile)和太空支援(Space Support)给占用的原因吧。
而TOW则是Tube-launched(管发射), Optically tracked(光学跟踪), Wire-guided(线导)的缩写,简单粗暴明了。
陶式导弹装备部队后有多种改进型号,其基本型的陶式导弹包括发射发动机、飞行发动机、前翼面、尾翼、两个导线分配器、红外热源、电池、陀螺仪、保险装置及战斗部。后续虽然有多种改进型,但上述基本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动。
上图为BGM-71E结构图 ,其中:1、火箭发动机,2前翼面,3飞行发动机,4控制尾翼,5导线分配器,6、红外传感器,7、串联战斗部,8、聚能破甲战斗部,9、可伸缩探头,10、发射管,11、夜视仪,12、光学瞄准镜,14、回转仪,15、火控系统,16、飞行发动机尾喷口。
1971年服役,导弹直径152毫米,战斗部直径127毫米,战斗部重3.9千克,射程3000米,可击穿430毫米均质装甲。
1976年投产,射程增加到3750米,其他性能与BGM-71A相同,该型号主要是为直升机开发,目的是为了增加直升机的作战距离。
1980年AN/TAS-4夜视仪投入使用,陶式导弹可以选择在发射架上加装该夜视仪增加夜间作战能力。
在1978年启动ITOW(即陶式改进)计划,1981年服役,主要是采用新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并且在战斗部前端增加了一个可伸缩的探头,探头在发射后伸出,可以让战斗部在离目标装甲最佳距离处爆炸,使得穿深增加到630毫米。
ITOW计划的第二阶段,1983年开始服役。主要将原有127毫米战斗部拓展到152毫米,战斗部重量增加到5.9千克。同时更换了改进型的双基火箭发动机、新的数字对抗火控系统,更长的可伸缩探头,这使得TOW 2的穿深增加到900毫米。并且还换装了新的更轻的发射器M220。据了解,TOW 2生产数量达到77000枚。
TOW 2A1984年开发,1987年投产,主要是为了应对坦克的爆炸反应装甲,采用了新的串联破甲战斗部,在伸缩探头中装有一个小型弹头,可以引爆反应装甲,并击穿后方的900毫米均质装甲,相应的在尾部增加了配重。
1987年开发,1992年服役。主要更新为使用重新设计的战斗部,包括两枚向下发射的钽金属爆炸成型弹头(EFP),并且取消了可伸缩探头。TOW 2B采用新的有源双模导引头(激光/磁力)可以探测坦克的高度轮廓,使导弹战斗部能在目标上方引爆,实现从上向下攻击坦克薄弱的顶部装甲。
此外,火控系统也进行更新,让导弹的飞行轨迹高于射手的瞄准线,而射手仍可以将十字线直接指向目标。需要注意的是,TOW 2B的飞行轨迹并不像标枪那样先爬升,到目标上空后再俯冲。而是以一个固定高度直线飞到目标头顶,然后向下发射EFP。
不过TOW 2B只是作为2A的补充装备部队,并不是取代2A,并且有资料显示在阿富汗战场上,2B的表现并不比2A强,也许是因为阿富汗缺少坦克让2B打的原因吧。
TOW 2B的另一种型号,使用另一种战斗部,不过并没有投入生产。此外1996年休斯公司还提出对现有的陶式导弹的弹头进行换装,新的弹头可以对付碉堡、轻型装甲,休斯公司进行了测试,但并没有实现改装。
1988年,休斯公司展示了TOW 2的变体,主要使用无线毫米波制导,但并没有被采用。
1989年新的夜视仪装备部队,用以取代老旧的AN/TAS-4夜视仪
1997年休斯公司被雷神公司收购,陶式导弹的改进与生产也由雷神公司继续。
进入90年代,陶式导弹的取代者,各种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计划出炉,但因为种种原因被取消。同时陶式导弹也在开发"发射后不管"的型号,2000年雷神公司开始TOW FF计划(TOW Fire-and-Forget),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与无线电双模制导,但因为资金问题在2002年停止。
2001年开始研发,使用新的弹头,专门对付厚砖石和钢筋混凝土掩体,可穿透200毫米双层钢筋混凝土掩体,被称为地堡终结者。
TOW 2B的拓展型,增加了导线长度,改进使用更具空气动力学的头部,使射程拓展到4500米,其他没有什么改动。
此外,陶式导弹的无线制导版本也投入使用,后缀为"RF",该型号并不需要特殊改动,只需要将导弹后部的导线分配器换成无线电接收器就行。2012年雷神公司获得了6676枚无线制导的陶式导弹合同,包括BGM-71E TOW 2A,BGM-71F TOW 2B,TOW 2B Aero和BGM-71H。
除了美国,伊朗对1979年革命之前获得的陶式导弹进行逆向仿制,命名为Toophan,据说至少有11个变种,采用多种弹头,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陶式导弹BGM是指多平台发射,除了游戏中步兵使用的三脚架发射器外,还可以在从吉普到M3布莱德利等各种车辆,直升机平台发射。
最初的BGM-71A/B/C使用M151发射器,虽然相比被其取代的M40无后座力炮陶式系统要轻很多,但依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笨重的系统,整个系统约270磅(约122公斤)。
80年代,专为TOW 2系统开发了M220发射器,具体升级了什么我也不知道。80年代后M151和M220都可以使用双瞄准系统,包括系统自带的光学瞄准具和可选的气冷夜视仪。
整个陶式系统包括封装在发射管内的导弹;三脚架;回转装置;标准配置的光学瞄准具(包括一个13倍的瞄准镜和红外传感器);可选的固定在顶端的气冷夜视仪AN/TAS-4(后来升级为AN/TAS-4S);以及独立的火控系统及电池。
到了90年代末,雷神公司开发新的一体化瞄准系统,被称为M41 ITAS改进型瞄准系统(M41 TOW improved target acquisition system),其中整合了原有的光学瞄准镜、新的电子冷却夜视仪和激光测距仪。同时换装了改进型的火控系统、电池和回转装置。如今最新版的M41 ITAS-FTL(远距离目标位置)还在瞄准系统顶端装有基于GPS技术的PADS(方位姿态控制系统)。
陶式导弹可以装在大部分美军车辆上,包括M151吉普车、悍马、M113上的单管发射器,M2/M3布莱德利步战车炮塔旁的双管发射器。
此外,为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美国还专门开发了TOW Uder-Armor发射器(TUA),这是一个无人升降炮塔,由M27旋转炮塔、有装甲防护的升降发射架组成,包括两个发射管和全套的观瞄系统,操作员可以在装甲车辆的内部遥控操作导弹瞄准、发射和目标指引。
最初的TUA炮塔主要应用于M113运兵车以及由M113A2改进来的M901陶式坦克歼击车。后来M1134斯特瑞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LAV轻型装甲车均可使用TUA。
60年代,美国就开始搞各种直升机武器平台,想把包括但不限于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炮以及火箭/导弹等等想到想不到的东西怼到直升机上,其中就包括还在研发中的陶式。
最初的测试平台XM26是在UH-1直升机两侧装两个3管发射器以及必要的观瞄设备,1968年该项目转入AH-56直升机,但之后随着AH-56项目的下马而停止。
随后在越南战场上,美军需要提升AH-1武装直升机的反坦克能力,于是就把仓库里的XM26搬了出来,又搞了新的四管发射器,最终定型为M65系统,使得每个直升机挂架能够携带4枚陶式导弹,以及伸缩式的观瞄系统。能够携带M65系统的直升机包括美国陆军的AH-1Q和后续升级型号AH-1S和AH-1F,以及海军陆战队的AH-1系列。此外,山猫、A129、MD 500、Bo 105等多种欧美直升机也可以装配陶式导弹。
美军直升机装备的陶式导弹原计划将由AGM-169联合通用导弹(JCM)取代,但由于JCM项目的停止而搁置。最终计划由JCM的继任者联合攻击弹药系统JAGM替代,不过JAGM目前仍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想要全面替代四等马润直升机上的陶式,可能还需要点时间。
(貌似还有装在小鸟直升机上的双联装陶式发射架,不过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射手扣动发射扳机后,导弹内的陀螺仪开始旋转,电池开始预热(这时能听到一系列的咔啪声)。1.5秒后发射发动机启动,在0.05秒内完全烧干净,推动导弹射出发射筒。导弹四个控制翼面和尾翼相继展开,大概在射出去7米左右完全展开,随后飞行发动机点火,将导弹加速到约1000公里/小时。导弹发射后0.18秒,离发射器约65米处,战斗部保险解除,这个距离对射手是安全的。燃气从导弹水平轴30度的喷管中向侧后喷出,避免对后方导线的干扰,飞行发动机持续燃烧1.6秒后熄火,导弹在剩余的时间内进行滑翔。
导弹发射后,瞄准具里的红外传感器追踪到导弹的红外信号,确定导弹位置,同时射手将十字瞄准线对准目标,火控系统计算出飞行弹道后通过导线传输给导弹,导弹以此控制翼面调整轨迹,直至命中目标。如果未命中,会自动切断导线,如果瞄准具没有捕捉到导弹信号,将在1.85秒后自动切断导线。(这比需要操作员自己用手柄操作导弹飞行的SS.10高效多了)
陶式导弹的首秀是在越南战场,由一个陶式空中突击队完成,该队由三个直升机组、以及贝尔和休斯公司的技术人员组成,拥有两架装有XM 26系统的UH-1B直升机,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中测试陶式导弹。
1972年5月2日,安禄战役,UH-1B发射的陶式击毁了一辆北越坦克,这是陶式的第一个战果,截至5月底,陶式已确认的击毁数为24辆PT-76或T-54坦克。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利用手中的陶式导弹击毁了一些叙利亚军队中的T-72坦克,但击毁数量不确定。
伊朗在革命前采购有一批陶式导弹,以及64架可以发射陶式的AH-1J武装直升机,被用来抵抗伊拉克装甲部队。
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M2/M3步战车都装有陶式导弹,并用其摧毁了多辆伊拉克坦克。此外英国陆军的山猫直升机也装有陶式导弹,并用其攻击伊拉克的装甲车辆。
在摩加迪沙之战(即电影黑鹰坠落中的事件)的三个月前,联合国和美国准备在艾迪德参加部落会议时对其进行打击,AH-1武装直升机对会议大楼发射了16枚陶式及2000发机炮弹药,但艾迪德并没有参加该会议。(要是成功,黑鹰就不会坠落了)
陶式虽然参加了,但没啥大的战绩,毕竟没什么装甲目标需要打。不过2003年的伊拉克战场是TOW 2B的首秀,在这里TOW 2B和2A一起击毁了几辆T-72。
叙利亚内战期间,反政府军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陶式导弹(大多是BGM-71E,TOW 2A),并用其攻击叙利亚政府军的坦克/装甲车辆以及直升机。例如2016年2月叙利亚使用陶式击中叙利亚政府军的T-90坦克,按照叙利亚和俄罗斯的说法,对坦克并没有造成太大损伤,乘员安全脱离,坦克维修后继续使用。
目前陶式导弹依旧在生产和改进,如今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售出15万套陶式系统,超过65万枚陶式导弹。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少前世界中,陶式的故事仍在继续。
指挥官:喂喂,说了这么多,你堂堂陶式一发秒不掉绿无敌也就算了,目标消失后砸地板就当还原现实,遇见敌人就跑路还不销毁装备算是训练不足。但那么大个BOSS在那杵着你还打小兵,打中了还秒不掉,你……哎……哎!听我说!少拿训练当借口!给我回来!
本文资料来源WIKI百科;周喻虹《TOW重型反坦克导弹 弹箭技术》;以及互联网。本人能力有限,如有遗漏或错误,欢迎指正。(本文首发我的头条号,名字就不说了,免得打广告)
评论区
共 4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