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旨在翻译Titus Burckhardt所著的Introduction to sufi doctrine。本系列为三大论集。
冥想 (at-tafakkur) 是仪式不可或缺的补充,因为它赋予了思想的自由主动性价值。尽管如此,它的局限性是心灵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没有仪式的本体论补充,它就无法从个体意识的分离性 (al-farq) 过渡到超越形式的意识的综合性 (al-jamʿ)。在伊斯兰教中,它建立在《古兰经》中写给“被赋予理解力的人”的经文之上,并推荐自然界的“符号”(符号)进行冥想;它也建立在先知的这两句话之上:“一小时(一刻)的冥想比两种被赋予重量的生物(人和精灵,真纳)所伴随的善行更有价值”,并且:“不要冥想本质,而是冥想上帝的品质和他的恩典”。
通常,冥想以圆周运动进行。它从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发展其多样化的应用,以便最终将它们重新整合到初始真理中,从而为反映在其上的智能获得更直接和更丰富的现实。这与哲学研究相反,哲学研究将真理视为本质上尚未存在于寻求了解真理的人的头脑中的东西。思想的真正运动是冥想之后的圆周运动,所有忽视这一点的哲学在其程序中都是错误的。哲学似乎通过论证找到的真理已经隐含在它的出发点中,除非在漫长的思想迷宫结束时,哲学家只是“重新发现”某种由激情或个人或集体的关注而产生的旧偏见的精神折射。
个人主义思想总是包含一个盲点,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智力本质。至于冥思,虽然它不能直接抓住本质,但至少它确实预设了它。冥想是一种“明智的无知”,而由心理个人主义产生的哲学比例是一种“无知的博学”。
当哲学审视知识的本质时,它不可避免地处于两难境地。当它将主体从客观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在个体的“主观性”意义上赋予它一个完全相对的现实时,它忘记了它自己的判断取决于主体的现实及其肯定真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当它宣称所有的感知或智力都只是“主观的”,因此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时,它忘记了,正是通过这个断言,它实际上是在要求客观性。想想看,没有办法摆脱这个困境。心灵只是宇宙的一个粒子,只是存在的模态之一,它既不能拥抱宇宙,也不能定义自己相对于整体的位置。如果它仍然尝试了这项任务,那是因为其中有智性的火花,而智性确实拥抱并真正渗透到万物中。
上面引用的关于冥想的第二个 ḥadīth 意味着本质永远不能成为思想的对象,因为思想本质上是独特的,而本质是一体的。另一方面,冥想确实以某种方式构想了神圣的品质,尽管没有直接“品尝它们的味道”——因为那属于纯粹直觉的领域。
冥想的适当领域是区分真实和虚幻,而这种辨别的主要对象是“我”。冥想的辨别并没有直接触及潜意识个体化的根源,但确实抓住了它的外在方面,这些方面代表了自我中隐含的准绝对肯定与个体人性的短暂和碎片化特征之间的不成比例的许多元素。必须清楚地理解,并不是这种个体本质本身构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幻觉;必须被撕裂的“面纱”(al-ḥijāb)只是赋予一种自主的、“先验的”特征的个体本质,它只属于本质。【1】
【1. 完美的圣人意识到自己的个人本性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被它欺骗了,因此并不妨碍他超越幻觉。】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