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因误点上传,实际尚未完成,没有完整的结尾。因此个人决定将原文拆成两部分分别上传。本篇仅仅围绕《2049》的故事大概和主人公K与前作几位重要人物之特性的联系展开。在此向之前看至文章末尾感到疑惑的朋友们道歉。
在首映日当天看完3D版后,我个人就决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尽量不要阅读他人所写的有关本片的长评,以免受到过多他人观点的影响,更多地是看一些科普文、彩蛋解析,包括机核电台来补充一下我对银翼系列的幕后知识空缺。尽管网上有关《2049》的影评、科普、解析已经铺天盖地,但我个人这段日子以来确实尽量避免了阅读各大平台上的针对影片本身的评论长文,不过不得不说,短评里也有高人在,寥寥几句便直切要点,此类优质短评机核评论区也为数不少,哪怕扫上一眼都能感觉到思维被带入进去,不由得觉得“真是说的太有道理了”。
在经历了一次3D,两次2D版的三刷后整理自己的想法,觉得大概也摆脱不了一些有识之人的精品评论的范畴,但既然有想法了,总也该写出来,起码就权当是说出一个普通爱好者的个人心声就行了。
后续的几篇文难产太久,来得过晚,以至于《2049》的高清数字版已经上传,蓝光碟都即将发布了才出产,为此深感抱歉。如今大家都在洽谈年度影视游戏总结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现在还谈《银翼杀手2049》可能不太合时宜,有人可能也觉得关于《2049》的文章已经太多接近泛滥。不过个人相信《2049》的价值使它无论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依然值得它的观众为它多做讨论。
《2049》或许谈不上提出了何种新的思想或概念、创意,无论之于这数十年的科幻文学与影视中塑造的形象背后的含义,还是之于前作。很多人也都提出过,影片里的各种概念、构思、内涵都已经在它与前作的三十五年间被分别呈现过了,谈何创新?
《2049》的创新,大概正在于创意的融合兼并之上。
故事上,《2049》基本结合了数种题材或发展走向。
1.以警探身份的主角在一起案件中发现的秘密为由展开的硬派侦探题材故事;
2.敌托邦社会下不同阶级间的矛盾激化,以及主人公在不同势力间的抉择;
3.人工智能科技下的异样爱情故事;
4.主人公寻根溯源寻找自我之旅;
5.记忆真伪引发的身份认同危机;
……
这些题材或发展走向单拎一个出来都是能够拍成长片的,《2049》将之不算完全地整合到163分钟的片长内,仔细想来,其实剧情容量也不算小了。
回顾82年的《银翼杀手》,主线就是简单的警探身份的主人公追捕四名危险人物,平铺直叙,无甚悬念,不过从中也合进了复制人探求长命方法,瑞秋之身份认同危机等额外的故事线,再加上戴克身份之谜这个有足够份量来撑起悬念引发讨论的伏线,要说第一部“剧情过于简单”也是不太对的。而比较两者,《2049》的剧情容量确实较之前作扩大了,比起现在的其他科幻电影,也称不上单薄,当然时长也一样跟着扩展了。
《2049》讲述故事的方式与82年《银翼杀手》是高度一致的。故事本身都非常简单明晰,人物不多,视角单一,线索明了,结构简易。而且都是最常见的单一时间线叙事,都没有选择采用拆解时间线重组的方式将故事复杂化以增强故事的可看性。所以,银翼系列两部电影的情节魅力都基本全部来源于故事本身以及辅助叙事的视听语言和演员表演。
故事线上,82年第一部最多采用了两条故事线,戴克一条,复制人罗伊一条。《2049》做了一步省略,将视角基本限定在K一人身上,只是给出三个片段暂时将视角交与华莱士,与第一部中戴克和罗伊的故事线戏份相差不多的情况并不一样。
82年《银翼杀手》的故事中存在着少许反转,以及可供探讨的悬念伏笔。让人眼前一亮的反转想必应该是瑞秋的身份真相和罗伊最后的不杀反救。而可供探讨的悬念便是戴克是否是复制人这个谜团,伏笔则是独角兽梦境与折纸,还有某个镜头中戴克眼中的红光。
《2049》的反转和悬念伏笔比之上一部就有所增加了,且它们之间的联系建立也较之前作更多。除去主角身份的双重反转,同样还有各种小转折存在于剧情的各个角落,伏线与隐藏细节环环相扣,主次悬念各自相衬。上文提到过,《2049》几乎全程以一条故事线贯穿,但主线之外伏线诸多,看起来故事线较之上一部减少,实则比起上一部情节线可能还要更丰富一些。
故事和叙事的大概就先说到这里。因为人物由其故事的安排和叙事完成一定的塑造,人物同时也是故事的一部分。讲解故事与叙事和讲述人物,两者是难以分割的,必须选择一个切入点。这里个人决定由人物入手,将有关故事的方面插入进人物解析中一并讲述。期间或有条理不清处,还请大家指正见谅。
前作中,瑞秋的身份真相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反转,在当时想必蛮新鲜,放到现在其实也不算过时。它成功地为观众展现了赛博朋克世界下的身份认同危机的一种原因——记忆移植。当记忆不属于自身,过去尽皆虚妄时,瑞秋这个“人”究竟该算是谁?
瑞秋这个角色在前作中的戏份不算很多,后期故事焦点集中于罗伊以后,瑞秋连出场也基本没有了。但瑞秋的塑造却足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的头次出场以及与戴克的第一场对话开始,一个大公司下高层文秘的职场女强人形象就已经巩固,然后电影又极其迅速地将这个形象打破。真实身份曝光后的瑞秋,其深层的内心也逐渐展露给观众。从她心有不甘,径自跑到戴克家门口出示照片以求证实身份的倔强,到抵不住现实压力而无声流泪的迷惘悲伤,当瑞秋的第一滴眼泪平静流下时,这个角色在观众心里的最终形象已经立起,哪怕没有后面的戏份,她也足以深藏许多观众心里数十载而不被遗忘。后来的情急开枪救下戴克,钢琴一旁沉默散发,则更加加深了观众对她的印象以及情感。倒是与戴克的感情戏,反而显得有点仓促或生硬,以至于直到电影已经功成名就的现在,都还有影迷时不时地吐槽:“当时他们两人到底是怎么爱上对方的?”
罗伊则是前作花费笔墨最多,塑造最为杰出,最为耀眼的角色。早期剧本里罗伊的塑造与一般电影里的套路化反派无甚差别。一个在复制人群体里也耀眼夺目的领导人,帅气加邪气,力量强大,智慧超群,冷酷残忍,无恶不作,最后依然不敌主角的神勇,受到了正义的制裁……
而正片里,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他的魅力:他确实拥有远超人类,并且在复制人当中也最为出色的体能与智力,但他不是个野心家,目的不过是寻求延长寿命的方式,与之相关的也就是拯救自己、爱人和朋友们的生命而已。他拥有相当纯粹的爱情与友情,以及渴求自我生存的意志。而在后面的剧情中,他发现自己的创造者也无法阻止他的死亡,自己一直寻求的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时候,他表情痛苦地亲吻了自己的“造物主”,自己的“父亲”,然后杀死了他。在后面,无论是在续命无望的情况下,他给自己的爱人戴上了婚纱的盖头,还是在蒲莉斯逝去后与戴克展开的追逐,都可以视为他希望在寿命将尽之前让生命做最后一次的燃烧。而最后的不杀反救戴克的行为,和雨中的诗意独白,既是对人物结局的最好注脚,也是为罗伊的燃烧找到了一个终极的意义——他找到了他的“真实”。
不过结局仍然存在诸多猜疑,也有人认为罗伊救戴克的行为仅仅是一种指令下的反映而已,并非出自他的自我意识,如此一来,罗伊最后是否得到了自我的“真实”好像也存疑了……
饶是如此,罗伊这个角色包括他的故事,至少是给观众提供了这么一个视角去联想,并且是给足了空间去思索其背后的意义的。鲁特格尔·哈尔花在这个角色身上的创意和心思的确是不可或缺,锦上添花的妙笔。
而主人公戴克,这个角色的光芒被罗伊盖过去了,所以许多影迷都认为罗伊才是《银翼杀手》真正的主角。戴克的戏份虽多,但大部分时间他其实是在充当一个观察视角,我们所见到的反而是同一时间场合下其他角色被塑造得越发有血有肉。对戴克本身的塑造有极大帮助的感情戏,前面提过,有些莫名,最后让戴克的性格反而更加不可揣测。而戴克的独角戏中,又有一部分时间是用来交代情节线索与进展的,其间能够体现出戴克的能力,如经典的通过图像增强找到照片中的隐藏细节,算是戴克能力展现最显眼的一段,其他时候常常被观众吐槽“不像是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老手”。
独角戏里戴克的梦境成了全片最隐晦而关键的线索之一,这个预示戴克也将面临身份认同危机的伏笔一直放到最后才小小展开一下,成功地开启了一个被广大影迷讨论了35年也依然充满疑团的巨大悬念,而无论这几个线索,或是戴克的身份谜团,都没有在正片有限的时间里为人物塑造添上足够分量的几笔。戴克这个人物的塑造或许有些“去角色化”,使之脱离多数作品中主人公的典型,褪去特殊性和光环,使个体与群体逐渐接近。因此,在个人眼中,比较倾向于将第一部的戴克视作一个符号,未必鲜活,但他与影片内容及背后涵义都紧密相连,无法忽视。
以上大致是前作中最为重要的三名角色的特性,可以说都在科幻影史的经典角色中占有一席之地,非常典型。
接下来终于要说到续集的人物了。之所以要在上文花那些篇幅讲述上一部的角色,其实是为了印证一个个人观点:K身上同时拥有上述三名角色的影子。
续集全片最为出色的人物,可以说就是Officer K/Joe。与前文所述相同,他的人物形象也谈不上有多少新的东西在其中,但他的出色之处亦在于良好的继承与融合兼并。他几乎集上一部三位重要角色于一身,瑞秋的身份认同危机,罗伊的寻求答案未果后的走向虚无以及最后的燃烧生命获得意义,戴克的观察视角与符号性,K身上全都具备。
与瑞秋:瑞秋的身份认同危机源于她是一个自以为是人类的复制人,其真实身份是为他人揭穿,自己被动接受。K的身份认同危机则是因为他本身是复制人,但自以为是一个自然人,而身份的转换是由K自己靠着自主寻求线索一步步变被动为主动接受。差不多是与瑞秋相反的模式。
与罗伊:当K终于默认自己的“自然人”身份后,对瑞秋的人物特性和价值的继承也就基本完成了。这时K转而继承罗伊的角色特性及意义,他开始寻根之旅的行为与罗伊寻求延长寿命方法的行为十分相似。
罗伊的故事里,他从一个自己饱受奴役压迫与歧视的长期居住地跑到了另一个异地,地球,去面见自己的“父亲”,为的是寻求活得更久的答案,对于罗伊来说,这是一个神圣的,关乎生命的答案。与此相连的情感关系包括他对蒲莉斯的爱情,对卓拉和里昂的友情或同胞情谊等。
K的故事里,他从自己长久居住且日常遭受歧视的洛杉矶跑到另一个异地,辐射后的拉斯维加斯,为的是寻找自己“童年回忆”中的关键物品木马的来源,也就是寻根,这个过程中K也面见了自己的“父亲”。对于K来说,这也是神圣的,关乎自己存在意义的答案。与此相连的情感关系则是他对自己“生父生母”的亲情,同样也和罗伊一样包含了爱人的期盼和自我内心的渴望。
接下来K和罗伊面临的故事转折也很相似。罗伊发现了自己追求的长生不可实现,所有的期许无非空想,K则发现对自我“天选之子”身份的猜测也都是空无的。并且,这些故事的转折,都不是人物命运的转折,反而是命运的必然走向,K的身份早就坐实没有偏差,一如罗伊的寿命早已注定无可更改。
甚至在自我建立的幻想破灭之后,自己的爱人也随即香消玉殒这一点,两人都保持着同步。
当个人追求,精神依托,和他人建立的情感关系全部破裂以后,K和罗伊做出了相近的行为,开始一场燃烧生命的最后搏斗。最后决战的形式也是大同小异。
罗伊和戴克在塞巴斯汀公寓里的追逐,就仿佛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缩影,只不过角色关系反了过来,复制人对人类穷追猛打,但并不意在毁灭对方,而是一直施加压力,令对方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恐惧状态。正好与现实中人类群体对复制人群体的压迫形成对照。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影迷不认同雷德利设定的戴克的复制人身份,因为如果戴克是复制人,前作中处处展现的鲜明对比都失去其意义。关于这一点之后还会提及。K与露芙的决斗同样也能视作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
两部电影的最后决战实际规模都相当之小,但其后的投影却无比巨大,且都远隔于都市与人群,无人知晓这些决战,交战的双方都显得孤寂渺小而又振奋人心。
K和罗伊的结局,也具备相似的意蕴。罗伊救起即将坠落的戴克,临终前说出了经典的台词“雨中之泪”。K救起将要溺死的戴克,最后在雪中静静淌血,无声地躺下。
两人的最后结局,似乎都是在生命即将终结前寻找到自我的“真实”。表现形式略有不同,罗伊是在雨中发出振聋发聩的言语,K则是用行为来发出无语的倾诉。
K的临终演出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决定,罗伊的“雨中泪”仿佛是天赐的启示一般,由鲁特格尔·哈尔自创而出。续集依样画葫芦也炮制一番,其结果必然画虎不成反类犬,无声的演绎反而具备了媲美罗伊经典语言的力量。
与戴克:至于与戴克的相似性,也正在于某些时刻下K也一样不具备典型形象,更像是代表一类人而非他一个,很多时候他也在充当一个视角。还有一个原因是K的复杂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其背后的涵义,这意味着他在被塑造时可以跳过性格这一阶段,这同时也是给人以K的个性十分不鲜明的感觉的原因,实则K的实际意义与作用已经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能够容纳与诠释的了。
K的塑造堪称三者集于一身般的形神兼备,在兼具三位重要角色的特性的同时,也成功地与前作的任何一个角色区分开来,不至于过分重复。
评论区
共 3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