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这篇文章并非安利文,我向来认为作品挑人而不是人挑作品。所以没有统一的具体讲解,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怀念,预计会写三篇,还请见谅。
我看的动画不是特别多,而且稍微偏冷门。即便如此,把我看过的动画作品罗罗列列之后,《交响诗篇》这部在国内不温不火的作品却在我心目中最爱的动画,甚至从某种方面说它在我人生中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还记得《动新》上附赠的mv,那是我印象里最喜欢的动画mv之一。虽然仅凭一个mv完全无法了解故事讲了什么,但是这部mv中展现的温情、细腻和广阔、壮丽就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结果50集的剧情我直接一口气看完。那种感觉就像我初中时读了两遍《春江花月夜》就通篇背诵了下来一样,堪称行云流水。行云流水的故事、行云流水的人物塑造、行云流水的世界架构。时至今日,每当我随便打开一集交响诗篇观看依旧会把我内心中很细腻的一些情绪释放出来。
与一般喜欢这部作品的人不同,虽然我自认为比任何人都深爱这部作品,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感动我的并不是兰顿和优莱卡的纯真爱情故事,并且我从来不安利这部作品给别人。
交响诗篇的世界观充满了上世纪六、七十年的审美特点和世界氛围。环保主义、嬉皮士、密宗佛教、战后文化,无论是美术符号还是主旨思想都可以说是很别致的左派气息。为了突出这些主旨思想,动画并没有把这个世界安排在一个生机盎然、春意浓浓的世界观下,相反,动画中所呈现给我的世界观是有些抑郁的。
作品里充斥着浓浓的机油味。比如在开场第一集中,兰顿所生活的城市贝尔弗莱斯特是一个工业城镇到处雾蒙蒙的,钉桩机打桩时发出刺耳的金属碰撞声,就连兰顿自己家也是一个机械厂。我作为一个从小在工厂长大的娃甚至都感觉机油味要溢出屏幕了。片中的科技水平其实是50年代到90年代的大杂烩,其中跟多的凸显的是工业化的风格而非信息化,更多的是低科幻审美(经常被表现为蒸汽朋克或者柴油朋克)。相比经常出戏的低科技产物,片中最重要的飞空艇作为非常有科技感的东西反而非常“出戏”。甚至片中多出现了栓式步枪这种有浓郁时代感的武器你却觉得并不过分。
而与之相对立的是这颗类似于地球的星球表面全部由珊瑚岩构成,而这些珊瑚岩并不是普通的岩石,他们时刻保持着活跃状态,换句话说——这颗星球是活着的一个生物。而人类为了抑制住频繁的地壳活动则不停地往地表钉铁桩,并且兴建异常高大的高塔,一方面抑制地表活动,一方面为了收集利用一种特殊的能源——光粒子。人类的城市大部分也就围绕着安全高效的塔来发展,久而久之整个星球上的人类也就以“塔州联邦”的形式维持统一。
一切看似是个美好的世界。但在十年前,兰顿的父亲阿德洛克.萨斯顿拯救了人类后的几年间,由于“爱之夏”带给人类社会的巨大震撼。人类对于如何对待珊瑚岩产生了分歧,导致人类内部爆发了很多场内战。最后在经历过几年惨烈的战乱后塔州联邦稳定住了局势。
我们知道在现实的时间线里六、七十年代并没有大规模的内战发生,但这里的这场战争影射的其实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交响诗篇是一个把关键细节藏得非常深的作品,我们极少能在剧情中了解到历史背景,而是在第四季的片尾曲里。ED4名为《canvas》,中文译为帆布、风帆,也可以直接翻译为扬帆起航。旋律歌词都很积极昂扬,然而在着充满希望朗朗上口的音乐里,我们却可以看到这场内战的残酷:
而且细心的人会在片尾里找到片中角色的影子,兰顿、安妮莫奈、多米尼克。也就是说我们在动画中看到的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少年们实际上都是曾经经历过战乱年代的孩子。这个欣欣向荣的美好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刚刚经历过残酷洗礼的战后世界。
回到我们的时间线上扯一段历史。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二次世界大战极大的震撼人类,战后人类文明大洗牌。西方新一代年轻人在刚刚战后的颓废环境以及冷战背景下的政治高压里开始陆续出现反主流文化思潮,他们开始逃避主流社会所强加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否定整个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但这批初见规模的思潮团体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大多情况下他们被称为新波西米亚主义者。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批年轻人和他们激进的思想在60年代中叶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群众支持(主要还是年轻人)。媒体似乎不得不对这批人贴一个标签了,于是乎“嬉皮”(hippie)一次首先被使用。这一次最早来自于“hipster”一词,这一词最早用来形容50年代最开始定居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们。(顺便一提,这些家伙自己称呼自己为“hips”......)
六十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大量年轻人被强征送去残酷的战场,进行非正义的战争,这遭到了美国本土人民的大规模抵制,嬉皮士们在这场运动中成为弄潮儿。再加之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公民运动的最高峰,嬉皮士的反主流精神越来越得到关注。
终于1967年的夏天,在旧金山著名的金门公园十万名嬉皮士领导了当时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一次集会活动,这场活动就被命名为“爱之夏”,是的,交响诗篇里面的“爱之夏”便是在致敬1967年的这场运动,只不过这场充满理想主义的激进运动被转换成了促使人类与珊瑚岩沟通的浪漫自然现象。
你可能不知道这场运动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这场运动的口号——Make love , No war。这句口号至今都出现在各种反战运动中。在这场极端理想主义化的运动中,嬉皮士自发的向路人分发鲜花,来表达爱与和平的思想,也因此被赋予一个浪漫至极的名字——花之子。而这种类似的运动在随后几乎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嬉皮士们也开始积极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事情也开始变得不对劲。他们回归原始主义,过着农耕采集的日子,浪漫的倒退着人类历史进程。
然而现实可不是诗歌,嬉皮士运动由于其过激的思想根基,在他们发起运动之初便被人类文明判了死刑。早期嬉皮士运动中,还保持着较多传统美国中产阶级的思想,比如崇尚科学和爱国主义,但随着运动的进行这些稍显保守的思想被洗刷淹没。运动朝着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末路走去,整个嬉皮士社群完全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状态。到了运动的后期“嬉皮士”彻底沦落为贬义词,这个时期的嬉皮士们开始出现严重的虚无主义,甚至有非常严重的反智主义现象。对于性滥交的纵容已经突破了人类道德底线,使用大量毒品来达到“修行”的状态。之前得到的社会关注瞬间变为谩骂之声,加上80年代苏联在冷战中节节败退,主流社会再次占领舆论制高点。如同乌合之众的嬉皮士们迅速埋没在流行文化兴起的浪潮中。
人类社会还是要进步的,至少一群人聚在一起嗨大麻对于社会进步没有任何意义。
回来。交响诗篇在这方面拿捏得刚刚好,少一分,独有的时代感就会下降、多一分,又显得过于激进。巧妙的将那场运动中所有积极的一面提取了出来,比如反战,环保,博爱共生等等。而片中以嬉皮士的形象出现的角色都是积极的正面角色。
除了嬉皮士运动,上世纪末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戏剧化的时代,战后重建、两极对立、人类登月、流行文化兴起、信息技术革命、披头士、涅槃、迈克杰克逊,直到柏林墙倒下、苏联解体,人们仿佛才从梦中醒来一般,见证着这个看起来疯狂实则又像是人类文明的全家福一样的时代。当一切尘埃落定仿佛只有一曲《hey jude》游荡在耳边。虽然是架空世界观,但交响诗篇中的很多场景都透露着这样的一种战后世界的情怀,充满反思与期望。
其中最富美感的概念转化便是将整个星球设定为一个活着的生物。看似荒芜粗犷,实则是珊瑚岩为了保护人类而选择了休眠。珊瑚岩只会一种交流方式,就是将对方吞噬融为一体。当珊瑚岩意识到人类畏惧这一点时便有意的休眠避开与人类的冲突。同时又诞生了人性科拉利安试图主动与人类进行交流。
动画中富有宗教意味的将科拉利安称作“大地之子”,她们像大地递给你的一张白纸,你可以写上仇恨和痛苦,也可以写上爱与希望;将光粒子看作是大地的“呼吸”,每一次光粒子的波浪都是大地对于人类美好信念的回应;将人类与珊瑚岩的沟通称之为“融合”,人类要学习的并不是如何突破宇宙,而是如何怀有善意的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共生。如此具有形式美感的设定将那场运动中激进过分的理念恰到好处的转化为颇具诗意的世界观。而这只是交响诗篇为了讲述一个少年的成长而架空出的世界观,它看似和我们毫不相关,但实则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在另一个世界的继续延伸。
随处可见的军事遗迹、被完全抛弃的破败的塔以及连带着的废弃都市、从飞艇上望去仓皇无垠的大地、时局动荡的城市、仓皇逃难的难民、失魂落魄的流浪者,无不透露出一股战后世界独有的荒芜和颓废,而恰恰在这个看似颓废的世界上却即将演绎着一个充满希望的关于成长的故事。
评论区
共 9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