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正在工作或者怀揣着梦想即将踏入社会的人,才能感受到《白箱》的真实与深刻,也唯有那些在工作这扇大门内外,奋斗着,迷茫着,憧憬着的年轻人才能从主角们身上,看到生活本来的模样。
在动画行业术语中,“白箱”(SHIROBAKO)指的是动画正式播出前制作团队内部用于试映的样片。
这一术语源于日本录像带时代,样片通常会在规定时间前,被存放在白色盒子(白箱)中,寄送给制作人员与各地电视台,以便他们进行审核和调整
动画《白箱》便取自这样一个业界术语,这是一部关于动画的动画,尽管已经过去十余年,它却在各种意义上都做到了“无出其右”,bangumi评分网站上历史top排名前20,在写实题材的动画这方面,其质量可见一斑
直到今天,这部动画依旧是很多人了解日本动画业界的窗口与契机,更是了解成年人的世界与怀抱梦想的契机
是的,成年人的世界,或者换一种说法,“现实主义”的世界,当然,这里的“现实”并不是真正的现实,现实中的世界往往比多数文艺作品都描绘得黑暗,
但“现实主义”的表达却可以有很多形式 ——故事所遵循的应该是它的内在逻辑,应该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叙事与创作者的表达,
动画中的人物所面临的困境,所经历的成长都是遵循这样一个积极的“现实主义”逻辑,
《白箱》在这样的现实主义表达上,几乎是做到了极致的出色,制作团队不仅构建了一部动画制作百科全书的叙事框架,更以对日常细节的雕琢,让观众在屏幕前触摸到了动画行业的温度与心跳。
《白箱》的一大精髓在于,站在主角喵森这样一个“制作进行”(可以理解为项目经理或者是产品经理)的视角去观察业界,也特意折射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
——加班是常态,出现各种各样意外也是工作中的常态,沟通不合,项目开发人员中途跳槽导致制作进度与人员变动,甚至租赁的FTP服务器出现技术问题,也是常态
同时也会出现连锁反应——工期紧张,负责不同板块的人之间缺少沟通,就会出现前后工作环节对接不上的情况,同一个场景前面用2D,后面用3D,这个时候的抉择就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工作成果
同时项目经理也要面临技术人员“我都已经做好了这个东西,结果现在你才跟我说这个东西做出来完全没用”的怒火
在从事动画行业的人去看了剧场版动画之后,项目经理想的是这部动画需要用上多少cut;
(在动画制作中,“cut”是工作任务的单元。例如,某个特定的“cut”可能会由一个小组负责,负责的任务包括背景设计、角色动画、配音等)
画师想的是动画的动作设计与分镜;
特效师想到的是电影所用到的3D建模和cg技术,贴图等等;
声优想的是配音的张力与协调性……
而还没染上职业病,目光清澈的大学生学妹只能在一旁感叹,“哇你们好厉害啊”
从相关从业者不由自主的"职业病",到2D原画师在面对3D建模师这种新兴岗位对于技术迭代的焦虑——这些琐碎的职场切片,实则编织成动画工业的毛细血管图景。
动画后期安排了喵森走进了一趟荒废十多年的动画工作室。那些苍老的胶卷动画,都是儿时曾经感动过喵森的作品,
当下与过去交织,虚幻与现实交织,陈旧的原画仿佛仍散发着当初那群围在小作坊内燃烧着生命的狂人们留下的余温。
也让观众跟随主角喵森的脚步,一步步了解到,原来一部动画的背后,是无数独特而珍贵的生命故事,又凝聚了无数人的血泪与梦想
甚至在科普这个层面上,《白箱》几乎都是做到了尽善尽美,在《白箱》的官方网站上也提供了能方便观众更容易理解动画制作流程的图与专业术语词典;
而介绍动画业界的背景素材,十年来几乎一致都取自《白箱》
不同于许多创作的浪漫化创作叙事,《白箱》的编剧以冷峻的笔触揭开了动画产业的光晕
这些情节,在剧中几乎的都有,剧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协作,需要妥协,也需要问责,需要承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
甚至会遇到不负责任的中介,胡乱指导的投资人甲方,等等
我很喜欢剧中的一个情节,正是原画师安原绘麻在遭遇困境时的经历
“请把安原小姐的cut全部打回返工,也请转告她,如果继续这么偷工减料我会很困扰”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有压迫感的文字”,但如果为了最终的成果,负责的人员或许不得不说类似的话来压力
剧中也借他人之口,说出了“认真既有正面效果,也有带来负面效果的时候,越是认真的人越容易把自己逼入绝境,越容易迷失自我”
职场新人遇到前辈指导自己要注意追求速度,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意识,但实在太过认真或者说是偏执,导致动作变形,最终被另一个前辈批评自己偷工减料;做事不认真
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负反馈,然后产生自我怀疑与"我干什么都没用"的获得性无助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知道该找谁指导,自己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的痛苦与内耗会让人精神状态更加不稳定
当两个声音在耳畔反复撕扯,最痛的从来不是批评本身,而是被撕成两半的自我在深夜里互相质问
“上司小姐说你这样做不太好,要全部返工,还担心你平时明明画得很仔细的,这次是不是出什么事了?都怪我平时把你催得太狠了”
“所谓瓶颈,是会让人的视野变得狭小的,这个时候,才更需要宽阔的视野”
所幸,温柔的动画为观众创造了十足的安全感,安原最终在前辈的帮助与身边人的鼓励下,自己在精进技术的基础上,用心观察生活,从这个阴霾中走了出来
动画很有趣一点也在此,他没有给你塑造那种传统的“龙场悟道”似的情节
而当你过后回望,会突然发现,她好像已经成长了,或许她并没有一劳永逸解决掉这个问题,但她多少,从中走出来了,并且逐渐成长为了一个能够独自指导后辈的靠谱前辈
很多问题似乎对于一个刚开始做事的人来说是无解的难题,而这往往别人只能提醒,要走出来却只能靠自己,大概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被多维价值体系,解构,摧毁又重建的过程
本地电视台不播女主喵森参与制作的动画片,爸爸就在那个年代专门搞了一块有线电视换到那个频道看
打电话的时候,妈妈在电话里说“你参与做的那个片子我看不太懂,但片尾有你名字的地方,我看了很多遍,一边看,我就一边想着你努力了好多遍“
它用职场题材最常见的制作人员表,重构出了最动人的家庭叙事
当商业动画的工业流程与人类最原始的亲情在荧幕内外相遇,创作者成功用冰冷的职员表,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要是我以后的作品能够让我爸妈看到,我或许会泣不成声吧
编剧的高明之处便在于这里,他并没有陷入对现状与困境的控诉,而是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依然将作品向高处看去:
高处藏着的是,是生活本真状态下的认清生活真相后的热忱;
是面对这些看似无解矛盾背后的,作为活生生“人”,会怎么面对;
是既存在于现实,又存在于文艺作品中,面对人生困境,在那些矛盾背后的“超越性”;
是生命中不仅仅存在的工作,梦想,矛盾,挫折;还有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或在远方或在身边,与自己存在联系的那一个个"人"
我们在废墟中重建希望,在秩序与混沌之间,仍然寻找生活的可能性与坚韧
面对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另一份待遇好的工作,又或者是自己早已干了很多年却还在纠结该不该继续干下去的工作……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对梦想的诠释同样不一样
制作总监大叔常年抱着头“万策尽”,因为工作压力常年肥胖,却始终抱着“成为蛋糕师”的梦想,最后辞职转行,甚至还减了肥让原来的同事大吃一惊;
做了40年美术的大叔,在被问到"你为什么会走上做动画这条路"时,他的答案是:
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的,等回过神来,就已经走到了这里,仅此而已"
新人声优静香虽签约事务所,却试音屡屡失败。她甚至需要在居酒屋打工维持生计,穿人偶服表演、给幼儿园节目配音……生活被琐碎填满
当高中有志于制作动画的好友再次团聚时,主角喵森已经升任制作主任;
原画师绘麻已经度过了阴霾,能够靠工作养活自己,并且职业生涯已经步入正轨;
还在读大学的学妹小绿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已经获得了在知名编剧身边跟随学习的机会……
大家的生命都在迈入正轨越走越好的时候,只有自己的人生停滞了,为了梦想的坚持却整日忙于琐碎,四处奔走
甚至自己的好友在升职之后想要推荐自己,都因为自己可悲的自尊而拒绝了她的推荐,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
整整24集,直到23集的最后,她才终于获得了一个配音的角色,说出了那句全剧最令人感慨的台词
这部动画让人再次思考成年人眼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部动画往往诞生于理想与现实的妥协之间,其实,难以分辨这究竟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热爱。
或许又如动画中的葛城制片人所说:“想要给观看的人带去激励,也希望通过制作来给自己一些激励,当然也想大赚一笔啦,但只是这样的话就太无聊了吧,动画这种东西,投资效率比股票还来的差啊”
“动画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产物,但正因如此,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铭记。”
《白箱》的伟大,在于它用最朴素的叙事,完成了对动画行业乃至现代职场中,对众生,对生命与生活,以及对“梦想”最深刻的诠释。
只有正在工作或者怀揣着梦想即将踏入社会的人,才能感受到《白箱》的真实与深刻,
也唯有那些在求职时忐忑不安、在加班时焦头烂额、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的年轻人,才总能在主角一行人熬夜改分镜、应对甲方、保住项目进度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拼尽全力生活的模样。
当观众为剧中人的坚持与挫折落泪时,他们真正共鸣的,或许是自己生命中那些未被言说的热爱与挣扎。
这种让虚构题材照进现实的力量,正是《白箱》超越类型框架,成为“动画人圣经”乃至是“职场剧圣经”的原因——真正的创作,永远始于对生活的深情凝视。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