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8年是《蓝精灵》这个比利时国宝级IP的60周年,也是原作者贝约诞辰90周年。作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动漫形象之一,直至今天仍在推出新的漫画书以及各种周边。而在去年《蓝精灵》除了上映了一部动画电影外还公布了计划于2019年开播的新番。今年恰逢《蓝精灵》60岁生日之际,咱们好好说说这个童年经典。
那个餐厅里,有一位男人和他的一位朋友在用餐。这个男人需要一个盐瓶,却不知为何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个男人的名字叫皮埃尔·库里福(Pierre Culliford,1928-1992),一位比利时的漫画家——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贝约(Peyo)。他当时想要说的,本应该是“请把盐递给我(passe-moi le sel.)”,可是却不知为何,突然一时想不起“盐(sel)”这个词怎么说。于是,他说的话就变成了这样:
“passe-moi...le schtroumpf”(即上文的“请把……‘那个什么’递给我”)
这句话中的schtroumph,是一个法语中不存在的词汇,本是随口编出来的一个词,但却在日后成了一个在欧美动漫界响当当的名字: Les Schtroumpfs ——也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蓝精灵( The Smurfs )》。
一个人的命运,除了要自我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一个漫画家的成功,除了先天的天赋,还要有后天的努力,以及经历各种挫折的磨练。
1928年6月25日,皮埃尔·库里福出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他的父亲理查德(Richard Culiford)是英国人,母亲玛格丽特(Marguerite Kulinckx)是比利时人。【1】
童年时期的皮埃尔是个很好动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个体育健将;对于学习除了历史课以外,其他科目几乎都不怎么感兴趣;但是他对于连环画和漫画的热爱,却到了痴迷的程度。母亲买给他用作学习的笔,他多用于画漫画上。那个时候的他,常常望着远处的天边,想象着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世界,幻想着那边的美好,并用自己手中的笔把心中所憧憬的美好画下来,将自己的希望融入进自己的漫画中。
有一次历史课,当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课的时候,只有皮埃尔没有在听课,老师上前来看的时候,发现皮埃尔正在课本的空白处画漫画呢!幸好,老师和他的女儿都很喜欢漫画,才让皮埃尔松了一口气。
那个时候的布鲁塞尔,是名副其实的“连环画之都”,那里的人们对于漫画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在那个时候,年仅11岁的皮埃尔,就已经展露出了天赋了。那位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位没听讲的学生,会在后来成为欧洲漫画界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1935年,与疾病抗争两年的父亲去世。此时的皮埃尔只有7岁。从那个时候起,他的家庭就此没有了经济来源。
12岁,德国纳粹占领比利时。此时的皮埃尔,并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
小学六年级毕业后,他考上了比利时的一所职业中专,希望能够习得一技之长,然而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当手艺人的天赋,导致他被迫复读一年并在次年退学;后来他去比利时艺术学院念书,然而其他人都比皮埃尔优秀……皮埃尔再度退学。
15岁,因母亲再也无力供他上学,皮埃尔只得自食其力,开始为生活而打拼,过早的进入了大人的世界。热爱电影的他,在一家电影院找了一个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可电影胶片中纳粹德国的政治宣传却让他反感。
17岁的时候,当时还在当电影放映员的皮埃尔开始到处奔波,寻找各种兼职工作——如牙医助理、广告插画师……在当牙医助理的时候,等他见到牙医的时候,却被告知就来晚了那么15分钟;在当广告插画师的时候却怀才不遇,知音难寻。
到了后来,他在比利时的一家动画工作室工作,可战后大量美国动画涌入欧洲市场使他感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冷酷,也让他开始意识到了社会竞争的压力;随后,合作伙伴的背叛、朋友的反目,使得他对身边的人不再抱任何信任;更雪上加霜的是,二战结束后,这家动画工作室破产,皮埃尔就此失业。这让他开始对生活开始失去信心,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绝望的皮埃尔,开始终日躺在自家房间的床上,迷茫的看着天花板和散落在房间里由他亲手绘制的漫画。
有一天,她在给皮埃尔送饭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儿子一蹶不振的躺在散落着各种漫画的房间中的时候,她捡起了地上的一张漫画,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并不只有冷酷无情的人,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许多人喜爱他的作品,以及里面的人和事物。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物,也证明了他的心中是向往着美好的。这番话,让皮埃尔很受启发。
不久后,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1947年,比利时出版社Dupuis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将他纳入麾下,成了名下的画师。从此,他正式以笔名“贝约(Peyo)”的名义,在漫画界出道……
据说,贝约这一笔名的由来,源于他的一位英国表亲对他的名字错误的发音。
蓝精灵的形象诞生于1958年。可是在那个时候,《蓝精灵》系列其实并没有正式问世。
在此之前,当时还没创作出《蓝精灵》的漫画家贝约正在进行漫画《约翰和皮威( Johan et Pirlouit )》的创作和连载。
《约翰和皮威》这部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而且目前这个漫画系列也没有被引进国内发行中文版,所以在这里先说说这个作品吧。《约翰和皮威》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中世纪的欧洲,讲述的是两位主角——国王侍从约翰和他那不怎么靠谱的跟班皮维的各种笑料百出的冒险故事。这个漫画一开始只是叫《约翰( Johan )》,于1947年开始连载于比利时报纸《 La Dernière Heure 》,1950年在《 Le Soir 》继续连载。在1954年在加入搭档皮维后更名为《约翰和皮威》并在比利时的漫画杂志《斯皮鲁( Spirou )》连载。【2】
顺便说一下,根据贝约的儿子Thierry Culliford的回忆,贝约之所以选择中世纪的欧洲作为自己的漫画连载的世界观背景,是因为贝约“一直不擅长画汽车”……
可能读到这里就有人要问了,《约翰和皮威》和《蓝精灵》有什么联系?别急,先往下看。
到了1958年,《约翰和皮威》这个系列的故事《六孔魔笛( La flûte à six trous )》中,上文那个随口编出来的的schtroumpf——也就是日后大红大紫的人气角色蓝精灵,在那个时候初次登场。
从这个画面看,这和现在很多人记忆中的《蓝精灵》还是存在一些差距,蓝精灵的帽子看上去更高一些。至于他们生活的村庄,也与大家熟悉的样子有些不太一样:
那个时候的精灵村,更多的是处在一个乱石嶙峋的地方而非住着各种小动物的大森林,而且与其说是房子,倒不如说更像是被掏空了的蘑菇,外面还开了几个洞当门窗。更重要的是,蓝精灵在当时的定位,还只是龙套而已。
不过,《六孔魔笛》的故事在贝约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那就是《六孔魔笛》成了《蓝精灵》系列的起源,并为《蓝精灵》系列奠定了一些基本设定的雏形——例如白帽白裤的穿着、住在蘑菇房子,以及独特的说话方式“精灵语”等。(不幸的是,因为翻译问题,中文版《蓝精灵》并未能体现出蓝精灵们独特的说话方式,原因后面会讲)
于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看过这个漫画故事后,竟然爱上了那些住在蘑菇里的蓝色小人而忽视了漫画的两位主角。1959年,贝约创作了第一个以蓝精灵为主角的漫画故事《黑精灵( Les Schtroumpfs Noirs )》。于是,《蓝精灵》系列就正式问世了……
关于这些蓝色小人为何是蓝色而非其他颜色,根据原作者的女儿Véronique Culliford的说法,选用蓝色是因为蓝精灵并非真正的人类,且要和自然非常贴近。在贝约和他的妻子妮娜经过多次讨论后,蓝精灵的肤色才正式确定下来。
“贝约认为,蓝色的小矮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人类,所以他不可能有人类的肤色,不可能是黑色的,也不可能是黄种人或白种人,但是这个小人物要跟自然非常贴近,于是他和母亲商量,母亲认为蓝色在自然里面能代表很和谐,特别跟自然贴近,这个建议被父亲采纳了。” ——Véronique Culliford
至于“孕育”出《蓝精灵》系列的《约翰和皮维》,这个系列最近的一本漫画是2001年出版的《沙中的玫瑰( La rose des sables )》,此后就没再推出新的漫画,可以说算是“凉凉”了……而原本作为《约翰与皮威》的衍生外传的《蓝精灵》,如今还在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新的漫画书,且在后期出版的漫画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服饰),几乎完全让人忘记了它原本是中世纪设定的《约翰和皮威》的衍生作品。可以说是衍生作品把原作逼死的经典案例了……【3】
蓝精灵这个形象自从1958年被创作出来并在次年《蓝精灵》系列正式问世后,就获得了大量的人气,并且在1963年推出了首个漫画单行本《黑精灵( Les Schtroumpfs noirs )》。大反派格格巫和他的宠物阿兹猫也在这本漫画书中首次登场。
《蓝精灵》的漫画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性,因此基本上无论从哪一本开始看都没关系。不过,如果说《蓝精灵》系列故事中,最能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必须要看的故事是什么的话,个人认为是贝约于1966年发表并于1967年发售漫画书的《蓝妹妹( La Schtroumpfette )》。
那么,《蓝妹妹》为什么会在《蓝精灵》的故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呢?
(本节内容涉及剧透,建议看过原著漫画和动画后阅读)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原著的剧情,也顺便了解一下蓝妹妹的身世背景。
《蓝妹妹》的故事所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格格巫为了抓蓝精灵,使用各种魔法原料(黏土、香料、几滴鳄鱼的眼泪、半包谎言、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以及一块最为坚硬的石头等)制造了一个女蓝精灵,也就是后来的蓝妹妹。
当时的蓝妹妹还不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长着一头金发,穿着漂亮的裙子,而是黑色短发和简陋的连衣裙(实在是让人怀疑格格巫的审美)。格格巫制造她,是为了使用“美人计”,利用蓝精灵的善良让蓝妹妹充当间谍和破坏者,同时利用自身的吸引力让蓝精灵们产生妒忌心和内斗,来瓦解蓝精灵村。
心地善良而又单纯的蓝精灵怎么可能会在一开始就知道这又是格格巫的阴谋呢?于是当时还没有变美的蓝妹妹就这样被蓝精灵收留,带到了村庄……
当然啦,由于蓝妹妹的长相实在是很丑(外加她的一些招人反感的行为及性格),结果就是被一些蓝精灵各种欺负、各种捉弄(例如给她照哈哈镜,让她觉得自己很胖)。
看到蓝妹妹受到这样的欺负,蓝爸爸于是就决定,将她变成一个淑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自然地,很多蓝精灵都爱上了她,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讨好她(例如将大坝涂成粉色),却也无意间让蓝精灵之间产生了各种嫉妒、猜忌……甚至是各种暴力冲突。
直到有一天,蓝妹妹让一个蓝精灵打开大坝闸门放水,只是想看看大坝喷水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事后,蓝爸爸和其他蓝精灵才意识到,蓝妹妹其实是格格巫造出来的,于是乎,就开始了对蓝妹妹的审判。
尽管蓝妹妹最后被判无罪,但她无法忍受精灵村因为她而引发的各种争斗,于是她决定离开蓝精灵村……
当然,既然是格格巫创造出了蓝妹妹,蓝爸爸想到一个办法来回敬格格巫……
(至于她回到蓝精灵村,成为蓝精灵大家族的一员,在原著漫画中已经是后话了)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不对劲了——“这结局是不是有点虐?!怎么和我小时候在动画片里看到不一样?”关于动画片的事情,下文会提及。
根据对贝约的女儿Véronique Culliford的采访,在原著漫画中,贝约本来不想创作蓝妹妹这么个人物,因为在他的设想中,蓝精灵这个群体是没有性别之分的。蓝妹妹这个角色的创造,只是因为其妻子对于漫画通篇都是男性的不满。作为老公的贝约,老婆大人说的话,怎么可能会有拒绝的理由呢?于是,他就以自己的女儿为原型,为这个漫画添加了一个女性蓝精灵——也就是这个在日后成为很多孩子们童年女神的人气角色蓝妹妹。只是,为何要给蓝妹妹这样一个“由格格巫制造”的身世设定(这个设定也被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制作的TV动画以及索尼哥伦比亚推出的系列电影所沿用),其真实原因就无从得知了。
“父亲创作《蓝妹妹》时,我正好6岁。你知道,一个6岁小女孩是俏皮可爱的。当时,他让我做出各种动作,然后他就照着我摆出的各种姿势,给蓝妹妹润色。可以说蓝妹妹身上有我的一颦一笑,甚至包括我喜欢照镜子的臭美样子。”——Véronique Culliford
“首先是头发吧。还有蓝妹妹的那种臭美劲儿。……别忘了,我那时才6岁,可能所有的小姑娘都会这样吧。”——Véronique Culliford
“另外,蓝精灵不是人类,没有性别之分,也不是家庭,所以故事里的蓝精灵们对蓝妹妹的喜欢,也不能用人类的男女之爱来理解。”——Véronique Culliford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贝约最初给蓝妹妹的定位只是作为一个龙套——正如之前《约翰和皮维》中出现的蓝精灵一样,只是因为人气的高涨(外加电视动画的“催化”),她也逐渐成为了主角。
其实蓝妹妹的诞生,也为《蓝精灵》这个系列招来了争议,那就是关于“性别歧视”的问题。因为她是当时唯一一个女蓝精灵,而且由于是格格巫造出来用作于间谍的产物,她的出身也是有些不怎么干净(即使在后期被洗白)。再加上当时蓝妹妹所展现的并不是女性最美好的一面,而是当时人们对于女性的各种刻板印象和偏见——如性感、妩媚,以及耍小手腕、爱哭、好嚼舌头、肤浅等女性所被认为的“特点”,也让蓝妹妹在当时成了一个富有争议的漫画人物。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NBC的高管与贝约探讨关于《蓝精灵》TV动画化的事宜【4】。由于作为《蓝精灵》原作者的贝约不太会说英语,其回答需要人将他的话从法语翻译成英语,而他的回答似乎总是有些“政治不正确”,因此他的翻译总是尽可能将他的回答“政治正确化”。当被问到蓝妹妹的本性的时候,他回答道:“ 她很漂亮,有着一头金发,并拥有着女人所拥有的特征…… ”,他的翻译将他的话改成了“ 她拥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德 ”;当被问到“当蓝精灵们陷入危险后是否会做出解救同伴的决定”的时候,贝约当时就惊住了,回答道:“ 拜托,他们真的会指望我再给她画个健身教练吗? ”这句话虽然当时并未被翻译,却也让贝约顶上了“性别歧视”的帽子。【5】
然而至今关于蓝妹妹的争议也不曾停止过。蓝妹妹的形象是金发是雅利安人的特征,也让贝约蒙上了“种族主义”的帽子,且由于是当时唯一的女性角色,也让一些女权主义者感到不满。
但是随着后来美国制作的《蓝精灵》TV动画的播出,蓝妹妹的戏份大增,原著中她未能被展现出的优秀品格和魅力被很好地展现出来。而后来出版的漫画中,她也有较为活跃的表现,这使得她成为了《蓝精灵》系列中的一位人气角色。
虽然蓝妹妹的争议使她成为了漫画中的一个“问题人物”,然而后来在TV动画中上位为主角的活跃表现,也让她成了一个“话题人物”,逐渐的成为了《蓝精灵》系列的一位人气角色,完美的实现了“破茧成蝶”般的蜕变。
(四)所以,为什么蓝妹妹的故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之所以说《蓝妹妹》是《蓝精灵》系列中最能举足轻重的故事,是因为它是蓝妹妹这个人气角色的初次登场,而且她的出现也对《蓝精灵》系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当时也为《蓝精灵》这个系列带来了不少的话题。尽管后续的漫画中也加入了一些新角色(如三个小蓝精灵和“小筛子”等),但并没有获得和蓝妹妹一样高的人气,且这些新角色对于《蓝精灵》系列的影响也不如蓝妹妹来的深远。并且,蓝妹妹在TV版动画中成了有着重要戏份的主角,并在后期漫画中也有着较为活跃的表现——尤其是在2010年出版的漫画《蓝妹妹和红裙子( La Grande Schtroumpfette )》中,蓝妹妹甚至临时接替蓝爸爸,成了村里的首领。
《蓝精灵》漫画系列问世后,在欧洲掀起了一阵风潮。可是蓝精灵的作者贝约做梦都没想到,他的作品居然催生出了一堆“蓝学家”。 (请注意,与后面将要提及的TV动画和电影版不同,原著并非低龄向漫画,甚至在剧情上存在一些成人化的倾向)
不要忘了,《蓝精灵》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而在这个时间段里,欧洲的知识分子正陷入迷茫,各种思潮频繁涌现。于是,在西方,对于蓝精灵是不是代表乌托邦进行过颇为热烈的讨论,甚至有人将其与种族主义和纳粹联系到一起。对于《蓝精灵》作品中的各种现实影射和政治隐喻的解读,就是“蓝学”;而研究它们的人,就是“蓝学家”。
在众多“蓝学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法国学者、巴黎政治科学学院讲师安托万·比埃诺(Antoine Buéno)。在他于2011年出版的著作《小蓝书:对蓝精灵社会所做的政治性与批判性分析( Le Petit Livre Bleu: Analyse critique et politique de la société des Schtroumpfs ,以下简称“小蓝书”)》中,提到了《蓝精灵》漫画中的种种政治隐喻。
《小蓝书》到底讲了什么?根据法国媒体《快报( L'Express )》周刊的描述,比埃诺的著作指出,蓝精灵们生活于其中的是一个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内部高度稳定的世界,但个人的自主精神极少得到回报,他们是“可笑的清教徒”,没有私有财产,亦无金钱概念,人人参加集体劳动,建桥筑屋,伐木修路,不自己开伙,统统吃大食堂,只有一个无所不能、永远正确的领袖蓝爸爸,而国民基本上没有机会出国。
“这难道不是似曾相识吗?比如某种政治上的独裁?”书中写道。他将蓝精灵的世界比作“极权主义乌托邦的一个原型”。与其他所有的白裤蓝精灵不同,蓝爸爸穿红裤,戴红帽,蓄白须,将全部权力集于己身,从形象到行为皆似大独裁者。而聪聪则是他的军师和蓝军的缔造者。
比埃诺认为,《蓝精灵》的大反派格格巫是昔日对犹太人讽刺式歪曲描写的复现。作为一个狡猾、贪婪的科学工作者高水平的炼金术士,格格巫时刻谋划着猎捕可爱的蓝精灵,用他们的蓝肉炼金子。比埃诺说,“格格巫又丑又脏,长着个鹰钩鼻子,痴迷于黄金。”而且,他还有一个“得力助手”阿兹猫。
还记得上文提及的《黑精灵》吗?作为系列的第一个单行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被变色蝇叮咬后的蓝精灵皮肤变成了黑色,成为了极具攻击性的“黑精灵”,并到处追咬其他蓝精灵。更可怕的是,被咬的蓝精灵也随之变成了黑色——这就像一场大瘟疫,迅速传染了整个精灵村,使得蓝精灵的村庄陷入了危机。于是,蓝精灵与黑精灵之间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一些丧尸题材作品的情节?可以说是蓝精灵版的《僵尸世界大战》了……)
比埃诺说,蓝黑之战的薄纱后面,正是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赤条条的、蓝种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它与19世纪白人殖民者看待非洲人民的视角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蓝精灵病了。……病了就病了呗,他们不变紫,也不变红,或者任何别的颜色,他们非得变黑。变黑就变黑呗,他们还会丢掉所有的智力。他们彻底成了低能。这还没完,他们都不能讲话了,只会叫“午睡!”。”——比埃诺在《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的视频采访
而上文讲到的蓝妹妹,则是《蓝精灵》的故事中唯一一个女性角色(直到后来更多诸如“小筛子”这样的女蓝精灵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在比埃诺看来,她长着一头完美的雅利安人必备的金发,既添色又添乱,微妙地激荡着男权社会里蓝精灵小伙子们蓬勃的雄心与斗志。
看到这些,是不是有一种童年被颠覆的感觉?没错,比埃诺的著作,一经问世,就让《蓝精灵》系列的粉丝们立马炸开了锅——众多蓝精灵迷宣称,他们纯真的心灵和美好的记忆受到了伤害。他也因此背上了“打碎童话的人”、“碎梦汉”、“妄想狂、蠢货和骗子大坏蛋”等骂名。而当时的法语蓝精灵粉丝站Schtroumpfmania.fr上,有网友表示:“玷污我们童年的传奇,多么大的耻辱啊。”还有网友说:“在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那儿也不难发现反犹主义。该作者的观点源自他本人的强迫症……巫师的鹰钩鼻子既不代表犹太人,也不代表异教徒,这就是传统的巫师鼻。”
1991年,《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在《蓝精灵》的TV版动画停播两年后刊登了由作家Katha Pollitt撰写的一篇题为《蓝妹妹法则( The Smurfette Principle )》的专栏文章,认为“蓝妹妹”给小女孩们带来的示范作用比芭比还要坏。文中批判了这种1:N的老套模式在影视作品中的泛滥的现象。乍一看,蓝妹妹这位唯一的女性是众星拱月的公主,然而本质上,她不过是被男性物化的战利品而已。并且,在其他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现象直至现在也依然存在——例如J·J·艾布拉姆斯和斯皮尔伯格合作的电影《超级8》,主要角色方面就是“一群男孩和一个女孩”。
1998年,互联网上一篇来自澳大利亚的讨伐蓝精灵的意识形态的“檄文”在世界范围内疯传,在这篇文章中,精灵村被认为代表了自给自足、土地和财产公有的共产主义公社,人们开始研究大胡子、居于权力中心的蓝爸爸到底是象征了马克思还是斯大林,戴眼镜的“聪聪”被认为从外形到人物特征都酷似托洛茨基,格格巫是贪婪、欲求无限的资本主义,而阿兹猫的名字拼写(Azrael)因为近似“以色列”(Israel)而被怀疑是不是一种反犹倾向的体现……
这些可爱的蓝色小精灵在“蓝学家”们的口诛笔伐中变得越来越邪恶,直到2011年索尼哥伦比亚出品的电影版《蓝精灵》上映前夕,这种批判的声音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当年受NBC之托制作《蓝精灵》动画片的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一个负责人在3月份自费出版了一本“揭露蓝精灵创作内幕”的书,在书里她控诉《蓝精灵》其实是在不经意间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上文提到的比埃诺,就在2011年6月出版了一本名为《小蓝书》的学术著作,其关于蓝精灵是“种族主义者、极权主义者和纳粹分子”的学院式考证在西方世界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发表对作者安托万·比埃诺的采访及评述。
不过,和其他所谓的各种学者和批评家等比起来,马特·默里(Matt Murray)或许才算是真正的“蓝学家”。这位大神悉心研究了《蓝精灵》原著漫画和原作者贝约达5年之久,对于这部作品的剧情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相关的资料也是有着很深入的研究。
在他看来,学者和批评家们提出的许多理论都是对原创作品的简化主义阅读,而没有注意到故事线索和角色的细节。
“把蓝精灵村比做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公社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这样做其实是忽视了类似的社会模式在中世纪的封建欧洲早就存在,而后者才是蓝精灵的真正起源。”
关于蓝精灵为何在80年代爆红,以及关于蓝精灵的神话起源,他是这样解释的:
“它在80年代大火特火的一个原因就是为当时的美国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中世纪幻想故事。而考虑到其原创时间和地点,以及许多故事情节,我认为蓝精灵本质上是比利时的:它们戴弗利吉亚式垂尖圆锥帽,隐居在森林里,以植物叶茎为食等等设定,都能追溯到西欧神话和精灵故事中去。”
“任何亲历过60年代,或者看过一集《广告狂人》(Mad Men)的人都会明白,那可不是生为女人的最好时代。何况这个故事诞生于比利时,整个国家的文化都被笼罩在Jacques Brel的苦涩情歌中。……在后期出版的《蓝精灵》漫画中,你会发现,蓝妹妹成了社群里独立的贡献者。”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黑精灵》涉及种族问题的事情吗?比埃诺对黑精灵的这种控诉,在对于种族问题相当敏感的美国人来说或许是认真的。当年美国出版商曾经拒绝出版含有“黑精灵”故事的漫画单行本,直到2010年才终于正式出版,但代价就是:把黑精灵改成了紫精灵。
“……但(《黑精灵》)这个故事其实是在讲14世纪那场席卷欧洲的黑死病的历史。贝约和他的合作者原本是想把那场黑死病搬到自己创造的这个中世纪蓝精灵村庄。要知道,那场病100年间带走了几乎一半的欧洲人口,这绝对是个大事件。而发病的表现就包括皮肤上生出黑色的脓包,破掉之后肤色发黑等等。任何一个学过基础欧洲史的学生都能看出这种联系,而《蓝精灵》的故事被美国人改编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种族主义方面的质问和担忧。”
除此之外,马特·默里指出,《蓝精灵和精灵蓝》的剧情,则是在戏仿比利时的法语区和德语区之间从未消停过的文化战争。在这个故事中,蓝精灵村庄围绕“schtroumpf”一词的用法分裂成了南北两半,一半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动词,另一半则主张是一个名词【7】;而《精灵王》的故事是创作者在隐喻希特勒崛起和纳粹占领欧洲的历史,而不是在宣扬纳粹主张。【8】
当然,《蓝精灵》之所以被这样解读,其实是因为漫画原作者贝约所成长的时代背景。这或多或少的,对《蓝精灵》的剧情创作产生了影响。在马特看来,贝约其实已经在尽可能的不让自己的作品沾染上政治色彩;而围绕这个系列的争议以及至今仍能获得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喜爱,也证明了《蓝精灵》这个漫画的经典地位。
“或许《蓝精灵》的作品本身无可避免地带上了50年代的时代印记。那个时候既没有民权运动也没有女权运动,但是其创作意图可以说是无关政治的。原作者贝约是二战时期纳粹占领比利时期间的一个幸存者,他在自己的漫画中实际上是在努力去除肤浅的政治因素,同时进行一种人文关怀,他和他的创作团队令人难以觉察地把这些人文元素包装进能够娱乐所有年龄群体的迷人故事中,不絮絮叨叨,叙述优美而且简洁。我相信其中的有些故事可以说是这一艺术形式中的杰作。围绕它的那么多争议,和如今它依旧能在不分男女老幼的人群中引起的喜爱之情,恰恰说明了蓝精灵的经典地位。”——马特·默里
实际上,《蓝精灵》这个作品的故事中的很多隐喻,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是可以找到原型的。例如前文提到的在1972年出版的漫画书《蓝精灵和精灵蓝( Schtroumpf Vert et Vert Schtroumpf )》的故事中,蓝精灵村分成北部和南部,来自南方的蓝精灵和来自北方的蓝精灵,因为语言问题而发生了争执,而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schtroumpf”一词到底应该是动词还是名词。这个剧情描写,被很多人视为是对比利时语言问题现状的影射——比利时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北部说荷兰语(弗兰芒语),南部说法语,而东部还有一小部分说德语……对于语言权威性的争执,至今未停过。(关于这个,会涉及到后面将要讲到的关于蓝精灵的说话方式)【9】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蓝精灵的“政治寓言”,是上文中提到的《精灵王( Le Schtroumpfissime )》的故事。蓝爸爸因为寻找药材离开了村子,村里的蓝精灵们于是决定通过选举找到蓝爸爸的接替者。有一个蓝精灵通过煽动性的演讲和贿选般的手段当选,却走上独裁者的道路。这一点,也是在影射和纳粹有关的内容(但作者的本意并非宣扬纳粹主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隐喻,并且在后续的作品中也依然存在。这也让不少“蓝学家”对此津津乐道。
至于贝约那边是什么观点?很遗憾,随着贝约的不幸离世,他的政治观点也就成为了一个死无对证的未解之谜。尽管其家属出于不希望《蓝精灵》和政治扯上关系的原因,一致说贝约对政治不感兴趣,可贝约究竟是否真的对政治不感兴趣,恐怕真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10】
“他是个对政治毫不感兴趣的人,只喜欢埋头创作。只为他的创作而活着,没有其他爱好也没有其他工作……即使在深夜他也会第一时间起身记下突发的灵感。”——Véronique Culliford
“我不同意他(比埃诺)的阐释,这是荒诞可笑的,不必当真。”——Thierry Culliford
“我的父亲对政治没有丝毫兴趣,甚至在选举的时候都他需要问我的母亲要怎么投票。……但是(对于蓝精灵)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解读,即使我不欣赏这种解读。”——Thierry Culliford
在《蓝精灵》的漫画大获成功后,动画化也是势在必行的。
1961年的时候,比利时的TVA Dupuis制作了9集的TV版《蓝精灵》黑白动画片。它是最早的《蓝精灵》动画作品,1961年于比利时的RTB电视台首播,并于1967年完结。这部动画的剧情均改编自贝约的原作漫画。随后,这个动画开始在法国、荷兰、西德、奥地利等欧洲国家播出。1965年这个动画的其中5集被剪辑为一部动画电影《蓝精灵历险记( Les Aventures des Schtroumpfs )》,其声优阵容则由当时颇受欢迎的当地电台演员担当。
最早的《蓝精灵》动画到底长啥样?很遗憾,能找到的图就是这些了……至于相关视频?笔者目前是没找到……
根据蓝精灵维基对这个动画的记载,这个动画采用剪纸动画的方式制作而非后来汉纳-巴伯拉工作室采用的透明赛璐璐片的制作技术(学过传统手绘动画的应该都明白我要说的是什么吧)。从上图工作人员的工作照能看出,这些蓝精灵的动作都是从纸上剪下来的,没有赛璐璐片覆盖。
另外,这个动画并没有英文版,也没有发行任何形式的音像制品,且这部动画在播出后的反响不是很大,再加上《蓝精灵》的版权方似乎并不怎么提及这个作品,于是乎随着后来汉纳-巴伯拉版的火爆,这部《蓝精灵》动画化的开山之作就这么被历史尘封了起来,以至于直到现在都有人认为是美国人开启了《蓝精灵》动画化的序幕。目前可以在比利时漫画博物馆找到这个动画的相关片段。
20年后,汉纳-巴伯拉(Hanna-Barbera)工作室制作的《蓝精灵》的动画片在美国开播,如今在优酷上也能找到正版观看。
可能有些并不知道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名字,但是这家来自美国的动画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威廉·汉纳(William Hanna)和约瑟夫·巴伯拉(Joesph Barbera)的代表作,相信大家都看过——没错,就是那个曾七度获得奥斯卡奖的经典动画系列《猫和老鼠》。
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始建于1957年,由《猫和老鼠》的两位原作者威廉·汉纳和约瑟夫·巴伯拉成立。这家工作室早年凭借《 The Ruff and Reddy Show 》正式出道,并通过《瑜伽熊( Yogi Bear )》为自己获得了第一个艾美奖;而作为代表作之一的《摩登原始人( The Flintstones )》更是开创了动画情景喜剧的先河,也为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在动画界得以立足。
此后的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主导和参与了上百部电视动画的制作,还涉足动画电影和短片以及广告动画的制作,并且上世纪80年代是这家工作室的全盛时期,在美国的电视动画业界算是曾经的 “龙头老大”了。
不过,汉纳-巴伯拉的作品由于是面向电视的动画,在制作成本上肯定是不如动画电影。为节约成本,他们采用了简化的角色设计并使用了“有限动画(limited animation)”的制作技术——即相对于全动画(full animation)而言省略了人物的动作细节,在背景和人物动作(如行走、奔跑等)的设计上也采用了重复帧的方式,降低了制作成本。也就是说,在汉纳-巴伯拉制作的动画中,角色动画被分少数的几帧,只有四肢、头部和嘴在适当的时间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则被保留在同一张赛璐璐上。这就使得一集10分钟的动画只需要1200张作画就可以完成制作(按照当时常规的动画制作方法的话,需要26000张作画)。这也使得汉纳-巴伯拉早些年的动画作品的人物动作僵硬,面部表情也如木偶版死板,因此汉纳-巴伯拉的动画是通过音效、音乐和对话来弥补动画制作方面的不足。
这种走捷径的做法,遭到了作为威廉·汉纳和约瑟夫·巴伯拉这两位创作者的竞争对手、动画大师查克·琼斯(Chuck Jones)的蔑视。他认为,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和其他和他们一样的工作室制作的电视动画都是“图画广播(illustrated radio)”,连迪士尼的动画师都不屑与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竞争。
除了通过有限动画来压低成本外,将自己的动画外包给海外的动画工作室代工制作来节约人力成本也是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带的风气——在众多动画外包公司中,菲律宾的Fil-Cartoons就是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在海外的一个子公司。1978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的老牌动画公司宏广(Wang Film Productions),早年也是为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代工动画起家的。【11】
除此之外,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动画还有一点被人诟病的,是公式化的故事和角色,以及万年不变的“祖传音效”——看过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作品的观众应该能在这里听到很多熟悉的音效吧?(后来很多其他工作室的动画片也用了他们的音效) 点此试听 尽管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偷工减料的动画制作以及工业流水线式的创作方式(如公式化的剧情角色、开创海外工作室外包代工的风气)为人所诟病,但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依然制作了不少经典的作品,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除了自己创作的作品,他们也和其他的热门IP合作推出动画——除了本文讲述的《蓝精灵》外,DC的《正义联盟》、漫威的《神奇四侠》以及南梦宫的《吃豆人》也曾被汉纳-巴伯拉动画化;有一版《大力水手》也是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制作;到了80年代更是和一些来自海外的IP合作,例如与日本东宝合拍《哥斯拉》动画版、与法国Gaumunt合拍《幸运的卢克》、与英国合拍《帕丁顿熊》,以及本文中与比利时合拍《蓝精灵》(也是他们与海外合拍的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那段时间,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到了90年代,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开始衰落,并在1991年被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收购,并随后成了时代华纳(Time Warner)旗下的子公司。
可能大家小时候都在电视上看过央视曾引进播出的《飞天小女警( The Powerpuff Girls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时代华纳旗下的卡通频道(Cartoon Network)制作的。然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飞天小女警》这部动画其实是当时早已并入时代华纳的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遗作。此时的汉纳-巴伯拉工作室虽然名号还在,却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了,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在做完《飞天小女警》前四季后,汉纳-巴伯拉工作室被时代华纳吸收,并被改组为卡通频道工作室(Cartoon Network Studios),旗下大多数的动画IP则归华纳兄弟(Warner Bros.)所有。随着两位创始人的先后离世(汉纳死于2001年,巴伯拉于2006年去世),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彻底成为了历史。而《飞天小女警》,也成了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在电视动画业界最后的绝唱。
说回《蓝精灵》。在1981年之前,《蓝精灵》这个系列并没有被正式介绍到北美市场,也很少有哪位美国人看过《蓝精灵》的原著漫画。那么,最为国内观众熟知的汉纳-巴伯拉版的《蓝精灵》TV动画,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1981年之前,《蓝精灵》的漫画书并没有被正式引进美国,但是与蓝精灵相关的玩具就已经在美国市场销售了。1976年的时候,一个叫Stuart R. Ross的美国商人在比利时旅游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蓝精灵的卡通形象。这位商人觉得这个品牌在北美市场大有潜力,于是就与原作者贝约和当时负责出版《蓝精灵》漫画书的Dupuis出版社谈判并签订了合作协议,获得了《蓝精灵》这个品牌在北美地区的代理权。随后,他于1979年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家玩具公司合作,并推出了一系列与《蓝精灵》相关的玩具产品,在当时就成了抢手的畅销货。
而《蓝精灵》在美国被TV动画化,其实要归功于一个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和父亲在逛街的时候,无意间在橱窗看到了蓝精灵的布娃娃,于是她就让父亲给她买一个。父亲看到女儿对于蓝精灵布娃娃的喜爱,萌生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如果《蓝精灵》能够动画化的话,那么她的女儿一定会很喜欢吧?
这个小女孩的父亲可不是一般人,正是时任NBC电视台总裁Fred Silverman。他正愁周六早间档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的问题的时候,女儿对于蓝精灵玩具的热爱,给了他灵感。在它看来,如果将《蓝精灵》动画化的话,不但女儿一定会喜欢,而且在电视上也一定会热播。于是,一个美国与比利时合拍的跨国合作的动画企划项目,就这么启动了。
NBC找到了比利时公司SEPP负责IP方面的协助,并由当时的美国电视动画大厂汉纳-巴伯拉工作室负责动画方面的制作,原作者贝约和他的团队负责监修剧情。【12】
而在CV方面,也是当时的豪华阵容——蓝爸爸(Papa Smurf)的声优Don Messick出演过多部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作品;蓝精灵农农(Farmer Smurf)和矿矿(Miner Smurf)的配音Alan Young后来成了《唐老鸭俱乐部(DuckTales)》的主角史高治的声优;格格巫(Gargamel)的CV Paul Winchell在此之前曾在《小熊维尼历险记( 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 )》中为跳跳虎(Tigger)配音;健健(Hefty Smurf)的声优Frank Welker相信对于喜欢《变形金刚》的朋友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他在《变形金刚》中为威震天等各路霸天虎配音;后期登场的角色蓝爷爷的配音是喜剧大师Jonathan Winters,是已故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的偶像兼导师,他在后来索尼哥伦比亚出品的两部电影版《蓝精灵》中出演蓝爸爸一角。除了这些,米妮(Minnie Mouse)的声优Russi Taylor、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的CV Jim Cummings以及《变形金刚》中擎天柱的声优Peter Cullen等配音演员也客串了这部动画。而之前只是在各种作品中跑龙套的Danny Goldman也因为在这部动画中对聪聪(Brainy Smurf)这个角色的出色演绎被人们熟知——据说他的声音在《蓝精灵》的故乡比利时也很受欢迎。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乐乐(Jokey Smurf)的声优June Foray,她在美国动画的黄金时期可是有着活跃的表现,曾在迪士尼家的《灰姑娘( Cinderella )》中出演灰猫路西法一角,客串过米高梅家的《猫和老鼠( Tom and Jerry )》,在华纳家的《乐一通( Looney Tunes )》系列中更是与被称作“有一千种声音的男人”Mel Blanc有过多次合作(她在《乐一通》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老奶奶(Granny)——即金丝雀崔弟(Tweety,CV:Mel Blanc)的主人)。在《蓝精灵》中,她用非常搞怪的声线演绎了这样一个喜爱对其他蓝精灵实施各种恶作剧的角色,很好的展现了他喜爱搞恶作剧、爱捉弄他人的性格特点。
说到Mel Blanc,他作为华纳《乐一通》系列的御用声优,为里面的多个卡通人物配音,从猪小弟到兔八哥再到太菲鸭和燥山姆,几乎《乐一通》动画中所有的角色都被他承包了,而他为兔八哥录制的那句“What's up, doc?(出什么事了,老兄?)”更是成了欧美动漫史上的一句经典台词。据传他也参与了《蓝精灵》TV动画的配音,但是尚不得而知他在这个动画中出演哪位角色。
剧情和设定上,虽然有贝约的监修使得这部动画在整体基调上并没有太偏离原著,但是由于写故事的是美国的编剧,因此这部动画多少也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如健健手臂上的心形纹身多少有些《大力水手》的影子,只是健健不需要吃菠菜来出大力;蓝妹妹曾变身为超级英雄;最有美国特色的是在第一季某一话中居然还出现了吃热狗的镜头……)。
实际上,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在将《蓝精灵》动画化的时候,就对原著的剧情和设定进行了些许改动。
设定方面,举例说,在当时的原著中的蓝精灵除了蓝爸爸外几乎都是统一着装,只有聪聪是戴着眼镜。但到了动画中对一些角色的细节做出了一些差异化处理——例如灵灵耳朵上架着的铅笔、绘绘的红色外套、馋馋的厨师帽(原著中馋馋只是个吃货而非厨师),以及上文提到的健健的纹身等这些在动画开播后才被原著漫画反过来运用的细节;还有一个例子是部分角色在动画中“合体”,例如原著漫画中只是吃货的馋馋(Greedy Smurf,旧译婪婪),到了动画中就与厨厨(Chef Smurf)合二为一,成了精灵村的厨师。
而剧情方面,也对原著做出了改动。例如原著中当上精灵王的蓝精灵本来是某个路人甲,到了动画中就成了聪聪(原著中他甚至是反抗军的一员);《蓝妹妹》的故事中蓝妹妹的结局也被改写,甚至还有她变身超级英雄解救同伴的神展开(详细原因见下文),等等各种剧情改动。
实际上漫画中的部分剧情也不是被简单的被改编为动画,有的只是借用了原作漫画的大致的剧情思路,有的是用了原著漫画的部分剧情元素……而《蓝精灵》动画的大部分剧情,其实都是原创而非改编自原著。如果完全按照原著的剧情改编的话,以当时已经出版的《蓝精灵》漫画书来看,恐怕只够勉强撑起一季的内容(1981年前蓝精灵在欧洲出版的漫画只有10本)。
当然,TV动画版的《蓝精灵》剧情和设定上的改动也比较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例如原著中的“黑精灵”因为会涉及到种族问题(尽管灵感源于欧洲的“黑死病”)被改成了“紫精灵”;因为同样的原因,梦梦的“外星球探险”中遇到的“哧溜(Swoofs)”由原著中的棕色(影射印第安人?)变成了绿色。
最明显的是蓝妹妹,原著中原本是龙套和花瓶定位的她在TV版动画中摇身一变成了女一号,并且还被各种“加戏”——其中一些剧情中蓝妹妹甚至还是重要角色。这其中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终结蓝精灵是同性恋的传闻;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吸引小女孩购买蓝精灵玩具。不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女权的问题。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蓝妹妹最后选择离开了精灵村,直到在漫画书《蓝精灵奥运会( Les Schtroumpfs Olympiques )》一卷中她才正式成为蓝精灵大家族的一员。可能有些先看原著再看动画的朋友会对为什么蓝妹妹的命运由原先的离开精灵村变成了留在精灵村感到疑惑,其实就是因为如果照着原著的剧情来处置蓝妹妹的话,那么可能会激怒一些女权主义者(更何况原作者贝约也被指控有性别歧视的嫌疑);而且对于这部动画的目标受众小孩子来说,原著漫画对于蓝妹妹命运的处理多少有点残酷,甚至是有些虐,于是蓝妹妹在《蓝精灵》的TV动画版中就晋升为主要角色之一了。
当然,汉纳-巴伯拉的编剧为蓝妹妹的“加戏”是值得的,因为因为编剧团队对蓝妹妹的深度发掘,使得她在动画中呈现出了原著漫画中未能展现出的真正魅力——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在与其他蓝精灵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甚至在部分剧情中愿意为了朋友而两肋插刀……这些也让蓝妹妹成了《蓝精灵》系列中的一位极具人气的角色,并成为了很多孩子们心目中的“童年女神”,甚至连贝约家族都承认了她是TV版动画中塑造最为成功的角色。
动画制作方面,早期的剧集不知是不是因为当时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画风与贝约原著还存在一定“磨合期”,动画中的蓝精灵的造型和贝约的原著相比也多了一些棱角(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祖传画风),甚至还因此发生了些许类似于 作画崩坏 的现象——说白了,动画初期剧集中里的蓝精灵和原著比起来,几乎全都画崩了。 到了后期的剧集,因为外包工作室的协助(如前文提及的台湾宏广),作画上开始变得比较正常了,但还是没有真正还原出贝约的笔触。没办法,谁让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动画并不以作画见长呢?
动画制作上,还是沿用了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祖传技艺”,蓝精灵在片中的动作虽不至于太僵硬却也不够流畅;效果动画方面也做的比较粗糙,当然也是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祖传技艺”了。顺便说一下,这部动画中部分情节的动画处理方式,明明是《蓝精灵》,却做出了《猫和老鼠》的感觉……
这样看来,这部动画的制作水平看起来似乎有些尴尬,不过《蓝精灵》原作本身就有大量的对白,因此他们巧妙地利用人物对话和音乐音效来弥补动画制作方面的不足。由于人物的对话是有贝约方面的监修,再加上声优的出色演出,为漫画中的蓝精灵们注入了灵魂。至于音效嘛……汉纳-巴伯拉的“祖传音效”不解释。音乐方面,虽然能让你记住的旋律不是很多,但是片中“啦啦啦啦啦啦”的旋律相信看过动画的多少应该还记得——这其实是《蓝精灵》的主题音乐,也是美国原版的主题曲,在索尼哥伦比亚出品的《蓝精灵》系列电影中也能听到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原版的主题曲是威廉·汉纳和约瑟夫·巴伯拉二人亲自创作的。 点此试听 1981年9月12日,《蓝精灵》TV动画在NBC作为“周六早间档动画(Saturday Morning Cartoon)”首播。
自从《蓝精灵》电视动画开播后,就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蓝精灵热”,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部动画还多次提名美国日间节目艾美奖和获得北美杰出儿童娱乐节目奖,在其巅峰期甚至创下了42%的收视率,成为了北美电视动画史上的一个传奇,可谓是风光无限。美国的知名漫画出版公司漫威(Marvel)在当时甚至还与原作者贝约合作推出了针对美国市场的系列漫画书,共三卷。
在TV动画热播的时候,《蓝精灵》也推出了相关游戏。早在雅达利时代,《蓝精灵》就已经推出了相关的游戏。1982年Coleco公司在自家的ColecoVision上推出了《 Smurf: Rescue In Gargamel's Castle 》,同时推出雅达利2600版。这是《蓝精灵》首次被游戏化。【13】
TV动画的热播,将《蓝精灵》这个IP推向了一个巅峰,也是《蓝精灵》这个品牌的全盛时期。在动画播出期间,不断有新的角色在动画中出现,蓝爷爷、蓝奶奶、小筛子、蓝宝宝等角色在动画中也是首次登场,也对《蓝精灵》的原著漫画的世界观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和补充。
可是,在《蓝精灵》热播的时候,出品方之一的SEPP却出事了……
原来,《蓝精灵》在动画化的过程中,原作者贝约和他的合作者Freddy Monnickendam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贝约希望《蓝精灵》的TV动画能够忠于自己创作的原著漫画,而他的合作者Freddy Monnickendam则希望《蓝精灵》的TV动画能够大众化、主流化。结果,随着剧集的播出,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闹上法庭并以专利权和资金一分为二而告收场。从此,Freddy Monnickendam与贝约就此决裂,并在后来自己搞出了一个山寨版的《蓝精灵》——《海底小精灵( Snorks )》,由汉纳-巴伯拉工作室负责动画制作。Freddy Monnickendam所希望的是,他能通过《海底小精灵》来复制《蓝精灵》的成功,并与其一较高下。
《海底小精灵》到底长啥样?只要把蓝精灵头上的白色帽子换成一根管子,就是海底小精灵大致的样子了。实际上,在故事设定上,《海底小精灵》几乎就是和《蓝精灵》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根据一位看过的网友回忆,《海底小精灵》无论是角色的塑造,场景的搭建,故事的编排,简单就是把《蓝精灵》的故事从陆地的蘑菇村挪到海底世界了。
而由于Freddy Monnickendam很难舍弃《蓝精灵》系列的成功元素,因此海底小精灵在造型上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了蓝精灵的形象——无论是身材比例和还是五官相貌都多有相似之处,就连双方头部的形状也是有着相似之处:蓝精灵们一律戴着白帽子,且多数呈现出帽尖前倾象;而海底小精灵的头上则均带有一根类似于潜水呼吸管状的器官,也是向前弯着。设想一下,要是给海底小精灵戴上帽子的话,那么除了五颜六色的肤色与蓝精灵的清一色的蓝色有不同外,它们真的就基本与蓝精灵无异了。
不过,Freddy Monnickendam的行为让他的东家Dupuis出版社很是不满,因为《海底小精灵》的企划完全是绕开自己的东家单干的。于是,Dupuis出版社与Freddy Monnickendam终止了合作,SEPP也最后于1987年被解散。此后,《蓝精灵》的TV动画的比利时合作方就被另一家比利时公司Lafig S.A.接替了。【14】
可能会有人问,这个Freddy Monnickendam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Freddy Monnickendam是一个比利时商人,也是《蓝精灵》TV版动画最大的“幕后功臣”。【15】
Freddy Monnickendam进入漫画界的契机就是在1977年,他将《蓝精灵》的版权授权给荷兰音乐人Pierre Kartner(艺名为Father Abraham)并推出了英文歌曲《 The Smurf Song 》,让《蓝精灵》成功打入英语市场。【16】此后,他就成为了Dupuis旗下子公司SEPP国际(SEPP International S.A.)的总裁。后来,当美国人要将《蓝精灵》TV动画化的时候,他让NBC、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和原作者贝约促成了合作,《蓝精灵》的动画化企划才得以启动。可以说,没有他的话,《蓝精灵》可能只会在法语圈活跃,冲出欧洲走向世界什么的更是想都不要想。
但Freddy Monnickendam毕竟是商人,他的理念与作为艺术家的贝约是完全不同的。前文提到的二人之争,与其说是要忠于原著还是要大众化,不如说是要艺术性还是要商业性。因为两人理念的不合,导致了最后与贝约决裂并单独制作了《海底小精灵》。
然而《海底小精灵》并非Freddy Monnickendam原创,而是另一位比利时漫画家Nic Broca于1981年创作的漫画形象,并于次年出版漫画书。Freddy Monnickendam看中了这个形象,于是就将其从原作者手中买下,并与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再度合作,制作了《海底小精灵》的动画,于1984年播出。《海底小精灵》有着与《蓝精灵》几乎相同的制作班底,包括启用多名相同的配音演员,甚至连这两部动画的作曲、监督和制片人都是同一批人。然而,这部动画并没有再现《蓝精灵》的成功,在播出4季65集后就停止了制作,SEPP也在随后被母公司Dupuis解散。
与此同时,《蓝精灵》的动画已经播出到了第八季。可是到了1989年第九季播出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团队的创意枯竭还是贝约的团队因故没能参与监修的原因,《蓝精灵》的故事开始画风突变,故事不再是那片绿色的大森林里的那个“蘑菇村”,而是让蓝精灵们上演在各个时空旅行的穿越戏码……结果观众们对这样的改变并不买账,使得《蓝精灵》动画的口碑崩盘。
1990年,因为口碑的崩盘和收视率的低迷,NBC电视台决定砍掉《蓝精灵》的电视动画,并且比利时方面也收回了《蓝精灵》的版权。《蓝精灵》的电视之旅,就此画上了休止符……
在《蓝精灵》动画片最后的时光中,蓝精灵们在1990年客串了一个电视特辑《卡通明星大救援( Cartoon All-Stars To The Rescue )》。这是一个集合了多个人气卡通明星的禁毒公益片,由快餐巨头麦当劳赞助。
与《蓝精灵》电视动画几乎相平行的另一个路线,是蓝精灵在大银幕上的发展。
早在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制作《蓝精灵》电视动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部彩色的《蓝精灵》动画片了,而且还是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就是1976年上映的《蓝精灵与魔笛( La Flûte à six schtroumpfs )》,改编自《约翰与皮威》的故事《六孔魔笛》——也就是蓝精灵第一次登场的故事。这是一部比利时和法国合拍的动画电影,由贝约亲自担任编剧和导演。
虽然是第一个《蓝精灵》动画电影(不算之前那个黑白的),然而由于原作的关系,蓝精灵并非本片主角,而是约翰和皮威这两个人类主角;至于蓝精灵,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才在影片中登场。而同样是因为原作剧情的原因,蓝妹妹自然是没有在片中登场的机会。
本片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支神奇的魔笛落入到了坏人的手里,约翰和皮威为了从坏人手中夺下魔笛而向蓝精灵寻求帮助的故事。由于是贝约亲自担任编剧导演,因此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造型,都忠于贝约的原著漫画。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本片配乐的Michel Legrand曾凭借电影《龙凤斗智( The Thomas Crown Affair ,又名:托马斯·克朗事件)》的主题曲《 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 (心灵的风车)》摘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随着后来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制作的TV版动画的热播,这部电影也借着电视动画的热度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1100万美金的票房成绩,成为当时最卖座的非迪士尼动画电影。【17】
在说这个电影之前,先说说这个电影坎坷的诞生历程吧。
1997年,一个名叫乔丹·科纳(Jordan Kerner)的电影制片人怀着对《蓝精灵》这部经典作品的爱,想要将其搬上大银幕,于是就与比利时方面展开谈判,但直到2002年科纳的《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的电影企划案被贝约的家人看过后才同意他将《蓝精灵》拍成电影,版权才算正式谈下来。【18】
“他们(版权拥有方)对《蓝精灵》非常保护,我们花了5年时间谈判才得到改编权。之后我们把构思告诉他们,他们说喜欢这个构思,并且他们告诉我如果贝约(蓝精灵之父)还活着,他也会爱上这个构思的。”——乔丹·科纳
一开始,科纳与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和尼克儿童频道影业(Nickelodeon Movies)合作,制作一个3DCG的《蓝精灵》动画电影。2006年的时候,科纳就曾表示这部电影将要被拍成媲美《指环王》系列的史诗三部曲,并且还会对大反派格格巫的身世进行补完。
“那些蓝精灵真的很像可爱的霍比特人,他们聪明可爱,互相帮助。这尽管是一部动画片,但是绝对能够让人心动。尽管跟《魔戒》有区别,但是这也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乔丹·科纳
“我们不可能让这群蓝精灵活生生地站在大家面前,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在银幕上栩栩如生。该片的画面风格类似《怪物史莱克》,在逼真中又不失卡通特色。”——乔丹·科纳
“我们将会更深入的了解到关于格格巫以及蓝精灵汤,关于这一切的起源以及这座城堡里真正发生的事情,还有他的身世。关于那个全能的巫师……关于这一切,会随着我们故事的推进逐渐揭开。”——乔丹·科纳
到了后来,这个项目被转手给了索尼影业(Sony Pictures),最终出品方被定了下来——由哥伦比亚影业(Columbia Pictures)和索尼动画(Sony Pictures Animation)出品。
据说是因为制片人科纳和当时索尼影业的一位高层迈克尔·林顿(Michael Lynton)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对方也是看《蓝精灵》长大的,于是就抛下派拉蒙,转而与索尼合作制作《蓝精灵》电影版。【19】
换了东家后,之前在派拉蒙制作的内容都被全部推翻,制作方式也从原先的全动画电影转变为真人动画相结合的电影。【20】
这部电影的制作阵容也是比较豪华的。本片的编剧大卫·斯丹姆(David Stem)和大卫·外斯(David Weiss)曾参与过《怪物史莱克( Shrek )》系列的剧本;负责本片配乐的黑特·佩雷拉(Heitor Pereira)是作曲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的门徒;而负责动画制作的,是索尼旗下的索尼图形图像工作室(Sony Pictuires Imageworks),曾参与过多部卖座大片的特效制作并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这样的主创班底,多少能提供一些质量保证。
而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也是豪华。真人演员方面,有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Neil Patrick Harris,代表作《老爸老妈罗曼史》)、杰玛·梅斯(Jayma Mays,代表作《欢乐合唱团》)、汉克·阿扎瑞亚(Hank Azaria,代表作《辛普森一家》)以及索菲亚·维加拉(Sofia Vergara,代表作《摩登家庭》);声优阵容上,则有喜剧大师乔纳森·温特斯(Jonathan Winters)、曾参演过《星际迷航》的安东·尤金(Anton Yelchin)、流行天后“水果姐”凯蒂·佩瑞(Katy Perry)等,都是大牌云集。这在票房上多少会有些号召力。
有了这么豪华的演员和制作班底,应该能够吊足观众的胃口。在宣传的时候,还打出了“Smurf Happens”的宣传语,结合当时的先行预告片,仿佛让观众觉得,蓝精灵从他们的世界来到了到了我们所在的世界,也让观众好奇当蓝精灵降临到我们所在的世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而且,影片中还将加入三个专为电影创作的蓝精灵,也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并且,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也获得了贝约女儿的认可,也应该能让观众对此有所期待。
2011年6月29日,上映日期跳票多次的电影《蓝精灵》在北美上映。【21】
为了配合真人演出,索尼的特效团队不得不对漫画和动画片中的蓝精灵们进行“三次元改造”——并不是简单地给蓝精灵们做“整容手术”这么简单的。在身体上,如果按照原著的尺寸将角色3D化,蓝精灵的脚会大得无法走路,手也太大,无法做出拥抱之类的动作。因此,在电影中,蓝精灵们的手脚都变小了,看上去更像人。虽然粗看起来还能认出是蓝精灵,而且也基本能认出是原著中的哪位角色,可是细看的话——拜“恐怖谷效应”的存在,蓝精灵们的造型看上去显得有点惊悚,很像是出自某个奇幻电影中出现的矮人系角色而非出自贝约的原著。【22】
剧情方面,依然是原著中蓝精灵和格格巫斗智斗勇的老套剧情,但如果只是按照原著的画风来演绎的话还不会被媒体喷的太惨,顶多也是“剧情老套”什么的。然而,编剧似乎并没有吸取当年第九季“跳鲨鱼”的教训,让蓝精灵们再度上演穿越的戏码……蓝精灵们在准备“蓝月亮节”的时候,因为格格巫前来搞破坏而让其中六只蓝精灵阴差阳错的开始了一场穿越之旅:只不过这次穿越的目的地,是美国纽约——一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23】
穿越剧情其实见仁见智,但是剧情略显平淡且乏善可陈不说,部分情节上还存在明显的逻辑硬伤(如影片前期剧情中格格巫只追蓝爸爸一行六人而不是去追数量更多的另一群蓝精灵;笨笨只是不小心在男主角的笔记本电脑上摔了一跤结果就把错误的广告方案发了出去;完全有可能与其他蓝精灵一起逃走的蓝爸爸最后选择牺牲自己的情节有为牺牲而牺牲的嫌疑),而且各种植入式广告(主要是索尼大法的)也显得与《蓝精灵》有些格格不入——例如男主在家与蓝精灵们在PS3上玩某代《吉他英雄》……除此之外,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粗俗的笑话(例如格格巫在餐厅的冰桶里撒尿、使用苍蝇帮助自己越狱)和一些打擦边球的情节(例如蓝妹妹模仿梦露的时候勇勇的表现、阿滋猫是公的仅仅是因为它的下体抵在了格格巫头上)使得这部电影有些“儿童不宜”;而枯燥的剧情和缺乏有趣的台词也无法让大人满意。至于专为电影设计的三个蓝精灵,只有一个勇勇(Gusty Smurf)是主角之一,另外两个蓝精灵,一个是负责旁白(Narrator Smurf),一个是打酱油的(Noisy Smurf)。另外,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的演技在片中竟然没能发挥出来,而扮演他老婆的杰玛·梅斯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而真人演员中演技最好的,是格格巫的扮演者汉克·阿扎瑞亚,他的演技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中那个邪恶又倒霉的中二巫师的形象。蓝精灵们的配音阵容虽然豪华,表现其实也还不错,可大多数都是打酱油的,只有其中六个是主角,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性格似乎多少有些被“磨平”了……例如厌厌只是发牢骚而非将他那标示性的“我讨厌……”挂在嘴边;“水果姐”献声出演的蓝妹妹似乎少了动画片中的几分可爱;蓝爸爸的和蔼倒是表现的不错,笨笨在片中也有着较为抢眼的表现。至于勇勇……原著中根本就没有他好吗!
这部电影在烂番茄上的评价,只有22%。《好莱坞报道》的影评人把《蓝精灵》叫做“一场嘈杂的、动作动画表演。导演拉加·高斯内尔在拍摄了两部《史酷比》和一部《富贵吉娃娃》之后,拍《蓝精灵》的时候他一定是睡着了,所有试图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和表演对于整部影片的表现毫不给力。”而《洛杉矶时报》则表示,这部真人动画片“真的是糟蹋了3D,又是一部失败的3D电影。真人男主角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曾经获得过艾美奖和托尼奖,他证明过他能够挽救垂危的作品,可是却无法使经典的《蓝精灵》在今天3D充斥的好莱坞安然行驶。”由于与smurf一词有关的梗在片中被多次使用,甚至包括脏话也用smurf替代之,这让英国《卫报》调侃其为“史上脏话最多的儿童片”。【24】
尽管如此,这部制作成本达1.1亿美元的电影还是在全球斩获了5.6亿的票房,北美地区1.4亿美元,对于一个如此口碑的电影来说算是较为不错的成绩。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前作的五年后,剧情舞台则搬到了巴黎。和前作一样,精灵村也在忙活着筹备派对,只是这次不是蓝月亮节而是蓝妹妹的生日。与此同时,被困在现实世界的格格巫则制造出了“淘气精灵(Naughties)”绑架了蓝妹妹,于是乎就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值得一提的是,在《哈利·波特》系列饰演“疯眼汉”的英国演员布莱丹·格里森参演了本片——他在片中的角色,是男主角的继父。而前作中这对年轻夫妇生下的孩子,他的扮演者雅各布·特伦布莱在后来主演了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奇迹男孩》。乔纳森·温特斯在完成这部电影的配音后不久便与世长辞,本片也成为了他最后的遗作。
然而这次的电影不但未能改掉前作的缺点,而且其烂番茄的新鲜度低于前作,仅13%——显然前作中的缺点在这次的续作中不但未得以改进反而还更加严重。《好莱坞报道者》给予该片相对负面的评价:“虽然影片制造了不少笑点,但该片仅仅能让小孩子们为其中的俏皮话和搞怪片段淡然一笑,并不能吸引成年观众。”而《芝加哥太阳报》的记者给该片两颗星的评价,并直言:“《蓝精灵2》比你想像的要逊色得多。”而英国《每日邮报》更是感慨道,愚蠢的《蓝精灵2》“令人沮丧”,角色“可恶、混乱、缺乏幽默感”。因此,看《蓝精灵2》“不是欢乐而是惩罚”,如果你实在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或打算威慑他们不要淘气,这部影片倒是值得“衷心推荐”。
虽然本片在剧情上可以看出要超越前作的决心,例如进一步深化前作中关于“亲情”的主题——如果前作表达了关于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位好父亲,那么这次的续作则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之路,并对于自己的家庭归属、家人的选择以及当家人令自己失望的时候是否会选择原谅等问题也展开了探讨。而对于情感的表达在这次的续作中也得到了升华——这一点在剧情后期蓝妹妹对生父格格巫与继父蓝爸爸之间两难的抉择的剧情上也得到了体现。然而这些,却是“瑜不掩瑕”,无法弥补这部电影在剧情上的缺陷。
这部预算为1.05亿美元的电影,在北美地区的票房仅为7千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为3.47亿美元,远低于前作的票房成绩。这也成了让第三部电影胎死腹中并最后重启系列的一个原因。
由于《蓝精灵2》的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利,索尼决定于2014年重启《蓝精灵》系列电影——新作将以全3DCG的动画制作,无任何真人演出的要素。
在说这部重启作之前,可能会有读者好奇,被砍掉的第三部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讲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剧情?根据格格巫的扮演者汉克·阿扎瑞亚的描述,第三部电影将会对蓝精灵的起源和格格巫的身世做出解释,也将会有蓝精灵和格格巫的第一次相遇的剧情——也就是说,原本要拍摄的《蓝精灵3》,很有可能是一个前传。
这部重启作的制作班底和配音阵容被全部换血,剧情方面在制作的时候表示将会探索蓝精灵的起源,并在人设与艺术风格上更加忠于贝约的原著。当时的制作标题是 Get Smurfy 。【25】
2016年,影片定名为《蓝精灵:寻找神秘村( Smurfs: The Lost Village )》,并作为对贝约夫人Nine Culliford的纪念。贝约的夫人在2016年7月去世,终年86岁。
影片的剧情讲述了蓝精灵无意间得知了关于另一个蓝精灵村落的传言,而不幸的是,格格巫也得知了这个村落的相关线索。于是,为了不让另一个村落的蓝精灵遭受格格巫的破坏,他们必须赶在格格巫之前找到那个神秘的村落……
这次的影片制作成本由系列前作的一亿美元左右缩水到了6000万美元,可是北美地区票房最终只收回了4500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也只有1.97亿美元。口碑方面虽然较前作有进步,但依旧没有达到及格线——烂番茄新鲜度仅38%,IMDB目前的评分也只有5.9,Metacritic的评价也只有40/100的成绩。显然,这次的重启并未能达到观众们的期望。
IGN给了这部电影4.5分的评价 ,认为这部电影“虽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主题,但是却难以掩盖这是一部平淡且不走心的儿童电影的事实”;烂番茄网站的舆论认为“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让幼童和对《蓝精灵》的死忠粉满意,但可预见的故事和平淡无奇的动画继续保持了该系列的平庸水准”;《好莱坞报道者》评论本片是“一次拼命为这群蓝色小人续命以便在将来推出各种周边产品的平庸尝试”。而在国内,一名网友表示“这部我们6岁就在看的动画,大电影仍然是适合6岁看!”显然,这次的重启作的剧情实在是有些低龄化了,然而讽刺的是贝约的原著并非是一部低幼向的漫画,甚至还包含了一些成人化的隐喻。 一部赢了票房,输了口碑;一部口碑票房双输;还有一部重启失败……不知道贝约女儿看到这些电影的表现后会作何感想,但可以猜到的是,索尼可能很难找到一个继续为《蓝精灵》这个IP制作电影的理由了……
讽刺的是,制片人乔丹·科纳在制作初期的一些承诺,如今变成了空头支票——剧情上并没有达到“史诗”的级别,根本无法和《指环王》媲美;三部曲最后只拍了两部(不算那个作为重启的第三部);最后,格格巫的身世和蓝精灵的起源,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至于那个重启,考虑到其票房和口碑上的表现,估计想借这个开启新的三部曲是不太可能的了……至于当时在派拉蒙的设想中到底要讲述一个怎样的剧情,恐怕没有人能知道了(作为重启的第三部或许更接近于派拉蒙当年的设想,但这只是猜测)。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并不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的欧洲小国比利时生活着一群蓝色的小生灵。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小村庄,村子里住着一些自称是蓝精灵的小生命。他们都是好人。
后来,有个叫格格巫的邪恶术士出现了,他却是个坏蛋。
这森林,现在还在那儿。要是你静静聆听的话,你会听到格格巫的怒吼;要是你乖的话,那就看看蓝精灵这片子吧。”
——《蓝精灵》开场白
1986年的6月1日,《蓝精灵》在广东电视台首播。从这一天起,中国的孩子们都被那群住在蘑菇里的蓝色小人给“俘获”了。每天下午6点,孩子们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蓝精灵们的到来……
根据当年为聪聪配音的宋文姝老师的回忆,广东电视台最早引进的动画片应该是1982年的《一千零一夜》,后来又有《安徒生童话》。《蓝精灵》是在1986年引进的,因为反响火爆,次年广东台又引进了它的第二季。因为当时的政策原因,广东台和福建台可以自主引进国外动画片,并没有数量控制。因为只有两个省台有这个权利,很多国外动画片商也蜂拥而上,引进价格也不贵。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政策才逐渐放开到全国,在那之前,各个城市看到的国外动画片几乎都来自广东台。【26】
“那时候没有‘上星’一说,各大电视台有什么好节目都可以跟别家进行‘交流’,就这样,别的省份的小朋友也看到了《蓝精灵》。”——宋文姝
关于聪聪的中文配音宋文姝,她的来头可不小。出生于话剧世家的她,因一口出色的标准普通话投入到译制片和译制动画片的配音工作中来。由于当时的广东电视台是以粤语节目为主,普通话配音人才不多,因此主要参与包括《蓝精灵》第一季配音工作的,几乎都是“外援”。除了宋文姝,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广东省话剧团和广州市话剧团的专业演员们承担了《蓝精灵》配音的主要部分。到了第二季,广东台开始在内部建立译制部,旗下包括翻译组、配音组、音响组、动效组……最庞大时队伍有100多人。
“在那个年代,为动画片配音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谁要在外面说起自己是干配音的,语气里都会带着自豪。……当时能演戏的就只有舞台,但一年有多少次演出呢?几乎没人看。所以,配音就成了演戏,就成了大家飙戏最好的机会。”——宋文姝
信不信由你,这个动画当时的中文配音除了蓝爸爸外,其他蓝精灵,不论男女,他们的配音都是由女性来完成配音的。这是因为蓝精灵的年龄相当于人类十几岁的孩子,如果让一个十几岁的男孩配音的话,考虑到变声期的问题,可能最后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蓝精灵们的配音工作,除蓝爸爸外几乎都是由女性完成的。【27】
“虽然从角色看,这些蓝精灵的年纪可能都相当于人类十几岁的孩子,但如果让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来配音,他们正好处于变声期,感觉不太对。再加上这是动画片,蓝精灵都是小小的可爱的样子,用女孩子的声音更合适。”——宋文姝
不过配音并不是什么特别容易的事情。根据宋文姝的回忆,当时配音时所有人都是站着的。“因为光嘴巴动,那种感觉是不到位的,你得身体跟着动,出来的声音才跟画面贴得紧。”但站着其实是很累的,全身气息都提着,结果就是一天站到晚,所有人都站到脚肿。“直到后来我怀孕了,才坐了下来。”宋文姝摇头笑着,“而现在,全世界都坐下来配音了”。
除了宋文姝,田奉丽也是配音团队中的一员。在动画中,她为蓝妹妹配音。
如今的田奉丽已经退休,但对于给《蓝精灵》配音,她仍然记忆犹新。
根据田奉丽的回忆,当时配音相当严格,大家如果感觉不满意的话,就会全部推倒重来。那时候的人都没什么经济头脑,“配一集只有5块钱”也特别认真,因此当年配音的几部电视剧,在今天看来还是精品。《蓝精灵》也不例外,“当时,我们要反复看原剧集,找口型,进了录音棚心里是很有底的。”那一代人的精益求精,带来了了一个时代的诸多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她1974年当兵,在124师地祖国慰问团中成了一个小小的文艺分子。慰问团前往各个地方给当地的战士表演节目,“当年我们驻扎在罗浮山,在大山里面给战士们表演”,现在想起来也是非常辛苦。回到广东,田奉丽和她的战友们转业到广东话剧团,这其中便包括给蓝爸爸配音的蔡广庆。“他那时候还是我的分队长呢,我当时印象特别深,蓝妹妹因为被格格巫灌了迷药,回到村子后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喊‘蓝爸爸,我要和你结婚’,那时候配到这里觉得特别有趣,我们这些年轻人之间当时也老拿这句开玩笑。”【28】
其实,当时给蓝妹妹配音的田奉丽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她在孩子的咿呀学语中,似乎找到了灵感和童趣,用在了这个角色当中。然而蓝妹妹之后,田奉丽便走上了主持播音的道路,还曾为《洛神》等剧担当译制导演。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
就算你没接触过《蓝精灵》这个系列,但是这段歌词以及这段旋律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不过,你可能不会想到,这首歌和《我爱你中国》是同一个词曲作者!
这首《蓝精灵之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瞿琮和郑秋枫,二人都是当时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的人。当时的瞿琮郑担任团长,而秋枫则是副团长。
先说说《蓝精灵之歌》的词作者瞿琮。瞿琮是湖南长沙人,1944年7月5日出生于四川广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将军。除了是作词人,他还是记者、诗人、作家、音乐文学理论家、文艺演出活动家、国家一级编剧和客座教授。代表作有《月亮走,我也走》、《我爱你中国》等作品。
再说说其作曲郑秋枫。郑秋枫1931年生于辽宁丹东,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毕业于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历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副团长、总艺术指导;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主席。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原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六届名誉主席。1987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音乐家,举办多次个人作品音乐会。代表作有《我爱你中国》、《五朵红云》、《团聚》等作品。
当年,广东台做出了一个时髦的决定,效仿当时港台电视台流行的做法,给外国动画片配上本土的主题歌,由于配音工作也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担任,主题歌的任务就交到了歌舞团团长瞿琮和副团长郑秋枫手上。【29】
由于瞿琮和郑秋枫在当时仅仅看过片花,导致他们误以为《蓝精灵》是日本动画片,于是乎瞿琮写下一首很有日本味的歌词,而郑秋枫更是为这部动画配了一首有着浓浓大和风的曲子。到了交货的时候才发现搞错了,结果他们花了半天的时间重写,才有了大家最熟悉的《蓝精灵之歌》。1988年,《蓝精灵之歌》赢得了鲁迅文艺奖。这件事让当时的瞿琮一度很惊讶,要知道他上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是因为《我爱你中国》。在《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还回忆起这样一个细节:当年几岁大的女儿曾经“威胁”过他,如果他不答应写《蓝精灵之歌》的话,她就要对他生气了……
说到《蓝精灵之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事情,其实也是也是比较曲折的。由于这首《蓝精灵之歌》的曲调与原版的主题曲、配乐的风格太过协调统一,浑然一体,让人很难觉察其中的差别,结果让所有的人都认为这首歌只不过美国歌曲的中译翻唱版本。由此而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而这个误会,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完全消除。
“不仅是你们没想到是我写的。当时正赶上全国优秀儿童歌曲评奖,我们也把这首歌送去了,北京那边一看就打回来了,说这是美国歌曲,怎么送来了?我赶紧把这个过程告诉评委。最后他们经过了调查,才承认了这首歌。”——郑秋枫
除此之外,《蓝精灵之歌》还获得了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1988年又获得了鲁迅文艺奖。而且随着动画片的热播,《蓝精灵之歌》也被广泛的传唱,不少幼儿园乃至小学的音乐课,这首歌曲几乎成了必修曲目。
关于歌词的灵感,根据瞿琮的回忆,歌词的灵感是源于童话。《蓝精灵》无论是原著还是动画,其故事总是带着一些童话色彩,因此瞿琮就以童话的风格,来创作《蓝精灵之歌》的歌词。
“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看童话,童话开头总是说‘很久很久以前’,于是,我模仿这种风格,歌词一开始就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没想到它这么受欢迎,整整一代人都记得。”——瞿琮
“我们小时候看童话,会发现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总有个套路。像中国的童话,第一句总是‘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欧洲的就是‘在山的那一边,海的那一边,有一个国王,国王有三个儿子’,远方发生的故事就是童话,就是这样想到的。”——瞿琮
如果你有机会再看到当年的广东台译制版的《蓝精灵》的话,就会发现这部动画片的“问题”——首先看到一个伴唱有“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歌词的《蓝精灵之歌》的中文剪辑片头,紧接着又会看到伴随着一段配有解说旁白的蓝精灵故事介绍的原版片头(开场白为中文),而后才是正片故事内容的播放。一个动画片播出时连放两个片头,这恐怕在中国电视台的动画片播出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是因为由于《蓝精灵之歌》是一首原创的歌曲,歌曲的长度和节奏都不可能与原版片头相吻合,因此便出现了中国动画片引进史上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部外国电视动画片在中国播放时,开头有两个片头。【30】
只可惜,这首获得鲁迅文学奖并在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中获得比赛银奖的《蓝精灵之歌》似乎并没有被《蓝精灵》的比利时版权方IMPS承认,以至于我们在后来的央视看到的后续版本和优酷上看到的版本中没能再度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31】
顺便说一句啊,在广东电视台引进的版本中的片头字幕应该能看到这样的一个信息:“人物造型:皮约·库里福特(法国)”,这里指的应该是《蓝精灵》的漫画原作者贝约,然而不知为何他的国籍却被张冠李戴成了法国人……难道就因为他的本名皮埃尔是个法语名字?
尽管《蓝精灵》动画片在国内热播,但是仅仅播出了两季的剧情——尽管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幸运的朋友能通过其他渠道(如香港和台湾的盗版碟)看到第三季之后的剧情。而它的原著漫画并未被正式引进,倒是那些版权不明的连环画却出过不少……
2008年正值《蓝精灵》问世50周年,贝约的女儿访问中国,同时国内知名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获得了《蓝精灵》漫画在大陆地区的中文版发行权。首批引进8本,随后,后续的漫画书也被引进推出中文版。
接力出版社的中文版《蓝精灵》漫画在人物译名上参照了当年广东电视台引进的同名动画,因此中文版漫画中蓝精灵们的名字都是叠字名。可是,由于动画版和漫画原著存在一些出入,因此部分人物的译名与当年的动画存在出入(如动画片中的婪婪和漫画中的馋馋都是Greedy Smurf,但人设不同导致译者只能将其区分开来)。而对于台词方面,中文版未能还原蓝精灵们独特的说话方式。
这里就要提一下蓝精灵们的说话方式了。蓝精灵们的语言是“精灵语”,在中文版中却体现不出来,但在法语原版漫画(或者英文版的动画)中则有体现。说是“精灵语”,其实就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变种,只是在蓝精灵的对话中时不时的出现“schtroumpf(或smurf)”一词。根据漫画设定,schtroumpf(或smurf)一词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有时也可作为形容词或副词,因此在《蓝精灵》法文版漫画(或英文版动画)中,一些对白中的词语就被schtroumpf(或smurf)替代之,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如上图所示,如果没有 前后整段剧情 作为铺垫的话,可能无法理解schtroumpf(或smurf)一词在这里的真正含义。后来在《蓝精灵》漫画中,贝约降低了schtroumpf(或smurf)一词在对话中的使用频率,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蓝精灵们的对话,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要写理解schtroumpf(或smurf)一词在句中的含义,只需要联系对话上下文以及漫画图片就能大致猜出。
还记得文章开头贝约与友人在餐厅用餐的经历吗?实际上蓝精灵的说话方式,就是源自贝约与友人在餐厅吃饭时的经历。文章开头中贝约与友人吃饭的经历,是schtroumpf(或smurf)一词用作名词的用法。
当年广东电视台在译制这部动画的时候并没有用合适的汉语词语来表达schtroumpf(或smurf)一词或方式体现蓝精灵独特的说话方式,而是将schtroumpf(或smurf)所表达的含义根据上下文译出。这样的翻译方式也被继承到了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中。
其实,想在汉语中还原《蓝精灵》漫画中蓝精灵的说话方式的,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要去做。例如下图:
上图出自社交游戏《蓝精灵小镇》,由育碧成都工作室制作,2011年登陆Facebook,次年在新浪微博上推出国服。截图中书页上的那句话的意思是:“ 喇叭终于修好了,平平迫不及待地开始演奏他的新歌曲了! ”
育碧成都工作室的解决方案是将剧情对话中的部分单字(主要是动词)用“蓝”字替代之,然而不知为何看着有些别扭;而且,据说将部分单字用“蓝”字替代的做法,是台湾那边的方法……
此外,由于动画在当年被引进国内的时候只引进了前两季的内容,结果人物译名上未能覆盖系列全部的人物,因此漫画中的部分人物,动画片里有的就基本直接照搬译名,动画里没有的,就只能根据法语原名的含义,参考广东电视台引进版本取名。
2010年,在《蓝精灵》漫画在国内推出简体中文版的两年后,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了。共有超过200多个国家参加。蓝精灵也出现在了世博会,作为比利时欧盟馆的形象大使。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中国人对欧洲三大动漫形象小鼹鼠、小记者丁丁、蓝精灵都很喜欢,这三个卡通形象都成了世博会欧盟馆的热门候选,但最终的胜出者则是蓝精灵。
作为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的官方吉祥物,蓝精灵们站在馆内入口最显眼的位置,并出现在舞台背景、雕塑、巧克力和各种礼品上, 还和超女冠军尚雯婕“合唱”了比利时馆的主题歌《我们的歌》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面高高竖起的蓝精灵墙,上面不但印有每个蓝精灵的画像,而且每个人的名字都是采用了当年广东电视台的翻译版本——婪婪、聪聪、厌厌、健健……这些都让人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童年。 关于为什么最后成为欧洲代言人的是蓝精灵而不是丁丁和小鼹鼠,个人认为是因为中国人对于蓝精灵的感情更深一些吧……
次年,蓝精灵再度降临中国。这一次,重逢的地点,是电影院。
2011年8月10日,《蓝精灵》在国内正式公映,借着其本身的情怀以及世博会的余热,获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绩。而海报中,中国元素的植入,让蓝精灵仿佛游历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和名山大川……仿佛,蓝精灵就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上世纪60年代,虽然有一个创作团队能帮助父亲,但他仍然要经常赶画稿,有时半夜还要去印刷厂送画样。即便辛苦成这样,我记得他有时甚至还会半夜突然爬起来,记下自己的灵感。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方式拖垮了他的健康。”——Véronique Culliford
自从《蓝精灵》的漫画大获成功后,“蓝精灵”的玩具同诸多其他的衍生产品一同销售,同时各种商业广告也是接踵而来。贝约不得不放弃一些创作,开始过问起了版权经营。繁重的工作使他身心疲惫,不得不经常依靠药物维持睡眠和精力。这样的工作方式正在摧残他的身体健康。
1992年的平安夜,对于全世界的漫画读者来说是一个悲伤的一天。因为长时间的繁重工作的积劳成疾,贝约因突发心脏病,在那天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终年64岁。《精灵村的金币( Le Schtroumpf Financier )》成为了他参与创作的最后一本《蓝精灵》漫画书。
在贝约去世后,他的团队接手了《蓝精灵》漫画的创作。贝约不希望蓝精灵这个形象在他去世后成为博物馆里的摆设,他希望蓝精灵能够永远的和大家在一起,永远的陪伴读者,于是他的儿子就接手了贝约的团队,继续《蓝精灵》漫画的创作;而女儿则负责打理《蓝精灵》这个品牌的授权事宜。
1994年,贝约去世后出版的第一本《蓝精灵》漫画书《珠宝大盗( Le Schtroumpfeur de Bijoux )》发售。
同年,法国游戏厂商英宝格(Infogrames)获得了IMPS的授权,发售了多部基于《蓝精灵》的电子游戏产品。此时,由于《蓝精灵》在北美的热度已经冷却,因此这些游戏大多都只在欧洲发售,只有较少数的部分作品在北美发行。
除了动漫、影视和游戏外,《蓝精灵》在公益领域也有涉足。2005年,《蓝精灵》的版权方IMPS与联合国合作,制作了一部反战公益短片。在这个约30秒的公益短片中,一开始的场景和《蓝精灵》动画版的片头一样,蓝精灵们在美丽的大森林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围着篝火,手拉手的唱歌跳舞,而小动物们也在蓝精灵的村庄周围快乐的奔跑着。好景不长的是,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从天而降的炸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落向了蓝精灵们生活的家园。随后,美丽的村庄,顿时化为一片火海,蓝精灵们在慌乱中四散奔逃……短片的最后,蓝宝宝(Baby Smurf)看着死去的同伴,伤心的大哭;此时短片的最后出现了一行字幕:“Laat oorlog de wereld von de kinderen niet verwoesten”,意为“莫让战争摧毁孩子们的世界”。
由于内容过于残忍,与《蓝精灵》系列欢乐和谐的氛围反差过大,这个反战公益短片只能在深夜播出。尽管如此,这个短片的内容仍然令很多成年人感到震撼。
2008年,《蓝精灵》迎来了50周年。官方为了纪念其问世50周年,用了各种方式来纪念——重播《蓝精灵》动画片、推出《蓝精灵》漫画书的珍藏合集,以及公布了《蓝精灵》3DCG动画电影的消息。
2010年,卡普空(Capcom)旗下的蜂线互动(Beeline Interactive)制作运营的手机社交游戏《蓝精灵村庄(The Smurfs' Village)》在全球各大应用商店上架,截至2011年取得了1000万的下载量。【32】
2011年,索尼哥伦比亚出品的《蓝精灵》3D真人动画电影上映,在全球再度掀起“蓝色旋风”。同年的6月25日,也是首个“世界蓝精灵日”,以纪念原作者贝约的诞辰。
2017年,系列电影重启作《蓝精灵:寻找神秘村》上映,同期发售了多册基于电影的故事背景创作的漫画书。同年,IMPS公布了新的《蓝精灵》TV动画的情报,预计2019年播出。
对于一个至今仍在活跃的欧洲动漫IP来说,60年的时间已经能够改变一切了。
在欧洲,当年那些捧着《蓝精灵》漫画手不释卷的孩子们,如今都已不再年轻;在中国,当年那些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蓝精灵》动画片的孩子们,如今也都已经长大成人。
而当年制作《蓝精灵》动画片的汉纳-巴伯拉工作室,如今早已并入时代华纳,并淡出动画界;而漫画原作者贝约也在1992年的时候不幸离世,此后《蓝精灵》的故事的创作团队由其子女负责接手。至于孕育出《蓝精灵》的《约翰和皮威》,则最后定格在了2001年,从此不再推出新的漫画书……60年的时间,这个世界变了太多,《蓝精灵》这个系列也变了。
唯一不变的,是那份美好的回忆——关于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那片绿色的大森林的,那份美好的回忆……
“心底深处,我们都是蓝精灵。”——皮埃尔·库里福
1928年6月25日 - 皮埃尔·库里福(Pierre Culliford)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出生。
1947年 - 在法文报纸《 La Dernière Heure 》以贝约(Peyo)的名义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连载创作《约翰( Johan )》,从此在漫画界出道。
1954年 - 新角色皮威(Peewit)加入,漫画自此更名为《约翰和皮威( Johan et Pirlouit )》。
1958年10月23日 - 《约翰和皮威》漫画书《六孔魔笛( La Flûte à six trous )》出版。蓝精灵在漫画中首次登场。
1961年 - 第一部《蓝精灵》电视动画片在比利时RTB电视台播出。动画为黑白动画,由TVA Dupuis制作。
1963年11月30日 - 《蓝精灵》首个单行本《黑精灵( Les Schtroumpfs Noirs )》出版。反派格格巫和阿滋猫首次登场。
1965年 - 黑白动画电影《蓝精灵历险记( Les Aventures des Schtroumpfs )》在比利时上映,内容为1961年播出的蓝精灵电视动画的剪辑。
1967年3月16日 - 《蓝精灵》漫画单行本《蓝妹妹( La Schtroumpfette )》出版。蓝妹妹首次在漫画中登场。
1976年 - 彩色动画电影《蓝精灵与魔笛( La Flûte à six Schtroumpfs )》在欧洲上映。
1977年 - 荷兰音乐人Pierre Kartner以Father Abraham的名义推出单曲《 The Smurf Song 》,次年推出专辑《 Father Abraham In Smurfland 》。《蓝精灵》正式进入英语市场。
1981年9月12日 - 汉纳-巴伯拉(Hanna-Barbera)工作室制作的《蓝精灵》TV动画在美国NBC首播。
1982年秋 - 《蓝精灵》首部游戏化作品《 Smurf: Rescue In Gargamel's Castle 》在北美发售,平台为ColecoVision。
1983年 - 著名漫画出版公司漫威(Marvel)与原作者贝约合作,推出了针对美国市场的《蓝精灵》漫画书,共三卷。同年圣诞节,《蓝精灵与魔笛》在北美上映。
1984年 - 负责打理《蓝精灵》授权事宜的IMPS S.A.(International Merchandising, Promotion & Service)成立,由贝约的女儿Véronique Culliford负责经营。
1986年6月1日 - 《蓝精灵》动画片被引进中国并在广东电视台首播,随后在全国范围播出。
1987年 - 《蓝精灵》TV动画的比利时合作伙伴SEPP S.A.(La S ociété d' E dition, de P resse et de P ublicité)被母公司Dupuis解散,Lafig S.A.随后成为新的合作伙伴。
1990年 - 《蓝精灵》TV动画停播,不再制作播出新的剧集。同年,《蓝精灵》漫画书的出版社由Dupuis变更为Le Lombard。
1992年12月24日 - 贝约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64岁。《精灵村的金币( Le Schtroumpf Financier )》成了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本《蓝精灵》漫画书。其子Thierry Culliford随后接手了《蓝精灵》漫画的创作团队。
1994年 - 贝约去世后出版的首册《蓝精灵》漫画书《珠宝大盗( Le Schtroumpfeur de Bijoux )》发售。同年,法国游戏公司英宝格(Infogrames)获得了《蓝精灵》漫画的游戏改编权并在欧洲发售了同名游戏,平台为NES、SNES和GB,次年登陆世嘉的主机平台。
2001年5月12日 - 《约翰和皮威》系列的最后一本漫画书《沙中的玫瑰( La rose des sables )》出版。
2008年 - 《蓝精灵》系列问世50周年。同年7月1日,接力出版社获得了《蓝精灵》漫画简体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出版发行权。该书首批推出8本。
2010年 - 出版社Paparcutz获得了《蓝精灵》漫画在北美地区的出版发行权。同年5月1日,蓝精灵成为上海世博会比利时欧盟馆的形象大使。卡普空(Capcom)旗下的蜂线互动(Beeline Interactive)制作的《蓝精灵村庄(The Smurfs' Village)》也在这一年上架全球各大应用平台并投入运营。
2011年 - 为宣传索尼哥伦比亚出品的《蓝精灵》真人动画电影,同时纪念贝约的诞辰,该年的6月25日为首个“世界蓝精灵日”。同年6月29日,电影《蓝精灵》北美上映,相关游戏改编权花落育碧(Ubisoft)。
2013年7月31日 - 电影《蓝精灵2》全球上映。
2014年 - 索尼宣布《蓝精灵3》拍摄取消,同时重启《蓝精灵》系列电影,重启后的电影为全3DCG动画电影。同年,《蓝精灵》官方YouTube自频道上线。
2015年 - 6月14日,《蓝精灵》电影重启作公布配音阵容。同年7月3日,育碧在欧洲发售了《蓝精灵》的3DS游戏,由Magic Pockets开发。
2016年 - 1月14日,育碧巴黎团队制作的《蓝精灵:纵情快跑(The Smurfs Epic Run)》在全球各大应用平台上架运营。同年7月5日,贝约的遗孀Nine Culliford去世,终年86岁。
2017年 - 4月7日,全3DCG制作的动画电影《蓝精灵:寻找神秘村》上映,在上映前的一个月官方还发售了同期漫画《 Smurfs: The Village Behind The Wall 》为电影预热。同年8月,IMPS公布了新的《蓝精灵》TV动画的情报,预计于2019年开播。
2018年 - 《蓝精灵》系列问世60周年。同年2月10日,《蓝精灵》动画片全集在优酷上线。
【1】贝约曾声称自己是17世纪英国海盗罗伯特·库里福特的后人,但并无证据证明。
【2】实际上除了《约翰和皮威》外,贝约早年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还有《 Pied-Tendre le petit indien 》、《 Puce 》、《 Poussy 》等作品。
【3】除了《约翰和皮威》与《蓝精灵》,贝约后来还创作了《超能小子班尼( Benoît Brisefer )》,但这个漫画从2015年起不再推出新的漫画书了。
【4】当时除了贝约和NBC高管外,汉纳-巴伯拉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也在场。
【5】根据贝约的翻译的回忆,关于蓝妹妹贝约当时还说了这样的话:“她善于勾引,善于使用诡计而不是武力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总会开那些粗俗的玩笑;她是个只会肤浅评论的长舌妇。她总是给其他蓝精灵带来麻烦,却总是让别人替她背锅。”为此这位翻译不得不将他的话语中涉及女性偏见的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看到这里估计会觉得蓝妹妹的人设崩塌了……
【6】黑死病:即鼠疫。据估计,14世纪的100年中,欧洲有大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不过,这次流行并没有到此为止。直到15世纪末,欧洲每十年就遭到一次黑死病的袭击。至于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黑死病,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此后300年间,黑死病还曾多次暴发,可能总共杀死了多达2亿人。
【7】比利时历史上就存在语言之争,因为政治、宗教、民族、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存在多语言的比利时地区,从3世纪末开始就划定了语言分界线(Taalgrens)。
【8】1940年,纳粹占领了比利时。此时的贝约才只有12岁。
【9】在比利时,南部瓦隆区的人说法语,占人口40%左右,北部比利时人说南部地区的荷语(弗拉芒语),人口占大约60%,只有0.7%的人口使用德语,是靠近德国的东部地区。贝约出生的布鲁塞尔属于双语区。
【10】根据贝约的遗孀Nine Culliford(1930-2016)在2008年1月出席比利时纪念“蓝精灵”系列诞辰50年的记者会上的说法,丈夫从没有过政治热心,只不过“有时候读读报”,自然而然地,他的漫画内容也会受到现实生活事件的影响。
【11】台湾的宏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从事海外外包的动画公司之一,总部位于台北,在我国大陆和美国洛杉矶以及泰国曼谷亦有分公司。前身是Cuckoo's Nest Studio。
【12】SEPP全称La S ociété d' E dition, de P resse et de P ublicité,隶属于比利时Dupuis出版社旗下,负责《蓝精灵》周边产品授权事宜。第八季开始《蓝精灵》的比利时合作方被另一家比利时公司Lafig S.A.接替。
【13】ColecoVision是与雅达利2600同时期的电视游戏主机,由美国玩具制造商Coleco公司制造。手柄可更换为雅达利或世嘉MD的控制器。
【14】Lafig这家公司至今依然存在。目前它正在与贝约女儿创建的IMPS共同打理《蓝精灵》这个IP。
【15】关于这个比利时商人的资料,能查到的只有他在漫画业界的事迹,生平不洋,甚至连一张照片都很难找到。
【16】蓝精灵的英文名Smurf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small”(小)、“dwarf”(矮人)和“mushroom”(蘑菇)三个英文单词中提取糅合出来的合成词,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存在过度解读的嫌疑。实际上蓝精灵的英文译名Smurf是源自其在荷兰语中的叫法。
【17】美版英文版的配音阵容并不是TV版的原班人马,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下。
【18】《夏洛的网》,为《精灵鼠小弟》原著作者、美国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lwyn Brooks White)在1952年出版的儿童小说。曾在1973年被汉纳-巴伯拉工作室改编为动画电影,2006年上映真人动画版。
【19】有一篇报道说是派拉蒙当时对《蓝精灵》并无兴趣,然而这种说法有待证实,因为当时正在制作中的图片已经流出至互联网,也就是说派拉蒙当时已经正在制作《蓝精灵》的动画电影了。
【20】也有说法是派拉蒙一开始就是要制作一个真人动画版的电影,可从目前已经公开的画面来看,派拉蒙当时要制作的的恐怕不是一个真人结合动画方式的电影。
【21】《蓝精灵》的电影原本应在2008年上映,但是因为出品方变更导致项目被推倒重来,上映日期被定在了2010年圣诞档,随后又推迟到了2011年暑期档。
【22】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1969年被提出, 其说明了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程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即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机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有如面对行尸走肉。这一理论也被延伸至电影、电视和游戏等领域。
【23】“跳鲨鱼(Jump the shark)”是电视节目评论员和粉丝们用来表示某电视节目或者电视连续剧历史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个节点,往往是剧情开始朝着荒谬可笑的方向发展,或者脱离了原先的描述轨迹。很多剧集都是在收视率下降的时候,开始剑走偏锋,想要拉拢观众;但却在对剧情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渐而失去了最初的风格。过了剧情高潮的作品才会被人认为是“跳鲨鱼”。jump the shark源自某美剧第五季某一集的剧情里头的一个角色身着划水运动员跳过了一条海里的鲨鱼。这个剧情设定饱受争议,并在日后被认为是该剧的转折点,标志着剧集质量的下降和观众群的流失。由此就产生了jump the shark这个短语。
【24】在《蓝精灵》系列电影中有一些台词和剧情涉及到与smurf这个词相关的梗,这与原著中蓝精灵们的独特说话方式有关。其中有一段剧情是男主一怒之下爆出了一连串“smurf”,结果蓝精灵勇勇批评他说:“你不应该说脏话,年轻人!”
【25】国内媒体报道的时候将其翻译为《超级蓝精灵:魔法重启》。
【26】《蓝精灵》的引进是在一家香港公司的引介下,才进入了广东电视台的视野。“蓝精灵”这个在中文圈有着较大影响力的译名可能最早是源自香港地区。在台湾地区,它叫《蓝色小精灵》。
【27】根据原著漫画的设定,蓝精灵的平均年龄为150岁左右,相当于一个15岁的人类少年;蓝爸爸的年龄是542岁,相当于一个人类中年男性的年龄。
【28】田奉丽提到的这段剧情是第一季的剧集“罗密欧与蓝妹妹”。
【29】实际上不只有中国大陆地区的《蓝精灵》有自己的主题曲。在香港地区,《蓝精灵》有一首专属的粤语主题曲;在台湾地区播出的《蓝色小精灵》也有自己的主题曲,只是笔者个人认为不如大陆版好听。
【30】美国原版的第一季的片头就是故事旁白加背景音乐,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版。此后在美国播出的版本就是一季一个片头了。
【31】IMPS全称International Merchandising, Promotion & Service,由贝约的女儿Véronique Culliford成立并运营,《蓝精灵》版权方之一(另一个版权方是Lafig Belgium,主要负责《蓝精灵》在北美地区的版权代理)。
【32】2016年2月2日,游戏的运营商变更为Flashman Games,后续开发工作由奥地利游戏开发商Bongfish接手。
Schtroumpf - Now I Know http://nowiknow.com/schtroumpf/
Matt Muttay - The World of Smurfs
Johan and Peewit (comics) - Smurfs Wiki http://smurfs.wikia.com/wiki/Johan_And_Peewit_(comics)
Smurf (Language) - Smurfs Wiki http://smurfs.wikia.com/wiki/Smurf_(language)
【比】贝约/著 黄丽云/译 - 《蓝精灵:蓝妹妹》 接力出版社
《蓝精灵》的颜色-《三联生活周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f2570102dt59.html
蓝妹妹究竟是怎样的女人-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8-12/3254536.shtml·
The Smurf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murfs
Timeline of Peyo and Peyo's Creations - Smurfs Wiki http://smurfs.wikia.com/wiki/Timeline_of_Peyo_And_Peyo's_Creations
10 Smurfiest Facts About The Smurfs - Neatorama http://www.neatorama.com/2008/01/17/10-smurfiest-facts-about-the-smurfs/
Smurfette Sexism -BlueBuddies.com http://bluebuddies.com/help/smurfette_sexism.htm
Freddy Monnickendam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dy_Monnickendam
Snorks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norks
The Smurfs (film)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murfs_(film)
The Smurfs 2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murfs_2
Smurfs: The Lost Village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murfs:_The_Lost_Village
蓝精灵 神州行 -《新京报》 http://www.bjnews.com.cn/ent/2011/08/12/143323.html
关于“蓝精灵” 你不可不知的20件事 - 时光网 http://news.mtime.com/2017/04/17/1568351.html
蓝精灵引进25周年:不为人知的七大蓝精灵之谜 - 时光网 http://news.mtime.com/2011/07/14/1464862.html
解读蓝精灵7大秘密 - 网易娱乐 http://ent.163.com/special/ljlgs/
二十年经典重现 “聪聪”诉说《蓝精灵》配音情怀 - 国际在线 http://news.cri.cn/gb/27564/2011/08/11/108s3334697.htm
专访老版《蓝精灵》配音 25年后穿越到现代 - 《羊城晚报》(时光网转载) http://news.mtime.com/2011/08/07/1466964-3.html
蓝精灵趣事一箩筐 纪念《蓝精灵》播出30周年 - 时光网 http://news.mtime.com/2011/07/28/1466106.html
创始人之女来中国——解读《蓝精灵》-贵州都市报 http://ent.gog.cn/system/2008/07/07/010302257.shtml
“蓝妹妹”告诉你蓝精灵的故事——库里佛夫人访谈实录-腾讯儿童 http://kid.qq.com/a/20080630/000030.htm
“蓝精灵”迎来50岁生日工作室延续香火-《外滩画报》 http://ent.sina.com.cn/v/2008-07-23/19232111884.shtml
“蓝精灵”简体版问世 http://www.ce.cn/cysc/cycy/cydt/200807/01/t20080701_16020766.shtml
大家都是蓝精灵——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weekend/2008-10/31/content_16693566.htm
所有图片除部分漫画片段为自行截图外均来自网络,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资料
评论区
共 4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