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能再生活在恐惧中。 没有东西能保护我们,我们必须保护我们自己。
纵然我们离围在火堆旁分享神怪故事的社会形态已经很久,坊间传说仍然是人类社会中交流的一环。分享恐怖故事已经仪式性的成为了青少年文化的一条必经之路,每个人多多少少听过本地发生过匪夷所思的事件;共享恐怖的经历是一种高度游戏性的行为,故事中的鬼怪异常无论如何的超出想象杀人如麻,听故事的人永远站在故事之外这个安全的位置。曾经作为教育行为的恐吓故事如今经过无数娱乐化的锤炼,将自身融入到各种媒体之中。但是故事本身没有失去他应有的魅力,就算是一再强调受体主观能动性的电子游戏的游玩过程中,叙述和文本仍被大肆运用,甚至是不少游戏的卖点。
从4chan的/x/板块开始,SCPwiki已经是一个拥有十年历史,拥有数千条SCP条目与相关创作的主题性大型原创故事社区。全球有数个不同语言的社区在同时翻译原网站条目的同时以母语进行创作,试图以自己的美学在SCP基金会这一总概念下创作出更吸引人的作品。如上所说,绝大部分的条目源自恐怖题材(这也是大多数条目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但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基金会在条目中扮演的理性象征。就算你是不生不灭的恶魔,就算你是光是了解你的意义就会导致被抹杀的概念,但我们是基金会,我们 控制,收容,保护。
我们是这自然法则即将破碎的世界的最后一层壁垒。 我们在此是为了,从夜里发出窸窸窣窣怪声的东西手中,从拥有超越凡人所能理解力量的人手中,保护着人类。 我们在此是为了,来使这世界更加安全。我们是奇迹的持有者,是美梦的守护者。我们便是为何这世界还能延续。
于1993年移动到Site-19,起源一直未知。它由混凝土和钢筋建造,并含有Krylon牌喷漆之痕迹。SCP-173是可动且带敌意的。项目在直接视线中不能移动。与SCP-173之间的视线绝不能在任何时候被中断,收容间内的人员必须在眨眼前相互给予指示。根据报告,项目以折断头骨与颈部相连之处或绞杀来攻击。在攻击事件中,人员需遵守第4级危险项目收容措施。
时自今日SCP-173仍是SCPwiki上最受欢迎且评分最高(SCPwiki的条目以评分制选拔-下叙)的条目,没有之一。比起其他讲诉各时空中基金会起源故事的条目来说,173可谓是真正意义上SCP基金会这个概念的缘起。
报告型的简洁文体让SCP-173和往日的恐怖坊间传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作者并没有对这尊能在你眨眼的瞬间扭断你脖子的杀人雕塑进行传统意义上富有恐怖色彩的描述。一切都像是实验室的调查报告一般冰冷和无情,而真正的恐怖来自于暗示性的留白引导读者自发的疑问。
“173是个编号吗?那么其他的编号也如这般恐怖吗?”
而作者选用的这幅照片成为了全文的点睛之笔,一张实拍的照片大大的增加了本条目的真实度,而这个呆在肮脏房间内诡异的有点可笑的雕像配合条目的描写让读者错乱了时空,数据、描述性问题、实拍照片支撑起了文章的真实度,就算你打心底里知道这是一篇虚构的文章,你也难免会发出这种诡异的雕塑到底是为何而生的疑问。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SCP条目被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以为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自SCP-173开始的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描写异常事件/事物也是绝大多数SCP撰写时的基准。
当然,调查异常事物的神秘组织这类传说的在创作并不是SCP基金会的独创。黑衣人的历史更可以追述到女巫捕猎时期。阴谋论故事的醍醐味在于无论结论多么脱离现实,它多少与你所知道的历史交融到了一起。基金会的故事多少借鉴了前辈们的设定:广泛使用的 记忆删除 来自于《Man in black》,以调查为主导的模式致敬了《X档案》,而各式隐藏在大众区域或是在偏远地区的工作站点分明就是各式51区阴谋论最好的再演绎。
有趣的是,扭脖子的杀人雕像这个概念也是科幻长剧《神秘博士》中关键反派哭泣天使的固有形象,但是SCP-173发布的却是在《眨眼》(神秘博士S3E10)首播前发布的,只能说对人类恐惧对象的把握多多少少有些类似吧。
“一般而言,一篇成功的SCP通常具有下列几个要素:
无论是口述时代的口耳相传,还是民间故事采风,亦或是近代以来于同一主题下的商业写作,集体创作一直穿插在不断的改进与归纳之中。集体创作的故事不一定具有相当的文学高度,但一定是能符合其受众需求的。
经过各种机缘巧合,在线维基化的SCPwik在几年时间内迅速的成为了有数千人活跃的大型创作社区。数千条SCP条目以及以基金会宇宙为主题所创作的作品(被称为基金会外围故事)被创作了出来,随着各种人事变动以及用户的增加,SCP条目的创作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管理制度与写作要求有着自己鲜明的色彩,无论怎么说,一篇SCP条目能够留存在网站上首要的充分条件就是要得到网站上用户的喜爱。但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区,任何创作者的作品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以下诸多问题:
如果需要删除上述的条目,应该以一个什么方式去进行?
SCPwiki引入了评分机制来作为对于SCP条目评判的标准,而受到一定程度的负评价(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标准)的条目将被管理员撤下,将原序号保留给新的条目。被撤下的条目该被如何处置是一段时间里被讨论的最多的议题。在早期创作的某一阶段,不受欢迎的文章的消除进入了基金会故事线的一部分,作者化身的诸位博士行驶大能处决了若干条旧SCP。但是这也引发了一次对基金会创作核心的讨论,作者的大能化身使用各类异能和SCP物品来处决其他SCP(当然是不受欢迎的那些)的故事很爽也很受欢迎,但是SCP的创作主题还应是那些SCP们,外围故事只是丰富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同时这时期的创作也趋于儿戏和欢乐(例如著名的贬为D级人员、受罚性执行K级任务、繁多的SCP交叉实验报告等),作为当时创作核心的网站管理人员与社区讨论后认为这种风格不适合SCP基金会创作的继续发展,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甚至都不在鼓励在条目的创作内加入SCP交叉实验的部分。
如上所述,SCP条目的评判更类似于科学论文评判的同行审查(peer-review)制度,刻薄的评论用户和专家随时可以检查条目的写作水平,原作者也会在评论区做出一些故事外的补充性说明,甚至可以就文中的科学事实与认证过的行业专家讨论其严谨性。
下图为基金会wiki上的专家列表,你可以随时就自己在条目上创作的疑问联系他们,因图片过长压缩
在SCPwiki社区真正壮大起来之后,创作主体也由原本的明星作者圈转向了广义的互联网集体创作(他们甚至放逐了备受争议的明星作者),社区化的创作又一次反哺了社群本身,SCPwiki成了真正爱好SCP世界观的创意总部。不断举行的征文大赛让优秀的作者们有了同台竞技的机会,而平庸的作品则会迅速的被撤下,预留空位给更好的作品。社群本身成为了一个以创意饲养自己的有机体,任何留在SCPwiki上的条目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拓展阅读: SCP-1000 是第一届征文大赛”神话生物“的获奖者 奖品为该条目被列为编号第1000 SCP条目是一种形式上极为特殊的中短篇科幻小说,在非特殊情况下都以项目图片-项目编号-项目等级-特殊收容措施-描述为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符合世界观的设定,SCPwiki通常也被认为SCP宇宙中基金会会使用到的电子文档,特殊的各式激发了无数超越传统写作的创意。
这是大部分基金会条目创作的基础,作者创作的是一篇冰冷的机密文件,一篇收容物的描述性文档,一篇交给上级审议的学术性报告。但是对条目的读者而言,简单的描写一个超常物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渴求的是” 一些超越平凡、而又极近迷人的东西;创造一些让人难以置信,却又能给人小小的怀疑的东西。创造能让这个神秘组织更加神秘、而不是让其隐密方式与目标暴露的东西。 “所描绘之物越是超常,就越应该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心的编织在一起。优秀的作者会把故事留在条目的各式附加文档上让条目的血肉更丰满,而天才的作者在基础的描述性文字部分稍加细节就能让读者体验到超出文本的体验。
在线维基wikidot所能提供的功能和对超文本写作的不断探索意味着阅读SCP条目最佳的地方应当是SCPwiki。在优秀的创意中,超文本不单只是功能化的作为原文本的补充,超文本本身就可以作为一段体验式的叙述主题。
实例: SCP-2557 为了避免破坏第一次阅读的体验,阅读下文时请先独立完成本条目的阅读 SCP-2557的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对于SCP条目的一次反向创作,往常应该是描述收容物的条目反客为主,把收容文档变成了自己的一条广告。一个比一个诡异的客户回访一下子把条目的内容拉入超常级别,而最后表格的下拉菜单的选项中达到了诡异和讽刺的最高峰。
无论是简单的脚注,还是多次迭代式的文档,亦或是各种预设订自动完成的把戏,超文本写作让读者这一被动接受消息的客体在文本阅读时需要主动操作才能获取完整的信息。以一种半遮掩的方式打开了第四面墙的窗户,横向的拉伸了读者的代入感。
SCP条目最臭名昭著,同时也最受欢迎的写作手法,源于机密处理的破坏性文档处理在SCP条目里成为了绝佳而又特殊的留白方式。
无关细节信息的涂黑,充满诱导性的[数据删除],仿造不同保密等级可获得信息的差别一方面极度契合基金会作为保密组织的身份,另一方面在天才的作者手中,被故意删节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含蓄的叙述方式。
实例: SCP-579 大幅度的使用了[数据删除],无论是对SCP宇宙内外来说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作为一份实用报告,条目中特殊收容措施应当毫无保留的展示给故事中的实际操作员而不被掩盖的。但是有限程度的省略让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后重新回到特殊收容措施时仍会吓出一身冷汗。
让我们回到SCP-173,这篇由273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短文引发了一整一个充满了惊奇与超常的宇宙,越是精彩的留白就会引发更为精彩的想象。
不少优秀的SCP条目充满了长篇大论的科学认证与紧张刺激的附录报告,但是有时候一张图,一小段简介就能让读者自己完成剩下的事。
实例: SCP-2521 是短文大赛”低于273“的获奖作品,论如何在一字不写的情况下同样能带来基金会特有的冷酷和毛骨悚然。
评论区
共 4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