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专属游戏到客串出场,地狱小子尽管赶上了当年漫改游戏多快好省的快车,却没能登上精品游戏的渡轮,于是便只能在原作漫画的此岸继续等待。
公元1993年,迈克·米格诺拉在黑马漫画上开始连载他的原创作品《地狱小子》(下文简称HB),在此之前,这位工作勤勉,风格抢眼的美国漫画家、作家已经在这个行业里耕耘了14年,DC 和漫威的一系列漫画中都留下过他独特的笔触。然而即便如此,HB 的原稿却没能说服 DC 的编辑们,他们认为“地狱”作为故事背景看起来还是有些太过冒犯美国的主流社会,更不用说故事里黑漆漆的沙俄魔僧和语焉不详的上古魔神会给读者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带来怎样的困扰。
而读者口味相对小众的黑马漫画倒是钟情于地狱小子这个“比起怪物更像是怪物的怪物猎人”,从此不仅树立起了漫画界一块全新招牌,还吸引到了像是吉尔莫·德尔·托罗这样有着相同电波的狂热爱好者跨媒介推波助澜,顺便也和其他精品漫画一样,提供了游戏改编的负面教材。
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向来是漫画作品重要的素材库,无论高效率的旁征博引(比如是个有头有脸的角色就要讲究出处的《海贼王》),还是主打稳定性的直接挪用(像是《七龙珠》、《雷神》),都能安全迅速地补充或者建立起全新作品与经典重述的桥梁,帮助读者们带入人设,顺便省去了不少重新打底世界观的笔墨。
所以,单从表面题材来说,HB 并不显得那么特立独行,初来乍到的读者们犹如翻看怪力乱神版《丁丁历险记》或者全球化的《美国众神》,从极地中沉睡的不死魔僧,到漆黑海底下姐妹撕逼的美人鱼,HB 凭借强健双脚和 B.P.R.D(超自然研究防御局,类似漫威神盾局)不靠谱的运输机带领读者去到世界(或另一个世界)任何一个神秘的角落,凭借一股子点满了物攻物防和魔抗的蛮力揭开神秘之上的血与尘,铁与火,爱情与背叛,宿命与反抗,历史阴暗面下血淋淋的鲜活。
米格诺拉凭借自己对各界神话传说的深入研究,最终在 HB 的发展过程中渐渐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题材处理工艺,整个流程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于经典神话传说形象的搬运。这项工作虽然看起来无什么技术含量,但米格诺拉显然比他的同行们更敢于对货源进行扩展,并把材料进行必要精简。于是乎除了罗马尼亚吸血鬼,北欧世界树,不列颠女巫,爱尔兰水妖,丹麦美人鱼等类似题材的常驻人口之外,米格诺拉对于西方文明版图之外的世界也同样所知甚详,比如广阔的俄罗斯就提供了雅戛婆婆为首的一众斯拉夫神话“大狠磁”,俄罗斯民间关于其中那位魔僧拉斯普廷的传说没有一句话不是限制级的;马来西亚的庞南加兰就算在当地导游的导览备忘录上也并不多见;连同商业漫画中很少被提及的非洲神话也拥有了一席之地,让整部 HB 堪比神话百科全书。既用常规形象验证了读者的已知世界,又用非常规题材增加了读者的新知,剩下如果发现有找不到原型出处的,去 H·P·洛夫克拉夫特那里打听一下就对了。
接着,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要经历米格诺拉的续写。这个时候他们依然会保持原先的身份和基于原始“设定”的漫画形象,但身处的环境将不再是未开化的古代,而是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员,却依然施展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中世纪阴谋诡计。米格诺拉在编写 HB 单元故事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开头和结尾适当展现当代背景,然后在神话传说元素出现的那一刻起直到 HB“狩猎结束”,会有意无意间将当下时代暂时隐匿,即达到绘画技法和背景的复古,又与“续写”之间重新拉开一段微妙的距离反差,留给读者在这其中自由玩味的空间。
最后,就是神话传说的被闯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HB 是介入和重塑神话的关键,就像他那个标志性的粗壮右臂乃是打开异世界入侵的关键,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故事中可以打开上古神话却偏偏诞生自20世纪的钥匙。于是,米格诺拉利用神话古老叙事的黏土,与漫画这种新世界承载新神话的媒介之间捏合出一种新的共生关系,新神的闯入搅动了旧神的安宁,连同其中的信仰、善恶、恩怨一起,汇集成了新的传说,漫画的神话。
以及,原作爱好者最希望但又最害怕看到的——成为了游戏改编的原作素材。
HB 的首款改编游戏《地狱小子:暗夜之犬》(Hellboy:Dogs of the night)发售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虽然这一年正好赶上PS王国二公主登基,但《暗夜之犬》并没有足够匹配新主机的强大实力,而是选择了更为成熟稳妥的 PS 和 PC 平台。
这款游戏可以说是烂得平平常常,开发组严格按照原作铺垫的设定,套用了一个类似《古墓丽影》那样3D动作解谜的模板,虽然游戏的具体手感已经消失在了游戏历史的长河中(包括我自己也不记得当年是否买过这款游戏的散装盘了),但原作读者还是可以从肉眼可见的低分辨率画面中发现游戏背景颇得米格诺拉“填充背景画面多麻烦,索性用上个单色图”的“真传”,连起码的渲染都留给了玩家自己脑补填充,而画面中动起来的HB因为建模太过忠于原作,导致粗大的上肢与纤细的下肢显得很不协调,打斗动作也是触电般僵硬无比。
而在2000年的时候,最好的美漫题材改编游戏是 CAPCOM 的《漫威 V.S 卡普空2:英雄新世纪》(Marvel V.S Capcom2:New age of Heroes),该做凭借着世嘉 NAOMI 基板强大的 2D 表现力,充分显现出漫威角色的华丽色调,似乎也在告诉业界和玩家:在 3D 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前,2D 依然是漫改题材最好的选择。
到了2008年,又一款改编游戏——《地狱小子:邪恶科学家》(《Hellboy The Science of Evil》)借助德尔·托罗第二部改编电影上映的势头,希望能够凭 PS3 和 X360 这一代主机更高的技术天花板来证明自己。这款游戏部分放弃了漫画较为抽象的艺术风格,增加了更多出场人物,且打斗动作上也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次虽然没有像上回那样出现《MVC2》这种达到公开处刑级别的竞品,但是更加“不幸”的是,同年却诞生了足以写进电影历史的《钢铁侠》(仅以我国为例,就已经从当年的“谁是钢铁侠?”变成了如今《复联4》的观影狂潮),而这部电影的衍生游戏毫无疑问也抢走了《邪恶科学家》的话题风头,尽管游戏中的斯塔克先生无非就是一个飘在伪开放世界上空的人型轰炸机,但本着“热度至上”的原则,只要赶上了电影上映的档期,游戏素质完全可以交给人气来补正。到了这之后的第二年,《蝙蝠侠:阿克汉姆疯人院》上市,原作党终于见识到了资深漫画迷能够达到怎样令人满意的高度,从此美系漫改游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黎明。
HB 的改编游戏先是错过了日出,然后直到2017年,《阿克汉姆》系列打完收工,漫威也早已将衍生游戏的骗钱重点转移到了手机端,在电影上被迪士尼彻底压制的华纳才想起在《不义联盟2》中找来 HB 抱团取暖。得益于《不义联盟》浓缩展现角色精华的特点,这一次 HB 在别家场子里反而是做起了真正的自己,挥舞标志性的右勾拳与 DC 家的前辈打作一团。至于 HB 在原作的故事,游戏里虽然没有体现,但本文还要接着往下讲。
对地狱小子真实身份的解答和他面对自己身份所做出的个人选择,几乎贯穿了 HB 至今为止的所有作品。
地狱小子原名“阿努·安·拉玛”(代表的意思是“在他的眉宇之间乃是一顶烈焰王冠”),是一名女巫生前受到恶魔公爵阿撒兹勒蛊惑,于死后在地狱里生下的“天启之巨兽”,命中注定要解锁上古七龙毁灭世界。他的选择,也因此具有了足以终结 HB 作品寿命的力量。
在阅读 HB 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其中不少反派并不是上赶着来给地狱小子送经验的,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鼓励、利用、引导他尽快走上世袭魔君之路,履行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宿命。这样一来所造成的局面就是地狱小子作为人类阵营 B.P.R.D 的首席魔物猎人,主要工作就是一天到晚把自己的同类赶尽杀绝。更要命的一点在于,他最强大的敌人并非外界的妖魔鬼怪,而是解锁了魔王形态的自己。于是他产生出了两个自我,一个是先天魔王体质带来种族归属感的魔性自我,另一个是后天“生(活)而为人”,因此要守护这个有雪茄抽、有烤饼吃、还有漂亮妹子追的人性自我,HB 将漫画式的正邪对立,引申到了自我矛盾后寻求自我认同的层面。为了加剧地狱小子的选择困难症,在反派阵营还出现过心怀大爱的人造人(后来被招安了),而在人类阵营却也不乏唯结果论的官僚主义,甚至一度造成了地狱小子愤而离队重新考虑自己背弃血统的选择究竟值不值得。
德尔·托罗版《地狱小子》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可以很好概括这名角色的心路历程:“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是什么,而在于他选择做什么。”地狱小子有一个很经典的“必杀”,就是暴怒时头上原本已经削掉的恶魔之角会重新生长出来,然后地狱小子会把角折断再刺向敌人。角作为防卫或者进攻的武器无可厚非,关键其实还是在于折断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地狱小子承认了自己身为恶魔的种族天赋,但也拒绝成为恶魔的坚决态度,这一刻,“恶龙”终于变成了“屠龙者”。
当初德尔·托罗在拍摄电影版 HB 时产生了大量再创作的冲动,花精力绘制了设定图和道具。米格诺拉眼看自己原作即将被改得面目全非,竟然以四张漫画原稿为尊重原作的交易筹码,就让德尔·托罗迅速放弃了自己原先的一系列修改计划,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被大师崇拜的大师”。
不过,米格诺拉的画风初看之下还是会容易让习惯了日漫东方审美的部分读者感到一丝不适,因为即便在如今的商业美漫阵营中,精美工整的作画,细致明亮的上色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大多数读者的青睐。但 HB 显然不属于这种通常意义上的“赏心悦目”,尤其是米格诺拉亲自作画米并担纲上色,从而确立系列艺术风格的中前期作品中,极简主义的复古画风极大强化了构图和分镜的整体感,但也令习惯了在画面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的读者只看到大面积黑色阴影与纯色背景。
尤其米格诺拉在黑色阴影的运用方面堪称当代商业漫画家之最,即便在激烈的战斗场景中,他也会毫不顾忌那些约定俗成的观赏性指标,反而用更多阴影将动态打斗降维到了几乎就是剪影的程度,以牺牲掉几乎所有角色设定的细节为代价,转而把动作触发一瞬间产生的光影定格加以提炼,配上地狱小子猩红色的皮肤,组成了极具侵略性的视觉效果。难怪德尔·托罗在得到改编权之后首先要考虑的技术问题就是“HB 那超表现主义的光影结构,无法在立体空间实现。”
大面积纯色运用减少了背景的干扰(当然另外也有一些大师对于背景绘制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比如尾田荣一郎),并有意让读者不做辨识。光与影的战线推移,黑暗中蕴含的欢乐与激情恰恰像是从地狱小子的视角看到的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人类世界,读者看故事的旁观心态渐渐转变为对地狱小子矛盾命运的感同身受,完成了视觉、叙事、阅读体验之间的大一统。
米格诺拉另一大特点还在于高文本质量的旁白对话框,他会让丑陋的地精说出:“时间像大海冲刷礁石一样,一点点消磨我们”的诗意感慨。威廉·布洛克和莎士比亚也成为了一些单元故事中的配画旁白,而且原句与分镜搭配得天衣无缝,让读者仿佛坐在剧院里欣赏一出克苏鲁题材的舞台剧。
虽然原作爱好者们一度疯狂反奶,但米拉·乔沃维奇大姐出演的 HB 最新改编电影《血皇后崛起》果然还是扑街了,短时间内大概也不会有游戏厂商打漫画改编的主意。所以,如果你已经看过了托罗版的两部片子,又想对HB有更进一步了解的话,就不妨在看过本文之后不妨找来原作漫画(国内似乎也要再度引进),慢慢品味其中的独特魅力。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