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在众多网络品舰家眼中,是时代落后的代名词:浪费排水量的全面防护,丢人的双联装381炮以及脆弱的水平装甲和防空能力,都是被嘲笑的对象。
而在德棍眼中,俾斯麦秒杀胡德重创威尔士亲王,带着皇家舰队遛弯,舰身优美修长,是德意志技术结晶。
俾斯麦就是这样矛盾的集合体,最开始想到写一些关于俾斯麦的东西还是在快一年前在舰R上看到俾斯麦改造技能的时候,居然最后拖到了现在还是很佩服自己的摸鱼实力........
为了防止被当成德棍打死,让我们来冷静分析一下这个大号海盗船究竟是为何会选择如此形态的吧!
首先对于俾斯麦的装甲防护问题,这也是俾斯麦争议最大的地方。
穹甲+覆盖全舰70%的主装甲和上部装甲,看起来很像一战时期巴伐利亚级采用的全面防护装甲(实际上俾斯麦也正是在巴伐利亚级的基础上设计的)。
但是对于俾斯麦的装甲防护,我只能用“既不全面,也不重点”来描述。如果查看装甲布局,你就会发现俾斯麦绝大部分的舰体都被装甲保护。相对于采用重点防护的新式战列舰,俾斯麦尽管排水量高达四万三千吨,主装甲和上部甲板装甲直面数据看起来却并不强。与排水量接近,主装甲厚度接近,而水平防护高出近一半还扛着九门16寸巨炮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相比,俾斯麦怎么看都不入流。
最早意识到需要加强水平装甲防护的是美国人,由于美国人认识到了交战距离会不断增加,因此会出现吊射甲板的情况,所以需要强化水平防护。但是水平防护也是要算重量的,且随着交战距离增加,被中口径舰炮洗甲板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此综合考虑之后美国人决定放弃非核心区域的保护而采用加强重点区域以及水平装甲防护的“重点防护”方案。
而这种防御方式是建立在战列舰决战思路之上,不仅交战距离远,受伤舰只只要保住核心区便可以撤出战线回到后方修理。而对于航海条件恶劣长期视野不佳的大西洋北海,不仅远距离和超远距离交战困难,而且......德国佬压根就没有能拿来决战的舰队。
由于海军实力远不及皇家海军,德国海军一直都是奉行远洋破交战术,而这便意味着不会有大型舰队伴随作战,无法得到任何有效及时的支援。换一句话说,一旦舰船失去战斗力,德国战舰既无法退出战斗,也无法得到己方支援,只能被活活围殴至死。
因此,基于大舰队决战思路诞生的重点防护方案并不适合俾斯麦。一艘需要出去打家劫舍的海盗船,往往打的都是遭遇战,仅仅只在重点部位防御显然是行不通的。从所罗门海战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驱逐舰在近距离也能对战列舰装甲薄弱的地方进行有效打击。而在没有舰队支持的远洋,即使是中小口径舰炮带来的损伤也不可小觑。就像在没有医疗手段的情况下,纵然你穿着3A级防弹衣,也遭不住别人对你的大腿捅刀子,于是俾斯麦选择穿上全身甲。
从俾斯麦的侧舷防护可以看出,其依旧采用的是看似古老的320mm主装+110mm穹甲方案,但是对于水平防护俾斯麦也并不是没有做准备。
首先与一战薄甲板不同,俾斯麦上部甲板采用50mm装甲进行防御,它与20mm第二甲板装甲和80mm穹甲构成了俾斯麦的水平防御。而这50mm上部甲板装甲,已经足够抵挡千磅炸弹轰击。同时由于还有一层穹甲保护核心区,即使甲板被炸穿或是被穿甲炸弹穿透,穹甲也可以将其阻拦在外。同时45mm的舱室装甲也可以有效防止炸弹破片的伤害。这套装甲的设置从北宅的扛炸性就可以看出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145mm的上部装甲则充当了水平装甲的补充,这是为了防止炮弹从主装甲和水平装甲之间的缝隙插入击穿穹甲直穿核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俾斯麦的主装带与一战时期的全面防护理念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在全面防护的思路之上增强了水平防护能力。
而主装+穹甲的设置则可以说万无一失,别说碰上一些小磕小碰,即使是在被罗德尼的16寸丢人炮近距离轰击依然可以撑得住,当然这和英国佬穿甲弹烂有关。而全舰装甲更是可以抵御只配备高爆弹和半穿甲弹的英国巡洋舰洗甲板,将战斗力维持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看出,俾斯麦的装甲防护并不是单纯照搬一战老船,不仅考虑到作战需要选择了全面防御进行延伸,同时也考虑到了水平防护的需求。
而关于内部结构,俾斯麦也体现出了追求生存性的设计。舰体由多重装甲板横纵隔离,同时将锅炉分开放置,这样任何一个舱室进水都只会影响一个锅炉,即使侧面遭受攻击也只会损伤其中两个锅炉。轮机与发电机也同样错开放置,舰内数千个大小不一的水密舱将各个子系统隔离开,使受损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同样还是北宅(怕不是最惨战舰姐妹),在遭到袖珍潜艇放置的八吨炸药爆破之后居然也只是大破,俾斯麦级的舰体结构强度和抗沉性可见一斑。
这样,俾斯麦便成为了一艘防护相当均衡且生存能力很强的呃......海盗船。
但是这不是没有代价的。首先由于穹甲的设置导致所有核心区都只能挤在穹甲的保护之下,相当多的空间被浪费。同时由于重量限制,在使用了如此长的装甲带之后,水平装甲厚度被分摊,对炸弹的防御优秀但面对吊射甲板的新一代重炮(例如美国的16寸重弹和日本的460众生平等炮)防御能力堪忧。艏艉水线装甲防御只能说是勉强,水下防御更是等于没有。
主装带在水线以下逐渐削薄至170mm,主装以下甚至只有一层45mm装甲隔壁保护核心区,艏部60mm装甲带也只能防御驱逐舰炮击和破片。实际上威尔士亲王击伤俾斯麦的三发炮弹正是分别命中了水下和最脆弱的艏部。(命中水下核心!窝窝屎玩家泪流满面)
另一个罩门便是主炮上方那一块180mm的额头,不知德国佬思路如何居然会在主炮塔上留上这么大一块弱点。在最终围歼惨遭洗甲板的时候,四座炮塔全部被击毁便证明了炮塔防护能力的不足。
德国佬一方面费尽心思让俾斯麦提升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却又留下这么几个要命的弱点,是觉得刚好碰上的概率不高,还是轴心国脑子都是轴的?德舰艏艉装甲薄弱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青春波纹》中晴风号正是利用施佩伯爵薄弱的艉部装甲一炮断腿逃之夭夭(装了逼就跑真鸡儿爽)。
不过话说回来,在一场战斗中脆弱的艏艉均遭到破坏,连日本人梦寐以求的水中弹都碰上了,不知道是俾斯麦舰长出门没洗脸呢?还是说某个神秘的力量(@奥斯卡)发威呢?
改造後的俾斯麥附贈了一隻名叫「奧斯卡」(Oskar)的喵咪,它在俾斯麥號沉沒後倖存,並從此開始了對英國海軍的大殺特殺。
這隻貓先是被哥薩克人撈起。它在英國海軍中獲得了極高的人氣,被稱作「薩姆」(Sam)。5個月後,哥薩克人遭魚雷命中,卒。
後來薩姆被軍團救起。英國人認為它能屢次從災難中倖存是好運的表現,於是給它冠名「不沉的薩姆」(Unsinkable Sam),並把它安置在皇家方舟號上。三周後,皇家方舟號遭魚雷擊中,卒。
之後薩姆被「閃電」號救起,並送到直布羅陀要塞。4個月後,軍團和閃電分別遭到轟炸和魚雷襲擊,卒。
奧斯卡,即薩姆,成為了德國海軍中最強的戰鬥力,也是世界上擊沉艦艇數量及噸位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在完成了這一系列的大殺特殺後被送至貝爾法斯特海軍俱樂部度過餘生。它的畫像至今還陳列在英國格林威治的國家海事博物館。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所以叫你們叫回奧斯卡怎麼就是不聽呢。
对于俾斯麦的武装,除了37手拉鸡这个出名的丢人炮以外,381mm的双联装主炮似乎也与其吨位和新锐战舰的定位不符。然而这个选择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没别的炮可用。德国海军工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对于赶鸭子上架的俾斯麦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同时由于穹甲压缩空间和保证高航速,俾斯麦相当细长,挤压到炮塔座圈空间,也无法装上三联装火炮。同时由于弹药库的配置,俾斯麦即使安装了三联装炮一次却只能给两门炮装填弹药,这会让381炮的射速优势荡然无存。
第二个原因则是381mm炮相当符合俾斯麦的定位,作为一艘远洋破交舰(海盗船)而非舰队决战舰,她并不需要过于强大的主炮。381主炮性能均衡,够用好用,无论是射速、转速还是精度寿命都相当出色。
尽管对于英美而言,俾斯麦的雷达系统还相当原始,但是德国人的机械式火控系统却相当优秀,不知道比威尔士亲王高出了多少个胡德。德国采用的体视式测距仪也比英国采用的合像式测距仪更加有效。
俾斯麦火控系统既支持阶梯射击也支持试探性射击,在16公里距离对胡德第一次阶梯齐射便形成了跨射,在六分钟的交战时间里俾斯麦利用可怕的射速发射了96发炮弹。当胡德被击中弹药仓暴毙的时候,还有数轮齐射的炮弹在空中飞行。
俾斯麦是一艘为远洋破交设计的破交舰,以舰队战列舰的思路评价她是不正确的。尽管出于无奈,但俾斯麦的设计还是较好的实现了设计预期,是一艘注重存活性,且攻防相当均衡的战舰。当然,如果把俾斯麦丢到鬼神如云的太平洋可能下场比Z舰队好不了多少,但在大西洋澡盆里俾斯麦还是可以完美胜任海盗船的工作。尽管俾斯麦的沉没有一定运气成分,但这并不能挽回德国海军的劣势,也无法与皇家舰队正面抗衡。
评论区
共 8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