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的这些年里我和技术团队的大家建立起一个不是公司文化的地下文化:B站不酷不行。每年我们都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提供最新最有趣的体验给大家,为此每年的5-6月会举办一次hackathon,为什么是5-6月呢,因为从元旦前后有跨年,春节前有拜年祭,后面紧跟着黄绿合战、BDF,6月的站庆,七八月BML、BW,9月开学季,10月萌节,萌节过后就开始筹备跨年和拜年祭了……基本上一年到头稍微不那么忙的就只有4月底到6.1之前时间了。在2周一次发布,开发和测试交替前进的迭代周期里,每次的hackathon依然有上百人参加,经过筛选和组队后进行48小时封闭开发,最后由公司的高层和受邀请的UP主来做评委选出最佳的创意。而当比赛结束后我就拿着各队伍的demo挨个办公室敲门,向各个业务部门介绍这次比赛的产出和可以跟当前业务结合的项目,几年下来差不多每年都能孵化7-8个项目,其中一些实用性强的,例如:互动视频、笔记就上线到web和app里,一些有趣的但比较超前的就落地到bilibiliworld,此外专利部的同学因此每年也能从这个活动里收集20-30项专利申请。
分享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参赛项目:全息投影手办,通过叶片式旋转的方式投影出手办的立体模型,并通过语音对话可以让手办做出各种演出(欢迎、问候、舞蹈、歌唱等)。这个项目的5个同学来自5个不同的岗位,是因为这个idea才走到一起,在比赛过程里他们完成了设备的搭建、调试、编程、建模、动画、配音、作曲等,很多技能并非他们的本职工作,最终项目的完成度相当高,但在当年的评选中还没能进前三名。所以我非常肯定的认为B站是我待过的众多企业中创新土壤最好的。
(说个题外话:我一直认为B站不往智能家居方向寻找合作真是天理难容,手持那么多的动漫IP,好好跟各家语音助手合作,光是出个配音包就可以多买不少钱,你喜欢的角色不比小爱同学和Siri吸引人?况且给冷冰冰的科技产品赋予人性本身就是件很浪漫的事。)
像这样有趣的项目每年都有不少,但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顺利落地,前些年基于arkit和arcore,我们在手机上做很多有趣的AR项目,例如基于LBS地理位置信息的AR弹幕,想象你到一个餐馆或者名胜古迹,不用打开专门的点评app查看评价,而是通过AR摄像头直接看到弹幕涂鸦、点评。在校园里闲逛时你也可以掏出手机打开AR摄像头,看到弹幕组成的表白墙、公告、各种八卦、校园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可惜目前只有支持tof摄像头的少数设备才能获得准确的景深信息,大部分手机不支持这一能力,仅能记录下发送弹幕时的经纬度坐标,无法实现弹幕准确出现在发送时选择的位置,可玩性和普及度都差了一些。如果说普及度问题是可以等待的,那接下来的一些问题可能就是让项目无法上线的,例如中文博大精深,经过机审过后的内容依然可能出现各种违规问题,特别是如果这些词是结合特定的地理位置才变得敏感这让审核人员如何处理?
一个创新项目的demo阶段总是让人充满热情和期待的,但在孵化上线在这个阶段就很容易陷入泥潭让人耗尽能量,不同岗位的同事会根据他自己的岗位职责提出合理的质疑,哪怕这些质疑都解决了,到项目排期开发时需要衡量投入产出比,还需要根据必要性重要程度排序,而需求池里比这类锦上添花的项目重要的多的项目可能数都数不完。最后,还有一道坎是APP体积,为了让用户在非wifi环境下能自动更新app,app的包体积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不保持包体积小于这个限制,那使用这个版本的用户可能会在1-2年里都不主动更新到最新版本,这会给其他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在,体积超标的情况下只有必要的功能会得到开发的机会,而哪怕已经不超标了,每个部门还是需要根据体积的预算去规划这段时间能做什么,例如某部门一年的app 体积预算不到5m,他们想用unit3d引擎在B站的app里做集换式卡牌(明星、人气IP角色、UP主)的就基本没戏了,因为集成引擎就需要超过20m。
可以说一个普通员工想要靠热情推动一个idea从demo到上线太难了,所以《创新者的窘境》书中提到在企业里中层人员的对创新孵化的影响很大,他们决定了众多同类项目中哪一个能得到资源,最终哪一些有成绩的项目能够出现在老板面前。但除了书中提到的头部企业成本锁定问题外,我在B站还遇到了另外一种情况:机会只留给连续成功者。
其实这个现象大家稍微细心观察一下自己所在的企业应该都能看到类似的现象。老板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交给某人去办,那选择的人自然是那些总能把事办好的人,这看似合理,但长此以往会导致中层的管理者为了自己将来的发展,会更倾向于去做十拿九稳的事,变得越来越保守,自上而下的任务卖力做,而自下而上的项目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这一现象是我认为在做创新工作最大的阻力,中层因自身利益阻断了自下而上的创新通道。众多互联网企业都有类似的问题,自身创新力不足,只在看到明确的商业模式后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本跟上搞微创新,各种自下而上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则束之高阁。
最后一年,我的工作被动的从团队的管理者变成技术创新方向的负责人,爱好变成任务,原本自己管理的研发团队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支持,挂到这个空位上只能到处求人求资源做事,即便这样在我离职时依然有十多个项目在进行中需要交接,包括一些和华为、商汤、索尼的创新尝试,但最终都无人愿意接手,或者只是把项目文档、demo等保存下来了但并不打算继续推进。前文提到过AR布展,受限于时间,目前的手段无法在24小时内把5000平方以上的区域全扫描下来并完成3d的装饰布置和玩法植入,所以这个技术暂时还无法在bilibiliworld的这种临时场地上使用,我就给b站的大楼做AR布展,做成了一个AR导览demo,参观者可以手持手机或者平板访问公司不同区域时有不同的体验,例如可以通过指定动作召唤22、33合影留念,可以通过图片提取视频看公司的发展历史,把专利墙上的文字说明替换为实机演示,还可以留下AR弹幕在公司顶楼的留言墙上,而接手这个项目的团队负责人一句:“担心在接待访客过程中演示出现问题,还是使用传统的接待流程吧。” 就把这个项目束之高阁了,也让我对于自己离开没有了一丝愧疚。
这一篇内容写的有些零碎,删了改、改了又删。我的工资是作为企业的B站给与的,而我忠诚于由UP主、内容、观众共同构成的B站,在我刚加入时两者几乎不分彼此,前者是服务于后者的。我还记得我在负责整个技术团队在B站上做分享的时候,我给账号构建了一个人设,我把b站当是个居民小区,而我们技术团队就是物业,负责给大家修桥补路,维护环境的,所以每一个分享者都是物业的一员例如:水电工小王,维修部小谭。大概这就是我内心最认可的一种作为企业的B站和作为社区的B站之间的关系,可惜现实早已不是这样了,作为企业的B站得了很多大企业病,跟在大企业后面学习“成功经验”,变得越来越不酷了。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