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长文开头的当天是2020年4月4日,上午十点,国旗降半旗,举国默哀并拉响警报三分钟。在家里看着直播想起了从大年初二开始,每天不管是半夜还是早起,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翻看网易新闻与微博。这一场严峻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基本平息了。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每个城市,每个人都在为武汉这个英雄城市、为逆行的医护工作者致敬,为留在冬天的那些因公殉职的医护工作者与新冠死亡的病患默哀。
大家讲了很多很多感人的事,也有人倡导铭记一些人、一些事。我们总是善于遗忘,不管是忘记人还是事。有人列举了事,有人用《寻梦环游记》,来告诉大家——死亡不可怕,遗忘才是最可怕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记住这一次疫情……
我只说一说我看到的吧,一位因以前抢小米而结识的一位博友。他身在武汉,因为父亲高烧又无法入院治疗,于是他在微博上求助,虽然最后父亲住了院,但到最后老人家还是没有挺过来。而他还在好心的跟同是武汉无助的博友说:“我的父亲刚刚过世,你可以给医院打电话问问有没有床位……”
还有一位以前的同事,自离开北京回到武汉以后,我们平常只是朋友圈里偶尔评论里聊一聊 ,但在这次疫情发生后,每天早上都要问一句:“你怎样?打个卡?”这打卡的习惯从1月29日到3月26日从未间断。
她是武汉疫情的亲身经历者。她说每天看到大家伙的求助在朋友圈里从此起彼伏到慢慢地回归正常。在默哀当天,我对她说,“你也是英雄哦,向你致敬。”
小时候,每个家庭都会有个半导体收音机,北京人俗称叫“匣子”。听收音机也叫听匣子,很形象,是不是?为此,我也写过一个长文《用话匣子听小说》。
那会儿除了电视和话匣子,应该就没有能出声的东西了。至于留声机听唱片?那应该是有钱人家的享受吧?
但有一天父亲带回来一个新物件,长方形个头不大,一头是五个黑按键加一个红按键,中间是个透明的仓,里面有两个黑轴,像两个立着的笔尖。挨着这个仓的就是一个网眼状的罩子。
我不知道这个是什么,父亲说是录音机。对于录音机或多或少会在书里见过,但真有一天拿到手里很急迫的想知道是怎么放声的。
父亲首先把录音机插上插销,然后从包里拿出了几个小的塑料盒,从小盒子里面取出名为磁带的东西,之后按了录音机上右数第二个键,那中间的透明仓仓门神奇地打开了。随后,父亲把磁带放进去,盖上仓门,又按了某个键。等了一会儿,这个神奇的长方体从那网眼状的罩子里就神奇地放出了声音!
那应该是单口大王刘宝瑞先生的相声,磁带的封皮是讽刺夸张漫画的笔锋勾画的刘宝瑞大师。如今的我已经记不起来究竟是一盘磁带还是二到三盘了?只记得印象最深的日遭三险和贾行家这俩个相声。
而在查了一下当初磁带的百科记录时,发现总共出了16盘带子,而《日遭三险》和《贾行家》是分属于两盘磁带里的。
当然,《珍珠翡翠白玉汤》与《风雨归州》及《兵发云南》我也是有印象的,也许当初父亲是之后才购入的。
《贾行家》里的“贾行家”与“满不懂”满大爷还有小伙计儿“窝囊废”开的药铺,顾客来买的药我到现在都记得:银朱、白芨、附子、砂仁,以及陈皮。如果学中医都按照这么编出个故事我想大家都能记住里面贾行家那句“咱先赔后赚”也让我小小的年纪知道了一个经商的金句。
银朱是一种红色的颜料,被贾行家以先赔后赚的经营理念让窝囊废去旁边的首饰店打了个大银珠给了顾客。白芨是一种止血的药材,依旧被贾行家以白毛的公鸡给了顾客,甚至拔了公鸡身上唯一的黑毛说道:“我们店货真价实,一根黑毛都没有。”而附子是散寒止痛用的,却被贾行家将满不懂满大爷爷儿俩当成药材送给顾客,甚至还告诉顾客:“亲父子,货真价实。”之后,又来了个天津人要买砂仁,发音像“仨人儿”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砂仁是豆沙馅,后查了一下,应该类似于解决消化不良的药材。贾行家说加上窝囊废带着满大爷都要让人领走正好“仨人儿”。 最后陈皮匠听了撒腿就跑,因为他怕来个买陈皮的把他也卖了……
在《日遭三险里》新上任的县太爷要衙役去找三个人: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还有一个爱贪小便宜的。急性子就不怎么说了,那慢性子听戏,家里着火,孩子让他赶紧回去,他不回 还翘着二郎腿问孩子大不大啊?关键是那个爱占小便宜的,在茶楼里点包子,让人家先去一边 待会儿来收钱,自己用小拇哥的指甲在包子底划开个半圆,把里面的馅儿掏出来吃了,然后把包子皮吹鼓了又放回去。就这样吃了一半,然后告诉卖包子的伙计,你这包子凉了,我不要了。结果小伙计拿回笼屉里热包子时才看出来端倪并告知了卖烧饼的伙计,由此产生了那句经典的“这……这烧饼有二两?这哪有二两啊?这不是胡闹吗?”
相声很是幽默精彩,以至于多年后我还在学校给同学们表演过日遭三险,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还有那《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故事讲得是朱元璋未当皇帝前落难在一个破庙里被两个乞丐用米饭嘎吱破菜叶子和豆腐熬的稀饭救活,朱元璋好奇是什么救活的他,被告知叫作“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打赢了仗当了皇帝,多年后山珍海味吃够了,开始思念这个汤,下旨寻找这两个给他做汤的乞丐。 故事有意思还逗乐,特别是在刘大师那浓浓京味儿的叙述下,把这个故事有滋有味地展现了出来。甚至说,我都有点馋这个珍珠翡翠白玉汤了,其实就是馊泔水……
以上三个相声就是我记忆深刻的三段,当然后来也收集全了刘宝瑞的相声全集,只不过,那都是数字版的了。
还有一盘磁带是一盘乐曲磁带,中国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我不能说小时候的我有多么爱听,我只知道听那曲子真的能感觉到在夜里那琵琶声从江楼钟鼓开始娓娓道来……
在小学的音乐赏析课上,老师曾播放过这首曲子。我知道是春江花月夜,但是老师没有问我们,也许是觉得没有小学生会听过这首曲子吧?
多年后,刘天礼曾改变过这首古典乐曲,在我借过同学的某本吉他教材的最后几页里曾有过这首改变成吉他的的谱子。那谱子很是完整,甚至弹奏起来并不困难,只不过一点不错地弹出来却要苦练了。
自从用吉他弹了这个曲子,才知道整个乐曲分为七个篇章:从江楼钟鼓开始依次为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以及最后的风雨归舟。那时候同玩吉他的大飞喜欢水云深际的篇章(如果对大飞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写的吉他三剑客里的最终篇,那个大桥下的夏夜已无法重来),他喜欢用贝斯音那一段开始与前一段的花影叠层那快速碎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用吉他靠近琴码的位置弹奏甚至模拟出一种古琴的味道,最后在篇章中期到后期又开始一点点的激昂起来。
而我喜欢的是它的后一篇章渔歌唱晚。从前一章激昂过后再次回归平淡,这个篇章的前半部在每个乐句的特定位置都有一个空拍,原曲的编配是个空弦低音,而我喜欢在这个位置敲击一下琴板,很像是在深夜江中有个棒子在敲击的声音……
父亲很是喜欢这个曲子,爱用自己的琵琶弹奏,但听到我用吉他弹出这个曲子后,不由得赞叹这个曲子改编得真好。在那个复印不方便的日子,父亲毅然决然的用尺子和油笔将吉他谱一张张地手绘“影印”了下来!这个谱子我至今还保留着,偶尔也会拿出来弹一弹……
一看这纸的颜色就知道有年头了,离现在得有个20多年了吧?
一直在说放音的事情,我也说说录音吧。上文说过录音机一共6个按键,而其中一个红色的按键父亲告知不能按。后来才知道这个是录音键,如果按下去,就会将外界的声音录进磁带上,俗称把磁带“洗”了。
我小时候可是一直被大家夸赞唱歌有副好嗓子,当然现在由于变声期那会儿没有好好的保护嗓子,现在唱歌不好听了。
某天下午,母亲拿了一盘磁带,应该是一盘英语学习的语音带。母亲把磁带放进录音机,按下录音键,开始记录我的歌声。那个下午我是过足了瘾,唱了好多小学音乐书上教过的,还有电视剧或动画片的歌曲。
什么“鞋儿破、帽儿破” ;什么“来吧 阿童木 爱科学的好少年”; 什么“小蜻蜓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还有“池塘边有个快乐的歌唱家”等等等等……
那个下午,我唱满了整整一面磁带(科普一下 磁带是分A B面,听完一面要打开翻转另外一面 当然后来的机子可以不用翻面 切换ab面播放)在快唱完时,自己还煞有介事地介绍自己,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希望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知道那会儿那儿那么多词儿。
后来还给我买过一盘《中国童话》。我曾写过一篇《小伞兵也是婆婆丁》介绍过这盘磁带,好听的童话故事,优秀的播音员。到现在,我也依旧能记得那些播音员的声调……
小时候,每晚睡觉会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每次给我讲的他自编的火车爸爸和火车儿子的故事 让我百听不厌,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缠着父亲讲。后来父亲说当时都讲烦了,也累了。但父亲也是有办法的,他就用录音机把这个故事录了下来,然后循环的给我播放,我依旧是听得高高兴兴,乐此不疲……
中国童话,以及我的独唱专辑我都留存着。很可惜磁带卡座现在家里已经没有了 ,但这也是个念想,就像我前边说收全了刘宝瑞的相声但都是数字版,只不过在电脑上播放出的声音确实是那熟悉京味儿十足的话语,只不过已完全不是用录音机听磁带的感觉了。
因为前一阵子,有个90后的小姑娘,跟我说不知道磁带是什么,是怎么运作的。所以我就想起了我小时候关于这个录音机的故事。这个录音机的大小真的跟砖头差不多大小,所以也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砖头录音机,也希望这个故事你们喜欢看。
也许关于录音机磁带这个故事会是个系列,反正下一篇故事的主题我已经想好了,如果不改的话就叫《多年后,当我唱起这首歌仿佛看到了梨花又开放》,敬请期待。
这是一个写过去比现在和未来多的公众号,如果你喜欢 如果有共鸣,请关注,请留言讲讲你的故事。
发表于20年的一篇长文,几年后,也有些记忆想重新再写一篇以来补充这个回忆。就看自己懒不懒吧。录音机磁带是一种声音的存储播放媒介,当然也有用磁带做电脑数据存储的。如今听歌只用手机就完全可以方便的播放了,虽然有了无损有了HI res 但是那个看着磁带两个轴转动,喇叭中白噪音的嗡嗡声再也没有了……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