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两年后的1866年,地中海落日的余辉照在奥匈帝国阜姆市的港口。来自英国的工程师怀特黑德正在海边的工厂里为他的新作品做最后的调试。两年来他一直待在这里,为的是用新奇的想法来弥补两年前那个遗憾的结局。
那是在海面划过的一道优美的白直线,自摩西开海以来再没见过此等景象,而实现这一景象的正是他的好友,奥匈帝国海军上校卢比乌斯。
他仿佛还记得上校当时的表情,或者说他和上校一样对这奇迹般的作品如此熟悉以至于他可以猜到上校的心情,一如自己此刻的心情一一它还远不是个完美的作品在那个傍晚上校离开了,临行前留给他一句话:凡事终将臻于完美。
阳光透进工厂,洒在它光滑的表面上,也闪到了他的眼。事到如今也没有什么好调试的了,抚摸着那夕阳下金灿灿的古铜色外壳,他这样想道。
港口行色匆匆的搬运工,打渔归来的渔民们看着那道在夕阳下被染成金色的直线不断延伸,直到被海平面的光芒吞噬。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就像摩西的神迹,出现在了这个海港小城。
简直意犹未尽呢。就在那天,怀特黑德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有实用性的鱼雷,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生产的这种鱼雷叫做“白头”鱼雷。
额……不是的 (a3a),因为“怀特黑德”(Whitehead)的直译就是“白头”哟,中文翻译的解释权归北洋海军。
它长这个样子。和现在我们印象中鱼雷的形状有些许的不同,它有着独特的梭子外形,不过很快就被钝头外形淘汰了,因为尖头在水中的阻力其实比钝头要大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然而其内部结构的设计却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图,这就是白头鱼雷的工作原理。储存在压力容器中的压缩空气为发动机提供运作所需的气流,而液压阀用来及时调整鱼雷深度,使其可以再水下保持平行前进。
在这种设计的加持下,白头鱼雷的最大航程达到了跨越式的640米,最大速度达到每小时11公里。
确实如此,不过如果再遇到开小艇偷袭铁甲舰的情况,效率可是要比杆雷艇高多了。
鱼雷一经问世便掀起一阵研发热潮,如紧随其后的德国施瓦茨科普夫鱼雷 (黑头鱼雷),安装了深度调节器,1881年出现了平行双螺旋桨的推进方式,鱼雷的横滚问题得到了解决:1897年陀螺仪被安装在了鱼雷上,以增加其航行精准度提高命中率,1904年美国人莱维特发明了热动力鱼雷,这种拥有燃料和燃烧室的鱼雷能飙到每小时65公里,最大航程更是达到了2700米以上。
鱼雷的出现打破了舰炮一家独大的海战武器格局,这让海军意识到,除了越造越大的舰炮和舰体外,还有一种与大口径舰炮同样威力惊人的远程武器的存在,而这种武器甚至可以安装到一艘小艇上。
于是在1876年,英国海军率先将白头鱼雷安装在了一艘军舰上,就这样诞生了“鱼雷艇”这一舰种。
这艘小船儿叫做“闪电”号,因为它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9节(约35千米每小时),在当时的皇家海军中是相当快的。
闪电号的实验性质很大,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发射时需要艇员将船中部的鱼雷运输车推到船头的发射管,然后装填进行发射,这些步骤在实战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
是个好方法。因此经过不断改进,两年后的1878年,英国海军有了第一型设计成熟的鱼雷艇。此后各国陆续跟进,鱼雷艇这一舰种成为了各国舰队的标配。同时有赖于鱼雷技术的发展,这种威力惊人以小博大的小艇成为了舰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878年1月26日,俄国鱼雷艇成功使用白头鱼雷,在70米距离上击沉了排水量2000吨的土耳其炮舰“英蒂巴”号,各国纷纷认识到小小的身躯有着大大的能量。巨大的威力意味着除护卫和偷袭任务外,鱼雷艇越来越多地扮演着正面进攻者的角色,而一个进攻者仅有数枚鱼雷是完全不够的。
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柠檬片的可爱小插图变得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大量的干活,真是不懂人心的作者啊。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新角色出现了,这次的角色设计蓝本是美国海军和苏联红海军,比起上次的两位貌似外表看起来正常了一些。
柠檬片又开始肝具足虫系列之后,似乎睡的非常晚啊,完全不符合规律作息人的形象了。
本系列内容完全随机,各位读者可以在此猝不及防地看到作者也一知半解的各领域豆知识。各位大神看到文章内容有纰漏之处也请多多包涵,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