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到达纽约港时,我们可以在哪里停靠这个海怪?”。
——《纽约论坛报》1910年11月27日讨论奥林匹克级邮轮的头版标题
纸模的制作过程,也是一个心态起伏的过程:从一开始的跃跃欲试,然后逐渐的消磨耐心。在消磨耐心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分散注意力,找办法坚持下去。然后回过头来看见自己已有船体成型的成果之后坚定了做下去的信心,这时候又有了动力,但不再是一开始那种单纯的兴奋。
这个时候继续下去的动力就从想要一个作品,变成了想要完成一个作品。后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可能更加脆弱,因为中间一旦出现失误,那种左右摇摆不定的心情可谓煎熬:又不甘心之前完成的部分因为这一个失误而付之东流;又因为已经完成的部分培养出了“完美主义精神”,觉得一个小小瑕疵就足以毁掉全部的努力(烂尾就是这么来的)。在这个前后矛盾的纠结中保持平衡,勉励坚持下去,自我心理调节真的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纸模可以修身养性不算太夸张。
模型制作一般顺序都是从大到小,大块的零件完成,再逐步丰富细节。当然根据不同的制作者的情况,有时候也可以另外安排时间(在准备工作期间先做一点小零件练练手)。只要是手艺活,就是熟练工,需要的就是不断磨练。纸模也是,并不是有了好图纸就万事大吉:切割的步骤需要熟练刀法,不同的零件也需要不同的刀法配合(不夸张,五虎断门刀……)。另外工具方面,除了“制式”的,有时候随着技术的深入,甚至会慢慢出现自制工具的情况,为的是能在制作模型的时候达到更好的效果(已有的工具可能帮不上忙,就需要自制工具了)。
之所以说 flymodel 的泰坦尼克号纸模图纸是目前市面上最精致的,除了大量外观细节之外,它的B层甲板居然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内构。细节对于一个模型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一个模型赏心悦目的程度,就在于各处细节的饱和度,饱和度越高,细节越多越显得精致。这个道理其实和照片的分辨率是一样的,分辨率越高,真度越高,照片看起来越舒服——模型确实可以看成是实物的“失真”。
笔者的泰坦尼克号就要面对这个问题,这个思路是否清晰其实非常影响模型的制作。因为笔者之前的失误,放大了将近一倍的比例。这就代表着原本1:200比例那种看起来很精致的细节,到这了个比例之下就不顶用了。比如说门窗之类的零件在200比例下是不需要做出来的,用影印甚至画出来的图案来表示就足够了,但是到了138比例之下,用这样的方式就会显得模型很简陋——有很多国内外模型大佬,甚至在小比例下也追求细节精度,做出来的作品可谓精彩。
而要对这些细节进行把控,就必须深入了解要制作的那个模型的“实物”。虽然也有的直接按照图纸推理出细节也是可以的,不过稳扎稳打还是更加安全一些,老老实实的对照实物来制作细节,可以保证正确率。所以下面还是来看看泰坦尼克号的甲板资料——目前来说还是大结构的制作过程,越到后面细节越多越零碎,如果有兴趣考据的话,内容也会延展出去,从泰坦尼克号相关信息衍生到船舶方面的相关知识。
也叫散步甲板,甲板沿着整个上层建筑166米的长度延伸,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前方有34间头等舱客房,还有一些公共房间供头等舱乘客使用。甲板室外面是一条宽阔而封闭的海滨长廊,仅提供给头等舱乘客;它的前端位于船的两侧,安装了带有滑动窗户的钢制隔板,可免受恶劣天气影响。这个改装是经过了奥林匹克号的试运营后提出来的,也是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外观上最主要的区别。
泰坦尼克号的主楼梯由此层开始往下连接7个甲板,宽4.87米,超过18米高;后段则是头等吸烟室和阳台棕榈庭园,那里也有一座规模较小的主楼梯,在此层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间特等舱。整个A层甲板的活动空间都专属于头等舱乘客,包含头等客舱、头等读写室、头等休息室。
也叫顶层甲板(Top Deck),是10层甲板中位置最高的,它是一个未覆盖的甲板。两侧排列了全部的救生艇,这里也是船上人员在沉没事故中的逃生地点。舰桥位于最前端,并向两侧延伸,以便在接驳时控制船舶,距离船首57米;后方是操舵室,包含舵轮和转向罗盘;操舵室后方紧邻海图室和舵手休息室。
右舷一侧由前往后是导航室、船长办公室、船长寝室、船长浴室、四副寝室和海员吸烟室。
左舷一侧由前往后是大副寝室、一副寝室、二副寝室、三副寝室、五副寝室和六副寝室。
后端中央是马可尼电报室,包含隔音室、操作室和电报员寝室。
以上整体为海官起居舱,顶部形成了一个短甲板,上面存放了2艘折叠艇。后面紧邻头等舱入口门厅(天花板是5.8米乘7.9米的铸铁玻璃穹顶)。中段的独立建物是健身房和头等休息室的顶部;后段的独立建物则是头等吸烟室的顶部和二等舱入口。
泰坦尼克号的方向舵高23.98米和长4.65米,重102.6公吨,它需要舵机引擎来摆动。泰坦尼克号安装了2台蒸汽动力的舵机引擎,但平常只使用一台,另一台保留备用。它们透过坚硬弹簧连接到短的舵柄上,以隔绝舵机引擎受到任何海浪冲击或快速改变方向时的冲击。舵柄还可以连接到两个蒸汽绞盘上的绳索来操作,作为最后一道安全备用措施。绞盘也用来升降泰坦尼克号搭载的五个锚(一个左舷、一个右舷、一个中心线、两个小移船锚)。
在制作这个部分的时候,笔者经历了换宿舍的事情。当时边上正好有一个室内图书馆可以用,地方比较宽敞,平时也没什么人,这里就成了非常好的制作场地。这里基本没什么可以多说的,就是各种上层建筑的细节(多图预警)。
我们知道纸模的粘接是依靠粘边来进行的(展开的零件周围的那些白色三角形或梯形)。粘接边一般没有颜色,有时候因为制作的误差,白色部分会露出来。所以为了美观,模型粘边的白边都需要处理。
大多数制作者是采用比较简单的笔涂边来解决(把颜色遮掉就可以了).但是之前说过纸是有厚度的,即使涂了边,也会显出纸的截面.这会使得接合处的接缝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制作小部件或者是人物模型的光滑表面时,就会很明显的影响美观,于是很多制作高手就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这问题。
刀削粘边:在粘边上用刀斜削,这样把边缘的纸张厚度削薄,使截面变小,这样就如同2张薄纸粘在一起,厚度可以到忽略不计的程度,白边自然就没有了。不过这个做法比较费时间,同时也比较考验刀工,在刀削的时候要注意把控力度。
内置粘边:这个方法也是很多模型制作者想出来的,因为有粘边的情况下,纸模零件的的粘接就相当于是一层叠一层,所以纸的截面自然就露出来了。所以可以使用内置粘边的方式,把原本零件的粘边去掉,自己单独做一圈内部的粘接,这样两个纸零件就不是重叠状态,而是处在同一平面上,自然粘接边就消除了(无缝连接)。当然这个做法和上面一样,虽然对刀工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但是步骤更多,更费时,还得自己做一圈内置粘接边。
这个问题主要是制作商模会遇到的,当然打印的也会遇到。那就是有些特定的部位需要对应不同的纸张。而大部分纸张零件都是打印在 A4 打印纸上的,所以就要进行图纸裱糊。那么在裱纸的时候就要解决2个问题:
表面图纸的密合:纸张表面是有很多细微的小孔,如果不密合粘贴就会导致起泡,影响图纸效果。所以解决的办法是胶要把这些小微空填满,这就对上胶很有讲究,胶水必须反复刮匀(白胶、UHU之类的),这样胶均匀了就能把纸板上的微空填满,这样就不会有空隙了。也可以用美术店有售的手持橡胶辊来滚下(不留气泡),保证粘合完全。
图纸的变形问题:有时候需要大面积涂胶(比如制作船舶龙骨的时候),图纸会吸收胶中的水份导致变形。最明显的就是白胶,白胶是水基粘和剂,含有水分,所以往往做纸模的时候使用白胶就会导致做出来的模型最后变形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纸张少吸收水分。所以如果用白胶来裱图纸,则可以将白胶倒出之后等一等,等到挥发点水份再用,这样图纸不容易变形。
或者为避免这问题,还可以用3M喷胶或者粘性比较高的棒胶。因为这2种胶不含水,纸就不会因为吸收水分而变形。但由于这两种胶粘性比较大,在裱的时候不能有调整,必须一次裱到正确位置。另外就是UHU胶也是可以的(这个是靠酒精兑的,也不含水,而且酒精挥发得快)。
裱上图纸后要像裱画那样从一侧开始一边把图纸裱到纸板上一边用工具(比如:软塑料片、滚筒之类)把表面刮平整,裱好后用平整重物压一段时间干透,重物可以是书籍之类——或者板砖。不建议用刀片刮图纸表面,因为会损坏纸张。
首先是,在进行切割时,需要有好的环境,调整好的光线最好是从左前方照射(右手操作,左撇子的话可以反过来);然后是切割的手势很重要,一只手固定住图纸,另一只手进行操作,有时候双手可以进行协调以控制力度。当然切割对印刷质量也有要求,线条需很细、清晰这样比较容易找到刀路。
切割时视线最好从刀正上方观察,不要斜视;仔细观察,每一刀都切在线条的中间。应对不同的纸张,需要的切割力度不同,但是切记太过用力,切透即可——有时候宁可力气小一点,可以多切几刀。刀片锋利也很重要,越锋利,需要的力度越小,容易成功。
在切复杂外形的图纸的时候,比如圆形、多边形零件,切完一刀后,将零件旋转一点角度,使得刀的位置固定不变,动作就可以始终保持一致。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