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科幻春晚的第3篇解题,我们请科幻作家刘慈欣谈了谈他的“故乡”。 他说,他的故乡是地球。今夜,《流浪地球》终于上映,那么带着地球去流浪,不就是一场最好的“故乡奥德赛吗?
关于故乡
刘慈欣 | 著名科幻作家,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5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获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7年凭借《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故乡,我认为在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含义还是土地。土地曾经在我们的人类生活中占有相当重的价值。《飘》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郝思嘉的父亲临终前对她女儿说的。他说:
“孩子,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为之拼命和流血,除了土地。”
在过去的人们心目中,土地的地位是十分高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随着工业化进程,大量的人离开土地,不再靠土地生活,土地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就下降了,以至于到了现在,土地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只是一个情感上的依托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地球变成全球村的时代,故乡情结确实在飞快地淡下去。那些与土地相关的文化因素,故乡的风俗啊,饮食啊,文化啊,可能就越来越不重要了。现在人们不像过去一样在一个地方一老而终,他可能去过很多地方,会经历很多生活,可能会对不止一个地方产生故乡的感情;也有相当多的人,对任何地方都产生不了故乡的感情。这就是“故乡”概念的变化。这个曾经在整个人类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占有巨大分量的东西,变得多元化了。
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写科幻的人,我长这么大,没有对什么地方产生过故乡的感情,虽然有的地方我呆的时间很长,离开也就离开了。
但是有一点:当有一天我坐上一艘飞船离开,回望地球的时候,肯定会产生故乡的感情。所以我只能说,我的故乡就是地球。
将来我们散播到宇宙各处,那又是一个循环,一个螺旋性的上升。当人类的太空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故乡的观念将再一次回到人类文化之中,而且其强烈程度远胜于以前的故乡。因为以前的故乡可能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回家,大不了走一年,总能走回去的。但未来的星际开拓,可能回去一次要用掉半生的时间。这个时候,故乡那种强烈的感情,和我们以前人类文化那个故乡的感情是没法比的。
本段经刘慈欣和@喜马拉雅FM 授权,摘录自《刘慈欣的思想实验室》第2季第3期:《流浪地球》的后续是什么?
评论区
共 1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