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害怕和之前译者翻译过的篇数撞车所以采取倒序,本文为无耻译文。阅读时前抱着娱乐的心态阅读。ゆっくりしていってね!( 原文地址 ) 塩田信之的真4F与神话世界之旅 补漏篇2 梅菲斯特和召唤恶魔的魔法师
通过与恶魔签下契约来借助恶魔的力量达成愿望,做为代价凡人献出自己的灵魂,最终遇到不幸。这样过去有许多这样的具有警示性的故事。即便是科学观普遍普及的现代,人们也会时不时用“将自己的灵魂献给恶魔交换力量和才华”等语言形容在体育和艺术界等发挥出超人才能的个人,以此可以看出“与恶魔的契约”这一概念在人类的文化认知中根深蒂固。
比如18世纪以自身超绝的小提琴演奏技术而闻名的小提琴家尼可罗·帕格尼尼和朱塞佩·塔替尼等人就有传言认为他们通过与恶魔签订契约才获得这种异于常人的演奏技巧的,据说朱塞佩·塔替尼在创作《魔鬼的颤音》(塔蒂尼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时在睡梦中看到恶魔的演奏受到启发起床后立即写下谱子。
现代使用“将灵魂献给恶魔”这类语言大多用作对难以想象存在的才华的赞叹;或是表达对这种能力的羡慕嫉妒等心理。无论如何现代人都将这句话以比喻句来使用,然而过去的人们则认为这句话是一句直抒事实的陈述句,他们认为这种事是有可能的。我们能从浮士德博士的故事来了解这个相信恶魔存在的时代。
19世纪由歌德创造的戏曲《浮士德》是在所有描写浮士德博士生平的著作中最著名的一部,由此而可能有人会认为浮士德博士和恶魔梅菲斯特是由歌德所创造出的虚构角色,然而成为这个故事模板的人物是实际存在与历史当中的。
这一人物以Johann Georg Faust(英语 John Faustus)为名,15•6世纪在欧洲各地游历。他的出生地被推测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海德堡省(并不能确定),可能是Knittlingen、Helmstadt和Roda这三地之一。德国各地都有被认为是浮士德博士住过的或是他最后被恶魔杀死的地方,其中也有一些地方被当做旅游景点,竖立着浮士德博士和恶魔的铜像。
当时的德国大半地区被神圣罗马帝国占领,同时也是马丁•路德推行宗教改革、基督教本身陷入混乱的时代。通过金钱就可以购买圣职者的职位、购买“免罪符”来救赎现世犯下的罪恶等腐败行径使得大量民众对“罪恶”和“救赎”的概念产生疑问,导致像浮士德博士这样的异端分子竟能获得如此高的知名度。
著作中的浮士德为何被称作博士,那是因为作为模板的现实人物自称拥有神学博士的头衔,由于各地大学都缺乏相关记录而能够确定他的这段经历是自己伪造的。但同时也有记载确认他拥有一部分与神秘主义学说有关的知识,因此他实际上可能接受过一定量的宗教学习。他游荡各地,依靠占卜为生。与他会过面的圣职者大部分都在信书中写道他是个“吹逼的大忽悠(原谅语言)”。他在游荡过的地区记录上曾出现过流放或拒绝给予滞留许可等糗事。从这些记录上来看现实的浮士德是个风评不佳的欺诈师。
马丁•路德博士曾接触过这位仁兄,称呼他为“与恶魔有关联的魔法师”,结果反而帮助他打出名声。至此之后有越来越多遇到过浮士德博士的人对他所使用的“魔法”和差使的“恶魔”有着夸大描述,逐渐变成一个能够腾空、把自己或他人变成动物的“魔法师”的形象。可能有许多他实际没有驻足过的地方都留下关于他的记载,这些地方将过去曾发生过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归结为他的所为。
逐渐发展成“都市传说”的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可能也包含着民众对基督教权威少许的叛逆心理。这种强调恶魔的存在、又服从恶魔的人物正是与基督教相悖,但同时又吸引了更多的民众。教会方面对逐渐视为草根英雄的浮士德也得考虑对策。浮士德博士的故事被收集在便于民众阅读的文本中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浮士德所使用的魔法属于“恶作剧”级别的比较多,最后总是被契约的恶魔给残忍杀害。实际的浮士德博士的死亡也充满谜团(包括死亡地点等信息都缺乏正确的记载,据说是在做炼金术实验时爆炸死亡),因此“与恶魔签下契约”以及所导致的“被恶魔杀害”中也感受到一丝反映现实的味道。由此形成我们熟悉的有告诫意义的浮士德传说。
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在16世纪后半段以戏剧的形式复活。早于莎士比亚的英国剧作家克里斯多福·马洛创作出著名的《浮士德博士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本作品是发表于1592年的悲剧,虽然同样以过去告诫意味的浮士德博士传说为基础,本作中的浮士德博士“出于追求知识而将恶魔召唤出来”,与传统欺诈师形象相距甚远。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在1602年发表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妇人》中写下“你这个可憎的梅菲斯特!”、“三个浮士德博士”等侮蔑用台词,体现了这两位角色的传统形象。
克里斯托弗·马洛(英语:Christopher Marlowe[1],1564年-1593年5月30日),英国伊丽莎白年代的剧作家、诗人及翻译家,为莎士比亚的同代人物。
歌德的《浮士德》分成两部,第一部在1808年发表,第二部在他死后1833年发表。大量记述歌德生涯的文字中记到,歌德小的时候看过很多次描绘浮士德博士传说的人偶剧(基于Johann Georg Faust),由此产生执笔的动机,纵观他的一生他都对浮士德博士的故事有种更进一步的亲切感。
这部戏剧虽然同样扎根于基本的浮士德传说,但其中的大纲和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第一部讲述虔诚的浮士德博士被化作长毛狗样子的恶魔梅菲斯特(全称梅菲斯特费勒斯)所诱惑并签下契约,成为浮士德仆从的梅菲斯特帮助浮士德得到他心之所向的女士。梅菲斯特使用法术使得叫做Margaret(爱称Gretchen)的年轻又单纯的女士对浮士德一见钟情,让麻烦两人恋情的女方母亲喝下说是麻醉药实则毒药来方便两人幽会。Gretchen的哥哥认为这一切都是恶魔的所作所为,但他不久便被梅菲斯特杀害,陷入狂乱的Gretchen杀害了自己生下来的孩子而囚禁在监狱当中。受到梅菲斯特的引诱而参加了魔女的宴会“沃普尔吉斯之夜”的浮士德博士在迷乱的宴会中想到尚被囚禁的Gretchen,前往去尝试将她救出,但被拒绝陷入绝望当中。
Gretchen是以歌德自身曾经交往过女性Friederike为原型,歌德在大学时曾与她交往,但随后单方面结束关系,从这方面来看作品中的浮士德的一些行为也是基于歌德自身的。歌德自己抛弃Friederike后的自责念头,可以从文中浮士德尝试从监狱中将Gretchen救出观察到。被认为是第一部原型的《原浮士德》在1774年开始写作,被认为是在《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后立即开始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语: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歌德直到晚年才开始继续执笔第二部。失去恋人后丧失一切心气的浮士德在妖精们居住的山中沉睡,故事从浮士德自睡眠中醒来开始,如《浮士德传说》中的剧情类似,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见面并实施复活过去的人物的魔法。皇帝所期盼复活的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中心人物海伦和帕里斯王子,但浮士德博士自己迷上海伦并为了追求她而前往希腊神话的世界。最终这段感情并没能圆满,但回到原来的世界的浮士德帮助战争中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做为奖励赐给他土地,浮士德在土地上建立宫殿像王侯一样生活,最终两眼虽瞎但平静的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浮士德传说》中也有着浮士德前往希腊神话世界的桥段,但那只不过是梅菲斯特创造出来的幻觉。浮士德本应被恶魔杀死并囚禁灵魂的结局,在歌德的作品中他虽然被恶魔诱惑并堕落了,但在平静中死去,因此死后天使们阻止恶魔夺取他的灵魂。歌德作品中的浮士德因此获得了一个与之前作品都相反的幸福结局。
歌德的《浮士德》通篇以诗句为体构成,每一句都能与上文押韵。歌德特意使用这样的结构可能也是出于对古希腊悲剧的憧憬和敬意。
梅菲斯特并不来源于《圣经》。对于它的名字的来源尚存争议,有说法认为它的名字来自于将希腊语和拉丁语、甚至希伯来语中与恶魔有关的预言合成而来的,不过这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中世纪的《浮士德传说》使用Mephostophiles这种读法来称呼,克里斯多福·马洛在他的《浮士德博士悲剧》中也使用这种读法。
《浮士德传说》中有讨论恶魔自身的部分,书中所描绘的形象类似于堕天的路西法,梅菲斯特被描述为“遨游在空中治理凡世的存在”。不过这段描述充其量只算是自称,并不能当做是对真实背景的描写,后世的戏剧等作品也有不同的诠释。由于故事出自德国,也能够给浮士德博士和其他人看到幻觉,因此它可能更类似于梦魇的存在。
歌德中所描绘的梅菲斯特则是个诱惑人类的存在,这与《圣经》中的撒旦形象比较类似,故事初期也有和上帝直接对话的片段暗指它崇高的地位,更与撒旦的形象相符。歌德作品中梅菲斯特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好赌,与上帝赌过自己能不能成功诱惑浮士德博士并使他堕落,在与浮士德博士签契约时和他赌过浮士德死后灵魂会怎么处置。
《浮士德》中有句被引用过很多次的名句:“时间你多美啊,请停留一下吧!”,浮士德博士签下了当说出这句话时就要将自己的灵魂献出的契约。第二部结尾垂死的浮士德博士,看着自己所开拓的美丽的土地和安居乐业的人民,怀抱着希望这样的幸福能够永远留存而说出这句话(可能不是正确解释,婆说婆公说公有理)。梅菲斯特潜伏着将要收押浮士德的灵魂,但因为未能使浮士德堕落而输给了上帝。梅菲斯特虽然口吐狂言骂着天使,但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而羞愧地退场了。
总体上梅菲斯特是将基督教文化中的恶魔形象放到现代戏剧之中所发展出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比浮士德博士更具备人性的弱点,是一个有趣的角色。
对浮士德第二部的理解,只是众多理解中的一种,推荐各位还是自己开脑洞比较有意思。
浮士德的苏醒代表了在第一部悲剧之后一个新的开端。此时的浮士德,不再是如在第一部里在一个阴暗的书房中,而是在一个鲜花遍野的草地上。从长睡中恢复了体力,浮士德可以开始继续寻找他的真理了。人们可以察觉到在浮士德身上发生的变化。
在第一部的开始,浮士德试着用魔法和呼唤地神得到问题的答案:“什么东西从内部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不过浮士德的双眼被地神的耀眼光芒所眩目,不得不回避,尝试失败。歌德以此来说明,人是不能直接获取真理的。先前浮士德曾试着在书本里寻找真理,结果失败了。这次新的失败使浮士德差一点自杀。幸亏天使的歌声使浮士德放弃了这个念头。
第二部一开始浮士德的表现就与第一部中的不一样了。精灵们用忘泉的露水给浮士德沐浴,使他在忘却中熟睡。这表明,浮士德对Gretchen之死所犯的罪不但直接得到了Gretchen的宽恕,而且也得到了神明们的宽恕。这一点对于浮士德最终是否上天堂或是入地狱是很重要的。
当日出时,浮士德站在草地上企图直视象征了真理的太阳。可是阳光仍旧刺眼。不过浮士德吸取了教训,他马上低头,认识到了在大地上也有一幅最高神圣的印象。大地正象征了生命。浮士德可以享受生命。生命虽然不像永恒的神圣那样质纯,不过是跟它等价的。浮士德试着乐观积极地来充分体验生活。
浮士德在第二部中通过从事了很多活动成为经典主义的一个范例:人要全面发展各项能力。作为艺术家,浮士德创造了一幅幻觉,但不能把它变成现实。第三幕开始,浮士德踏上了时空之旅穿越不同的时空。浮士德跟象征古代的Helena结婚并有一子Euphorion。Euphorion象征了德国的古典主义。由此,歌德想说明德国的古典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德国的古典主义是由德国艺术家的回归古代而产生的。同时,歌德也从他的历史经验出发说明,德国的古典主义不会是永恒的,并让Euphroion摔死。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