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人很早期在自己的QQ空间发布的一篇日志,文笔有限,只是单纯抒发一下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第一次在机核投稿,还望各位多多指点。
给我一个维京式的葬礼——读《V字仇杀组》漫画原著有感
“给我一个维京式的葬礼。”
这是原著中V临死之前说的一句话,为此我突然去查了一下以前维京人的葬礼仪式。这是来自于百度百科的一段记录。
“维京人相信人死不过是去另一个世界旅行,他们就在死者的墓穴中堆放很多的陪葬品,供其路上花用。有吃有穿,各式工具,诸般兵器。更有甚者,如果死的是国王或者了不起的大英雄,他们会将死者生前的战船与之一起埋葬,即是很有名的‘海盗的葬礼’。”
再联想到那辆满是玫瑰花的火车载着V的遗体,以及数不清有多少数量的炸药,与英国议会一起在这个世界上粉身碎骨的结局,这个的确是一个维京式的葬礼。可是读完后,我更加觉得,对于艾伦·摩尔作 者本人来说,他觉得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也许最后也是一场维京式的葬礼,满载一船的珍宝,最后连同你的肉体消失在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得到救赎。
在我开始论证我前三段总结的观点的时候,我必须强调,艾伦·摩尔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所对政治抱有的见解,是和沃卓斯基姐弟的电影剧本完全不是同一个方向 的。在世图版最后附带的后记中可以证实这点,艾伦摩尔对于一切政治制度或者政治形式都是呈绝对消极状态。我们这里先不谈论沃卓斯基姐弟的政治观,只谈艾伦·摩尔的。
然后我首先想谈谈V。V的姓名和出身,在原著没有详细说到,也没有说明他因何事而被抓去集中营。在原著中所包含的信息是,V被抓去了集中营,关进了5号房间(名字来源,罗马数字5为V),进行改造,并且作为药物实验品存在,后来被四号房间同性恋者瓦莱丽的书信鼓励下,开始忍辱负重实施着他的报复计划。到这里为止,我们看似,电影基本是尊重了原著,可是电影缺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对主题或者对V本身一种截然不同的演绎,下面我想通过两组电影没有的细节证明我这个观点。
“V1(V本人视角):请原谅我冒昧打搅,也许您要散步,也许您不过在欣赏夜景。没关系我想是时候聊一下了,就您和我。
V1:啊……我竟然忘记了我们尚未被正式引见。我没有名字。您可以叫我“V”。
V2(V代入正义女神的侍从视觉):正义女神,这位是V,V这位是正义女神。
V1:您好正义女神。
V3(V代入正义女神的视觉):晚上好,V。
V1:那么,既然我们已相识。实不相瞒,在下对您仰慕已久。哦,我知道您肯定在想……“那可怜的孩子竟然暗恋我。青少年的迷恋哟!”恕我冒昧,女士并非如您所想。我对您仰慕多时……尽管只是远远观望。从我还是孩童时便从下面的街道注视着您。
我问我父亲“那位女士是谁?”他回答:“那时正义女神。”我感叹:“她多美啊!”
请别将此情感视作生理冲动,我知道您并非那类女子。不,我把您当做人来爱。把您视为典范。那是很久以前了,恐怕如今我心中有了别人……
V3:什么?V!真羞耻!你背叛了我,和那些娼妇,那些桀骜不驯嘟囔着红唇、带着狡猾笑容的贱妇狼狈苟且!
V1:我,女士?我不认同!是您的不忠迫使我投入他人怀抱!
啊——哈!您吃惊了,对吗?您以为我对你的风流韵事毫不知情。但我知道。我全都知道!坦白说,当我发现时并不感到惊讶。您总是对那些穿制服的男子抛媚眼。
V3:制服?什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只有你,V你是我心中唯一……
V1:骗子!荡妇!娼妓!否认你任他对你为所欲为吧,用他的臂章和军靴将你迷得神魂颠倒!
怎么?无话可说?我想也无可狡辩。
也好,既然你最终承认,你不再是我的正义女神,你是他的正义女神,与他人同床共枕去吧!
很好,你也会这一套,我也会!
V3:抽泣,呜咽,她……她是谁,V?她叫什么名字?
V1:她叫无政府。作为情人她教会我的比你教会的更多!
她教会我没有自由的正义毫无意义,她很忠诚,不乱发誓言,也不会食言。不像你,无耻恶毒的耶洗别!(耶洗别这里代指恶毒的女人)
我曾疑惑你为何不正眼看我么,现在恍然大悟。
那么再见吧,亲爱的女士。即使我将会为我们的分开而难过,但你不再是我所爱的女人。这是最后的饯别礼。我放在你的脚边。
自由的火花,多动人!多合理!啊,我挚爱的无政府……
‘美丽的女神啊,直到今天才见到你。’”
第二段对话是来自于“北方之火”的元首亚当·詹姆斯·苏萨的心理活动描写。
“我叫亚当·苏萨,当权领袖。领导迷失者,统治废墟之土。我是个男子汉,与其他人一样。我带领我爱的国家摆脱二十世纪的蛮荒阴霾。我坚信适者生存:北欧日耳曼民族必将崛起。我信奉法西斯主义。
哦, 是的,我是一名法西斯份子。那又怎么了?法西斯主义……一个词,这个词已经在弱者与背信弃义者的哭丧哀嚎中失去了意义。古罗马创造了法西斯主义。一束笞棒 围绕着斧头作为其象征。一根树枝容易折,一捆树枝折不断。法西斯主义……力量源自团结。我信奉力量。我信奉团结。如果那力量,众志成城的力量,要求思想、 言辞和行为上的同意,那么就该如此。
我将不再听到自由的讨论。我将不再听到个人自由的讨论。这些是无望之奢。我不信奉吾王之奢。
战争结束了奢望。
战争结束了自由。
自由留给我的人民的只有自由地饥饿,自由地死亡,自由地生活在这乱世。
我该容忍这等自由吗?
我想不该。
我想不该。
我可曾独享过不让他人拥有的自由?我并没有。我坐在我的牢笼,除仆人之外什么也不是。我,只主宰着我眼中所见之物。
我看见满目疮痍,我看见会费湮灭,我拥有如此之多么。我拥有如此之少。
我知道自己不被爱着。无论是灵魂还是这具躯体,我不曾感受温润的爱慕窃语,不曾感受软玉温香股间的安宁。
但我受到尊敬。被人畏惧,这已足矣。
因为我心中有爱,我的爱没有得到回报。我的爱比情侣间至死靡他、鱼水相欢更深沉。
我该提到她吗?
我该提到我的新娘吗?
那些不了解她的人以为她冷酷无情,他们人物她了无生趣,毫无激情。他们不了解她,因为她并未选定他们。
她选中我,命中注定,我收到上帝的钦定。我为追寻她而存在,我仰慕她,我是她的奴隶。
没有自由比这更甜美。
我的爱人,我愿与你共长久,与你共度余生。
我愿谛听你的每一句话语,从不索求哪怕一丝一毫的爱慕。
命运……(一台监控全英国每一处地方的超级计算机的名称)
我爱你。”
两个不一样的人,一个内心喃喃自语说着病态般的告白,另一个则是自导自演地说着自言自语的话诉说着病态般的恋爱。这就是艾伦·摩尔对V这 个人物的定位,他的本质其实和苏萨又何异?他们只是崇尚不一样的政治理念,相信着绝然不一样的人生观,但是他们的本质一样都是疯子。当然关于漫画中描述的 战后环境我们在后面会提及到。所以我们可以说,艾伦·摩尔并没有认同他们两者任何一者,那么艾伦·摩尔自身更加认同哪种观点呢?我个人觉得是艾里克·芬奇,所以我们接来下谈谈艾里克·芬奇这个角色。
艾里克·芬奇,一直致力于侦查被V杀害的当年在集中营工作的受难者,对他而言,无论他们之前做过了什么错事,被赐予那种死法,无论是残忍的非法的。但是在追查V的过程中,他自己却没有发现自己其实开始对V着迷,甚至为了了解他的想法,不惜在V曾经待过的集中营强行用迷幻药,但当他知晓V的想法,并且与他身同感受的时候,却在枪杀了V之后悄然离去,离开了的英格兰。他为何会离开英格兰,这就是艾伦摩尔的想法的重点,不过我们先谈论两个人物。
V字仇杀组,以艾薇·哈蒙德开始,以艾里克·芬奇结束,这一切我们要待最后才统一叙述,毕竟艾里克·芬奇出场虽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来看看女主角。
不得不说,如果没看过漫画受娜特莉波特曼的电影版影响的同学,可能会对漫画原著对她的定位感觉到震惊,但是无妨请听我说。艾薇·哈蒙德最初设定是一位生活紧 迫的低下层市民,一开始出场就是在化妆,也是和电影一样夜游出街,但是原著有明显目的的,就是艾薇决定做站街女来赚取生活费。
也就是说原著从一开始就将她定义为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代表,并且我们由之后发展得知,她的童年在英国内战开始的时候,家庭过得非常滋润,后来战争爆发,一家人东躲西逃,怀着对核战争的 恐惧,惶恐不安地过着每一天;当“北方之火”这一纳粹组织抬头后,父亲又被抓去集中营生死未卜,母亲病死在床上;后来经过一段波折,终于在军需处混上了一 份差事,原著没具体交代从事什么职业,但是应该是收入非常低的。所以也不可能像电影娜塔丽波特曼所扮演的版本那么休闲。回到原著上,这个角色真的很值得一 谈。
最值得谈的部分就是,当V把她重新放回社会,去感受社会的时候,她的彷徨和惶恐,然后经历了不知道多少岁月,她认识了一位叫高德的中年男人,感受过爱情的温暖的同时,也见识了社会各 阶层的矛盾。其中有次他们去到一个夜总会消遣的剧情,夜总会有很多人和高德都有利益关系或者是寻求,高德的帮助。比如一位叫罗伯特的人,母亲年老,准备要 关进老人院的剧情,他无助苦苦哀求着警官绕过她母亲一命(由对话得出,养老院的实质就是把老人进行人道毁灭),求助柯尔迪警官无门后,最后走投无路下寻求 高德的帮助;可是就是那么戏剧,舞台上唱着每一句都是带着嘲讽罗伯特的话语,而高德因为和有人哈珀交谈无法听清罗伯特的话语;最后罗伯特彻底疯了,喊出了 一句话。
“你知道吗!我真的很想那个V的恐怖分子把全英国都炸了!把你们都通通杀光!”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人物,这个部分最有意思就是,艾薇作为旁观者以及亲身体历者,在后来高德被秘密警察枪杀后,她被V用极端的方式教育成知己的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永远比想象中还要震惊,也为英国的纳粹政党“北方之火”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V的做法是激发起英国社会对政府矛盾的激烈化,那么导致“北方之火”垮台的人就是此女子。但是有趣的是,此人软弱,甚至可以说无能。她在前夫秘密警察局长艾尔迪·德瑞克再世的时候,没少不被丈夫冷落殴打。直到丈夫被V杀害后,被逼从了一直窥视着自己肉体的“人民之声”的电台负责人达斯寇姆,当最后达斯寇姆同样毙命于V手上时。她逼迫沦落到夜总会跳艳舞,做着自己以前最看不起,最蔑视的工作。这段的心理描写刻画得相当出色,以至于产生了相当惊悚的效果。尤其关于行刺“北方之火”苏萨元首的心理独白堪称经典。
“没错,别管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是如此微不足道。就像关于我的一切……
没错,哪怕他们会杀了我,若我不死,生活毫无意义可言……
没错,因为我们的生活被你的痴心妄想白白挥霍,而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全部。
没错,因为我无法忍受你对我们所做的一切……
没错,因为历史正驱使我前行,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没有……
没错,因为你的善心将我们推入地狱,而今你却说我们唯一的希望是雷厉风行的领导者……
没错,因为我就快走到他那儿,所有人都在想“她肯定是个大人物”,而我不是,但我将是……
没错,因为我曾拥有过的生活、世界、婚姻,我视它们如珍宝,但你并不如此……
没错,因为我们早已见过十几次,因为我的德瑞克(艾尔迪·德瑞克,秘密警察局长)为你而死,而上帝啊,你甚至、甚至不曾记住我的长相!
没错、没错……
没错。”
讽刺的是导致纳粹政权“北方之火”直接垮台的人物并非V, 也非艾薇·哈蒙德,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女人,一个娇弱无能的女子,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一个被社会体制打压得体无完肤的女子,是她的精神崩溃而实施的行 刺计划导致纳粹政权“北方之火”的垮台。原著中这种被纳粹强权扭曲人格的人比比皆是,有些为了生存,有些为了争权,比如海伦和康拉德一家,为了权利,家破 人亡,最后海伦沦落街头的时候还不忘权力,直到被无政府主义暴徒把她彻底吞噬。
那么艾伦·摩尔为何要描写这一切呢?这又要回到我们提及到的艾里克·芬奇,故事最后,英国陷入了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暴动,体会到V的经历,以及擦觉这种种的关系人的体会后,他身心疲倦,最后选择离开了英格兰,离开了这个破碎的国家。
这就是艾伦·摩尔的态度,艾里克·芬奇在警察局工作,所以他了解纳粹主义的丑恶以及极权下人民的痛苦,同时也了解V的变态般的想法和面具下的疯狂,这和艾伦·摩尔如出一辙,他对所有政治体制的彻底绝望,对名为“政府”之物的彻底绝望。正是这种思想的主导,所以描述了那么多在社会中濒临毁灭的人,在政治体制中扭曲人格的人。而为何产生这种思想呢?这里又不得不回到原著寻找相关线索。
故事的背景描述英国在80年代末期,工党和保守党内战,最后导致英国陷入了无政府暴动;以无政府暴动时期产生了很多派生党派,其中的混乱状况的具体漫画并没有细节描述;也是这种环境 下,一群右翼分子聚拢,然后“北方之火”崛起,紧接着就是纳粹军队迅速收复了乱局,统一了英格兰。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种族主义的崛起,高压监控全国人民。之所以设定在这样的背景,也是因为当时冷战的背景下产生的,艾伦·摩尔本人出生于1953年的英格兰,他的童年正直冷战高峰期,对战争的恐惧,核战争的阴影,都构成了他的童年的组成部分,也直接导致了他个人对政治的彻底绝望的观点,这也是为何V字仇杀组的背景如此混乱和极端,包括影响到他后来的《守望者》的创作。从后记可推测,V字仇杀组的背景正是当时艾伦·摩尔个人推测英国的走向。
所以该怎么面对这样的未来?给我的国家,给我自己来一场维京式的葬礼吧。让我们风风光光地离开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离开这个丑陋的社会体制,让我们一起步入永生的“瓦尔哈拉”(维京人中死后到达的地方)吧!
但是,我们没有离开,人类没有离开,艾伦·摩尔自己也没有离开,我们依旧在这个政治和政府看起来都那么丑陋的世界。故事结束,艾薇·哈蒙德将戴在自己头上的V面具缓缓摘下,看着远方的英国议会连同载着V的遗体的火车一起爆炸;而周边却是不断发生暴动的英国,她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只是看着这一切,她能否看到了救赎的方式?
V曾经说过,无政府主义分两种,一种是在废墟的地方重建新的秩序,另一种实在废墟的基础下加以破坏。第一种很明显是梦话,要不然艾里克也不会离开,可是留下的 艾薇真的能引导人民重建一个乌托邦的城市么?经历过如此多苦难的她,还能做到这点么?在英国议会爆炸的那一刻,她看到的是希望?亦或是只是一场维京式的葬礼。
评论区
共 1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