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暑假有段闲暇的时间,便计划和安排了一次在俄罗斯的旅游,收获了很多大开眼界的经历和印象深刻的记忆。不过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应该都算小众,规划的路线和参观的项目也有一些称得上是非主流的,因此国内相关的资料和内容相对比较有限。但感觉恰好很符合机核的气质,就找个时间,整理了下来,写作一篇“硬核玩家在俄罗斯的非典型游记”,希望能与朋友们分享、交流。
参观 бункер-42 (42号避难所)应该是这次旅行主要的目的之一。如果说《地铁2033》系列的世界是建立在全球核战爆发,作为承载着普通人生存希望的临时避难所——莫斯科地铁系统上的话,代号42的避难所则是真正作为保存政府和军队指挥中枢,进行核反击乃至废土生存的最终防线。
也正因为如此,“42号避难所”的存在直到2000年才被完全解密,而在2006年,才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上图便是避难所大门,上方红色的大号字为“бункер-42 на таганке”,意为“ (塔甘卡)42号避难所”,数字42被树叶遮挡,仔细看应该可以分辨出来;下方的金色小字为“музей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意为“冷战博物馆”。
当然这扇大门是在完全解密后才另建的,在这之前,避难所的位置虽然处于莫斯科中心但却是高度保密的;而现在,这个大门建在一个普通的社区旁,即使已经解密却仍然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即使来之前知道具体位置,我也是绕了一圈才找到。
接下来要展示的,就是避难所内部的内容了。不过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一下,避难所内是禁止专业相机和录像的,同时内部很多地方光线不够好,我也没有学习过专业的摄影技术,器材只是一部备用手机,因此部分照片的质量并不高。而且还有部分区域是完全禁止拍照的,也望大家多多包涵 ~
大门后其实不算是正式的避难所的区域,而更像是一个临时休息、集合的场所。不过刚入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自动售卖机,出售的商品只是一些纪念币,并无什么特殊。不过这个风格却总让人觉得很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又说不上来,也许是《辐射》的影响?
再向深处走便是避难所的售票处,这段走廊的墙上贴有一些关于避难所的简单说明和文件。
图一左为避难所地面结构的简单说明,右“подземные сооружения таганской площади”意为“塔甘斯卡亚广场地下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右图中的三条颜色不同的平行线代表的是莫斯科的三条地铁线路,红色的俄语单词所标注的区域为三个独立的地铁站,而左上绿色的区域即为避难所,处于三条地铁线路的交汇点,结合上文卫星地图可以更清晰明确。
图二是关于避难所的相关文件、资料。中间的图片为避难所的描述性文件,而左右两边则为避难所工程的相关资料和参数,学过工图的朋友们应该会很眼熟。
接下来就是购买门票正式进入避难所参观,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是可以选择俄语或英语领队的,当然,英语是大家印象里很“俄式”的那种,不过听懂和交流并没什么问题。
通过这扇大概厚达半米的金属大门后,便是一条狭窄,曲折的楼梯。避难所深达60米,比莫斯科的地铁还要深,换算过来大概有近20层楼的高度,因此领队特别提醒如有身体不适者可以乘坐电梯。
当然这里的电梯也是与避难所一同修建的,可以说是相当简易甚至简陋的。这部分的整体风格可以参考一下《三体》第二部中罗辑进入地下防空洞时那段情节的描写,个人感觉相当神似。
当时并没有注意具体一共有多少层楼梯,写这篇文章时查了资料才得知共有18层,深入地下60米确实是一个挺漫长的过程。
然后出现在眼前的便是一个厚重的全钢块砌成的金属通道。
避难所墙壁由厚达2米的铸铁锭建成,主走廊的两扇大门厚度分别为40厘米和1.5米,另外在整个避难所的上方还有一层厚达6米的钢筋混凝土层。
通道主入口便是“传达室”,避难所启用时会有士兵在此值守。
经过“门卫”后最近的区域便是“БЛОК 4",大致可以翻译成“区域4”。这一区域是维持避难所正常运转的士兵的宿舍以及部分办公区域,可容纳150人。
这道门后是苏联领导人的办公室以及政府的会议室,负责紧急情况下的决策制定。而克里姆林宫地下有一条特殊的地铁与此直连,方便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转移。
再向内走,就是整个避难所最神秘、最核心的一个区域:作为冷战终极威慑的核武器控制中心。
上图图一是以北极为中心的特殊地图,之所以以北极为中心是因为俄罗斯到美国本土的最短路线是直接跨越北冰洋,而非惯性思维中的通过太平洋。
指挥中心正中摆着一颗核弹模型,当然只是模型而已,并不会爆炸~
控制中心内,正对地图的是核打击控制台。开启核大战比想象中简单太多,只需要两名操作员,输入简短的密码,按下红色开关,刹那间便会有数不尽的核弹飞向美国。相对于冷战时两个超级大国所拥有的强大力量,摧毁对方和自我毁灭的过程却显得有些轻易得不可思议。
当时领队还选出了两位志愿者模拟真实的启动核打击的操作过程,不过这部分是禁止任何拍照的,因此只能文字描述了,大概过程由是左右两位操作员同时输入密码,按下几个简单的按钮后就可完成整个操作,投影仪会播放系统运行的画面以及部分记录的历史真实影像,最后结尾是美国某城市被核弹摧毁的模拟画面。
启动苏联核打击的密码我偷偷告诉老白了(当然是旧的那个了,想啥呢)。
再后面便是冷战时期苏联的部分装备,设备的展览,不过很多部分,特别是涉及到无线电及电子器材的内容是禁止拍照的,可以拍照的内容基本都是当时士兵的常规装备和用品。
在结束前,领队还介绍道从避难所出去的正上方有一家同名主题餐厅,不过人均价格相对略贵,也就没有再去体验,原路返回,爬过同样高度的楼梯,结束了这一次奇妙的地底避难所之旅。
莫斯科地铁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地铁系统了,这不仅是方便人们出行的公共交通系统,还兼职着战时防空洞,同时还有着世界独一份的艺术风格。对比一下分别来自东西方的两款著名废土游戏——《辐射》系列和《地铁 2033》系列,就会发现同样是以核战为背景的废土题材,游戏的内容和气质却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如果说《辐射》系列塑造的世界观是核战后,生活在废土以及离开避难所的人类的复苏,而深埋在地下的避难所是神秘、危险甚至反人类的代名词的话;《地铁》系列则与之相反,在直到最近一部作品前,地面都是人类的禁地,充斥着危险的辐射与可怖的变异生物,地底混乱、压抑,却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这种区别反映出来的正是俄罗斯人民对地铁的特殊态度与情感。在苏联政府的计划中,地铁系统不应该仅仅是临时的防空洞,而更应该是可以保护尽可能多的人民抵御核打击以及安全度过核冬天所生活的地下世界。因此莫斯科的地铁系统不仅规模宏大,更是气场非凡,穿行在其中,完全感受不到所处的位置是在40多米的地下深处。
作为承载生命的沉重避难所与人文的艺术如此奇妙的融合,这成就了莫斯科的地铁这一独特的“奇观”。就像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夜晚却有着志愿的音乐会,妇女节那天战斗机飞行员会特别为城里的女性空投鲜花那样,老一辈的前苏联人身上普遍有着一种可以被称作为“铁汉柔情”的独特气质。
如果对莫斯科地铁特别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俄罗斯建筑师Юрий Гридчин在2011年 对莫斯科地铁的各个站点的排名 ,盘点很详细,照片的质量也很高,下文关于这部分的图片均来源于此。 不过上图也仅仅是庞大地铁系统的一小部分,可以说地铁的每个站点都各不相同,有着独特的气质与形象。下图为详细的莫斯科地铁图。
这一部分的内容大家相对熟悉,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红场、列宁墓、瓦西里升天教堂、克里姆林宫均以红场为中心紧密相连,所以在制定旅游计划时是可以将这些项目安排在同一天的;不过克里姆林宫的区域内还有教堂、博物馆等可以参观的额外项目,而且游客较多排队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需要考虑实际的情况来安排最适合自己的路线。这篇文章里把这些部分整理在了一起,阅读体验应该会好一些。
我参观红场的路线是乘坐地铁于“Охотный ряд”站下车(见上图红场西北方的1、4、5或12的红色小“м”标注),由西北至东南穿过整个红场,结束于瓦西里升天教堂,克里姆林宫就位于红场的西南方。红墙背后,东北方则是国家百货商场。
离开地铁,映入眼帘的主题色就是“红”,这种颜色很特殊但好像又很容易形容,也许可以简单地直接描述为“红场的颜色”?
其实“灰色”应该是我印象里的关于莫斯科整个城市的主题色,红场应该是整个莫斯科少有的,以纯粹的红为主的一个区域。但就像它的颜色一样,红场能代表的意义实在太多,站在红场上,你能明显地感受它所承载的那种厚重历史和民族精神。
朱可夫元帅雕像的背后,即红场入口的右边(西南方)的建筑物是国家历史博物馆(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红场正中是列宁墓,周一到周六的每天中午都会有短暂的时间对外开放。
不过并没有冒昧打扰这位前辈的休息,只是远远瞻仰,以表敬意。
红场尽头便是著名的瓦西里升天教堂,也被称做伯拉仁诺教堂。相对于教堂的著名形象,它的正式名称反而陌生得多,有时候人们甚至用“洋葱头教堂”来形象地代指瓦西里升天教堂了。
教堂内部空间很大,展示了非常多的文物和历史资料,不过大部分都是历史和宗教相关,了解的实在不多。好在网上相关的资料已经很丰富了,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
克里姆林宫紧靠红场,相互连通。不过正式参观的入口并不在红场这一侧,而是在红场入口南边的沃兹德维任卡大街。
通过游客入口进入克里姆林宫后第一眼能看到的建筑物是“国家克里姆林宫”,也被称作“克里姆林宫国家大礼堂”(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ремлёвский Дворец),苏联时期用作全国大会的举办地点。目前也同样用于召开国家级会议,同时有时还会作为一些文艺活动的举办场所,作用和意义上可以类比我国的人民大会堂。
入口面对的方向为东,沿直线可以大致将克里姆林宫的区域分为两部分,南边(右手边)多为教堂、钟楼等历史古迹以及克里姆林宫军械库等可以参观的博物馆;向北则为元老院和红场所在的区域。
南边区域的部分教堂等历史建筑是开放的,军械库也是可以购票参观的,这一区域的内容大都与历史和宗教相关。
北边的主要建筑则是克里姆林宫元老院,即苏联时期的最高领导的办公室,现在则作为俄罗斯总统府,戒备森严而且并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看到建筑的侧面和背面。
在克里姆林宫区域的中心你还能看到世界上最大的一门炮——“Царь-пушка”,意为“沙皇大炮”,890mm口径,不过这门大炮并未实际开火和使用过。
沿着克里姆林宫元老院的侧面穿过上文提到的斯巴斯克塔,就可以离开克里姆林宫的区域,进入红场的东部。
看到上面的这个标题,估计懂的朋友们就已经get到重点了 (`・ω・´) ;另外特别建议没get到的朋友们请认真考虑一下尽快入手 《彩虹六号:围攻》⁄(⁄ ⁄•⁄ω⁄•⁄ ⁄)⁄。
其实,所谓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咖啡厅”其实是《彩虹六号:围攻》(以下简称“R6”)中的一张地图。不知道有没有R6的朋友想过这样一个问题:R6中的大多地图都以“豪宅”、“木屋”、“银行”、“主题乐园”等这样简洁的描述性短语来命名的,但为什么偏偏有一张却起了“杜斯妥也夫斯基咖啡厅”这样一个拗口又复杂名字呢?
原因其实是在育碧制作R6时,“杜斯妥也夫斯基咖啡厅”在现实中是有对应的原型的,此原型即为位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咖啡厅(Кафе Пушкинъ)”。普希金大家都很熟悉,而“杜斯妥也夫斯基”,国内一般译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是一位著名的俄国作家,著有《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普希金咖啡厅则是在俄罗斯乃至欧洲都挺出名的一家餐厅,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国内外似乎都没有多少人知道育碧还把它做进了《彩虹六号》里面。
不过R6中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咖啡厅”经历过一次重做,因此原版地图在整体上更接近于现实中的原型,新版地图则出于平衡性的考虑对地图结构进行过调整,下文也会同时附上重做前后的对比图。
写这篇文章时竟然要去下载盗版R6才能重新体验到旧版地图了⁄(⁄ ⁄•⁄ω⁄•⁄ ⁄)⁄,另外以下部分照片来源网络(自己的拍照技术实在太差了⁄(⁄ ⁄•⁄ω⁄•⁄ ⁄)⁄)。
不过育碧也并不是按照实际场景进行百分百还原的,比如说普希金咖啡厅的后厨、仓库等所在的区域育碧就自由发挥了,应该也是出于游戏性的考虑;但游客、顾客等能体验到的、实际对外开放的区域以及建筑的整体结构,育碧的还原程度是很高的,可以说是做到了“形似也神似”的效果了。
《彩虹六号:围攻》可以说是作者最热爱的游戏,也正是促成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虚拟的世界,在这里执行过数百小时的任务,营救过人质、肃清过威胁、也拆除过炸弹,对抗恐怖主义的威胁,维护世界的和平;而现实的世界,得以在此体验独特的一餐,珍惜美好的午后。虚拟又深刻的记忆同真实却单薄的感觉在此地交融,真是一种“陌生的熟悉感”的奇妙体验。
莫斯科航天博物馆(музей космонавтики)开放于1981年的4月10日,为尤里·加加林飞往太空的20周年纪念日。
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航天科普以及相关文物的保存,常设有宇宙历史(История мироздания),太空时代的黎明(Утро космической эры),太空时代的开创者们(Творцы космической эры),载人航天(Пилотируемая космонавтика),月球与太阳系行星的探索(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Луны и планет Солнечной системы),航天与人类(Космонавтика — человечеству),国际空间合作(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в космосе)等主题区域。
进入博物馆大门,通过一段介绍宇宙基本知识的长走廊后,来到的第一个区域是“太空时代的黎明”以及“太空时代的开创者们”,用于介绍太空探索的早期历史和早期进行太空探索的开拓者和宇航员们。
博物馆内还展示有和平号空间站( Мир )的1:1模型。
关于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可能视频或动图的展示效果会好一些。
还能看到另一个熟悉的空间站模型—— Салют-6(礼炮六号)。
与之同名的Салют-7(礼炮七号)空间站背后有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故事在2017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在电影里你能看到一种不同于好莱坞式科幻的独特的浪漫与魅力,老白也曾在他的 文章 里推荐过,引用如下: 在《太空救援》里,俄罗斯人对宇宙的浪漫与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乐观、冲动又不失理性、自省的深沉性格,在太空中发酵成了最浓郁的浪漫。如果加上当年被传说得沸沸扬扬的“礼炮七号天使事件”,它几乎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传说。
另外在馆内还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来自中国的“长征”系列。
在航天博物馆正门处,还能见到出售太空食品的自动售货机。
虽然可能并没什么实际的用处(不过我发现放在桌子上当个摆件的效果还挺不错的)。
相比于莫斯科,圣彼得堡是一个更传统的俄罗斯城市,如果说莫斯科记录和承载了从沙皇俄国到苏联再到俄罗斯的历史变迁的话,圣彼得堡则可以看作传统斯拉夫文化的汇聚和保留之处。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圣彼得堡适合这篇文章主题的相关内容并不是很多,而我又是个理科生,对历史和艺术的了解也着实有限,所以这一部分就以图片为主吧,放上一些我比较喜欢的照片。
冬宫之大,一天逛不下。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门找个一两天的时间慢慢欣赏,学识有限,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另外,圣彼得堡里还有一个挺特别的景点:阿芙乐尔号巡洋舰(Аврора крейсер)。所谓“十月革命的第一声炮响”就是指的这艘巡洋舰。现在她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永久性地停泊在了涅瓦河畔,并同时开放为海军博物馆以供游客参观。
曾在俄罗斯生活、学习过不短的一段时间,但关于俄罗斯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俄罗斯人又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却一直不太能说清楚。
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老人,当时的我在街上被他突然拦下,并询问是否来自中国,在我作了肯定的回答后,他与我郑重地握手并很认真地告诉我:"Мы друзья."(我们是朋友)。
就像国内一样,在俄罗斯,特别是老一辈的前苏联人中,有很多是对中国也有着特殊的态度与情感的。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所谓的国际关系,因为我一直认为,一国之政府是需要而且必须做到理性、客观乃至利益至上的,而一个民族及其民族精神却不会也无需如此。这与其说是外交关系,倒不如将其看作一种两个民族间的特殊理解与默契,来自于两个过去的同行者间的认可与信任,两个理想主义者间的惺惺相惜。
毕竟那曾是一个昂扬、激情的时代,那批人则是一种心怀全人类而试图建立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们,纵使苏联已然不复存在,但这段历史却扎根下来,内化成了一种民族精神,仍然延续在一些她的人民身上,并在几十年后的现在,向着另外一个来自理想主义者们的国家的异乡学子展现出了自己的善意与尊重。
所以,谨以此文,纪念在俄罗斯的日子;谨以此文,献给全世界所有怀着崇高理想与追求的人们。
评论区
共 2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