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千奇百怪、花样繁多,有些来自于心理层面上,有的干脆就是纯粹出自生理反应。较为敏感的人、可能产生恐惧的事物多一些,但即便是看起来十分勇敢——或者干脆就是反应迟钝的人,也可能会因为一只小老鼠而感到不舒服;就像很多心态沉稳的人,也无力阻止在面对腐烂尸体时产生呕吐冲动一样。
怕就对了,这是人类的本性。所以那些想不出什么好主意的文化创作者们,最喜欢的就是直接把虫子放大几百几千倍。不管恐怖桥段做得多么蹩脚,直接把巨型蜘蛛或是蚂蚁贴到人脸上,总是能对不少人群产生效果的。不要觉得这种做法“粗鄙”,因为不管日本或欧美、无关含蓄或开放,用大虫子来整蛊玩具的游戏一直都有它们的市场。
本文主题就是关于大虫子的——更具体点说的话是关于大蚂蚁。通常来说,早期的游戏毕竟是以儿童为主要市场的,所以即便是一群大虫子也会以卡通的形式呈现。但在1989年的个人电脑上,却出现了一款略显严肃、带有电影化风格的作品:《它来自沙漠(It Came from the Desert)》。一款融合了策略、冒险解谜与动作射击的等多种玩法,并吸收了许多上世纪5、60年代B级片——尤其是《Them!》经典元素的异色游戏。
这是个体验颇为奇特的游戏,你时不时会看到邪典游戏爱好者推荐;不过,它在国内可能就属于极度冷门的存在,所以趁着自己还能有些许印象保留,就在这里做个回顾。
如果你还记得《辐射》的话,应该都知道不管是新抑或旧系列,总是能在废土上随处可见变异的大蚂蚁。在新《辐射3》里头,就有一个关于蚂蚁的著名任务。当玩家靠近格雷迪奇地区时,会遇到一个惊慌失措的小男孩,他提到所住地区遭到了一群喷火大蚂蚁的袭击,并请求玩家施以援手。随后,按照此时进度大概手上只有猎枪的玩家,恐怕就要吃到游戏里第一次吃瘪,被一大帮子喷火蚂蚁教做人。
这个名为[Those!]的事件致敬了一部经典黑白怪兽电影,那就是1954年由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拍摄的《Them!》。它讲述了由于美国的原子弹试验,导致了一群沙漠中的蚂蚁产生变异,并开始袭击周边地区的人类。但说实话,本片并没有展现太多大蚂蚁的场景,而是更加强调悬疑色彩。从一开始遇袭平民的恐慌,到杂货店等现场留下的各种线索,有一种在探知神秘事件的氛围。不过毕竟是老电影,现在我回头看更像是喜剧片了。
它在国内被翻译成《X放射线》。如果不是因为《辐射3》的传播,这种早期黑白B级片,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受众面。但尽管今天看来很挫,却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确实给不少科幻故事提供了灵感;尤其是关于辐射导致生物变异的概念,绝对是巨型怪兽题材最万金油的基础设定了。
不过,《辐射》并非最早想到对这部经典影片致敬的游戏。在1989年,以《卫冕者》闻名的Cinemaware公司推出了《它来自沙漠》。玩家将来到50年代左右的美国沙漠,穷极各种手段,在限定时间内阻止人类被大蚂蚁统治的阴谋。
与创始人赋予公司的名称一样,Cinemaware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计算机游戏公司,在80年代通过一批取材指影视主题灵感的游戏而闻名。它的首部作品《卫冕者(Crown Defender of the Crown)》在1986年以顶尖的图形,融合多种玩法机制的设计,备受当时的媒体与玩家好评。第一次出击,就为公司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在之后成立4年来的时间里,Cinemaware总是青睐于从老电影中寻求主题——如果拿不到改编权,往往也都是一些在题材上有所致敬,能让人一眼就联想到某些经典影视剧的作品。
在Cinemaware创立时,距离《Them!》上映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即便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它仍旧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好的科幻片之一。蒂姆.伯顿指导的影片《艾德.伍德(Ed Wood)》也曾调侃道: “没人喜欢吸血鬼了,他们现在只想要大虫子。”
对于流行文化,这部电影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即便是电子游戏,也经常能看到这些大蚂蚁的身影。不过,当时也没什么人,会真的将其作为核心题材进行制作。能想到把它做成一个充满悬疑色彩、玩法多样的游戏,大概也只有Cinemaware这样对老电影情有独钟的公司了。
游戏的剧情从背景主题到表现氛围上,都可以明确看出是直接取材自电影。故事舞台位于1951年6月的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名为[蜥蜴之息(Lizard Breath)]的小镇。玩家扮演的是一位刚刚搬来的地质学家——格雷格.布拉德利(Greg Bradley)博士,目地是为了来此调查坠落在小镇附近的一颗陨石。然而研究展开后不久,他很快发现这颗陨石所携带的放射性物质,导致当地沙漠里的蚂蚁产生变异。
为了阻止蚁群继续扩散,格雷格必须收集证据,说服当地居民和政府部门对此事采取措施。同时,还需要想方设法在越来越凶猛的蚂蚁袭击下存活。
游戏的核心主线,是帮助格里格博士完成一系列任务,让城镇居民相信他的发现并向军队求助。这些内容包括收集陨石和蚂蚁变异的证据,解救一些NPC等等,末盘阶段甚至还要深入到虫巢里安放炸药。和Cinemaware首部作品《卫冕者》类似,《它来自沙漠》是一个由多种玩法来展现主题的游戏。它结合了以下几种游戏形式,以体现流程中不同阶段——
游戏的核心模式。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PC冒险游戏玩法,玩家能够在一个2D绘图场景中交互、探索或是选择对话以推进剧情。不过并没有什么点击式搜索,主要是对话和行动选择。文本方面除了场景描述以及和NPC的对话之外,还涉及了主角格雷格自己的内心独白,文字内容相当丰富。游戏采用实时制,玩家闲置或是做出各种行动,都会让时间不断流逝。体验上来说,与NPC乱说话一般不会有什么严重负面后果,但很可能让你浪费掉不必要的时间,因此还是需要谨慎对待。
在离开场景后,游戏会进入到一个俯视角的城镇周边地图。同样的,访问矿山、农场、酒吧和电台这些用以推进剧情的场所,都需要消耗掉宝贵的时间;因此,如果你和我一样看不懂英语的话,最好还是借助攻略,否则很难取得最终胜利。你有15天的时间——如果没法在这个最终期限完成所有任务,那么就会迎来蚂蚁的繁殖期,最终导致人类被无数大虫子灭绝的BAD END。
老实说就特么很迷。游戏里的蚂蚁看着比坦克还大,好几次都跑农场里了,每次都说“只有你一个人遇上了”。强行给你拖时间。
除了在主线中收集“证据、线索与资料”这些用以通关的东西外,游戏其实还有几个支线任务;不过因为连通关都很吃力,我也没有尝试亲自完成过。从攻略里可以看到,在小镇上还隐藏着一个邪教组织、并且被某个连环杀人狂所困扰,着实多灾多难;此外,主角自己也还能和NPC发生些浪漫关系——这点八成是继承自《卫冕者》里攻略各个城堡公主的传统了。
实际上是附着在冒险模式下的一个小游戏。在一些场景里,玩家会遭遇到蚂蚁袭击,之后便直接进入该环节。和如今传统认知的FPS截然不同,玩家的“准心”是主角持枪手臂,看起来有点诡异。你的武器只有手枪,因此击败大蚂蚁的关键,是攻击它们的触须(是不是联系到了辐射3?)
有一些剧情场景不是射击蚂蚁,而是灭火。比如在开头,老爷子把陨石碎片给送来过后,你手痒去碰它们的话就会触发火灾。老实说,灭火可比杀蚂蚁难多了;至少我每次遇到这种场景,最后都得去医院玩MGS。
如果你在一些场景里失败(比如在家玩陨石碎片引发火灾),那么会被人扛到医院就诊。之后,游戏会开始一段室内的俯视角场景,;玩家主要目地,是躲避护士和医生的追捕,逃出医院继续推进流程。该模式下的潜行系统比较简单,不过你还是可以利用一些场景来进行躲避。如果失败的话也不会一直循环,而是以付出更多时间的代价出院。
一旦你触发了射击环节并活下来,往往接下来就会遇到蚁群的包围。这时候,游戏会进入到一个至上而下的视角,并且从四面八方出现许多蚂蚁向主角袭来。你需要不断躲避,并使用手雷击杀敌人,坚持一段时间后即可通过。
该模式承担了游戏大部份的战斗内容。在后期,玩家还会利用飞机,从空中对蚁群投放杀虫剂(是的,它的击杀效果和手雷一样)。随后在结尾突袭蚂蚁洞之前,你也会经历一个简单的塔防策略关卡。通过军队派出的坦克飞机,你终于击败了守在洞口的大量变异蚂蚁,并潜入巢穴安放炸弹,一举消灭了所有的虫子。
以上这些便是游戏的几种玩法,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开车之类的小游戏。通常来说,这个游戏的难点便是如何利用时间——当然了,还有要怎么适应老游戏那蹩脚的操作,以便不会在战斗时被害死。按照攻略优化好的路线走,明白在什么时候做哪些事情,基本上就可以保证通关。最快的话,在游戏内时间一星期左右,你就可以出动军队把蚂蚁给收拾掉。整个流程还算比较开放,但其实通关流程不长,1个小时左右即可搞定。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题材八成很胡逼,但其实游戏氛围还挺阴森的。这大概是因为背景音乐、图形和紧张的时间机制引发的感受吧。总之游戏还蛮有一种诡异、疑云笼罩的基调,玩起来还蛮奇特的。
《它来自沙漠》据说在北美计算机市场还挺受欢迎,一些媒体给的评价也挺好。第二年,游戏公司推出了所谓的续作,然而它却需要在原始游戏基础上安装才能运行,因此实质上是个资料片。
新作的故事发生在5年后,主角换成了一个退役军人,剧情比前作胡逼了很多。它告诉你原来还有另一种蚁后没被消灭,并且正在偷偷把小镇居民变成蚁人,意图取代人类统治地球。而玩家的任务,依然是在限定时间内收集证据——这次是某个倒霉科学家死前遗留的笔记本,完成所有前提条件后即可出动军队消灭虫巢。
就像上面说的一样,这个东西本质上是资料片。它几乎沿用了前作所有素材,从玩法上也没有什么改变,只是修复了一些错误并增加点新内容。这倒是很符合过去的游戏开发模式。
游戏上市那会儿,当时世嘉刚发行了自己的第四世代游戏主机MD,一时间让北美游戏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一家专注于PC的故事,Cinemaware也产生了前往主机平台试试水的打算;于是将《它来自沙漠》的俯视角动作环节提取出来,单独做了一个游戏。但很可惜,最后因为公司陷入财政问题,这个移植版最终没能上市。不过这玩意儿其实已经做出来了雏形,只是关卡还没有完成设计,在一些国外论坛可以找到。游戏没有调整关卡和难度,所以玩起来非常疯狂...
按理来说,这游戏毕竟是个特殊年代有点胡闹的产物。你我很明白,它更像是开发商自己出于兴趣(同时捞一笔)才会去推动的项目——做完了,给人在一段时间内留下了独特的记忆后就随之消失无踪。然而,游戏的设计师——戴维.里奥丹(David Riordan)似乎不那么认为。
戴维在游戏领域可能并不被人所熟知。不过听听这些头衔——曾经给卢卡斯担任《星球大战》制片顾问,在70年代组建乐队并撰写过多首热门流行单曲,是一位同时在音乐、与电影和其它一些媒体领域闯出名堂的大佬。他在80年代参与了游戏制作,并为Cinemaware担任《它来自沙漠》的设计师。不过在本作完成后,戴维对这个游戏有了一个奇特的想法,那就是希望能把电子游戏通过真人拍摄的手法呈现。
90年代初,确实有不少游戏公司尝试过这种方式,比如最著名的《真人快打》。不过,戴维在这方面走得很极端,你如今能查阅到他在游戏领域的主要作品,全是这种类型的作品。其中有我认为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飞利浦CD-i上发行的《天堂雷霆》——没错,就是那个霍克.胡根(Hulk Hogan)老爷子主演的电视剧改编游戏;他们真的请到了电视剧原班人马来制作游戏。
总之,戴维觉得《它来自沙漠》还可以换个方式呈现。而不知为何就好巧不巧的,NEC欧洲分部找上了门来,希望他们能把这个游戏移植到其最新的主机——TurboGrafx-CD(美版PCE-CD)上面,并且用真人拍摄获取图形素材的方式重制,以体现这台主机的特色。
Cinemaware的团队被说动了。毕竟,这家公司本来就是个对电影情有独钟的游戏开发商。于是戴维筹集资金和人员,启动了这个当时极为冒险的移植项目。该移植版的开发预算在当时十分惊人,达到了70万美金——是某个地下游戏之王的10倍。它使用预先录制的真人演员作为图形素材,并且引入了大量配音。是这台日系游戏为核心的主机上,投资最大的欧美游戏之一。
然而Cinemaware在完成所有内容之前就花光了积蓄,最终面临破产。四散的开发人员之后辗转到其它同行旗下,倒是给EA、微软和巨像等大公司添了许多人才。至于戴维等人,他们自掏腰包,把剩下的工作完成后,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利用在本作积累的经验与资源继续探索真人电影游戏。
很可惜的是,我实在找不到游戏的拷贝与ROM,没有机会亲自体验这个把一家公司给搞死的移植版。不过多年后在一些怪咖游戏圈内它倒是小有名气,吸引了不少喜好考古的欧美游戏玩家尝试。因此通过流程影像来了解倒没什么难度。
本作绝对是PCE-CD上最具野心的大项目。它动用了许多演员,以保证游戏中的剧情对话,都能够以动态图片的形式呈现。此外,原版音效文件也都被弃用,重新编写了一堆高质量的原声配乐。有趣的是,虽然仍旧是在美国矿业小镇阻止变异蚂蚁,但剧本仍旧被重新编写过。这个版本的时间线更接近60年代,主角成了一个骑着机车的飙风浪子,而你的对手也因为突变获得了智慧。在剧情中这些蚂蚁显得更加人性化,尤其是蚁后会使用精神感应,在流程中不断挑衅主角。
游戏仍旧是多种玩法组合而成,除了对原有内容做了大幅修改之外,还加入了横版动作模式这样的新内容。不过,因为采用了真人拍摄技术,有些内容看起来极为诡异,比如[解救受难者]的段落。触发了一些NPC受到蚂蚁袭击的剧情后,玩家会进入一个光枪射击模式。此时你会看到蚂蚁从四周不断袭来,而那些真人演员横躺在地面不停求救,然后被咬得满身疮痍。最神经的就是他们居然都被咬出骨头了,但就是跟个懒虫一样死活不愿意站起来,相当固执。
如果要说这个版本最让我惊艳的,那肯定就是它居然还有一首主题曲——1992年的PCE-CD上的重制版游戏!原创主题曲!而且居然还很好听!虽然那时候我们也知道,PCE-CD的载体,让许多该平台上的游戏都加入了过场动画或是真人配音。但这么“奢华”的待遇在其中也实属罕见。可以说,这首《爱之海》绝对算是电子游戏史上最令人迷惑、同时也是最值得挖掘出来听听的邪典歌曲之一了。
这首歌曲与50年代一首曲子同名,可能也是出于对游戏灵感来源年代的致敬吧。它由已故游戏制作人、Digital Pictures联合创始人、也是本作编剧的肯尼斯.梅尔维尔(Kenneth Melville)作词作曲。而歌曲演唱者特伦斯.柯比(Terence Kirby)却有点神秘,我查了一圈也没发现他究竟什么来头。
关于梅尔维尔本人,也是个相当具有特色的游戏从业人员。他参与的作品几乎全是全动态互动式游戏——即Full Motion Video Games(简称FMV)。这种仅限于90年代出现的诡异类型砸钱由砸人,但效果却往往都是给行业添了一些烂出名堂的东西。像臭名昭著的《下水道鲨鱼》和《僵尸杀手》都是出自于这位老哥之手,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传奇人物了。
事实上,就是因为烂作频出,加上随后游戏行业图形技术突飞猛进,使得FMV被迅速淘汰。那些原本混迹电影圈、打着“游戏就该和电影一样播片”的设计理念匆匆而来的人,也很快就因为明白这种思路行不通而消失无踪了。但即便如此,《下水道鲨鱼》仍然是世嘉CD上卖得最好的游戏之一,且因为演员做作到疯癫的演出方式,仍然非常值得一“玩(kan)”。如果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好好挖掘一下这种特殊作品的故事。
除了主题曲之外,游戏本身所用的配乐也相当不错,靠着CD载体拥有了很好的音质。相比DOS上的原版背景乐,它的水平更接近于电影,以当时家用机游戏音乐水准来衡量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制作。
原本大家以为,这个IP按理来说就该到此为止了。让人料想不到的是,2000年左右,Cinemaware却突然宣布重组,并将自己先前流失的版权尽数收回。不过,从复活到如今,这家公司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只是作为发行商推出了一些小品游戏,有点随便混日子的感觉。大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GBA上推出了《卫冕者》,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他们的作品了。
之后的发展就很迷惑了。2016年,瑞典游戏公司[星风(Starbreeze)]宣布收购Cinemaware及其所有游戏版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获得这些IP的改编权。于是,Cinemaware宣布要把这些游戏全都拍成电影——首当其冲的便是《它来自沙漠》。
这电影在2017年左右上映,没什么好介绍的,就是个质量不高的B级怪物电影。讲述一群年轻人在沙漠遇到了变异蚂蚁(它们还喜欢喝啤酒),然后一路大喊大叫狂洒血浆,以标准的烂俗电影模式走了个过场。看一看还行,但我看完了也没找出来有除了题材之外,和原作游戏有太大联系的地方。大概只要有蚂蚁就行了吧。
最后,如果你对《红色警戒》比较熟悉的话,应该记得它还有一个隐藏关卡,里头的敌人就是大蚂蚁。这关其实就是西木对《它来自沙漠》的一次致敬。这关如今也保留到了《命令与征服:重制版》中。
评论区
共 1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