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刀就是各个地域重要的单兵作战武器。日本刀,作为我们的近邻所生产的带有极强特色的冷兵器,更是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以及各类纷繁复杂的史实细节,而为世人所称道。同时,日本刀也成为了日本古流武术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并衍生出纷繁复杂的日本古流剑术和近现代剑术流派,并最终诞生下了剑道这一规则化、竞技化的现代武术体系。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军国主义法西斯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日本刀以及“武士文化”也由盟军眼中的“凶器”,逐渐演变为一种大众文化符号,孕育出剑戟片这一独特的类型片,并同时成为acgn文化中的独特元素。日本刀本身,也由实战色彩浓厚的作战武器变为了收藏属性更甚的“美术刀剑”;而各类日本古流武术,尽管也有亡佚,但大部分还是借由各类道场以及演武大会等保留下来,成为了修身养性的锻炼之法。
对于我们中国而言,日本刀以及相关剑术也有着非常复杂的面孔,一方面是宋、明、清各朝知识分子借物抒情、说理的精良“名物”,欧阳修就有作《日本刀歌》,以“宝刀近出日本国”之名哀叹本国古典的亡佚,本系列的标题“诗成明珠照神骨,刀如秋泉割云窟”则是出自《湘绮楼诗集》中的《严公孙日本刀歌》,借由描写亡故好友佩戴使用的日本刀,来悼念友人;另外一方面,随着成分来源极其复杂的明朝倭寇横行,这些人手中的日本刀也给普通百姓乃至正规军队留下了深刻且负面的印象,这些负面情绪在百年之后则由旧日军侵略中所使用的“昭和刀”所进一步加深(这里“昭和刀”指的主要是制式军刀,所以并非本系列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但昭和时代用传统技术打造的日本刀依然是本文的介绍对象)。
笔者曾经以综述形式搬运整理过战后日本防卫的相关情况,并将日本自卫队也称作是“无刃之刀”,这是“概念”意义上的刀。而今天为各位读者带来的这一系列文章,也是在整理互联网上各类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系统综述,一方面是笔者这种剑道初心者在历史文化方面“补课”的自主梳理,而且涉猎这些古老的兵器与技艺,似乎对理解现今的武器与战术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为大家科普一下现实中的日本刀、日本古流剑术以及相关趣闻。同样,还是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有耐心将每一部分末尾的参考资料看完,那些才是真正大佬的智慧结晶,笔者只是拾人牙慧和跳梁献丑罢了。除此以外,作为一个只有综述能力的作者,不免可能在文章中出现大量的资料错误、观点谬误,还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及时指正。
作为当世知名的冷兵器,日本刀和它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话题。也正如前文所言,日本刀是日本古流武术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而随着“武士文化”的流行,日本刀也被冠以武士刀之名,成为所谓日本武士精神即“武士道”的代表物品,并成为日本文化的对外象征之一。然而,如果抛却流行文化中对“武士刀”的刻板印象与神化描写,日本刀本身究竟是如何的呢?
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日本刀就是武士刀,也就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以劈砍为主要功用,单刃且带有一定弧度,使用以双手为主的冷兵器(当然,也有不少主人公或是大boss使用双刀,甚至于嘴上还能叼一把)。
然而,实际上广义概念上的日本刀远远不止这一类,理论上由日本刀匠们打造的所有类型的冷兵器都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刀,比如剑、太刀、打刀、小太刀、胁差(胁指)、短刀、大太刀、枪(指长矛类型的冷兵器)、薙(ti)刀等等。这些冷兵器的另外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目钉”把刀柄和刀条上的“刀茎”(带有“目钉孔”)相连接,因此也能较为方便的拆卸、装配以及改造。
值得一说的是,在日本,“刀”与“剑”这两个词的用法是很让局外人迷惑的。一方面,如果从具体的冷兵器形制出发,刀与剑是有明确区分的,单刃的是刀,双刃的是剑;但另外一方面,如果不探讨具体的武器形制,刀与剑又是不做区分混用的,譬如各类古流武道流派会将自己研习的技术叫做“剑术”;部分流派传承的“手里剑”;明治时期带刀的警察也会被叫做洋装带剑警员;现代的剑道尽管使用的是竹刀与木刀,但也依然称之为“剑道”;而真正能够用来斩物的日本刀,也会叫做“真剑”。
在日本,冷兵器形制上的剑是古已有之的,诸如“天十握剣”、“布都御魂”、“天叢雲剣”(草薙剑)等传说之剑。随着战争形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剑更多的开始成为祭祀奉纳专用的礼器,因此某种意义上,日本人将刀称之为剑,恐怕也是希望其由血腥战场上的“荒神”,变为褪去杀气的“和魂”吧。
至于枪与薙刀,则是日本战乱时期真正被大规模使用的冷兵器。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枪并不是某些传言中那样是简单拿竹子削成的竹枪(即使有也是应急使用,诸如剑戟片《七武士》里面拿来武装农民,不是常态),大部分都是竹皮包裹木芯,再在外面包裹上铁皮制作而成的,很多日本武将更是使得一手好枪术,也有“贱岳七本枪”这种指代性质的称号。
而薙刀尽管后来在使用普及度上不及枪,但作为僧兵们的主流武器,外加武士女儿必须学习的薙刀术,使得其知名度上更胜一筹。需要注意的是,薙刀并不是僧兵与妹子的专用武器,普通的日本足轻们也是经常使用的。
此外,还有“长卷”这种形制的兵器,其类似于加长刀柄的大太刀,外形与薙刀有所接近。
狭义上的日本刀,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太刀、打刀、小太刀、胁差(胁指)、短刀、大太刀这些。就个人理解,太刀、打刀是长刀,类似于主武器;胁差(胁指)和小太刀可以看作是长度缩小版的长刀,相当于次要武器;短刀则在使用方式上更接近于现代的多用工具或是最后的防身武器。
所谓太刀,指的是主要在平安时代(12世纪)后期到室町时代前期(15世纪前半叶)时生产的刀型,在实战中主要用于武士骑马砍杀,后来也演变成了仪仗用武器。
太刀的刃长较大,一般有60CM到90CM,刀身的弧度(所谓的反)较大,携带时会刀刃向下悬吊在腰带下面,这种佩戴方式被叫做“佩”,而在博物馆或者刀剑商店里面,太刀一般也是刀刃朝下放置的。
太刀可以说是为骑兵设计的刀形,便于一边控制缰绳,一边单手控制砍人。而随着“一骑讨”的没落、更多长兵器的出现(比如薙刀)以及步兵成为战斗的主力单位,太刀也逐渐变成了礼仪与祭祀用刀(刀装相当华丽),还有部分太刀被改造磨短,变为打刀继续发挥余热。
冷兵器时代“一寸长一寸强”还是真理,因此出现了刃长达到了90CM以上的大太刀(也有被叫做野太刀或者阵太刀,具体还需考证)。对于当时1米7不到的日本人而言,这种武器绝对称得上是巨大了,而部分以豪勇而著称的武将很喜欢使用大太刀。
大太刀是绝对的野战用兵器,携带上也以背负进入战场为主,使用时则在阵前取出,不过部分剑术流派也有大太刀拔刀术传承。在作战时,武士骑马冲击对方步兵阵线,通过大太刀来斩杀对手的步兵,而且由于其长度较大,也可以克制部分长兵器。
然而同样随着更多长兵器的出现(比如长枪)以及步兵成为战斗的绝对主力,大太刀退居二线,或成为部分武将与武术家的标志性武器,或变为了敬神奉纳用的礼器(刀匠们也借机打造无法实际使用的超长大太刀,以炫耀自身的技艺)。
小太刀属于次要武器或是现代意义上的单兵自卫武器,有武士画像就描绘了武士同时携带太刀与小太刀上阵的情况。现代一般认为小太刀的外形与太刀基本一致,但是刃长在30CM到60CM之间,而部分小太刀也被改为胁差装,作为胁差来使用。不过,有说法认为小太刀可以双手使用,而胁差则只能单手持握。
现在提到日本刀或者刀,一般而言指的就是打刀,其长度一般在60CM以上,比太刀稍短一些。相对于太刀,打刀主要还是为步战设计的,其弧度相对太刀(即反)较小,携带则是刀刃向上插在腰带上,这种携行方式被叫作“差”,不过也有资料表明,在穿着具足的情况下,打刀的携带方式也不一定是刀刃向上,具体会按照武士的习惯而定。而在放置的时候,打刀也是刀刃向上放置的。
打刀的携带方式便于快速拔刀后反手斩向敌人,而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打刀的实用技术中也专门出现了居合技术,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战场还是市井,受过良好训练的武士都能依靠这种技艺在突袭中死里逃生(或者成功砍杀目标)。
打刀与太刀的区分一直是一件有些难度的事情,主要是很多太刀都被改为了打刀,并换上了打刀装。一般而言,在全套装具齐全并披挂在身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前面所说的携带方式来区别打刀与太刀。而如果只有刀条(就是刀柄啥的都没有),那可能就要依靠刀工在刀茎上留下的刀工铭来区分了。
以正常方式于身体左侧佩戴打刀或者太刀的时候,身体外侧的一面称为会被称为“表”,太刀就是“佩表”,打刀就是“差表”。刀工们会把自己的名字铭刻在刀茎的“表”上,携行之时刀工铭必须靠外,如果此时刀刃向上为打刀,反之则为太刀。当然,这些判断方式都是不绝对的,因为不仅凡事都有例外,而且还有大量的无铭刀存在。
胁差可以看作是小号的打刀,但是柄较短,只能单手使用。其佩戴方式也与打刀相同,江户时期武士就是以“大小两本差/大小一腰”(一把打刀、一把胁差)的形象留存于世的。与小太刀相同,胁差也具有次要武器与单兵自卫武器的性质,根据长度也可以分为大胁差(约54CM到60CM)、中胁差(约40CM到54CM)、小胁差(小于40CM)三类。
胁差是武士的备用刀,同时也是非武士阶层可以佩戴的刀具,商人与足轻都会带一把作为防身使用(或者附庸风雅);而各类剑术流派中,有着一手打刀、一手胁差的双刀技术,现代剑道中也有这一技法;同时,由于长度较短,部分流派还有投掷胁差的特殊操作。
短刀往往指的是30CM以下的各类刀具。当然,也有30CM以上的寸延短刀,这类寸延短刀在官府制定刀具制式后,很多也被归类为小胁差的范畴了。
短刀中也有特殊战术用途的特化类型,上面提到的寸延短刀就是一类,加长以便于近距离格斗;此外还有专门用来刺击敌方具足(也就是铠甲)缝隙的铠通。这里要明确的说明,武士阶层使用的具足绝对是铁甲,只是因为上漆等工艺原因,看起来不像是钢铁打造的。
二、“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日本刀的基本构造与刀装
在现在,日本刀被看做是“美术刀剑”,相比实用性,一把“真剑”的收藏价值更为人们所关注。而日本刀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以及较为独特的构造,使得其各个部位都能体现出艺术品的感觉。
下面这张图片基本上表现了一把日本刀的所有构造,这也是一把日本刀的整体姿态。
大部分的日本刀都是单刃构造的,当然也有小乌丸这种双刃外形的结构,没有刀刃的一侧被叫做“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刀背,“棟”一般会呈现隆起的样貌。刀身的侧面会有向外膨胀的表现,那条棱线就被叫做“鎬”,以“鎬”为分界线,靠近刀背部分叫做“鎬地”,靠近刀刃部分则叫做“地”,往下靠近刀刃的部分则有特别的花纹,被叫做“刃文”。
同时,有很多的日本刀在“鎬地”与“棟”之间开有有类似血槽的凹槽,这就叫做“樋”,实际并不是血槽,而为了在保证刀身强度的同时起到减轻重量的作用。
日本刀的刀尖被叫做“帽子”,最前面的可以用来刺击的刀锋被叫做“切先”,“切先”也有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猪首切先等多个种类。
刀尖与刀身的界限被称为“横手”,“横手”这一设计可以用来加强强度,虽说如此,“帽子”在使用中被折断的案例还是不少的,比如冲田总司的加州清光就在池田屋事件中折断了刀尖。此外,日本刀还有“物打”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刀身“横手”以下10CM左右的部位,这个部位也是实际使用中最为常用的地方。
继续向刀柄方向前进,就会碰到一个日本刀名词——“反”, “反”指的是刀身弧度大小。一般说“反”的大小,就是指从刀尖至刀柄位置前缘所连出的直线到刀背弯曲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刀身越弯,则反值就越大。
刀反也有腰反(常见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太刀)、中反(镰仓时代中期以后常见)、先反(常见于室町时代以后的打刀)、内反(镰仓时代短刀常见)等多种形态。不同时代的刀因为使用目的不同,会被制作成不同的“反”的类型。
对于日本刀的整个刀条,人们会用一些专有名词来做描述,就相当于对人画像一样。其中,“元幅”指的是刀身最宽(刀鎺位置)处的宽度;“先幅”指的则是刀尖橫手位置的刀身宽度;“元重”则是刀身最宽(刀鎺位置)的厚度;“先重”则是刀尖橫手位置的厚度。
要把刀安装在刀柄上,就需要用到“刀茎”部分了,“刀茎”计算在内的整个刀条长度被作为全长,而只算可以开刃位置的长度则叫刃长。而“刀茎”上的孔叫做“目钉孔”,通过“目钉”将刀条与刀柄连接在一起。
尽管平时看不到“刀茎”,但是日本刀的这个部分也有很多造型,在制作工艺上,这个部分材质较软,以吸震能力为首要考量。“刀茎”有普通形(最为多见)、锥子股型(平安时代与镰仓时代的太刀常见)、振袖形(镰仓时代短刀)、舟底形(多为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的“相州传”刀匠所作)、鲫腹型(多为村正刀匠所作)、药研型(江户幕府初期的繁庆一门刀匠所作)以及御币型等等。
在“刀茎”上面,还有被称为“鑢(lu)目”的花纹,其目的是为了增大刀条与刀柄的摩擦力,不同的制刀流派有着自己独特的鑢目类型,而富有个性的刀匠也会有自己专属的花纹。
“鑢lu目”的主要种类有10种,诸如胜手下鑢,化妆鑢,镐筋违鑢,鹰之羽鑢,筋违鑢,大筋违化妆鑢,桧垣鑢,横切一文字鑢等等。
鉴赏一把日本刀,需要综合刀姿、地铁、刃文等诸多要素,刀姿就是前文介绍的基本构造,而刃文、地铁、刀铭与磨上相较于刀姿就复杂许多了。
“刃文”是日本刀中靠近刀刃的特别花纹,即是淬火之后的“硬化线形状”。刀身在进行局部热处理即所谓的淬火时,钢铁结晶体会由于急速冷却而发生变化,从而展现出被称为“沸”或“匂”的结晶颗粒,这些颗粒就组成了“刃文”。“刃文”的产生并不是完全随机的,由于日本刀使用的是覆土烧刃技术,刀匠可以搞出自己想要的“刃文”。
要显示出“刃文”,还需要研磨师精湛的研磨技艺,从而使特征能够完整的表现出来,诸如沸线、气线、刃白等等。而不同的刀工流派、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使得“刃文”出现非常独特的样貌,这也是鉴定一把日本刀历史的重要佐证之一。值得一说的是,日本刀锻造史也曾经有为了好看的“刃文”而锻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刀尽管“刃文”花样繁复,但是刀本身的质量是有所退化的。
“地铁”指的就是刀本身的构成,刀身上会有层层叠叠的纹理,看上去似乎是凹凸有致的,但实际上则是平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刀采用的是折叠锻打工艺,上千层的钢铁被折叠进刀身之中,严丝合缝,仅仅留下纹理。而由于刀工锻造时折叠钢材、锻打钢材的方法,按照流派与时期都会出现区别,这些被叫做“锻肌”的纹理也会随之改变,从而成为了鉴定时候的主要证据。
“刀铭”在之前就已经提到过,刀匠制刀完毕后,有时会把名号刻在刀茎上,这就是“刀铭”,也是鉴定一把刀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时期、刀工不同地位等因素,“刀铭”也会有所不同:
古刀期刀工通常只刻自己的名号,有时也会将自己居住的国名地名刻上,如“备前国长船住兼光”,备前国就是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这也就是所谓的“刀工銘”与“居住地銘”。
战国末期为了鼓励刀匠制作高品质的刀,朝廷会下令授予部分杰出刀匠官号,并允许官号刻在刀匠的名号之前以示身份,比如“和泉守兼定”,其中和泉守就是授予二代兼定的官职名称,这就是所谓的“受领铭”。到了新刀期时代,许多的刀匠都能刻上“受领铭”(不过这个阶段日本刀的品质是有所下降的),也有“长曾弥虎彻”这种杰出刀匠却没有“受领铭”的情况。
如果说刀的持有人姓名也刻在刀茎上,那么这个就是“所持銘”;而“截断铭”指的就是通过“死人试”(尸体试斩)判断刀的“斩味”(即锋利程度)后,将试验结果刻在刀茎上。除此以外,还有名物铭(对刀的爱称)、折返铭(在进行截短改造时候为保留刀铭,把要磨掉的刀茎刻有刀铭的位置保留一个长条,然后将其折叠到新的开好槽的刀茎里面)。
之前提到过,一把刀在正常携行情况下,身体外侧的为表,靠着身子的为里。刀匠在制刀完成之后,会把刀工铭(也就是名字)刻在“表面”,而“里面”则是记录了制作日期的“年纪铭”(上面上総介藤原兼重鉴定书照片中左侧的图就是表,右侧的图就是里,右侧除了截断銘之外还有年纪铭)。不过还是要注意,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刀匠做打刀的时候就会按照太刀刀式样来刻刀工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刀匠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刀子上,这不代表其活了那么久,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可能沿用一个刀匠的名字。诸如“村正”,就有初代村正、二代村正、三代村正等等,大部分刀工铭更多是代表了一个制刀流派或者一个制刀团体,更不要说伪造铭文的伪作了。
太刀会因为时代需要被改造为打刀;有的人拿到刀子后,也会发现这把刀太长,而自己太矮小;不同时期的日本官府也会拍拍脑袋对长刀的长度做一个规范。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对一把日本刀进行截短改造,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磨上”了。
“磨上”一般指的是把刀茎从末端切掉一点,然后按照尺寸把之前前面的刀身磨细一段变成新刀茎的一部分,再重新打一个目钉孔来调整重心位置,这也是很多日本刀有多个目钉孔的原因。而如果有些刀实在是太长,那么就会遭到“大磨上”的待遇,连部分刀刃都会被磨掉变成新的刀茎。
下图这把南北朝时期的太刀一期一振落到丰臣秀吉手里之后,为了配合他的身高,由89cm截短到了68cm,堪称暴殄天物。
不仅仅是日本刀本身,日本刀的刀装也是非常值得一说的话题,甚至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内容比刀身还要繁复,在这里限于篇幅,就只做基本的介绍。
提到日刀的装具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名词——“拵”,其一般是指装配完毕的刀柄、刀鞘以及其他配件等与刀身组合完毕所形成的形态。日本刀的刀身一般由一名刀匠制作完毕,随后交由研磨师傅进行研磨,而制作刀拵则往往需要更多的工匠一起合作,包括鞘师、柄卷师、以及金工师(制作各类金属配件)等等,也可以看做是日本传统工艺的统合。
如果一把日本刀准备长期收纳存放,那么原则上应该被置于所谓的“白鞘”之中,“白鞘”不能进行战斗动作,仅是收纳用途,可以看作是一把刀的“睡衣”。“白鞘”一般使用天然干燥的朴木制作,其软硬适中,树脂较少,不易变形,同时还具备良好的透气性,使得保存中的日本刀不易锈蚀。
如果说“白鞘”是日本刀的睡衣,那么按照《刀使巫女》手游剧情里面某一位角色的论述,刀的“拵”就是外出约会时候的决胜服装。在需要公开展示和携行之时,刀身才会置于完整的“拵”之中。而刀拵,除了美观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适合日常携行与作战使用,并防止刀身锈蚀与积尘(某种意义上,刀拵可能与现代百花齐放的战术枪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吧)。这里仅介绍太刀与打刀的刀拵,首先从共通的配件部分说起吧。
刀柄,顾名思义,装在刀茎上将刀身固定住,并让手握持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蕨手刀与毛拔形太刀并没有这个部分,刀茎就是柄。
柄巻,其指的是在刀柄外面缠绕上的鞣皮带或丝带、鲛鱼皮等,一方面是增大摩擦力,防止激战时因手汗、鲜血等导致刀脱手,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刀柄的装饰。好的刀拵往往会选用鲛鱼皮(鳐鱼),柄卷师会利用传统技艺将容易收缩变形的鲛鱼皮完美的贴合于刀柄之上,再在外面缠绕上丝带。
目釘,插在前文提到过的目釘孔之中,用于固定刀茎位置,一般是竹子做的。
目貫,原本是防止目釘松脱的配件,分为可观察到的表目貫与藏在缠带下面的里目貫。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配件的装饰性不断加强,有着鸟兽花草等诸多图案。
刀镡(xín),刀柄与刀身连接处的突出部分,也叫做刀鍔,俗称护手,作用是保护持刀手,调节刀的重心,后来也逐渐增加了装饰性。刀镡是一个价值非常高的部分,甚至有单独收藏的价值,在爱好者与收藏家的追捧下,一个名家真作的刀镡价格可以变成天文数字。
刀鞘,刀身收纳于此,一般也选用朴木,但是往往会上漆,因而不适宜长期存放刀身。其外表非常多样,特别是作为收藏品的刀剑,鞘往往装饰极为华美。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日本刀的共通配件还有切羽、首以及缘等部分,由于非常细节,这里就不展开介绍。接下来就是最为常见的“太刀拵”与“打刀拵”。
“太刀拵”,自然指的是太刀的刀拵,之前也提到过,太刀是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由骑兵使用的刀型。太刀刀刃向下“佩”的携行方式,也使得太刀拵有着特别的配件——“带执”以及“太刀绪”/“佩緒”,从而使得太刀能够吊挂在腰带上面,而为了安装上述的悬挂配件,太刀刀鞘上装有两个“足金物”。
在太刀拵中,还有一种所谓的“饰太刀拵”,用于朝廷的高级典礼仪式,而能佩戴的人员也只有皇室贵族以及参议以上的高级官员。“饰太刀拵”与普通的太刀相比,非常华美,且部分配件的造型与“唐大刀”相同,诸如刀镡就是所谓的唐鍔,与中国的刀剑的剑格基本相同。
随着打刀取代了太刀的地位,“打刀拵”也应运而生。由于打刀的携带方式是插入腰带,因此拵上不存在用于悬挂的机构,而是在刀鞘内侧装有一个“栗形”同一个“返角”,以防止快速拔刀之后刀鞘掉落或者用力过猛同刀身一起拔出。同时,为了便于纳刀,刀鞘的入口也被制作成与鲤鱼的嘴巴相似,被叫做鲤口。
“打刀拵”上还配有一些日常使用的小工具。笄(jī),就是一个结合了挖耳勺、小梳子、搔痒器等功能的小物,其材质也非常多样,有竹制、木制、银制乃至象牙制的。小柄,指用于杂活的小刀的刀柄,有时也直接指代那把小刀,后来小柄的装饰性也逐渐增强,变得越来越精细。
对日本刀装具的简要介绍就在这里结束了,毕竟日刀的装具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很多细节之处,就请各位读者自己去搜索了解了。
在开始介绍日本刀的发展历程之前,有必要对日本历史做一个粗略的科普:
旧石器时代——绳文时代(中国殷商到春秋战国末期)——弥生时代 (公元前400年-公元250年,中国战国末期到东汉、魏晋时期)——古坟时代 (250年-710年,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期)——飞鸟时代(592年-710年,中国隋唐时期)——奈良时代 (710年-794年,中国唐朝时期)——平安时代 (794年-1185年,中国唐朝至南宋时期)——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一说为1185年起算,中国南宋至元朝时期)——南北朝时代 (1336年-1392年,中国元朝至明朝时期)——室町时代 (1338年-1573年,中国明朝时期)——战国时代(含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1467年-1603年,中国明朝时期)——江户幕府 (1603年-1867年,中国明朝到清朝时期)——明治维新到当代(1868年至今)
而日本刀则在日本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历史划分区间:
上古刀期(平安时代末期以前的刀的统称)——古刀期(平安时代末期到1595年即文禄4年,横跨平安时代、镰仓幕府、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及部分安土•桃山时代)——新刀期(1596年即庆长元年到1780年即安永9年,横跨部分安土•桃山时代到部分江户幕府时代)——新新刀期(1781年即天明元年到1876年即明治9年废刀令下达)——现代刀(1876年“禁刀令”以后,不含军刀制式的“昭和刀”)
这一时期不归类入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刀历史范畴,因为此时的日本刀剑种类相当多,形制也极为复杂。一方面,有与中国汉代到唐代的同时期刀剑外形基本相同的刀剑存在,如出土了环首刀以及所谓的“唐大刀”(进口的唐刀)与“唐样大刀(仿制前者)”;另一方面,在关东北部和北海道地区也有蕨手刀存在(蕨手刀一般被认为是阿依努人制作或是根据阿努依人的武器所改良的)。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日本刀剑基本没有“反”即弧度,刀身总体平直,大部分没有采取复合结构(即没有心铁),大量刀剑直接将刀茎作为刀柄,还有很大一部分刀剑以刺击作为主要功能。这一时期刀剑的使用方式也以步战为主,携行方式则类似于太刀的“佩”,即悬吊在腰上。
不过,上古刀期,特别是其中的平安时代,被看做是具有日本特色刀剑产生的胎动期。一方面是由于阿依努骑兵力量的刺激,骑兵开始成为日本中央王朝的主力兵种,急需适应骑马对步兵进行切割砍杀的武器;另外一方面,日本对于中国制刀技术的学习也到了“饱和期”,刀匠开始根据日本本土需求制作刀剑。而之前所提到的蕨手刀,由于柄与刃存在一定角度,也被认为是后来“经典”日本刀外形的重大影响者。上古刀期末尾的毛拔形太刀,就是由蕨手刀逐渐演变而来的,而毛拔形太刀已经十分接近后世的“经典”日本刀了。
现存最早的日本刀——小乌丸,被认为是奈良时代末期到平安时代中期之间所制造的,传说它是在伊势神宫派遣的一只有八尺大的大乌鸦身上的羽毛中显现的,因此得名小乌丸。该刀是日本刀发展史上“缺失的一环”,其切先是双刃的,类似于中国传入的剑与唐大刀,适合进行刺击,而刀身则呈现出后世日本刀的弧度,也可用于劈砍,就像是始祖鸟一样带有两种生物的属性。同时,制作它的刀工“天国”也被认为是日本刀之祖,在后世鉴定日本刀时按风格制法划分的“五传(五箇伝・五ケ伝)”中,刀工“天国”就属于奈良的“大和传(大和伝)”,因此这一传也被认为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制刀风格。
古刀期是日本刀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而从平安时代末期到1595年即文禄4年,横跨平安时代、镰仓幕府、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及部分安土•桃山时代这些战祸不断的年代,也为日本刀的成熟与发展带来了宽广的实践舞台。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后世用于区分不同风格制法的概念——“五传(五箇伝・五ケ伝)”形成出现的年代,以前述的大和传为最古、备前传、山城传、相州传以及最后出现的美浓传一一登场。带有镐线、具备“反”(弧度)这些最典型特征的日本刀,也是在这个时期进化与定型完毕的。
平安后期到镰仓时代初期,源氏与平氏不断的相互斗争,对优良武器的消耗量逐步增加,我们现在所说的太刀,就是在平安时代的后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个阶段的制刀风格,则主要是以大和、山城、备前三传为主。该时期的日本刀姿态优雅,其切先狭小,刀身整体细长,地铁精良俊秀,刃纹古典雅致,元幅明显宽于先幅,强腰返,仿佛一个人叉开双腿昂首站立一样,这种外形被称为“踏张”。这段时间最具代表性的名刀是“童子切安纲”( 伯耆国的刀工安纲所作,传说中砍下了酒吞童子的脑袋,故得此名,是天下五剑之一)与“大包平”(备前国刀工包平所作,和“童子切安纲”一起并称“日本刀の東西の両横綱”)两把太刀。
到了镰仓时代初期,源氏集团取得了日本政权的实际控制权之后,其所代表的武家(武士阶层、幕府)与代表天皇权力的公家也展开了角力,镰仓幕府内部的斗争也没有停止,对优良刀剑的需求依然十分巨大。这个时期日本的第82代天皇(在位时间公元1183年至1198年)后鸟羽上皇,作为日本刀的爱好者与刀匠,在承元二年(公元1208年)召集了全国各地著名刀匠,在山城国地区(现在大阪府三岛郡水无瀬宫)打造刀剑,并创立了著名的“番锻冶”制度。
“番锻冶”制度指的是每月由一位名刀匠担任“番鍛冶”的领导当值制作刀剑,另外还有两名大臣一起担任为期两个月的“锻冶奉行”,该制度正式延续了约15年,到承久三年(公元1221年)的“承久之乱”(公家和武家决战)后,后鸟羽上皇因讨伐幕府失败被流放而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后鸟羽上皇也亲自制作刀剑,作品就被称为“菊御作”,天皇亲自锻造刀剑,自然使得刀匠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了日本刀制作工艺的进步,后鸟羽上皇也因此被认为是日本刀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物。
这一时期的日本刀总体外形与之前没有很大的区别,锻造的也依然是太刀。但由于实战反馈的增加,刀匠们不断调整厚度与弧度,以期真正做到锋利与坚固并存,刀的烧刃也开始出现特色,大和、山城、备前三传的制刀风格也逐步精细与个性化,锻造处理的工艺水平也不断上升。此时的日本刀切先稍稍增大,刀身宽度也略微增加,反位置的调整使得重心向前移动,刃长多在2尺6寸(80CM左右),并且也有官方规定制式尺寸的定寸的情况。
北条政权依靠着武士阶层的力量,在这一时期正式执掌日本,使得短暂的和平时期出现,同时由于武家势力的增强,对于一振好刀的需求依然没有减少,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刀往往有着豪壮的刀姿、华丽的刃文以及精美的地铁,其刀身变宽,帽子由小巧精美变成了短而宽的“猪首”切先,刀的整体外形由古典优雅变为了豪放壮丽,符合武家的审美风格。名刀工栗田口国刚、备前三郎国宗、福冈一文字等,此时也奉幕府的命令而迁移至镰仓,在不断的切磋交流中增强了锻冶水平,并成为了新刀工流派——相州传的源头。
这个年代,武士们往往通过“一骑讨”的单挑来决定战斗的胜负,因而这一时期豪放壮丽的日本刀为对付不断进化的具足,刀身才会变得宽厚,元幅与先幅差距变小,破甲时候不易折断的“猪首”切先以及大开刃角度也流行开来。此时,短刀以及薙刀得到了全新的发展,而由于太刀的加长、加厚,对于自卫武器的需求开始出现,后世胁差(胁指)的原型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出现。
对此时的日本来说,最为重大的事项莫过于南宋政权的灭亡以及元军的两次侵日。作战方式陈腐的武士们尽管勇猛且取得了小规模胜利,但面对第一次侵日的元军诸兵种合成部队依然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幸而元军准备不足与内部意见分歧,加之撤退时台风的肆虐,元军的初次侵日以失败告终。
而南宋灭亡之后的第二次侵日,日本方面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准备(如“蒙古防垒”的海岸线工事体系、改良后的弓箭以及更加灵活多变的袭扰战术),加之元军临阵换帅,高丽方面船舶偷工减料以及再次到来的台风,日本的武家人终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护佑下,获得了弘安之役的胜利,从而达到了武士在历史上光荣的顶点。
也正因为这两场元日战争,日本刀剑的制造技术再一次因为实战而发生变化。“猪首”切先的太刀容易折断帽子而导致整体报废,因而慢慢消失;刃文方面,由于某些错落华丽的刃文是在覆土烧刃(淬火)时,靠牺牲刀身整体硬度的合理分布达成的,这些刀剑在激烈的战斗中极有可能突然折断,从而威胁到使用者的性命。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当时的刀匠们抛弃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外观,开始强化刀剑的斩味(锋利程度)、硬度和强度,古刀期以斩击能力而著称的名刀基本都出自这个时期的几位刀匠手中。
而相州传这一流派,也是在这个时期正式登场的,其采用不同硬度的钢铁进行致密的折叠锻打,再通过高温进行烧入,得到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极富流派特征的纹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另外一方面得到了高硬度与高强度这两种二律背反的属性,在得到实战检验之后受到了武士们的追捧。而相州传的做工风格,也被其他流派所学习借鉴,从而推动了日本刀整体实用性能的提高。当然,这一时期的短刀、薙刀、小太刀、长卷等等武器,也在外来威胁的推动下继续向实战领域发展。
镰仓幕府垮台后,由于武家政治与公家政治的矛盾,以及天皇的传承问题激化,日本进入了自己的南北朝时代,战祸再次降临。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是尺寸较大,刀姿豪放的太刀与大太刀,其明确的战术目的就是在马上大规模砍杀敌方的步兵梯队。不断增长的大太刀更是反映了薙刀等长杆武器的快速发展,为克制这些手持长兵器的杂兵足轻,骑马武士们不得不选择让自己的太刀变长或者干脆整体放大,刃长一米五的大太刀非常常见,也有武士把薙刀等作为自己的主武器使用。
这个时期的日本刀,可以用三个字简单形容,那就是长、宽、大。太刀的刀身变长、宽度变大、多为大切先,厚度则较薄,普遍强调斩杀的能力,刀姿更加豪放。
太刀的后辈——打刀(以及经典意义上的胁差),也因为步兵作战需求的不断增大,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并开始成为徒步作战者的次要武器,由于打刀的反较小,一旦步兵与骑兵陷入混战且丢失了长武器,也依然能够使用打刀进行刺击,获得最后的搏命机会。而短刀方面,这个时候也进化出了实战意义极强的寸延短刀以及铠通,以便战士们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获得生存与杀敌的机会。
相州传的神话在这个时期继续延续,这个流派也达到了自己的巅峰,而备前传的刀匠们,则进一步学习与模仿相州传的风格,后世称之为“相传备前”。相对的山城传和大和传尽管也在汲取相州传的技艺精华,并有名作出品,但总体已经进入了衰退期。
随着足利幕府的上台,日本终于又回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大规模步兵战术也彻底埋葬了之前的武士们单人单骑的弓马技艺,无论是和平时期的小规模战斗或者警务活动,亦或是步战为主的的大规模野战,都促使着日本古流剑术体系的完善与扩展,也进一步对武器提出新要求。而此时的打刀,尽管刀姿上还是与太刀高度雷同,但打刀专用刀装与携带方式的出现,依然预示着其未来的地位。
同时,胁差也由于实践的影响开始进一步的分化,特别在长度上与长刀有了明确区分。短刀与薙刀也在外形上有所发展,而长卷则开始被长枪所代替。
在外形上,室町时代早期的刀刀身较修长,切先很小(模仿镰仓初期),外形优美,反则是以先反为主(即刀身中部开始有弧度,与镰仓初期不同);室町时代中期,刀身变宽,切先变大,反则开始变小;到了室町时代末期,刀身更宽,切先也变得更大。另外,在中期与末期,还出现了适合单手拔出斩杀的“片手打”,后来也按照长度被归类为打刀或者胁差。
这个时代,相州传的神话不再,有叫做“末相州”物。而备前传则再度复兴,特别是其中的长船一派,更成为了备前传此时的代表流派。同时,“五传(五箇伝・五ケ伝)”中最年轻的流派——美浓传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正宗十哲中的志津三郎兼氏的后代移居美浓地区,将大和传与相州传的技艺进一步结合,从而开创出了自己的流派特征。
另外,在室町时代,长船与美浓制作了大量用于实战的消耗品刀剑(特别是长船),被叫作“数打物”,这些被商人捆扎成一捆捆售卖的刀剑,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明朝。
室町末期,日本进入了著名的战国时代,各个诸侯群雄逐鹿,希望自己能够统一日本。打刀也从室町时代中期开始,逐步摆脱太刀的外观,并成为战场佩刀的主力,不过其长度相比后世更长,更富实战色彩。各种类型长度的短刀、胁差、片手打也层出不穷,且基本都具备极强的战场实战色彩。长枪同时受到了武士与杂兵的欢迎,并成为了大部分阵前武士的主武器而存在,长度很大的大身枪更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之一。
这个时期各传的刀在锻造技术上没有太大变化,且非常注重实战功用,特别是斩味,诸如后世传闻颇多的村正刀,就是以其锋利程度而出名的,甚至于使用该类型刀的武士在平时训练时候的负伤率都远超其他地区。而美浓传,作为大量外表朴实的实战刀的锻造者,也迎来了自己最为辉煌的时代。
不过总的来说,刀剑已经是战场上的次要武器了,日本战国时期的军队已经大量装备了西方传来的火器,合战中比例最高时,一方有约40%的足轻使用火器;而前面提到的长枪也因为好用、易学、成本相对较低且能克制骑兵,而成为了一般足轻的首选。
到了丰臣秀吉一统天下的安土•桃山时代,一方面许多南北朝时期的“传家宝”长太刀被拿出来进行磨上,截短改装后使用,而且效果相当不错,这也使得很多刀匠直接选择模仿长太刀被磨上之后的外形,来锻造新刀,这个时期的刀剑也被称为庆长新刀。此外,打刀与胁差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胁差的外形也向磨上后的南北朝长刀靠拢,并逐步发展出打刀与胁差“大小两本差”的携带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588年(天正16年),丰臣秀吉发布了著名的“刀狩令”,严令非武士阶级(即商人与农民)不得持有日本刀、火枪与长枪。
刀匠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迁徙,冶炼锻造技术也互相流传扩散,各地的独特铁矿石也由于交通便捷而得以流通,古刀期五传的特征逐渐模糊,新刀期刀剑锻造的特征逐步显现,不过遵循古制锻造的刀匠依然有之。此外,从葡萄牙、荷兰等地方进口的半成品铁块,也被冠以“南蛮铁”之名,被少数刀工所使用,甚至有将“南蛮铁”与传统日本“玉钢”混合打造刀剑的情况存在。
从1596年即庆长元年到1780年即安永9年,日本刀迈入了下一个时期——新刀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江户时代为主,也包括安土•桃山时代末期的部分时光。此时日本古流剑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在这方面需求中诞生的刀剑则与经典的打刀基本一致,长度在60CM左右,刀反较小,装具也为打刀装,充分符合古流剑术中拔刀斩杀、快速刺击、斩击等的战术需要,而其使用的场所,也基本跳脱出了野外作战环境,成为了部分警务活动、安全保卫以及小规模战斗中使用的武器。
同时,江户幕府也对长刀、胁差以及短刀的形制做了严格规范,并再次严明非武士阶层不得携带长刀。不过随着商人群体力量的增强,这些购买力强的非武士往往会选择一把刀装华丽的胁差,特别是接近打刀长度的大胁差,用来附庸风雅或者出门自卫。
1657年(明历3年),江户城发生了一场大火,除了人员死伤惨重外,不少武士的佩刀也在大火中损毁。这场灾祸直接使得武士阶层对刀剑的市场需求激增,被称为宽文新刀的日本刀类别也应运而生。这批刀刀身厚重,刀反较小,注重实战能力,整体质量属于上乘,在“死人试”(尸体试斩)中,宽文新刀们取得了大量的试斩成果,因而有大量的裁断铭出现。此时的日本刀还有庆长新刀注重实战效能的遗风,并诞生了“虎彻”等名刀匠与名刀。而各个古流剑术流派之间,用竹刀、木刀稽古试合也是常事,这也间接推动了锻造刀剑时的实用性考量。
然而,随着承平日久,以及幕府严禁私斗,刀剑的实用性逐步让位于美观性与艺术性,刃文不再注重硬度分布的合理性而是只看重纹理的艺术性与美观程度,刀姿也为了优美而转向复古,很多刀身上都有雕物,使得实用性进一步下降,这些刀被称为元禄新刀,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日本刀的衰退期。
江户末期,政治、文化理论上的“复古勤王”思想不断传播,刀剑锻造领域也掀起了一股复古的热潮。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水心子正秀,其访问了依然使用各传古法进行锻造的刀匠,大力提倡“复古锻法”,并将古代刀匠打造留存的铁钉、铁锅等铁器作为所谓的“御铁”加入锻造过程中,使得刀剑上地铁的颜色更加接近古刀期刀剑的颜色。
由此,在其他刀匠的响应下,“复古锻法”被大范围传播使用,新造刀剑的外观也追求古代的豪壮之风,刃文也偏向朴实。之后,幕末的天才刀匠源清麿就通过自身的研究,锻造出了品质极高的作品,一方面无论刀姿还是刃文,皆还原出古刀的豪壮风格,且具备极高的控温水平;另外一方面,在实用性测试中,源清麿的刀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实战效能,这位刀匠也被看做是新新刀期的第一人以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刀匠之一。
不过,尽管幕末的血腥政治斗争使得古流剑术以及日本刀的实战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好武之风也再次盛行,但毕竟时代变了,即使是是剑术高超的新选组也敌不过“戊辰戦争”中获得胜利的新式军队,刀剑再也不是战争中的主角。而对于走向近代化的日本而言,武士与他们手中的日本刀,已经慢慢变成了阻碍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1876年“禁刀令”之后,“西南戦争”(1877年)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萨摩军中使用示现流剑术的旧武士们与旧幕府出身的警察官们(別働第三旅団拔刀队)手持日本刀展开殊死搏杀,这场藩阀政治之下堪称讽刺的悲惨战斗既是日本刀在现代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也预示着武士阶层和传统日本刀剑的消弭,至于日本古流剑术的死与新生,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在“禁刀令”被严格贯彻之后,仅有少数刀匠继续用传统锻造工艺制刀,而二战中被大量使用的旧日军制式军刀,绝大部分都是非传统工艺制造的所谓“昭和刀”,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换装了军刀刀装的古刀刀条或是用传统锻造工艺制作的现代刀。而随着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战败和GHQ的民主化改造,以及战后日本刀剑火器管制有关法律的完善,传统工艺下现代刀已经褪去了实战武器的血腥色彩,成为了传承日本传统文化的“美术刀剑”。
四、“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日本刀的锻造工艺
一把好的日本刀,可以用十二字来形容,那就是“刚柔相济、不折不弯、锋利易切”。然而这样的机械性能对于一件客体而言是具有矛盾属性的,特别是韧性与硬度,具有天然的二律背反,高硬度的东西往往会“脆”从而容易折断,而过分柔韧则会导致易于弯曲。在性能诸元之间取得平衡,这便是日本刀锻造过程中的重大课题,而笔者在这里介绍的,也仅仅是制造工艺中最为粗浅的东西。
日本刀的原材料叫做“玉钢”其传统冶炼工艺被叫做踏鞴(Tatara)炼钢法。工匠会用胶泥搭建出一个长方形的高炉,把一层铁砂铺到一层木炭上面,以此类推不断层叠铺上,并在冶炼过程中不断补充铁砂与木炭,在三天三夜的冶炼过程中,矿砂中的硫、磷等杂质会从炉底的孔道中随矿渣排出,冶炼结束后,整个高炉会被拆除,其中的一块巨大熔岩状钢材会被敲碎并通过外表色泽划分等级,这种方式被具体称为鉧押法。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铣押法,是先冶炼出介于玉钢与生铁之间的铁块,再通过加热锻打脱碳,以取得含碳量适宜的玉钢。
实际上,日本刀采取的这种低温锻造技术并不先进,传统日本刀用玉钢的出产率和产量也非常低,属于效率低下的原始冶炼法。但传统的日本工匠,在科学技术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将这种原始方法发挥到了极致,而且由于属于低温冶炼,踏鞴(Tatara)炼钢法生产的铁晶体没有现代高炉生成的铁晶体那么肥大,反而对于刀剑的性能更为有利。
之前说到,踏鞴(Tatara)炼钢法会得到一块巨大熔岩状钢材,而为了进一步筛选鉴别,要用锤子将其敲碎,并处理其中的可用部分。这些小块的玉钢会被纸张包裹,然后浇上黏土与草木灰的混合泥浆,随后放入炭火加热,一方面隔绝氧气,另一方面由草木灰补充渗碳。
随后烧红的钢块会被淬水冷却,并在外层形成隔绝氧气的保护层,之后钢块会再次被加热,接着工匠会将其锤打折断为扁平的厚约5MM的薄片,之后再一次淬水冷却。不同含碳量的部分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分离,有经验的工匠就会通过断面的颜色判断小块原料的含碳量,进而完成下一步制作工序的选料。
所谓下锻,就是将上个步骤中所取得的小块原料,按照含碳量的高低分门别类堆叠为小方块,然后包上纸张,浇上糯米汁,蘸上草木灰,随后放入火中烧至碎片表面熔融,之后按照含碳量的高低反复折叠锻打一定次数。最终得到高含碳量的卸铁、中含碳量的玉钢以及低含碳量的庖丁铁,这些不同属性的小铁块和铁条均拥有稳定的含碳量,可以用在日本刀不同的复合结构上。
所谓上锻,就是将三种不同属性的铁条按照所要锻造出的刀剑具体部位进行有机排列组合,随后同样包上纸张,浇上糯米汁,蘸上草木灰,进行不同次数的折叠锻打,分别锻打出皮铁、芯铁,有些流派还要专门锻造出刃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刀的刀条需要依靠高含碳量的皮铁来保持基本硬度,而韧性则要依靠反复折叠形成的致密金属结构,但是反复折叠锻打会降低含碳量,因此又要控制好总的折叠次数,最后依靠覆土烧刃来进行表面硬化处理,使得硬度得到合理分配。
以上这些折叠锻打的过程都关乎含碳量的多少,而这在古代仅能凭借自身经验来摸索,因此一把好的日本刀身上的地肌不仅仅是好看而已,更代表了这位刀匠在锻造上的经验与创造力。
各个部位准备完毕之后,刀匠就会将这些部分进行组合排列,这就是造边;随后将这块符合结构的铁块放回炉中,等到结晶红热,就继续反覆锻炼,将其延展逐渐形成刀体外形,这就是素延;部分组合结构的刀条还要在这个时候制作出适合的切先部分;然后刀匠会继续精锻刀体,加热到特定温度后,再使用小槌打出镐和地,至此一把刀的基本外形就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造边过程中的组合排列至少有30种不同方式,不同流派为了达到最佳的性能,会采用不同的组合来制作刀条的复合结构,以此在科学技术有限制的情况下让刀剑达到最佳的机械性能。
上一部分得到的刀条会进行粗研磨,随后便开始“覆土”,除了刀刃与部分区域外,会覆盖上烧刃土。而烧刃土的覆盖法以及烧刃土的具体配方,也会根据不同流派的不同刀工而不同。
然后刀匠会把覆盖上烧刃土的刀丢回炉火,等到红热时取出,放进调整好温度的水或油中,进行淬火,也就是“烧刃”的工作,刀刃部分由于没有覆土,会急速淬火产生高硬度,而刀体会因为烧刃土的成分和厚度不同,导致金属晶粒的冷却速度不同,从而因为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形成了日本刀特有的反。
日本刀的刃文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其产生原因是淬火过程中形成的不同铁晶体,刃文的形状一方面直接影响强度,另一方面也是一把日本刀美术价值的体现。因此覆盖烧刃可以说是日本刀的灵魂所在,而这一过程全靠手工与肉眼完成,一旦失手就会前功尽弃,可见刀匠们的技艺之高。
日本刀有着专门的研磨师,研磨本身就是一门专门的技艺,甚至于可以直接拿出来开一篇文章,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一笔带过了。
研磨师在对送来的刀进行初步整形之后,会正式开始研磨,整个过程中要使用多种砥石和其它的材料。研磨不仅仅是为了刀的整体美观、便于保养以及保持锋利,更是将一把刀的美术价值彻底展现的过程。
以上所有步骤完成之后,刀匠会再次取回这把刀,刻上刀铭,并交由鞘师、柄卷师、以及金工师等制作剩下的刀装配件,此时一把“刚柔相济、不折不弯、锋利易切”的日本刀才算是真正地诞生于世。
对日本刀本身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文只是粗浅的综述而已,很多细节也都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还请从参考资料中进一步了解。而从战场武器到美术刀剑,传统工艺制作的日本刀能流传到现在,本身也是一个奇迹,在这里笔者推荐两部纪录片,一部是国家地理频道的《武士刀传奇》,其详细记录了日本刀的制造过程,特别是对名刀工的跟踪拍摄,更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另外一部是NHK纪录片《复活的日本国宝——黄金太刀》,对毛拔形太刀的复原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跟踪记录,制刀的所有过程都有详细展现,再加上少见的文物复制题材,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有时间与精力以及心情完成的话,本系列之后的部分会偏重于日本古流剑术的粗浅科普,篇幅也不会有第一部分这么长,还请各位有兴趣的读者耐心等待。
17. 说说日本刀的“切味”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15017
30. 日本刀专业知识 - Zq.Lucifer.Wall
38.2007年版-日本刀分工与锻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202ce01000ah4.html
41.http://buyanelephant.pixnet.net/blog/post/256904350-%E3%80%90%E9%9B%BB%E5%BD%B1%E3%80%91%E9%9A%8E%E7%B4%9A%E4%B8%8D%E5%8F%AF%E8%AA%BF%E5%92%8C-%E5%86%8D%E7%9C%8B%E3%80%8A%E4%B8%83%E6%AD%A6%E5%A3%AB%E3%80%8B
42.https://deskgram.net/p/1970004976970639186_2068207985
43.https://wikiwiki.jp/nene/%E5%8D%81%E6%9D%A1%E5%A7%AB%E5%92%8C%E3%80%90%E7%A5%AD%E7%A5%80%E7%A4%BC%E8%A3%85%E3%83%BB%E7%A6%8A%E3%80%91
44.https://www.hk01.com/%E6%AD%A6%E5%82%99%E5%BF%97/139647/%E4%B8%AD%E6%97%A5%E6%AD%A6%E8%A1%93%E7%9A%84%E4%BA%A4%E5%8C%AF%E5%92%8C%E5%82%B3%E6%89%BF-%E9%9B%99%E6%89%8B%E5%88%80%E5%8A%8D%E7%B0%A1%E5%8F%B2
45.https://gramha.net/media/2042828914624470157
46.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495755
47.https://hougenkanwa.com/61/
48.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E0036296
49.https://pbs.twimg.com/media/B-OOdJWCQAADCBO.jpg
50.https://www.litenews.hk/%E3%80%90%E8%BC%95%E7%99%BE%E7%A7%91%E3%80%91%E6%97%A5%E6%9C%AC%E5%A4%A9%E7%9A%87%E7%99%BB%E5%9F%BA%E3%80%8C%E4%B8%89%E7%A5%9E%E5%99%A8%E3%80%8D%E6%9C%89%E4%BD%95%E5%85%B8%E6%95%85%EF%BC%9F/
51.https://aucfree.com/items/k230687627#
52.https://www.touken-world.jp/search/8331/
53.https://www.seiyudo.com/ka-070315.htm
54.http://kaigainohannoublog.blog55.fc2.com/blog-entry-1962.html
55.https://art4clip.com/explore/Drawn%20katana%20nodachi/
56.http://www.tochigi-edu.ed.jp/center/bunkazai/1113004.htm
55.https://www.touken-world.jp/search/661/
56.https://www.samurai-nippon.net/SHOP/V-1759.html
55.https://www.samurai-nippon.net/SHOP/M-112.html
56.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634572
57.http://sabella.pixnet.net/blog/post/218245230-%E5%A4%A7%E6%B2%B3%E5%8A%87%E3%80%8A%E8%A5%BF%E9%84%89%E6%AE%BF%E3%80%8B%E7%91%9B%E5%A4%AA%E7%A8%B1%E9%88%B4%E6%9C%A8%E4%BA%AE%E5%B9%B3%E5%8D%8A%E8%A3%B8%E9%AB%94%E5%90%B8%E7%9D%9B
58.https://www.samurai-nippon.net/SHOP/M-320.html
59.http://hidetodayo.blog.fc2.com/blog-entry-1982.html
60.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7/09/6a5c60389f669deea090242bc13b9609-1.jpg
61.https://e.blog.xuite.net/e/1/b/d/15813770/blog_852349/txt/15527549/2.jpg
62.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06/cef55c7720c10b8d3e094b22cc780400.jpg
63.https://www.flickr.com/photos/rin8812/8582065592/
64.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pic/item/9c16fdfaaf51f3dea74ff92c9deef01f3b2979fc.jpg
65.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10/c162501dd94ec9f05ed8cf7ffcd8dc31.jpg
66.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10/2202c6f1377112806eedfc6015af4fd6.jpg
67.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07/50ee965dce8989ca91809fabe758212e.jpg
68.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06/029043701d79b9806f8572dc51d26da9.jpg
69.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06/3f3d9e2142f262bad4996aa5a66e460a.jpg
70.https://www.touken-world.jp/wp/wp-content/uploads/2018/09/7ff2c9eb3c213e14088c9825aa38f7fb-300x225.jpg
71.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2/Y01%EF%BD%98swardjp.JPG/500px-Y01%EF%BD%98swardjp.JPG
72.https://www.samurai-nippon.net/SHOP/V-1724.html
73.https://www.hyogo-c.ed.jp/~rekihaku-bo/historystation/rekihaku-meet/seminar/bugu-kacchuu/obj/img/tk/tk_intro3_img5.jpg
74.https://www.hyogo-c.ed.jp/~rekihaku-bo/historystation/rekihaku-meet/seminar/bugu-kacchuu/obj/img/tk/tk_intro3_img4.jpg
75.https://www.touken-sato.com/event/katana/2016/05/K-kiyomitsu_magoemon-01.html
76.https://tokka.biz/sword/yasusada.html
77.http://www.aoijapan.com/img/sword/2019/19083paper-1.jpg
78.https://www.samurai-nippon.net/SHOP/V-1757.html
79.https://www.touken-world.jp/tips/9731/
80.https://kougetsudo.info/ichigohitofuri/
81.https://kotobank.jp/word/%E6%8B%B5-835561
82.http://pic.pimg.tw/lotter1115/4af81f95732d0.jpg
83.http://www.n-p-s.net/image/tsukamaki/makikata.jpg
84.https://auctions.c.yimg.jp/images.auctions.yahoo.co.jp/image/dr000/auc0411/users/efda1eaba862c3117baae93ddecf41be9bf79594/i-img720x480-1541749365vzy88a1489779.jpg
85.http://blog.udn.com/now12479/article
86.https://rimage.gnst.jp/livejapan.com/public/img/item/lj/00/03/lj0003969/lj0003969_5811bfc06cb56_main.jpg?20180518163704
87.http://orphansofthehelix.lofter.com/tag/%E4%B8%89%E6%97%A5%E6%9C%88%E5%AE%97%E8%BF%91
88.https://www.museum.or.jp/modules/topics/?action=viewphoto&c=4&id=648
89.https://www.verty-saito.jp/brand/mokumegane04.html
90.http://shosoin.kunaicho.go.jp/ja-JP/Treasure?id=0000010088
91.http://rekipho.jugem.jp/?eid=16
92.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160927/k00/00m/040/041000c
93.https://kougetsudo.info/kogarasumaru/
94.https://touken-site.com/tachi_kikunoonnsaku
95.https://touken-site.com/tachi_hojo_tachi
96.https://nihonsi-jiten.com/kouanno-eki/
97.https://kougetsudo.info/koryukagemitsu/
98.https://touken-site.com/katana_soushyusadamune_kirihasadamune_p2
99.https://touken-site.com/naginata_osafunemotoshige
100.https://touken-site.com/katana_sekikanesada
101.https://www.aoijapan.jp/%E8%84%87%E5%B7%AE%EF%BC%9A%E4%B9%85%E5%85%89%EF%BC%88%E5%9B%BD%E4%B8%8D%E6%98%8E%E3%83%BB%E6%99%82%E4%BB%A3%E5%AE%A4%E7%94%BA%E4%B8%AD%E6%9C%9F%EF%BC%89/
102.https://kougetsudo.info/sengomuramasa/
103.https://touken-site.com/katana_hizentadayoshi
104.https://touken-site.com/katana_nagasonekotetsu
105.https://tokka.biz/sword/yoshimichi7.html
106.https://www.seiyudo.com/ka-080518.htm#movepoint1
107.https://www.seiyudo.com/ka-090418.htm
108.https://auctions.c.yimg.jp/images.auctions.yahoo.co.jp/image/dr000/auc0503/users/5f450c35d7ebea1c3e5f164e30cb9c3d9e2bcb97/i-img1200x843-1552909470jocef91495671.jpg
109.http://ja.shoku-nin.org/12_akihira/4/
110.http://www.ando-shinsaku.com/archives/4914110.html
评论区
共 9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