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Understand》是在B站的某个视频,标题骇人: 《国内最好的解谜游戏与它的作者》 。当时心中没有什么波澜,觉得可能是礼貌互吹,甚至没有点进去看的冲动。直到后来,又在游戏群中见到游戏的截图和群友的大力吹捧,一番交流之后我决定去买一个试试。 初见商店页面的视频和截图,会误以为游戏玩法是司空见惯的一笔画。但是只需要认真游玩一下第1大关的第1小关,就能立刻感知到这款游戏的魅力。
《Understand》的玩法总结起来很简短,在一张图中,利用点击和移动鼠标来选定 起始格、经过的格子们和终结格,达成过关规则 就算作通过。该游戏的全部精髓就集中在“过关规则”上了!
同一个小关里的每张图都有相同的过关规则,底下的几个空心圈就代表了几条规则。如果你的画线方式满足对应的规则,那么空心圈会变成对应的实心圆,而不满足的规则,依然会是空心圆。了解了这些基础的游戏元素和规则的对应关系,你就可以在第一大关里驰骋了!
一开始的几关总是简单好上手的。从最开始的指引出发,直观地揣测这一小关的规则是什么,再在之后的几张图中实验并通过,你也许可以兵不血刃的完成前几个小关。
但是,《Understand》,仅仅是这样毫无逻辑性的猜测和瞎猫撞上死耗子吗?那它只会沦为手机上的脑洞测试游戏,靠莫名其妙的题和不讲武德的解题方法来博得一时的热度,而你的热情只会在摸不着头脑的操作反馈和不断的视频广告提示中消磨殆尽。
《Understand》的第一层魅力会在之后的某个小关突然显现。之前过图时以为是规则ABC,却突然在后面的某张图中没用了…当你在出了问题的那张图里反复实验,甚至不惜打破之前猜测的“规则”时,神奇的事可能会发生,正是打破了之前推理的新规则XYZ,反倒通过了这张图?
于是你又回到前几关,用新猜测出来的规则XYZ去套之前的图,就会惊奇的发现:之前的图,过关方式有好几种!而你初始的错误推理,很可能是被作者 按着头 引导出来的!
这离不开作者的 挖坑害人 苦心经营和对思维定势的把握能力。从一开始的引导解法,让你掉入自以为简单的规则中,再用后续几张图的解法巧合,强化你的思维定势,最后突然杀出一张不适用简单规则的图,将你之前的推理全盘推翻(或只是推翻其中的某条), 这时候的怒气攻心和无尽疑惑,一度让你以为是游戏出了bug 。而当复盘之前几张图,或就在错误的图上枚举试错,找到了新的正确规则的时候,那种 陷入泥沼又忽然脱身的畅快 ,的确是无以伦比的。
这是我要说的,关于《Understand》的第一层魅力。
细想一下,有时候人生也是如此。面对一类事的解决方案有许多种,前几次用了方案A,结果还过得去,后面就一直只用方案A了吗?是否会在某一次碰壁呢?这时候你会回溯之前的每次经历,试图从中找出另一套方案来试试吗?还是拿着方案A死命撞南墙呢?
不过人生不像严密逻辑下的电子游戏,不会只用一套规则判断你必定再次失败,也不可以给你回去无数次重试的机会。但是在解决问题时的懒惰和惯性思维,是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
在体会到几次这种顿悟的魅力之后,第二层魅力也即将展现在玩家眼前。在几次轻信简单规则后, 仿佛可以窥见屏幕另一端的作者暗戳戳地画着思维定势的路线,一边定下了几个挖满坑的关卡 。于是我决定在一开始的第一张图就多多试探,用更简单的局面下的枚举来找出每个圈对应的规则,甚至把它们记录在草稿本上。
这是一个颇有趣的阶段, 明明一次操作就通过了这张图,但却主动地、反复地试探各种路线,试图在一张图里找到尽可能多的规则线索 。非要得到尽可能完善的线索之后,才肯进入下一张图。假如这个阶段直播游玩过程,可能收获最多的弹幕就是“这人是不是傻,这图过了还在那不停地试。”
这恰好是第二层魅力:在每张图的黑盒中,不断输入路线,不断得出结果,来缩窄自己猜测规则的范围。这有点像做实验,先有一个猜想,随后用大量的实验来提取出佐证自己猜想的数据结果,从而论证猜想。
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不断的实验和试错中,得出几个结论备选。它们可能并非都是正确的,但是在下一次实验和得到的数据中时,又可以筛选出离正确结论更近的一些结果。到这一层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玩休闲游戏,而是在解逻辑严密的推理题。
其实这个阶段也会遇到疑惑,可以 设计规则 (挖坑)的维度如此之多,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推理的这几条规则是比较接近最终结果的呢?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下外面的大关设计了。一个大关里分为了多个小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的格子放着未知图案。
完成第一大关后仔细观察这个图案,你会发现,这个图案传达了“ 形状 ”的概念,很巧合地,第一大关的绝大部分规则,都和画的线经过的“形状”相关。于是赶紧拿着这个观察进第二关,发现第二关的绝大部分规则,都和“ 数量 ”相关。妥了!
进大关之前,先分析这一关的主要命题是什么方面,就能有效的缩窄推理的范围了!(这可是超进阶的技巧了。)
除此之外,每个大关的末尾,单独放置了一个 独特的小关,meta属性浓到爆表 。
不论是“线不必非在格子里走”,还是“跨图产生对应关系”,甚至是奇奇怪怪的位移和对知名作品的致敬。这一部分趣味和别出心裁的规则设计都让我大呼满足。
游玩这款游戏,几乎不需要什么先验知识。若能预先了解欧拉根据七桥问题提出的一笔画定理也是个不错的功课( 图形中的奇点个数为0或2方可一笔画成 )。在中后期的一些关卡规则中,符合规则的图案可能有多种,套用定理先排除其中,无法一笔画成的那些,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从上面的截图里你应该也可以看出来,游戏的美术部分比较简洁工整,只力图用尽可能少的颜色和几何形状来生成游戏的元素。
比较可惜的是 音效 无法从截图中展示出来。游戏中全程 没有背景音乐 ,只有每次判定是否通过时,根据“正确”、“部分正确”、“完全错误”产生不同的音效。其中“完全错误”的音效,私以为和游戏标题最为搭配,像是敲在木鱼上的空洞声音,颇有点禅师诘问的滋味。(后面有关卡甚至需要音效参与判断!)
游戏本体在steam上的售价是18(史低13),而且补充的几个大关也都施工完毕,不会再有轻易改动。对于这类游戏来说,是很重要的优点!全部的关卡大约可以贡献20小时+的游戏时长,时长中 推演和思考浓度极高 ,可谓性价比超群。
思考浓度过高的原因在于……一些小关的规则推测完毕并得到验证后, 后续的图极有可能退化为简单的一笔画过程 ,飞速通过,容易生出一股“无敌是多么寂寞”之感(也可能是:这个规则有点简单啊),随后迅速进入下一小关的思考中。这个特点有人恨有人爱,不太喜欢的朋友可能一天打几个小关,就脑壳疼了。
由于都是和“规则”打交道,我难免在游玩过程中联想到《Baba is You》的改变规则玩法。相比之下,玩《Baba is You》时,在猜到过关核心之后,依然有不少操作量(移动+拼凑规则),思考的浓度会被移动的操作稀释一些。《Baba is You》后续的大地图作为关卡,在 meta 层面上也更具破坏力。(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在机核写的 这篇 ) 本来一笔画的核心规则也不应该绕开吹哥的《The Witness》。奈何我还没有尝试过,只能先按下不表。但是据全成就的朋友所言,《The Witness》的题目是固定的难,而非这样多变的猜。
《Understand》则偏重对于规则的猜测和归纳推理,在规则维度的多样性和思维定势的诱导这两个设计层面也非常显功力。因此我还是要称赞《Understand》和其开发者,在这样一个既定框架下,给出了相当完满丰厚的游戏体验。
这么看来,开头说到的“可能是最好的国产解谜游戏”,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暴言)
当看完credits后,可以再次进入大地图上的问号,可以看到作者埋下的开发历程彩蛋,此处且放一张最初的灵感图,剩下的诸君自己去挑战吧!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