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好,又到了缺乏学术性和娱乐性的真4F和神话故事的时间。本期与中国神话有关,一个日本人写的中国神话说实话也能够判断质量不会特别高,各位也就将就着看吧(免责申明…)。注意作者非职业宗教学者或者有任何学术背景,所以阅读时请抱着娱乐的心态,ゆっくりしていってね!
塩田信之的真4F与神话世界之旅 第九回 饕餮与中国神话
当你去吃拉面或盖浇饭时可能曾在碗里注意到方形螺旋状的花纹。这样的花纹称作“雷紋”(らいもん),源自古代中国。根据考古挖掘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作为花纹装饰陶器。当时在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便出现文明,古中国也属于世界四大文明的一员。
根据对存在与公元前17世纪至10世纪的商朝的遗迹“殷”中发掘出的大部分文物研究表明这样的花纹随后也出现在青铜器中。商朝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在殷(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273年再没有迁都。
在称作“殷”的遗迹中发掘出的青铜物中,发现了大量被称作饕餮纹的装饰图案。
饕餮纹以浮雕形式大量出现在被称作“鼎”的三足锅状器具,由于图案似是将基本的雷纹图案复杂化的几何形组合,制造出一种类似眼睛、鼻子和角等左右对称的图案,这种图案被认为是用来代表怪物饕餮的。当时尚未出现正式的汉字,人们在占卜时会在动物的骨头或乌龟的甲壳上甲骨文的绘文字,但即使如此依旧缺少对饕餮纹由来的记述。
将饕餮纹上溯至怪物饕餮的这种认识也是在商代之后才出现的认识。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秦始皇统一战国乱世建立秦朝的时候,在《吕氏春秋》中记载出现在鼎里的饕餮纹原型的饕餮是一种只有头没有四肢的怪物,并且拥有猛毒。而直到宋朝人们才开始将鼎的花纹称作饕餮纹。因此有可能饕餮纹和饕餮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由来的联系。
《左传》中认为饕餮是一种拥有人脸羊身的合成兽,属于四凶的一柱。游戏中也遵循这一形象。
然而在战国初年开始编纂的《山海经》中并没有饕餮的名字,因此有说法质疑饕餮是不是一直自古代民间有传说的怪物。不过《山海经》中存在一支类似《左传》对饕餮描述的羊型怪物,它被记做狍鸮。同时《山海经》中还有一支名字类似饕餮的怪物,它是一只称作梼杌的类似老虎的怪物。
除了认为饕餮纹是模仿“正面像”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饕餮纹实则是在模拟两只动物的侧面像互相面对。实际上同时期的青铜器也有着两只龙左右相对的图纹,因此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可信性。而在随后周朝时期出现的青铜器中,近年来有说法认为类似饕餮纹的图纹可能来自于朝廷里的祭祀或类萨满人物所差使的老虎。
在粗略了解了饕餮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后,接下来我们将看一下中国神话的整体体系。
在汉字发展到实用水平后中国文明习惯将任何思想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其说这是一种“国民性”的体现,不如说是一种在亚洲地区共同的习惯,可能早在汉字出现前就有许多甲骨文技记述,但由于以这种文字写成的记述不善于保存而缺乏能够遗留到后代的记录。
然而在这些文字记载中大部分都属于对作者认为的客观事实或历史的记载,缺乏以虚构或幻想的文字记述。在中国文明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儒家文化导致人们遵循祖先或前代的教诲思想以及对记录真实性的追求,因此神话等虚构内容以口头而非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中国历史上对神话记载有着大量不同的版本。大部分版本基于氏族体系的口头流传,缺乏如日本这样在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而除此之外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又有着自己的神话记录,使得对神话的记载更加缺乏一致性和统一性(不一定是坏事)。
比如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话中大致都认为盘古的尸体形成了这个世界,但在细节上又有许多不同版本,如在不同的版本中身体部分形成的自然景观不同。中国神话中的一些元素之后也与其它神话有相似之处,比如“左眼生出太阳,右眼生出月亮”不仅会让人联想到中东的地母信仰,与从冥界回来的伊邪那岐洗澡时“左眼生出天照大神,右眼生出月读命,鼻子里生出须佐之男。”的日本神话也有共同之处。除此之外洪水梗和兄妹结婚繁衍出整个人类族群等。
即便随后出现了统一的朝代和王者,这些王者们似乎都对系统化统一化各地的神话传说不抱有太大的兴趣。如三皇五帝等半史实半神话人物不仅代表着虚构的神话传说,同时也象征着王权的绝对性和正确性。这一点也与“天孙降临”等故事和强调天皇是天照大神后代的意图相似
“神话中在天孙降临”后降至日向(现九州宫崎县)的天津神在现实世界的话可能是指从中国或者是韩国渡洋而来的移民。而伊邪那美伊邪那岐神话也可能是这些“天津神”从中国或其它地方带来的当地神话的变形版。如果将被天津神们所驱逐的国津神们视作早于上文提到的移民到来之前便存在的神话的话,那这些神话的原型可能来自于不经过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和印度地区的神话。
如果以上逻辑成立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对到底存不存在日本本土的神话这一点产生疑问,但为了更好的了解日本神话,接触中国和其它亚洲地区的神话也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有说法认为日本的民间传说“桃太郎”中主角带领狗、猴子和绿雉去驱逐鬼这样的故事结构是继承至从《西游记》的。
如同《三国志》中指出的那样,古代存在这样的文化和宗教上的交流。做为路线上的一个重要地点的对马海峡及对马当地的文化和神话有种融合了日本和中国元素的倾向。近期由于过去的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这样跨国文化研究和理论构筑非常困难,希望未来能有一天能够突破政治和历史问题的束缚,能够在做这样的研究是排除任何不出于学术方面的顾虑。(同感)
下期将与北海道和阿伊努神话有关。抱歉最近更新过慢,时差啥的导致睡眠不足…感谢机核方帮助排版,感谢各位读者阅读。
还有就是最近的更新方政会改变一下,以后会按照倒叙顺序翻译。之前已经有人发布过相关的翻译文章(原文网址),已经发布到第十二篇。真的非常对不起之前的作者和各位读者,自己还是不够仔细吧...可能会断更一段时间...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老夫妇很想生小孩,却生不出来。有一天老爷爷上山去砍柴,而老奶奶在河边洗衣服时,捡到一个大桃子,她很高兴的带着桃子回家,想要切开来吃却切不开,无奈只好等著砍柴回家的老爷爷一起来处理这个桃子,终于在两人同心协力下切开了大桃子,结果从桃子里蹦出一个小男孩,便为他取名叫“桃太郎”。
长大后的桃太郎前往鬼岛为民除害,一路上桃太郎用糯米团子(黍団子)收容了小白狗、小猴子、雉鸡,最后团结一心,成功消灭了可恶的鬼怪,有妖怪打开宝箱后被法术变石像。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和老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
日本童话搜集专家关敬吾考证《桃太郎》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农村,祖父母在晚上向儿孙比手画脚说故事,口耳相传,一代传过一代。日本共有25个县市地区称其有证据证明这是桃太郎的故乡。 另一则说法则表示桃太郎的故事是由真实人物吉备津彦命讨罚恶鬼温罗的故事转变而来。
老奶奶在河边时,捡到了一颗漂来的桃子。回家之后老奶奶将它剖开来吃了一半,结果立刻变回年轻的少女。老爷爷回家之后相当惊讶,所以也吃下了另一半的桃子,也回复到少年时的强壮。回到家后,发生了激烈的性爱,之后,老太太怀孕生下一名男孩。夫妇二人便将这名男孩取名为桃太郎。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变更,是因为在明治二十年时,日本政府有意将桃太郎编定成正式的国小国语文教材。但是由于性爱的故事并不适合尚未接触到性教育的国小学童阅读,所以才将桃太郎的出身做了一番的修正。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