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有句话说:“雨下就寒冷,晴天就炎热,不论春夏秋冬。”这句话完全概括了南方的气候特点。桂林的气候与江浙地区相似,但过了桂林城南数十里,气候就大不相同了。杜甫说“宜人独桂林”,确实如此。钦州的气候,下雨时寒气袭人,晴天时热气蒸人,阴湿晦暗,一天之内多次变化,偶尔晴朗,又再次阴沉。冬天如果长时间晴天,可以穿葛衣扇扇;夏天如果雨水过多,就需要穿厚被重裘。总的来说,早上温暖,白天炎热,晚上凉爽,夜晚寒冷,一天之内有四季的气候。九月梅花盛开,腊月已经吃青梅,初春百草茂密,枫树、槐树、榆树、柳树四季常青。草木虽然高大,但容易腐朽。五谷味道涩而不甜,六畜味道淡而无味,水泉腥而暗淡,蔬菜瘦而苦硬。生活在那里的人,大多体弱不耐苦,人口不繁盛,土地广阔人烟稀少,都是因为气候的影响。北方人到那里,最好是少吃多餐,多穿衣服经常更换,只是酒和色不可过度追求。这样或许可以避免瘴气。然而,内脏每天与恶劣的水土接触,毒气侵蚀,终究会生病,只是病情的轻重不同,时间久了就会适应。
杜甫的诗说:“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这说明桂林曾经下过雪,稍微往南就没有了。其他州的土著都不了解雪的形状。钦州的老人说,几十年前,冬天经常下雪,但那一年就会有大灾。因为南方地气常热,草木柔弱,一旦下雪,万木就会冻死,来年土地肥沃不起来,春天不会生长,所以说是灾雪,不是瑞雪。如果春夏有冰雹,那一年就会大丰收。因为春夏的热气,能够抑制冰雹,反而得到平和,百物都会加倍收获,不像中原地区春夏遇到冰雹,阳气就会减弱。天地之间的气差异竟然如此之大!
岭外的毒瘴,不一定在深广的地方。比如海南的琼管,海北的廉、雷、化,虽然说是深广,但瘴气却较轻。昭州与湖南、静江接壤,士大夫们称之为大法场,意思是那里杀人很多。如果深广的地方,比如横州、邕州、钦州、贵阳,瘴气可能与昭州一样严重,只是不知道小法场的名字在哪个州。我曾经认为瘴气严重的州,都是因为水土有毒,不是天气的原因。昭州有恭城,江水从城中流出,颜色暗淡,江石都是黑色的。横州、邕州、钦州、贵阳都没有石井,只有钦江水有一泉,是土泉不是石泉。而且当地产毒药,种类繁多,怎么可能没有水毒呢?瘴疾的发生,也有运气,就像中原的疫病一样。一般来说,水毒的地方必定深广。广东以新州为大法场,英州为小法场,因此都保留下来。
南方所有的病,都称为瘴,其实类似于中原的伤寒。因为天气闷热,阳气多散发,冬天不闭藏,草木水泉都吸收了恶气。人们生活在那里,每天受到毒气的侵害,元气不稳固,就会发为瘴疾。轻的只是寒热往来,正像疟疾,称为冷瘴。重的只有热没有寒,更重的则是热气沉沉,不分昼夜,像躺在灰火上,称为热瘴。最重的,一病就失声,不知道原因,称为哑瘴。冷瘴不一定死,热瘴久了必死,哑瘴如果治疗得当,有时也可以治愈。冷瘴用疟疾的方法治疗,热瘴用伤寒的方法治疗,哑瘴用失音伤寒的方法治疗,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治愈,但往往治愈的人超过一半。治疗瘴疾不能只用中原伤寒的药物,如果只看到热得很厉害,就用朴硝、大黄等泻药,如果体质虚弱,立刻就会危险。过去静江府唐侍御家,有仙人传授青蒿散,至今南方瘴疾服用,有奇效。这种药使用青蒿、石膏和草药,服用后不愈的,是因为体质虚弱病重。紧急用附子、丹砂救治,往往能治愈。南方天气炎热,而服用丹砂,并不是因为热而更热。因为阳气不稳固,借助热药来调理。深广之地的人们,不知道医药,只知道设鬼神,结果导致死亡!偶尔有南方人用挑草子的方法治愈热瘴。南方人如果热瘴发作一两天,就用针刺上下唇。方法是:卷起嘴唇里面,刺正中,用手挤出唇血,再用楮叶擦舌头,然后让病人并足站立,刺两足后腕横缝中的青脉,血出如注,然后用青蒿和水服用,很快就能治愈。冷瘴和杂病,不能用这种方法刺血。热瘴是太阳伤寒的症状,刺出血液,也是得到汗法。人的上下唇是阳明胃脉经过的地方。足后腕是太阳膀胱脉经过的地方。太阳受病三天后,阳明受病,南方人的针法,可以说暗合医理。有发瘴过经,病已入里而濒临死亡,刺病人阴茎而治愈。我猜想阴茎内通五脏,所以有时可以治愈。然而对强壮的人可以,对虚弱的人,岂不是危险!
广西各郡的富家大屋用瓦覆盖,不铺设栈板,只在椽子间铺设瓦片。从上面看瓦片,只是为了防止老鼠藏匿,阳光可以穿透。人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小民用土砖垒墙,在上面搭建屋架,完全不使用柱子。有的用竹子仰覆作为瓦片,有的只编织两层竹笆,任由雨水滴漏。广西的居民,四壁不加涂泥,夜间点灯,光线从外面四散出来,所以有“一家点火十家光”的讥讽。原因在于当地气候温暖,利于通风,不利于封闭。我从未见过他们的茅屋,那么广西人,即使是茅屋也觉得是劳力之事。
深广地区的居民,用竹子编成栅栏居住,上面搭建茅屋,下面养牛猪。栅栏上编织竹子作为栈板,不铺设椅子、桌子、床榻,只有一张牛皮作为垫席,吃喝睡都在这里。牛猪的粪便,从栈板的缝隙中散发出来,不可靠近。他们都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考察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当地多虎狼,不这样做,人和牲畜都无法安宁,这难道不是上古巢居的意思吗?
静江地区的居民非常努力耕田。他们耕田时,先用人工踏犁,然后用牛平整。踏犁形状像勺子,长约六尺,末端有一尺多长的横木,这是两手所握的地方。犁柄中间,左侧设有短柄,这是左脚所踩的地方。踏犁可以耕三尺深,然后放下左脚,用两手翻土,称为一进。这样一直前进,泥垅都成行列,与牛耕无异。我曾经计算过,踏犁五天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牛犁一天,而且不如牛犁耕得深。
问他们,他们说是因为爱惜牛。牛从深广地区来,不耐辛苦劳作。桂州人养牛不得法,任其放牧,从不喂食,夏天放水中,冬天藏岩穴,没有栏屋遮风挡雨。现在浙江人养牛,冬天封闭牛栏,用厚草垫底,暖日可爱,就牵出来晒太阳,清除污秽,更换新草,唯恐牛不吃。浙江牛之所以勤劳而长寿,不仅仅是天生优良,人的帮助也很多。南方人养牛像这样,怎么能长久使用呢?
至于没有牛的地方,踏犁的方法怎么可以废弃呢?又如广西荆棘丛生的地方,三人两踏犁,一起挖掘一个坑,深约五尺,宿根无不翻起,非常容易完成,这种方法不能不保留。
静江民间收获稻谷,取稻穗一茎,连穗一起收割,称为清冷禾。屋角有大木槽,吃饭时,将稻桩放入槽中,声音像寺庙的木鱼。女伴们用意念敲打木桩,发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桩堂。每天早上和傍晚,桩堂的声音四处可听。
岭南地区嫁女之夜,新娘盛装坐在庙中,女伴也盛装陪伴,轮流唱歌,含情凄婉,各自表达深情,称为送老,意思是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她们的歌声,静江人用《苏幕遮》的曲调,钦州人用《人月圆》的曲调,都是即兴创作,不愿模仿,其中也有极佳的作品。所有的送老仪式都在深夜举行,乡里的男子们群集观看,有时在人群中唱歌来逗弄女伴,女伴知道是谁,用歌声回答,常常中伤对方家庭的隐私,往往因此引起争执,也有的因此心许。
方言,古人就有。至于广西的蒌语,比如称官为沟主,母为米囊,外祖母为低,仆使为斋捽,吃饭为报崖,等等,需要翻译才能理解。至于城郭居民的语言,则比较平易,即使是福建、湖湘地区,也比不上。他们所说的,意义很好,有些是中原地区无法比拟的。早晨称为朝时,晚上称为晡时,用竹器盛饭称为箪,用瓦瓶盛水称为罂,相互交往称为契交,自称称为寒贱,比我年长的称为老兄,比我年幼的称为老弟,长辈称呼晚辈为老侄,称呼更小的为孙,泛称小孩为细子,懒惰称为不事产业,记仇称为彼期待我,劳作手累称为指穷,贫困无力称为力匮,让人先走称为行前,水退称为水尾杀,停船称为埋船头,离岸称为反船头,船行称为船在水皮上,大脚趾称为大虫脚。像这样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文雅的。我又曾经让翻译者用《礼部韵》对照交趾语,每个字都有不同,只有“花”字不需要翻译。又把“北”称为“朔”。因此一并记录下来。
广西的俗字很多。比如“𨱥”,读音为矮,意思是矮就不会长高;“𡘫”,读音为稳,意思是坐得稳;“奀”,读音为动,意思是瘦弱;“𤯚”,读音为终,意思是死;“𧗩”,读音为腊,意思是不能走路;“仦”,读音为袅,意思是小孩子;“𡚻”,读音为徒架切,意思是姐姐;“闩”,读音为𣟴,意思是门横关;“𥐢”,读音为磡,意思是岩崖;“汆”,读音为泅,意思是人在水上;“氼”,读音为魅,意思是没人在水下;“𣬠”,读音为胡,意思是多胡须;“𥐹”,读音为东敢切,意思是石头击水声。大理国偶尔有文书传到南方,还使用这个“圀”字。“圀”,是武则天创造的“国”字。
广西的奏辟制度,不限制资格,只求人才。从守阙、副尉、下班等职位,一经奏辟,都可以领兵民之寄。大致上,最初奏辟巡尉、知寨,其次奏辟沿边知县、都监,再次可以奏辟左、右江提举,依次向上,沿边知州、军都可以奏辟。守、倅,过去允许帅司奏辟,现在多与监司联名奏请。帅司还可以专门奏辟沿边州、军的掌兵官。前任官员即将离任,半年后就可以根据才能选辟。奏辟书一上,就可以暂时代理,往往不是注补官的人,都通过这种方式而并进。等到任命下达,代理的年月,都算作在任;如果不成,则不过是解职而去而已。这确实是仕宦迅速升迁的地方,与吏部的格法相比,何止天壤之别!
广西离朝廷远,士大夫难以一一到部,命令漕司执行吏部铨选,称为南选。各郡的职位,吏部因为人数不足,一个月无人注授,就下发给漕司定拟。等待次序的士大夫拟定一个空缺,先许诺暂时代理,吏部考核其格法无害,就给予告身札付,算作前月的任职。南中的士大夫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广西经任的人,大多不愿意注授曹官,只愿意授予破格职官。初任的人不愿意授予监当、簿、尉,只愿意授予破格曹官。比如吏部注中州四选空缺,一个官位有四人共用,只有广西空缺无人注授。等到下发定拟,只允许寄居、随侍、曾任本路人参选,名额少空缺多,大多是见次。选人在这里,可以养资考,哪里是吏部注拟常有的事?所以落南的士大夫,大多不出岭南,原因就在这里。
二广的试场有三种:科举、铨试、摄试。现在铨试废除了,只有摄试、科举而已。岭南的科举,比中州更受重视,因为有摄官一门存在。起初摄官属于漕司,广西在静江开设考场,试断案五世的大法家,〈按《宋史》:淳熙中秘书郎李𪩘请求让学习大法的人,兼习经义。诏令从今以后第一第二第三场试断案,第四场经义,第五场刑统律义。世、试音同,怀疑是传写之误。〉,以空缺为名额,差遣静江法司人吏应承,断案难免有时出自他们之手。科举考官,有出身的人不足,允许差遣恩榜人。参加考试的人少而解额很宽,即使是左、右江溪峒,也有解额二名。各州解送的士人,等待再次参加科举,就试摄为假版官。只有静江士子,不屑于此,所以多次有登科者。
二广两个解送的士人,允许赴漕司试摄,以空缺为名额。名列前茅的人,漕司给公据,穿绿衣参加南选,出而治理民众,法令中所谓的假版官就是这样。摄官有三个等级;一,待次摄官;二,正额摄官;三,解发摄官。待次经过两任无过,漕司再次给公据印纸为正额。又两任无过,漕司解发吏部,补廸功郎,从此通行仕路。在他们未补真命之前,历任之中,有犯赃私,该判徒刑流放的罪,仍然加真刑。等到人阶官,就作为经任人注拟,住阙六考,以举状改官。二广的士子,少年得举,就可以补摄,数年后接受真命,见次厚赏,资历易深,升迁很快,有官至正郎任数子的。大致上,以荒僻海邦监当、簿尉,令存留为摄官空缺,吏部又收其空缺之稍厚者以注命官。最初以五十员为额,现在减少为三十员,不再有往时的迅速升迁了。二广的士大夫,如果能克己自奋,又何需借助假版?听说过去有贺州杨摄官者,开始参南选,随例见于铨吏,吏不加礼,杨怒,拔手版击吏,取绿衣、摄帖焚之而去。次年就登科,所在称职。如果摄官者都能像这样,何患二广的风俗士气不振!
自从实行了免役法之后,全国再也没有地方用乡里的人来当差役了,只有海南的四个郡还保留着这种做法。听说在海南做官的人说,海南虽然说是乡里差役,但实际上是招募人来当差役。那些被招募的人,已经世世代代从事这个职业,民间反而认为免役法对他们更有利,愿意交纳役钱却无法实现。人们都有追求利益的本能,靠近京城的地方,人们以功名为追求;离京城远的地方,人们失去了荣耀,只知道利益才是追求。广西的州县官吏,都是乡里的大姓,能够为一乡带来祸福,人们无不尊敬他们,与江浙地区以当差役为耻的情况大不相同。远方的官吏,就像江浙地区的显贵一样,何况海南离京城更远呢?以前所了解的,大概是一些被招募的差役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的话。我曾经认为免役法是圣人所说的顺应民心而施以恩泽。人生在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富民当差役,难道不辛苦吗?然而甲乙两人轮流当差役,必定能够爱护自己的乡里,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不做坏事,但至少不会像现在的官吏那样舞文弄墨来残害百姓。即使民众能够通过交纳役钱来免除差役,而内心却厌恶差役的低贱,将先王的良法美意置于民众的厌恶之中,使招募的差役们能够在害民的环境中长久生存,而民众却有无穷的烦恼,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自从免役法实行以来,有志于世事的士人,始终不敢再回到官场,因为民众的安宁在于免役法,圣人所说的顺应民心而施以恩泽,不就是指免役法吗!乡里差役的做法,并不是役使民众来养活自己,而是与民众长远考虑,保全他们的生活。现在全国的人都受到官吏的害处,幸好海南四郡还保留着乡里差役的做法。我担心将来有人会动摇这种做法,想要废除免役法而实行乡里差役,那样的话,羊都逃跑了,礼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常平米的斛,现在存留无几,到处都是。广右各郡,只有静江常平米的米,只发放给诸司人吏的俸米。其余各郡,不因为军粮不足,吝啬发放不还,而是因为久不赈济发放,腐损耗失。军粮不足而借支,所到之处都是这样,不独广右。而且广西一斗米五十钱,谷价之低无过于此。那里的谷价低并不是真的谷物多,正是因为人口不繁盛,食谷不多。田家自给之外,余下的都卖掉,竟然没有久远的积存。富商以下价籴之,而船只连尾,运之番禺,以图市利。名义上是谷价低,实际上是没有积存。州郡久不赈济发放,一连遇到大凶年,米斗仅至二百钱,则人民已有流离之祸,州县束手无策以应对,那么谷价低果真不足以依靠就是这样。如果以新易陈,是州郡可以做到的事;曰敛曰散,为何不在乐岁广籴以为之备呢!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