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小队》是一款体量虽小但颇具趣味的战略模拟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将控制七名机组成员进行多人运动——驾驶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最负盛名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驰骋于苍穹,参与以历史为原型的场场战役,并妥善的选择战斗或隐匿的行动方式深入敌后,炸毁德国的军事设施。然而,在现实中的二战,随着欧洲战事的日渐加剧,道德的枷锁层层脱落,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行动,却不是都如游戏中一般无可指摘。
敦刻尔克的沙滩被斜阳镀上一层金辉,这里挤满了欢愉的人们,他们带着满身的疲惫,在此品尝着胜利的滋味。伴随着他们到此的脚步,欧洲大陆上的国家无一不为之臣服(法国于德军攻占敦刻尔克18天后签署停战协定)。
得益于英勇无畏的英伦船队,盟军能够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尽管此刻的英国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盟友,呈孤军奋战之势。但丘吉尔也毫不气馁,他号召民众继续与纳粹德国作对,并借上天的名义,对民众进行劝慰:
“战争并非靠撤退取胜……我们要奋战到底……我们绝不投降……直到天时降临,新世界将以无上的力量,为旧世界带来救赎与解放。”(电影《敦刻尔克》译版)
尽管英国远征军从欧洲大陆全身而退,却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重型战备,况且英国还有部分兵力分布在北非战场。这意味着仅靠英国的地面力量,是无力再对欧洲大陆发动行之有效进攻的。而随着英国拒绝了德国的和谈要求,战事也对其愈加不利起来。
1940年7月,德国为登陆英国做准备,发动了以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为目的的“不列颠空战”。在此次空战中,德国空军针对英国的机场、工厂和雷达站等军事目标发动了袭击。尽管相比起皇家空军来说,德国空军蒙受了更大的损失,但胜利的天平始终在向德军倾斜。
然而,就在皇家空军的处境岌岌可危时,意外发生了——8月24日,一架迷途的德军轰炸机轰炸了伦敦。
当时,双方的轰炸机迫于地面防空炮火和拦截战机的威胁,更加倾向于在夜间行动。但由于二战前期缺乏精密的定位装置,常常需要机组成员通过无线电,甚至目力观察星体、地面,以确定己方位置。这在夜间绝非易事,况且还是在天气情况复杂的高空,就连老练的机组也难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更不要妄谈在黑暗中清晰分辨轰炸目标。且高空投弹过程中,轻微风向的变化也会导致炸弹落点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再加上缺乏足够精准的轰炸瞄准仪,使得当时的轰炸精度极低,误炸频频发生。
虽然德军的此次针对伦敦轰炸或许是意外,但以强硬著称的丘吉尔自然不肯忍气吞声。他命令皇家空军报复性地轰炸了柏林,尽管造成的伤害很小,但这使得风头正盛的第三帝国颜面尽失,希特勒被激怒了:
“如果英国空军投下4吨炸弹,我们将报复,我们将在一晚上投下400吨炸弹,我们将摧毁他们的城市。”
至此,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英德双方开始为各自的轰炸机解绑,轰炸目标不再受限于军事目标,以打击敌国国民战斗意志和破坏生产生活的地毯式(饱和式)轰炸成为了新的选择。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率先发难,发起了以轰炸英国16个主要城市为目的的空中“闪电战”行动,近千架由轰炸机和护航战机组成的编队飞跃英吉利海峡,直扑英伦而去。而伦敦作为英国首都,自然备受“照顾”——连续76个夜晚遭受德国空军的袭击。
德军的轰炸一直持续到1941年5月,希特勒行将进攻苏联的前夕才得以停止。267天的轰炸,使得英国约有43万名平民丧生,13.9万人受伤,超过100万的伦敦房屋被摧毁或破坏。而如此的惨重的代价并未使得英国人民意志消沉——夜晚,他们拥挤在狭窄的地铁站,枕着轰炸声入睡。白日,他们掸去衣上的尘灰,脸上不露一丝伤悲。267天的苦难和磨砺,反而使得他们愈发坚强,更加团结。而且,他们想要复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1942年2月,“轰炸机制胜论”的倡导者亚瑟.哈里斯(Arthur Travers Harris)得到了丘吉尔的支持,被任命为英国皇家空军轰炸司令部司令。尽管当时的他麾下只有巴特尔等过时的轻中型轰炸机,但哈里斯并不需要为此担心。因为英国决定不登陆战胜德国,全国将有40%-50%的战争生产力为皇家空军服务。
哈里斯上任后立即着手研究进攻性轰炸理论,重新评估了轰炸机司令部的战术,并提高轰炸机机组成员的教学和培训标准,引入了兰开斯特和哈利法克斯等四引擎重型轰炸机。这些举措使得皇家空军具备了远程轰炸的能力。
而牛津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林德曼(Frederick Lindemann)教授,则向内阁提供了一份致力于证明轰炸才可能是取胜之道的论文。文中提倡攻击德国主要的工业中心,以摧毁尽可能多的房屋。尤其是针对工人们的居住区域,因为其密集程度较高,更容易发生火灾。而这将扰乱并降低工人们的工作能力,丘吉尔接受了这个计划。在斯大林催促西线应当有所作为,以减轻东线压力的情况下,有了军备和理论支撑的英国人,开始了他们的复仇。
1943年7月24日,那夜的天空异常明朗。德国的工业重镇汉堡褪去了白日喧闹和繁华,被揉进了惨白的月光中,仿佛精致黑白剪画。伴着引擎声“嗡嗡”作响,满载而来的792架重型轰炸机遮蔽了月亮的光芒,肆意的将2300吨炸弹投落在大地上。
皇家空军为了尽可能大的对城市造成破坏,将高爆弹和燃烧弹混合使用——第一批高爆弹炸开建筑物的屋顶,第二批燃烧弹引发大火,最后再投下高爆弹阻碍消防行动。随着地面上点点红光闪起,他们成功了——大火吞噬了整座城市,而40000名消防员对此束手无策。仅在当日,汉堡便有约15000人身亡。但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才刚刚开始。
27日午夜,数日前轰炸造成的大火仍在城市中肆虐,甚至将天空也染上了血色。但皇家空军的739架轰炸机再度袭来,在50分钟内将2313吨炸弹倾泻而下。
倘若皇家空军之前的轰炸带来的是末日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创造了地狱。城市长期的干旱加上轰炸机密集的轰炸,在地面上创造了一个风速高达240 km / h,温度达800°C,高度超过1000英尺(300米)的火风暴。城市中四处都是骇人景象,侥幸逃过一劫幸存者在余生中,仍然对此心存余悸:
“一些试图走动的人,被火风暴裹挟而去,在你的面前突然消失……你必须尽量远离火,因为气流会把你拉进去。”
“我们在行走的那条路上遇到了越来越可怕的景象。我看到许多妇女抱着自己的孩子奔跑,燃烧,然后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接下来,我们经过了四五堆已经烧焦的尸体残骸,其大小不比一个小孩大,但每个都可能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燃烧殆尽的遗骸……”
炽热的高温使得身体像火炬般起火,甚至常日牢固的柏油路都沸腾了起来,仿佛噬人的沼泽一般困住了行走在其上的人们。被困者在柏油路中挣扎着,仿佛被蜡油困住的苍蝇。但他们不会被折磨太久,因为哪怕他们没有被火焰吞噬,也会因为大火导致的缺氧而窒息,躲避在防空洞中的人们也难逃一劫……对于罹难者来说,在炸弹来袭时瞬间毙命或许显得犹为幸运。
此次为期8天7夜的行动,被称之为“蛾摩拉”,它是二战中英美空军针对德国城市进行的最猛烈的一次袭击,其惨烈程度甚至被英国官员称之为“德国广岛”。在行动期间,只要天气允许,英美空军轰炸机便昼夜不停的出动。总共有3000余架次轰炸机在汉堡空中投下了9000多吨炸弹。
“蛾摩拉”行动造成汉堡市约4.26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约100万德国平民逃离了该市,这个城市的劳动力永久性地减少了10%。524家大型工厂中有183家被摧毁,9068家小型工厂中有4118家被摧毁。交通运输系统完全被破坏,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恢复正常。甚至直到战争结束,汉堡的工业生产水平也未恢复到遇袭之前。
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在二战期间对德国城市和民众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自己也蒙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伤亡率在所有军种中高居第一。在某些时候,对于空勤人员来说,呆在燃烧的城市中也远比在轰炸机上安全得多。
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总共飞行了364514架次,飞机损失达8325架。所属的125000名空勤人员中,有75446名空勤人员牺牲,负伤或被俘。倘若以上的数字过于抽象的话,我们或许可以换个生动的说法——初出茅庐的空勤人员往往活不过他们的头十二次任务。
无数年轻的生命伴随着他们驾驶的轰炸机一去不返,他们的人生就像空中那炫目的花火,绚丽而短暂。居高不下的伤亡率,使得空勤人员的每次出动都是在生死线上游荡。他们驶向死亡,也创造死亡。
“如果明天你没能回来的话,我能吃了你的那份早餐吗?”机组成员之间常常如此打趣道。
英国秉承着以破坏德国工业生产力和潜力,打击德国民众战斗意志,以期国家内部产生动乱为目的而进行的地毯式轰炸,真的达到了他们期待的效果了吗?从汉堡来看,似乎效果显著。但随着红旗在国会大厦飘扬,欧洲战事尘埃落定,盟军对被捕的德国高官进行审讯后,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盟军对汉堡极具破坏性的袭击的确震惊了德国高层,希特勒甚至认为类似的行动可能会逼迫德国退出战争,但是直到战争结束的前夕,德国的工业生产还一直保持增长。轰炸行动严重的影响了德国经济,并对交通、石油和天然气设施破坏显著,但对大多数工业来说,轰炸行动或许削减了它们的生产增长潜力,但却没有对工业生产造成实质性的破坏。
而对于德国民众来说,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对他们的身心都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35万人被炸死,70万人受伤,700万人流离失所,无数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持续的轰炸使得德国民众对战事前景感到黯淡,工作生产效率也有所下降,但他们言谈举止也无时不刻的处于德国党卫军的严密监控中,对战事或政局的谈吐稍显不满便会被逮捕,更不要妄谈能够制造动乱或推翻纳粹统治。因此,英国皇家空军针对德国平民的轰炸,注定只是徒劳的屠杀。
尽管地毯式轰炸的效果没有达到盟军的预期,但它确实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连日不断的轰炸使得庞大的第三帝国就像一个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巨人一般,尽管他还在奋力抵抗,但那破碎不堪的身躯已无力支撑他的任何行动,最后他只能兀自地瘫倒在地,随之倒下的还有那痴心的幻想。
不可否认,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空勤成员们为结束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受任于危难之际,告别了亲友和爱人,明知前路艰险,仍毅然决然的踏上了那趟死亡航班,他们用生命换取生命,以牺牲结束战争。但碍于他们执行的任务不是那么的人道,战争结束后的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丘吉尔在胜利日的演讲中,轰炸机司令部的奉献被只言带过,空勤人员们甚至不允许被授予单独的战役勋章。他们没有得到荣誉,反而背负了屠杀平民的罪责。
美国也曾幻想运用“精准轰炸”进行一场不伤害平民的理智而干净的战争,但是在白天行动的轰炸机在德国空军眼中,就仿佛送入虎口的羔羊。高昂的损失,马上打消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太平洋和日本步步升级的血腥绞杀中,更是让他们抛下了一切的道德枷锁。
时至今日,理智而干净的战争还是没有到来,即便是军事科技最为精尖的美国,误炸平民的丑闻依然屡见不鲜。或许世上本就没有理智而干净的战争,因为它本就是疯狂和污秽的产物。它只会异化身陷其中的人们,它迫使着渴望和平的人们只得通过搏杀来换取和平,并不断的驱使着他们突破道德底线。深陷其中的人们痛恨沦落如此,但他们也别无他法。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战争形式也日新月异。事事都在改变,或许唯一不变的,就是战争对人类造成的苦难。
“我不知道谁会对我有敌意,但我知道战争是可怕的,对双方来说都一样。不管是谁挑起的,每个人都将承受痛苦,即便是那些无辜之人,就像孩子们一样。”《无名战士》
笔者才疏学浅,查证考据难免有所疏漏,还望各位老哥多多指正。且一家之言,如若有所偏颇,还望各位老哥多多包涵。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