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公布的《战地V》太平洋预告片中,两样武器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分别是出现在1分40秒处的那枚酷似V1飞弹的“决战兵器”,以及在片尾由F4U投放的那个小炸弹。这两位老古董分是来自日本的イ号一型甲無線誘導弾和美国的SWOD MK 9/ASM-N-2 BAT,算是美日双方在制导武器研究方面的早期尝试,这次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两款早期的制导武器。
当太平洋战争进入1944年,日军已经进入了疯狂的阶段,不只是我们熟知的海军展开了“神风”攻击,陆军也在组织这类自杀式攻击以求对美军造成更大的伤亡。来自陆军航空技术研究所的大森丈夫和小笠满治通过希望研究一种阵亡率不那么高并且能更加有效的杀伤美军的武器,他们构想通过由轰炸机携带一枚类似飞机的无人飞弹,投放后由轰炸机上的成员手动进行制导打击目标,就像德军的弗朗茨X那样(罗马你死的好惨啊),这便是イ号一型无线诱导弹的最早构想。
实物生产的任务分别交给了三菱和川崎,代号分别为“キ-147イ号一型甲无线诱导弹”和“キ-148イ号一型乙无线诱导弹”其中甲型搭载了800公斤的炸药,乙型则搭载300公斤。动力方面二者都采用了过氧化氢作为燃料,混合高锰酸钠作为催化剂,能够保证发射后一分钟左右的推力。不过由于其需要由发射平台进行制导以及重量太大,只能载由双发攻击机搭,这也让其战术灵活性不如之后我们要说到的美军的炸弹——不过也已经比海军的“樱花”强很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对这两种型号进行试验的时候,一枚乙型飞弹因为制导装置的失灵,一头扎进了附近地区的一个女澡堂,也落得了一个“エロ爆弾”的绰号。
不过由于日本孱弱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试验阶段的不稳定表现,这两款飞弹都没有得到大规模生产并投入使用的机会,根据《战史丛书》记载,三菱和川崎最后只草草生产了数十枚,也没来的及投入使用,在仓库中一直待到战败,和诸多所谓的“本土决战兵器”一样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蝙蝠”是美国海军第一款成功研制的主动制导炸弹,有超过3000枚被生产出来,且绝大多数被用在了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一部分甚至服役到了战后,还被定义为“制导导弹”。
在1942年的时候美军就开始了雷达制导的反舰滑翔炸弹( radar-guided anti-shipping glide bomb)的研究,比如像“鹈鹕”这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炸弹,以及另一款主动雷达制导的炸弹,因其制导原理和蝙蝠类似,所以研究人员给它取了个“bat/蝙蝠”的绰号。这款炸弹在1944年定型,代号为“SWOD MK9( SWOD = Special Weapons Ordnance Device )”,并于1945年1月投入太平洋战场前线使用,在战争结束后更名为ASM-N-2。
和日本人飞弹不同的是,“蝙蝠”采用了主动雷达制导,不需要发射平台在投放后还需要进行制导工作,就是我们俗称的“射后不理”,同时装药量也不那么大,最多也只能带450公斤的炸药,还有就是它自身是没有动力装置的,全靠重力加速度滑翔飞向目标。综合以上这些要素,导致这样一枚制导炸弹总重才850公斤,这也让美军几乎大部分军机都能携带,所以在预告片里我们看见了一架F4U投下了一枚“蝙蝠”。
尽管比起日本人飞弹,“蝙蝠”已经先进了不少,但在实战的时候仍然由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款“反舰炸弹”很多时候由于雷达的原因往往会飞向一些非船只目标,尤其是在靠近陆地的时候,会被雷达引导到一些奇怪的目标上,比如礁石,码头或者直接撞山之类的。
结语:说实话我一开始并没有指望DICE能在太平洋更新上整出什么新花样,不过昨晚预告片里出现的这两个玩具确实让我有点惊喜,也算是之前他们提到过的“讲一些在书上看不到的二战故事”确实做到了吧。
评论区
共 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