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线的《机动奥特曼》(ULTRAMAN),可以说是2019年4月新番中让人看得最爽的作品了。
这是一部由Netflix投资出品、Production I.G 和 SOLA DIGITAL 制作的 3DCG 动画,改编自清水荣一原作、下口智裕绘画,于2011年开始在《月刊Hero’s》上连载的同名漫画,讲述的是“光之巨人”离开后,继承奥特曼基因之人的故事。
与其他Netflix出品的影视、动画作品一样,《机动奥特曼》同样采用了“一次性更新全集”的播放模式。
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机动奥特曼》在更新时间上还是晚了其他地区一天,部分画面还被加入了马赛克的处理,不过在腾讯视频、B站、爱奇艺等播放渠道中,绝大多数观众还是因为该动画一次更新13集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还将其称为“良心作品”。
在上线一周后,《机动奥特曼》在豆瓣获得了超2000位观众给出的7.6分评价,其播放量仅在B站已经达到了1000万,市场表现可以说还是不错的。
凭借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此次《机动奥特曼》最大的看点,就是有着大量精彩的打斗场面,配上利用手绘风格渲染的3DCG动画,颇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在里面。
然而与高质量打戏相对应的,却是部分制作细节的缺失。比如在很多的文戏场景,《机动奥特曼》就出现了不少明显的掉帧情况,而无论怎么样都打不坏的草坪、看到外星人和奥特曼战斗却反而选择围观的吃瓜群众,都让整部作品在故事的细节方面完全禁不起推敲,难以对观众产生信服感。
尤其是在《机动奥特曼》第7话中,制作团队在演唱会的戏份中强行给女主加戏,发表了一番堪称“智商持续下线”的台词,让整部动画一直想要围绕“英雄到底是什么”进行的人性探讨大打折扣。制作团队在编剧方面的巨大短板,由此显而易见——这也是不少观众对《机动奥特曼》最不满意的地方。
好在《机动奥特曼》的打戏非常精彩,其带来的视觉体验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剧情方面的不足。再加上奥特曼被机甲化后超高的时髦值(虽然有点像钢铁侠),以及动画中出现的许多致敬桥段,无论你是不是特摄迷,这部将“成人化”作为内容定位的《机动奥特曼》,还是非常值得推荐一看。
一直以来,圆谷公司都希望《奥特曼》系列特摄剧都希望能够进军成人市场,曾先后推出了《赛文奥特曼》《雷欧奥特曼》等几部成人化的特摄作品。但由于收视率或者经费等一系列原因,这些作品最终都遭到了市场方面的失败,甚至让圆谷公司一度陷入了破产危机。所以出于生存方面的考量,《奥特曼》系列作品一直都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全年龄作品作为创作主力,对人性、现实进行深度挖掘探讨的“成人化”作品数量则要少很多。
如今细细想来,《奥特曼》这个经典的特摄IP一直只能将“全年龄”路线作为创作主力,主要还是因为内容和商业层面的限制所致。
在内容层面,由于《奥特曼》从一开始就是以“少儿向”为主要的创作初衷,在包括战斗方式的种种设定方面难免有些低龄化,再加上这个IP一直以来给外界留下的刻板映像,导致其在内容上很难能够迎合成年观众的需求。要知道,少年儿童心中的英雄,与成年观众心中的英雄,其实是存在天壤的差别,如果不从内容的根本上做出改变,就很难完成从“少儿”走向“成人”的转变。
而在商业层面,少儿向定位的《奥特曼》由于可以在黄金时段在电视上播出,后续就能依靠大量的玩具、服装、文具、游戏等一系列的衍生开发授权,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体现。而倘若走向成人化,除了放送档期有所限制外,相关衍生开发的市场范围就变得更垂直,也面临着市场对品质的更高要求和更大的风险,实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相比起来,《机动奥特曼》这部3DCG动画在“成人化”方面,其实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
一方面,《机动奥特曼》讲述的是1966年初代《奥特曼》之后发生的故事,并通过奥特曼的“机甲化”将巨大化等一系列原始设定进行重启,反而获得了较高的创作自由度。而动画中满大街的各类现款车型、智能手机等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元素的引入,以及主角早田进次郎对于“和平”、“正义”、“英雄”等概念的理解,都让整部作品变得更为贴近和平年代的日本社会,更适宜为成年观众“造梦”。
另一方面,依靠Netflix以付费会员为核心的独特商业模式,《机动奥特曼》这部动画只需要能够创作出令全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满意的内容即可,无需过多地去考虑必须依靠商业衍生开发收回成本,在内容创作层面向市场需求妥协。
可以说,正是在内容方面大刀阔斧的调整,以及Netflix的商业模式主导下,我们才能看到《机动奥特曼》这样一部令人血脉偾张的“成人奥特曼”。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商业模式的到来,一些经典但却只能受限于少儿市场的IP,或许也能在未来呈现出一些不太一样的新内容出来,为整个文创行业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
评论区
共 6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