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下内容为小组成员共同创作的产物,原作者署名请参见文末】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最近两个月,经常会在各大平台刷到诸如下面所列的这类问题:
偏远211经管和沿海双非哲学到底选哪个好?
研0,应该怎么度过研究生3年?
文科研在读,要不要中途去考公?
金融专业就业差,赶紧转走啊
文科选专业=泰坦尼克号选座位
单从评论区的景象来说,似乎所有人都在急切地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这一生,并试图讨论出一个共识。
一套卷子做完,那接下来必然发生的事情一定是对答案,讲试卷。
啊,不,这甚至是一场可以讨论的开卷考试,多么的难得!
于是大家凑到了一起“南南合作”,主打一个普度众生、共同富裕。
虽然用纯理性的认知来看,我们都知道「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无数的博主告诉你:什么时间节点应该复习到哪哪,不然它就来不及了。
13:12时应该到达A站,而15:14是就应该到达B站了,哪怕迟到3分钟它都是晚点。
纵使所有人都信誓旦旦得高喊着「要做不被定义的自己,要过个性化的生活」,但是刚刚脱离考试轨道的那一刹那,却像踩在了梯子最上头那一节一样惊慌:
前面可就再也没有地方可以用手扶着了哦~
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在给学弟学妹提意见的时候,本质上也是在给当年的自己提意见。
当年的自己是那样的迷茫和无措,脱离轨道抬起头的那一瞬间,自己的惊慌失措到现如今仍然刻骨铭心。
不过是想抱抱当初的自己,指点一下最初的选择,畅想一下不同的人生罢了。
可是,即便这样的畅想却也没敢触碰那个最初的梦想,一不小心触碰到点点思绪也只敢剩下一句“都忘了”,盛似辛弃疾当年“把栏杆拍遍了”的调调。
我们在根本读不懂诗歌的年纪里,嚼遍了历史上最顶尖的作品。
就像我们在最懵懂的岁月里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又一个选择一样。
事后若放在老师嘴里一字一句读出来,那必是能尴尬到脚趾在地板上扣出一个大平层来。
人生是一场太匆忙的盛会,我们行色匆匆收拾行李离开宿舍,奔向五湖四海。
我们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遗憾,回忆起来就像宿管阿姨埋头清理我们走后的那个走廊一样。
午夜梦回,谁又没有想过给过去涂涂抹抹,做点更改呢?
让杨金水成为杨金水的,和让杨金水最终走向毁灭的,从来都是同一些事。
短时间内看来是正确的选择,拉长时间再看,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
最终,王非王,侯非侯,千乘万骑归邙山,一切无悲无喜、无对无错,大闹一场、烟消云散。
就像我们从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然后从哭声中离开一样寂灭。
那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惊慌失措,迷茫又彷徨,恐慌就像雨后的杂草一样迅速长满我们的五脏六腑,痒,痒到不行,但是,根据我们和这个世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看,只有做出决断才能除草止痒。
这个永生难忘的体验让我们午夜梦回时会想起另一条路上的风景,即便我们知道抉择之时,我们早就做出了当时的最优解了。
可我们依然忘不掉另一条路,忘不掉我们曾经拥有过选择的权力,走到另一条路上人生的境遇或好或坏?
因而,仅有的几次,生命中万中无一的几次,便是这般恋恋不忘。
我们总是铭记人生的转折点,就如同我们牢记一个个节日,试图提醒自己时间流逝一样。
然而,在跨年的那一天,时间的流逝虽然从量变终于跨过了质变的门槛,终于走向了下一年,但是质变总是来源于量变的积累,或是一年的螺旋上升,或是一年的螺旋下降,这也就是一年的时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的人生从不是定格在那一个个时间节点之上,就如同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结了婚,婚后依然可能琐碎到一地鸡毛一样,这便是真实的生活。
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生命,自然某几个高光时刻的制高点,某几个敦刻尔克式的低值最最刻骨铭心,
即便我们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三顾茅庐请诸葛,也不妨碍他一辈子更多的时候是在忙于琐碎的朝政。哪怕把爱因斯坦的生活全盘录下,也会枯燥得让人看不下去。
我们当然可以用几个字的标签去定义别人,只是定义的那一瞬间又何尝不是把人硬生生裁剪出了主干,套进了盒子里面呢?
传统的中国人讲究死后才能盖棺定论,传统的基督徒讲究死后300年才能封圣。
而恰恰是这种裁剪对,活人来说,实在是太残忍、太残忍了。
如果让乌龟自己来选,被放在高阁上面供奉又怎么比得过躺在泥水里面摇着尾巴呢?
Seldon Plan © 2024 by Merli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者说视若无睹的概念
恰恰正是我们的思维误区所在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这个世界如何回应我们
请终生学习,持续成长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生活是否如意
都不要停下拓展认知边界和完善思维模式的脚步
致敬每一个专注于自我和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人
原作者署名
Morgan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