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机核公众号
黑人演员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近期成为了影视行业的讨论焦点——这一莎士比亚爱情巨作的全新舞台剧版本,话题的焦点不是男主“蜘蛛侠”荷兰弟,而是女主角里弗斯的肤色。
对很多人而言,《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经典之作,男女主的形象大致已经区域固定,所以,当而荷兰弟与里弗斯的宣传照一出,给人的冲击感相当强烈,有人恶毒调侃,这哪里是朱丽叶,这分明是“铁血战士”。
虽然各种声音当中,不乏对女演员外貌羞辱、人身攻击这类不恰当行为,但大多数人,还是把焦点放在了所谓“政治正确”身上。即便是在强调多元化和少数族裔群体的西方舆论场,这次也不乏“是否合适”的讨论。
最近的游戏行业也有类似的争议。就在5月中旬,知名厂商育碧更新了《刺客信条》系列“日本背景”新作《刺客信条:影》的一些重要信息,然而因为男主角放到了黑人武士“弥助”身上,引发了巨大的声浪。
在预告片发布的当天,育碧的日语配音版《刺客信条:影》CG 预告下,不光是欧美玩家,许多日本玩家都表达了不满。预告的点赞数仅为 1700 余次,而点踩数则高达上万,态度之鲜明可见一斑。
漩涡的另一面,则是本作的创意总监乔纳森·杜蒙(Jonathan Dumont)在接受日本Fami通采访时的发言,他表示,团队在创作主角时首先寻找的是“我们的武士”,意即一名“非日本人”的角色。
杜蒙认为,弥助是一名已融入日本社会的武士,可能拥有玩家们不完全了解的概念,那事情就变得很有趣——团队会“逐渐揭露他的遭遇,借此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这段言论在随后遭到Fami通编辑删减,不少玩家也认为该创意总监的说法是一种对日本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几天后,IGN则从另一个角度“加入战场”,发布了一篇标题为“我们别假装因为《刺客信条:影》不是亚洲人而生气了”的文章,强调黑人武士的合理性。
该文章内容主要强调虽然西方游戏的亚洲角色确实不多,但放眼看去想要找到一名亚洲武士角色根本不难,并举例了《只狼:暗影双死》、《如龙 维新!》、《战国无双》、《浪人崛起》、《对马岛之魂》等作品。认为比起日本开发者,西方开发者很难有当地团队如此了解,很容易就变成刻板印象。
编辑还自称自己是亚裔美国人(韩裔),认为比起缺少亚裔角色代表,更多的是缺少多元化,并说:“我不希望我们扮演自己所期待的角色,我想要的是我们从来没有过的角色。”文章强调,虽然自己是亚裔,但看到亚洲角色也不会特别高兴或骄傲。
随后,IGN在推特上发文强调,女刺客“藤林奈绪江”是虚构,“弥助”则是史实的传奇非洲武士,甚至还嘲讽批评的人别“假装突然去关心亚洲的代表”。此言论一出,又引发了一轮论战。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用《是,大臣》里面的名句“Yes,and no”最为贴切。
在历史上,弥助作为织田信长的贴身侍卫,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按理说育碧给出这样的设定,理应是相当贴合史实的,不至于如此滔天声浪的指责与批评。
但显然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很懂“阿育”,因为从《刺客信条》第一代至今,所有的主角全部都是虚构人物,只有弥助这位黑人武士是史实人物;而且游戏背景在哪一国,主角都会是当地人。到了日本这一代,却变成了弥助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黑人角色,这样的“特殊”对待颇显刻意。
这样的“刻意”,或许会让玩家平添更多不悦的情绪。就像那些梗图中,织田信长看到弥助的嘴,显然比不上如今育碧在翻阅历史时发现弥助身份张开的嘴。
在不少玩家看来,育碧可以不选服部半藏这样经典的日本角色代表,至少也该选用一个能够代表那个时期日本历史,反映日本文化面貌的角色,却把一个曾经担任日本幕府将军家臣的非洲裔人当作营销手段之一,甚至还不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
考虑到日本人相对排外的民族性,不太可能接受一个外族人成为武士,而且弥助也没有接受过武士道的教育,这样把弥助直接设定代表着身份象征的武士,这样的冲击堪比说孟获手下的兀突骨是蜀国五虎上将一样。
本质上来说,这也算是西方世界无法理解东方文化代表的传统现象,尤其是育碧创意总监声称“弥助是我们的武士”的言论,更是加剧了这样的矛盾对立,不单是引起日本人的反感,甚至某些非裔也认为这算得上一种“侮辱”,就像把他们架在了这个火山口上烤,反正受抨击的也是少数族裔群体。
唇枪舌剑背后,也存在着文化尊重的问题。在《刺客信条3》中,育碧没有造出来一个“我们的华盛顿”;同理在《刺客信条:起源》中,育碧也没有整一个“我们的埃及艳后”;不能说因为弥助有非洲血统就突然来了一个“我们的武士”。
更何况这里提到的“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指代的是玩这款游戏的玩家群体,更多像是代表着最追求“政治正确”的那一类人,这也与后续网友的相关爆料相一致。
此事的动静之大,甚至引起了“推主”马斯克的关注,在有关育碧是否应该因为刻意加入多元化而延期《刺客信条:影》时,马斯克加入吐槽说:“多元化杀死了艺术。”鉴于马斯克本人此前狂热的游戏爱好者身份,我们不妨视为“游戏大V”对于当下游戏圈“政治正确”生态日益泛滥的一次表态。
至于育碧此前在油管本身就口碑较差、像《星球大战:亡命之徒》踩赞比比《刺客信条:影》更夸张和游戏定价较贵等问题,反而成为了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话题了。
最近数年,“政治正确”在泛文娱行业的实践和讨论愈发强烈,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政治正确”的追逐,早已从政治圈蔓延至影视、娱乐、体育和游戏等圈层。像好莱坞代表的影视圈,单纯的更换原著经典人种,使用“有色人种&族裔”来出演主角,观众也已经逐渐习惯。
整体来看,这当然符合世界走向多元平等化的趋势,本是趋势,值得肯定。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些争议。比如,有些秋后算账的“追溯”,倒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1994年诞生的经典美剧《老友记》,因为当时选择的演员全是白人演员,在20多年后被“反攻倒算”,剧集主创不得不出面道歉的场景,略显滑稽。
体育圈的稀奇事同样也不少,两年前的卡塔尔世界杯上,在世界杯前有8支欧洲球队表示将佩戴“彩虹袖标”,意图为“利用足球的力量促进包容,传递反歧视的信息”
然而,彩虹色这样一个鲜明代表LGBTQ群体的标志,与卡塔尔穆斯林国家放在一起,又难免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引得国际足联都出面叫停此事。
不曾想德国队在那年世界杯不仅踢得“足够松弛”,场下还风波频出整了不少活。对阵日本的赛前,德国队首发全员采取了“捂嘴”拍照的姿势,意在抗议国际足联不让戴“彩虹袖标”的举动。
德国队官方甚至都表示:“我们希望与其他国家一起发出呼吁。这本该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这一呼吁对我们如此重要的原因。禁止我们的(彩虹)袖标等于剥夺我们的发言权。我们坚持立场。”只是这样的“道德绑架”并未给德国队带来“人和”,三场小组赛后出局的他们,反倒被部分球迷指责“心思不在球场上”(虽然也没什么道理)。
当“政治正确”之风吹向游戏圈时,在游戏圈以“政治正确”先锋著称的媒体人阿尼塔·萨克西恩(Anita Sarkeesian)反而表示,游戏行业正在进行的多元化努力,注定会失败。她表示:“近年来游戏行业多元化用人在稳步增长,但有些人这样做是真心希望让他们的工作室成为多元化群体更好的工作场所,有些人这样做只是为了应对社会压力。似乎多元化已被强势人士利用,成为抵御批评和真正变革的盾牌。”
也有观点提到“毁掉硬核游戏”的真正力量是行业本身,即电子游戏的消亡不是由女性、同性恋者、有色人种或更具人性的白人男性造成的,也不是由报道游戏行业更注重女权主义和少数族裔群体权益的媒体人造成的,也不是因为人们认为“游戏玩家”代指的像是一些“臭打游戏”这样的刻板印象。
游戏之所以“变烂了”,是因为赚钱机器也就是游戏厂商,正在尝试扩大群体、发现更多可以从中赚钱的人。提供商品的人转移了注意力,对于那些最硬核的玩家来说,那些只想认真玩游戏,没有太多义务承担一些说教的重任,反而成为了一种困扰。
一些趋势应当发生,但或许应当更加“润物细无声”一些。
如果这部分游戏开发者能够真正理解政治正确、能够认真对待此事情,本应该是一件好事——事实却是,他们一方面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只好扯着嗓子强调一些和游戏好坏没有太多关系的内容,很多时候都会让玩家困惑。
换句话说,对于游戏产业来说,或许“政治正确”从来算不上一个政治问题,用商业问题定义或许会更加合适。
毕竟游戏厂商能看到的是真金白银的财报数字,如果“政治正确”真的如许多玩家所言那般,到了危害游戏生态的地步,玩家大可以用脚投票,一款没人买单的游戏显然再怎么“政治正确”也是无济于事的,游戏厂商也不太可能普遍性地冒着得罪所有消费者的风险去玩“政治正确”,市场这个无形的大手会把他们给淘汰掉。
相反,在不动摇游戏根基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多元化”因素,吸引更多玩家群体涌入,的确可以成为一个趋势,在圈层本就相对固化的游戏圈来说,厂商的这种针对潜在用户的“示好”的想法,就更加不难理解了。
回到“弥助”的话题,对育碧而言,在《刺客信条》重要玩家群体——欧美玩家对日本文化了解相对浅显的情况下,一个史料不多同时具备很多想象空间的外国人,的确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一些玩家也表示,弥助很适合在一些比较鲜明的文化或者价值观冲突的时候,当做与日本主角碰撞的不同思维角度,这样既符合文化背景也更加贴切。
媒体人吉塔·杰克逊(Gita Jackson)也谈到:“你可以提出《刺客信条》系列中与历史相冲突的其他奇妙方面——名义上的信条和圣殿骑士的存在;伊甸园到底发生了什么;该系列将马克思描绘成民主的信徒,而不是无产阶级武装革命的倡导者。”
“这并不重要,因为对此感到愤怒的人已经下定了决心。对‘历史准确性’的愤怒只是他们真正的反对理由的烟幕弹,而这种反对理由更为合理——他们根本不想看到黑人。”
玩家们或许也面临另一层尴尬,毕竟骂归骂,在没有同类型竞品的情况下,该买还是真得买。内部人士就爆料《刺客信条:影》的预购势头非常强劲,前些日子更是登顶了日本亚马逊、PlayStation商店畅销榜榜首。
情况相类似的还有EA的《FC 24》,当初游戏公布UT模式将实现现实中都没有做到的正式比赛男女足球员同场竞技时,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政治正确”的设定引起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然而当全年净预订量增长了十几个百分点的财报数据摆在面前时,你似乎又不得不承认,沉默的大多数和舆论场声量的倒挂,依然在不同的游戏之间上演。
事实证明,这些纷纷扰扰,似乎并不会随着“政治正确”而有太多改变。正如一位在预告片下方评论的网友说的那样:“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在乎主角是什么种族,但请至少保持剧情感和尊重感。”
庞大的产业当然不会因为一个本来就不是负面词汇的趋势所“毁掉”——当“政治正确”的风吹来,游戏行业也并不太可能完全沦为宣传工具的前哨站,拨开云雾,玩家期待的核心——内容本身的质量,其实也从来没变化过。
毕竟“政治正确”这事需要去做,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做,不是吗?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