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地1》的几个章节中,表现澳新军团在加里波利登陆战挣扎的故事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中为人难忘的莫过于老兵头上那顶折起一边帽檐的军帽。
这种帽子被称作slouch hat,宽檐帽,或者也被叫做digger hat和KFF(Hat Khaki Fur Felt)。正如《战地1》传令兵表现的那样,它被视作澳大利亚军队的标志性元素。
一般来说,slouch hat这个词特指一边帽檐向一边弯折宽檐帽,早在它成为澳大利亚军队的标致之前,曾经在英国、德国风靡,再后来就被三角帽所取代。
事实上在整个英联邦国家中这种折檐帽都广为流行过,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被英帝国的各种部队,不过直到最后才在澳大利亚沉淀下来。
根据澳大利亚官方的说法,虽然在更早的时候这种造型的帽子已经广为流传,但在1885年的维多利亚骑步枪部队(Victorian Mounted Rifles)正式使用目前这种样式的折檐帽,被成为“维多利亚式”的折檐帽从这时起就以折起右侧帽檐作为标志,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操练中从举枪到扛枪的动作相互切换时碰到帽檐。
从1885年开始,这种“维多利亚式”的折檐帽被骑兵广泛佩戴,在5年后的1890年,它被官方认可,开始被除了炮兵以外的所有兵种佩戴。在维多利亚洲和塔斯马尼亚州帽檐折起右侧,而其他州则在左侧——此时左侧折起则成为了通用样式。
到了1903年,这种佩戴模式基本上被官方彻底固定下来,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成为了澳大利亚的象征。有一个例外:在加里波利战役中,澳大利亚第一皇家军团(The 1st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的首个指挥官布里奇斯将军重伤时,他把自己的帽子前后带反了。因此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在皇家军事学院里,大家都把用搭扣扣住帽檐的这一侧戴在右面。在其他时刻,比如澳新军团日(ANZAC Day),大家依然把左侧的帽檐扣起来。
这种折檐帽通常和一种丝巾(Puggaree )搭配。最正式的折檐帽上的丝巾有7个褶,分别代表澳大利亚的6个洲,和北领地。用于扣住帽檐的标记是一枚拥有日出符号的徽章(The Rising Sun Budge),而日出徽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澳大利亚第一皇家军团和澳大利亚第二皇家军团佩戴在自己的帽子上,如今已经成为了澳新军团日重要的纪念标志。
除此之外,不同部队的折檐帽佩戴的东西都稍微有些不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帽子使用“海军蓝”的丝巾;澳大利亚皇家大队第一营(1st Battalion, the Royal Australian Regiment)的士兵佩戴丛林绿色的丝巾,以此纪念在1959到1961年在马拉西亚丛林部署的日子。
装甲部队的折檐帽上会用一种名为鸸鹋的鸟羽作为装饰,这种传统最初来自昆士兰骑步兵团,当时兵团的试练之一,就是骑马追赶鸸鹋并取得它们的胸羽作为装饰。
虽然随后宽檐帽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英联邦国家依然流行过,但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如澳大利亚这般,将折起帽檐的帽子与自己的国家形象和国家精神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在《战地1》的“传令兵”章节里,老兵Bishop才在最后郑重地折起Foster的帽檐,对他说:
评论区
共 5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