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和朋友聊如何选择游戏,将一些心得整理出来。本文没有太多打折避雷等针对购买本身的策略。主要是试图和大家一起厘清自己心里的感受,「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游戏的选择。
我们评价一个游戏,首先关注的不应是一个笼统的「好坏」,而是从一系列的「元素」维度去看待。游戏是迄今为止自由度最高的媒介,远高于作为其前辈的电影、文学等,因此带来个体体验极端的多样性。在同一个游戏中,不同的玩家获得的东西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最让我冲击性的感觉到这一点的,是松野泰己的《皇家骑士团2:命运之轮》这款游戏。
我自己的玩的时候,松野在叙事上那种古典悲剧式的手法,让我受到极深的触动,不停的跪下膜拜:其实只有三条线,但每一步都让玩家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但后续再引导你一步步走向事与愿违的境地——这时你才明白,你当初的选择意味着什么。这种亲身成为俄耳甫斯、亲身选择并为选择负责的感觉,给我的情感带来深深的震撼,并感受到游戏这种媒介不同于戏剧的独特魅力。
但是我后来也和另外一些玩家讨论过这部神作,其中有些却是可以完全不看剧情的,只是单纯沉迷于战斗、升级、炼制系统,他们同样认为这部游戏是神作。而他们关注的点,又是我相对忽视的。
反过来,一些公认评价不高的游戏,可能对你来说却是值得一玩的。
比如我个人就还蛮喜欢《星之海洋5》。因为游戏中四座城市做的极有气质:气质舒缓的港镇、荷兰哥特风格商业城市密格德、英式哥特风格为主的王都、未来风格的魔道都市。都让人流连忘返。
尤其王都,走入南面的城门,从一条窄窄的街市向王宫,上端向内微微倾斜的店家,热闹而狭窄,宛如漫步在英国约克的小街上。虽然流程过短、人物形象模糊,但以上内容对我已经足够。但对于很多玩家应该是不够的。
所以,同样认为一款游戏的”好和坏“的人,也许从中获得的东西完全不同的。「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的情况就更多了。这都来自于不同人在体会时面向维度的差异。我们要先确定下,我们玩一款游戏中,真正玩的、在意的是哪些元素。然后再看这款游戏在这些元素上表现的风格和优劣。
这一问题,是我们从自身主观体验的角度看,我们期待从游戏中获得那些体验。
一个游戏首先可以分为诸多客观元素维度,美术风格、战斗系统、非战斗系统、剧情、叙事(叙事和剧情并不等同)、世界观、文化背景、开放世界等等。但我们回到主观体验层面,这些会被整合为一些不同的主观维度,比如:
这些维度更加复杂、多样和个人化,但它们却是我们体验游戏时真正在获得的东西。不到这个层面,是无法真正理解像《Persona5》这样的游戏是多么的神奇。
客观元素,有很多地方可以查阅,比如发售前会有一些资料放出来,设计图、场景、战斗系统等。媒体的测评中,也会涉及大量元素的内容。PSN和steam的商店页面,也会有很多信息等。
而主观维度,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长期的经验和自己的敏锐中,将其拆分成的客观元素,然后去对应决策。譬如如果在意「世界游历感」,那么美术就很重要、里面有你喜欢的文化元素(比如哥特建筑、巴洛克装饰)就很重要、沙盒也许是一个积极因素等等。
这个我们在意的元素/维度,在具体选择一款新的游戏时,又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哪些是确定的想再现的(比如哥特风格的场景)
哪些是想要新探索的(比如新的世界观)
前者一部分了来自游戏本身,那么往往容易考虑一些系列或制作人的续作,比如《最终幻想15》、《赤痕:夜之仪式》这样。一些熟悉的元素(迷宫、回合制战斗、陆行鸟、银河城的设计合理性)是否被顺利的实现了。
另一部分来源于其他的文化元素,比如热爱哥特建筑、克苏鲁元素,那就看游戏里面展示的有多地道、可体验和观赏的地方是否多这样。
新的探索方面,则更多的是将自己交给「未知」。比如《漫漫长夜》这样的游戏方式,过去是很少,对于多数玩家都很新。这方面踩空的概率无疑是比较高,所以就要有实验心态,买了不喜欢也只能认了。
如果一定想要避雷,游戏发售一段时间,看看测评和其他玩家的反馈的吧,但这也会降低新鲜感和错过一些东西——别人不喜欢的,未必你不喜欢。别人喜欢的,未必你那么的爱。
举个例子,《艾迪芬奇的记忆》这是公认的实验性神作。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也写过分析文章。但说实话,在对我自己的打动上,确实只有四星左右。但同样口碑极好的《Inside》,我的个人体验绝对超越了五星。
越创新性的游戏,不确定性越大,这是我们必须得承受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落实到购买上,更多的还是一种习惯和感觉。比如对某个系列、某个制作人和某个工作室的信任。然后看画面和音乐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口碑也不是不重要,尤其对于偏「探索」方向的游戏,很多时候因为高口碑盲买一下,还是会挺有惊喜的。这时候玩家评分比媒体评价要可靠一些。但要注意下你参考的平台。几乎稍微不特别大众、不特别新的游戏,豆瓣、steam和bangumi平台的评分还是差异很大的。
想要完全避雷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游戏世界极为广大,体验极为多样,重要的还是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其他的资讯都只是提供了可能的参考。
最后想说,游戏客观再好的品质,最多只能保证多数玩家到「喜欢」和「满意」的程度。但会有一些游戏,让你高呼「神作」,会让你发现「原来玩游戏时还可以体会到这些」。而从「好作品」中找到「神作」,只能可遇不可求了。除了去尝试、去玩然后发现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在亲身的玩《尼尔:机械纪元》和《重力眩晕》之前,我也想不到它们会是让我如此疯狂迷恋的作品。
评论区
共 7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