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视频我们对《蔑视》的游戏形式以及各阶段美术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好准备,本期我们将带你一同猜想《蔑视》埋藏的复杂哲学思想。
声明,本期除引用官方的采访部分外,有关解读、观点都存在较强主观性,存在过度解读的可能,因此本期主要以探讨交流为主,欢迎各位以弹幕、评论形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读。
上期我们提到《蔑视》美术风是对吉格尔与贝克辛斯基的致敬,但有一点我们没提过,即是《蔑视》不仅是对吉格尔的致敬,还在主题表达上与吉格尔如出一辙,正如游戏总监卢布米尔.佩克尔说道的那般:
选择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向吉格尔致敬。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能充分的概述游戏所表达的主题,吉格尔如此坚定地探索着人类与科技世界交织在一起的主题被情欲望升华,《蔑视》与《异形》没有任何关系。从概念上说,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更超现实,更荒谬,我敢说它是存在主义。
看到这里,既然明白了《蔑视》与吉格尔的主题一致,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吉格尔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里我们请到了一位十分了解吉格尔的嘉宾来为我们解读:
大家好,我是博伟君,本期将由我为你带来吉格尔的介绍。
吉格尔的作品是那种第一眼就可以给你带来强烈震撼的存在,当吉格尔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凝视着吉格尔。这句话可以说完美阐述了吉格尔的风格特点。黑暗为基调的画面中,半生物半机械的生命体们仿佛在执行着同受刑般的某种仪式,缠绕在一起的金属光泽身体散发着欲望的气息。显然,这些作品中,生命和科技的融合已经如咖啡配牛奶一样稀疏平常了。
那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生殖崇拜、生命与机械三者相融合的作品呢。这里,我们得先从吉格尔的过去说起。
尚处的幼年吉格尔对当时的恐怖电影非常感兴趣,不是电影迷的他在自传中曾透露过自己只看过恐怖片。童年的经历最终为吉格尔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刻印,在幼儿园时,吉格尔因乐衷于与异性打交道而常被罚站与被罚看耶稣受刑的绘画,这使得他对刑法和受苦产生了兴趣。
吉格尔总喜欢纪录噩梦中的场景,他最常在噩梦中看到的是一口恍如连接黑暗世界的井。得益于吉格尔父亲经营过药房的原因,吉格尔对外科手术、器官样以及人体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促使他早期的作品具有大量扭曲的人体和阴暗场景的要素。
这样的状况直到他在苏黎世大学专攻建筑设计时有了变化,起因来自一组同学展示的古老照片,照片描绘了1904年刽子手对犯人施以酷刑的场景,在看完这组受刑人从健全至四分五裂全过程的照片后,青年吉格尔被长达数周的噩梦所折磨,并对吉格尔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这之后,吉格尔开始创作一些幻想中的场景,此时画中扭曲的生命体像经历了高科技手术般早已失去人的基本特征,而吉格尔还将自幼对异性的崇拜也掺入其中,并最终产生了影射着黑暗欲望的作品。在当时,吉格尔对引发了世界范围争议的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他也将这种恐惧融入于画中,并通过作品的要素隐射那些基因实验失败的产物,以此表示自己对人类被日益发达的高科技反噬甚至奴役可能的担忧。
但真正让吉格尔的作品遁入极致黑暗的转折点是伴侣——李·托铂乐的自杀。
饱受痛苦折磨的吉格尔最终选择将情绪全部宣泄于作品中,以极致的扭曲、阴暗甚至病态的理念去“惩罚”自己幻想中的角色,因此《死灵之书》中的角色身上布满肉瘤、伤疤,穿过身体的机械骨骼让他们如同活着的标本,堪称吉格尔艺术理念的代表之一。
吉格尔的艺术理念最完美的展现要数游戏《黑暗之蛊》系列,那些从绘画中活过来的角色们都拥有扭曲的面庞,难以理解的生活方式,它们机器般肢体的体内甚至还被植入了机械武器。
吉格尔虽因异形的大获成功而被无数人知晓,但实际上他的艺术风格多变且小众。造就异形的外星人题材和死灵之书系列仅是他创作生涯的冰山一角。较真说,吉格尔应该是“苦难”与“融合”主题的代表。
许多玩家常将吉格尔的《死灵之书》与克苏鲁挂钩,因此也将致敬者——《蔑视》也同克苏鲁相挂钩,但实际上,吉格尔在上大学之前,甚至都不知道洛夫克拉夫特是谁。直到他的早期作品被克苏鲁主题的杂志多次收录,他才开始对克苏鲁有了些兴趣。
而后来,吉格尔通过一位小说家得知了死灵之书的传说。70年代中期,吉格尔在对思考自己作品的名称时采纳了一位神学家好友的建议,即引用克苏鲁神话中虚构的死灵之书作为作品集名称。在综合考量后,吉格尔最终决定使用《吉格尔的死灵之书》作为名称。这本是玩梗意味的做法,但出版社却因为利益,私自将克苏鲁作品中死灵之书的描述也作为了作品的插叙,因此引发了克苏鲁爱好者们将其认为是死灵之书真迹的误会。虽然吉格尔后来再未和克苏鲁圈子有过关联,但爱好者们出于尊敬,还是把他划进了这个圈子内。
在《蔑视》制作之初,吉格尔已经去世,似乎《蔑视》也正是制作组对吉格尔最好的致敬方式,但制作组对吉格尔的致敬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很难说,究竟是玩家们期待《蔑视》游戏本身,还是更怀念吉格尔呢?感谢大家听我的讲述,各位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吉格尔,欢迎观看我往期的科普视频!这里是博伟君,接下来我们还是看回《蔑视》。
感谢博伟君的为我们做出的专业回复,关于《蔑视》属不属于克苏鲁题材这点,其实官方也曾在采访中回答过:
《蔑视》和《克苏鲁的呼唤》感觉其实不太像。至于那款游戏,有一些感觉是类似的,有的也不一样。
而除去借鉴吉格尔的各种作品风格外,《蔑视》本身的内涵并不局限于吉格尔中,《蔑视》被制作组赋予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因此《蔑视》实际并不是克苏鲁题材的游戏,其谜题就藏于游戏众筹项目的标题中,Scorn Part 1 of 2 Dasein,Dasein,此在,这是一个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观点。
该观点复杂且说法多样,限于篇幅关系,这里只放出一些概念简介,各位有兴趣的欢迎自己详细了解:
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尚不是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但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百度百科
“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Dasein)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
很显然,对非专业的我们来说解读如此复杂的观点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对于《蔑视》与此在的关系只能作为一个开放命题,欢迎各位在弹幕、评论区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一起做探讨交流,当然,也不是没有一些简单易懂的概念思想,例如:
灵感的话,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也来自于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因为人体是其中的核心,所以我们还对一些人体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做了研究。
这样的采访曾在过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假说:《蔑视》世界人体说,倘若将《蔑视》的世界看做人体,那么世界内种种内容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么看,主角即是为拯救将死的世界而存在的,或许《蔑视》所传达的是生命整体与个体间的关系。
虽然随着20年预告片的出现,这个浅显的假说已不成立,但能确定的是,《蔑视》的思想还是围绕着生命展开,正如访谈中回答的那般:
你我此刻所处的环境,或者我们曾经居住过的其他环境在某些时候都有可以被定义为性格类的元素。它有自己独特的情绪,光线穿过它的方式,物体的纹理和各种其他元素。在《蔑视》中,我们试图放大特定的形状,光,颜色和声音,直到环境开始产生共鸣,仿佛它是活的,通过你的感官进入你的潜意识,或类似的效果。
这段话概括起来很简单:环境是最常被我们忽略的生命。虽然从生物学角度去看生命的概念会有准确答案,但是如果在哲学领域,那么这个答案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环境并非永恒,就如其中日渐变厚的积灰那般,环境是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会因其中要素的不同而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如性格一般难有一致性。
当你以这样看法去看环境,你会发现环境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却又是我们最常忽略的部分,官方在《蔑视》中以夸张化的手法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具有生命的世界,唤起我们对身边环境的注意与思考,当你再次审视你的环境后,你会发现《蔑视》与你的环境本质上其实并无二致。
当然我们也在解读中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蔑视》中的很多设备虽然有生物要素的参与,但生物要素的加入反倒给人更加强烈的冰冷感,而游戏中,生物的生命还同产品般被肆意掠夺和修改。这点在由主角同伴尸体改造成机器人的大个子,还有被流水线处理后嵌于墙上的模具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命已经沦为产品用途,虽然这种将生命当做社会运转的齿轮的情况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但不代表我们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纵使如今人类的医学技术强大,却仍难敌过死亡,正因为生命无常,所以唯有一次的生命让人类对生命有了敬畏之情,但《蔑视》世界下呈现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生物科技社会,这里的生命可以被随意创造、修改、复活,甚至可以改造死者。
那么生命在这种极端化的社会下还是生命吗?还是说,生命在这个社会下只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机器,讽刺的是,如此极端社会的过去却有着极强的生殖崇拜文化,这样的变化十分令人玩味。
《蔑视》无疑是沉默的,但当你试图刨开它时,你会发现,沉默的它想表达的内容深不见底,或许对我们来说,《蔑视》重要的不是它表达了什么,而是它引发了我们由心灵深处的思考。正如制作者回答的那样,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同,所以对剧情的理解很可能也完全不一样,或许《蔑视》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唯有游戏发布后方能得知。
如果你喜欢本期科普,不妨关注一下我的B站账号,感谢你的观看,我是懒小丁,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