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废话不多说,让我们直入正题,这次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二次元?因为动漫里的小姐姐好漂亮好可爱,我想……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具体是九几年不得记得了,我只记得是在我上小学之前。小孩子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在一个舒适的傍晚,也不记得是什么季节。爷爷奶奶在厨房准备晚餐,而我则独自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那时 我们都管这叫动画片,动漫这个词还没有出现。那是一台只有8个频道的长虹彩电。那天我无意中按到了一个台,屏幕中出现了一个金色长发,穿着绿色短裙和褐色长靴,的漂亮小姐姐,更为奇特的是,这位漂亮小姐姐长着一对像兔子般尖尖的长耳朵。因这极美之物幼童的内心受到了震撼。
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也不太明白讲的什么内容,然而这个漂亮的长耳朵小姐姐却让我萌发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悸动。我总会选择独处的时候找出这个台看这位漂亮的小姐姐,一旦传来大人的脚步声,我就会立即换台,就好像这是一个秘密。
没过多久她就真的变成了一个秘密被封印在了内心深处,那些更简单易懂的动画片成为了我所关注的主要对象,以及与小伙伴们聊天的话题,机器猫、圣斗士、变形金刚。过了一段时间我就上小学了,学校生活,新的朋友,更多的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进入了我的视界。那年萌发的悸动也被更多炽烈的激情所掩盖。但是那个动画片在我审美的偏好中似乎塑造了一种形象,尖耳朵的长靴短裙小姐姐以及剑与魔法的古典美感。依然不记得是在何时,我知道了那个长着长长尖耳朵的小姐姐是精灵一族。
在漫长的小学六年中,接触了森罗万象的动漫与游戏,上了初中,一款名为英雄无敌的电脑游戏唤醒了我心中被封印的剑与魔法的古典美感。之后又过了很多年我终于找到了幼年时偶然一瞥的那部动漫《罗德斯岛战记》。十多年过去了,精灵小姐姐依然是那么美丽。在读过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书之后,才理解了我幼年时那不可名状的悸动正是我潜意识中阿尼玛意象的早期投射。投射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的过程,个人的潜意识内容借此将自己转移到外部对象。阿尼玛被投射时,总有一种特征明确的女性形式。而阿尼玛作为一种原型完全是一个模糊结构,唯有通过投射才会呈现出确定的形式。
由于母亲是男孩接触到的第一个女性,所以往往早期的阿尼玛投射会自动选择母亲这个客体,后来因为与之相连的乱论幻想受到压抑,以及被日常现实夺取光泽,而重新在潜意识中沉睡。直到青春期被重新唤醒,即一个女人让人萌发出悸动的那一刻。由于我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和母亲接触的时间很少,所以阿尼玛似乎并没有以母亲作为客体进行投射。至于为什么会投射到动漫人物身上。由于阿尼玛作为一种潜意识原型是一个模糊的结构,它包含有一切女性特征,女神、女妖、巫婆、少女、魔女、女鬼等诸多积极的和消极的形象,所以当我无意间看到那个精灵小姐姐的时候,这个形象激活了我潜意识中的阿尼玛,由此可见,阿尼玛的投射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新生儿的心理并非一片空白,孩子天生就有大脑的不同,这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也是个性化的,孩子接受来自外界的感官刺激时具有某种特殊的、个人的感知和选择模式。原型借助这些特定的模式在个人心中制造出神话对等物。它们的影响始终是最为强烈的,它们最大限度地把现实神人同形。毋需质疑,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几年里,这种状况在儿童身上是存在的。因此那时我看到的精灵小姐姐因阿尼玛原型的投射被神圣化了。
正如伊利亚德所言,现代社会是一个神圣消失的世界,多数人已经从传统宗教中解放了出来,因而精神开始自发寻找信仰的所在。人们之所以能够放弃一个信仰,完全是因为另一个信仰就在手边。不少人的精神在娱乐圈找到了慰藉,明星偶像成为了这些人的男神女神。每一个体都有自己所倾向的某种美感,在个体的信仰中通常有这种美感作为伴奏。在人类所自然倾向的信仰现象中,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了美感的动机。我由于美感的倾向,娱乐明星并不符合我的审美气质。我相信这是大部分只喜欢二次元的人们共有的审美气质,虽然可能触发这种气质的随机事件各有所异,但最终都被引向了这个神圣领域。
评论区
共 14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