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知道,奇拉特是一个处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奇异小国。它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关注——一方面就连美国这样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无法承认这个国家的国籍(这间接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公民离开这个国家之后连基本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前提是他们能离开这个国家而不是裹进内乱的绞肉机当中),另一方面国际上的NGO在派出了数量寥寥的救援力量后便对这个国家放弃了关注(据悉最后一支人道主义援助小组的骨干在这个国家失踪数年)。
或许对国际局势关注的读者可能了解过这个国家同新加坡建立医学人才培养项目的新闻,不过这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尽管如此,四年前这个国家内乱的告一段落还是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也把这个国家的前任君主——蒲甘明推到了我们的面前。
对于Pagan Min这个名字的翻译,蒲甘明是一个权衡多方文档之后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这与他所处的文化圈不无关系:“蒲甘”来自于缅甸的蒲甘王朝,这个时期王国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内斗。这似乎也预言了他以后可能介入的腥风血雨的冲突之中。
1966年,一位来自泰国的女子被数辆14K的黑色轿车护送至九龙的伊利沙伯医院(尽管坊间传闻是黑市医生,但讽刺的是他的出生证明是在这家著名的公立医院找到的),诞下了这个日后掀起风浪的一方霸主。
可能是出于安全和低调的原因,蒲甘明的父亲在大力疏通香港方面的关系之后(此时他与14K交恶,转而投向吴锡豪寻求庇护),让他在香港经历了自己相对而言平静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其中并不包括1973年至1977年,当时香港警察和国际刑警合作打击香港的四大家族,这个时期后,回港的蒲甘明代表家族收留了刘佑珍)。
香港当时处于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对蒲甘明的审美和世界观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且当时大陆方面的局势发展也对他以后的发展思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喜欢色彩亮丽的布料和奢华繁复,层次感强的材质。青少年时期他甚至有几十套不同色调的西装。他也喜欢科技感强的现代产品,大哥大当时引入香港的时候他便是拥有者当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1983年,蒲甘明的父亲去世,蒲甘明子继父业,加入了金三角的权力斗争之中:缅甸的贩毒活动在那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之后缅甸迅速转入了苏茂将军掌权的军政府时期。由于蒲甘明的迅速转进和对时局方向的正确把控。他的势力迅速在掸邦蔓延,同时期由于海洛因提纯工艺的突破性发展。他的个人财富迅速膨胀,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蒲甘明的钱需要用体积单位和重量单位计算,运输需要伐木的重型卡车,并且他的钱经常由于花不出去而被老鼠啃咬损坏。
这个时期蒲甘明致力于提升自己手下军队的武装水平:一方面他吸纳了被像坤沙这样的大毒枭瓜分的差不多的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前国军残部,另一方面他的地盘特意安插在了缅甸军方和坤沙以及其他毒枭交接的三不管地带,使得他可以在冲突之中左右逢源。考虑到他对新鲜产品的需求,他的军队几乎成班制的配备了火焰喷射器,他的军队也被称为“火焰军”。并且他的军队跟其他毒枭的军队相比,“时不时的就会有一些新鲜玩意。”(引述自CIA的部分解密文档,并且对应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位戴着墨镜的白人男性,该男子身份不可考)
实际上坤沙,其他毒枭和缅甸军方对这么个两头搞事的山大王心里不是没有数,但是由于他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大家都不好一起下手。但是随着坤沙公开宣布“掸邦民族革命”和缅甸军方的强力回应。这个地区的各方势力都达成了根除蒲甘明的默契。不管是当时的缅甸军方还是MTA(掸邦解放军)都有针对蒲甘明的斩首计划。色诱暗杀,狙击手,甚至动用空中力量和凝固汽油弹直接烧干净的想法都曾放入了行动方案。
蒲甘明的政治眼光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他在狮子的旁边当了狡黠的鬣狗”(兰德公司的缅甸研究报告)。但是现在他连猎物的残骸都吃不到,甚至沦为了猎物本身。他开始把自己那些花不完的钱和浮夸的奢侈品,豪华跑车迅速转成了硬通货。并且把自己的海洛因产品成批的埋掉,烧光(因此他曾经掌管的地区很多农田几乎无法再耕)。他加紧了对精英士兵的培训,强调他们快速动员支援的能力(“这几乎是这个部队的致命特点,为了击杀一个士兵他们可以动用迫击炮火”——引用自《金三角知名武装势力纪实》)。1984年,蒲甘明掌管的地区突然真空,近万人的军队,成亿的资产和蒲甘明本人,全部消失了。
蒲甘明并不打算收手,他手头的资源实在是太多了。经历过绝对权力的洗礼,他认为“思想和主义都不是完全正确的,权力是完全正确的。”(《蒲甘明语录》)他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绝对权力的保护伞,那就是奇拉特。
奇拉特身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是一个被大国遗忘的角落,但是在这个国度当中,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争执最终引发了不可妥协的武装冲突,1985年,奇拉特人民战线(毛主义中心)宣布发动“人民武装斗争”。国家分裂为反皇党和保皇党两派,此时的蒲甘明介入冲突之中充当第三方的雇佣军。在“欣赏完一帮猴子导演的大戏”(《蒲甘明语录》,此处应该是指政治力量的斡旋)后,他亲自出马领导保皇党,在几个月之内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击败了反皇党。似乎奇拉特迅速归回了维护皇权的政体。
但是很快(尽管放出消息为1986年,但根据现场照片推测实际发生时间应为1985年年末)奇拉特便发生了王储枪击事件:王储因选妃问题,持枪在晚宴时连续枪击国王、王后、小王子、公主等数名王室成员。王储本人自杀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蒲甘明此时突然反叛,肃清了绝大多数保皇力量(仅有少数的游击武装幸存)。然后自行宣告自己为奇拉特国王。他的雇佣军此时拥有强劲的武器装备:从要塞的PKM到精英士兵手上的PP19和R93,“基本都能闻到制造厂商厂房的味道。”(消息人士)。加上他对精英情报人员(尤其是逼供专家)的雇佣和他的心腹刘佑珍的经营领导,奇拉特的掌管权似乎对他而言也是理所应当。
实际上蒲甘明执政前期的国家政策相对而言比较开明,尽管蒲甘明掀起了奇拉特传统势力所不齿的灭佛运动,并且强调了对妇女的平权,(“六岁就要缔结终生无法反悔的婚约对于这个国家是奇耻大辱”)但是他也把相当一部分的人才送到国外进行培养(前文中的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他在这个国家大力推行英语教学,“似乎一夜之间这个国家就能买到炸鱼薯条了”(英国独立电视台)。
但是这个执政时期只持续了30个月,由于对保皇党的清洗重点针对的是较大的政治势力,游击武装开始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统一,他们开始自称为“黄金之路”。
黄金之路的领导者叫做莫汉盖尔。他作为前王宫护卫,亲自见证了所谓王储枪击事件不过是一场炸药炸开大门之后的屠杀,他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艺术品被卡车运给那些国外买家,换来的是一堆屠杀反抗者的军火。尽管他和怀孕的妻子(消息人士称其为伊史瓦莉)产生过严重的冲突,但是最后二人在武装斗争蒲甘明上达成了一致,她被派至蒲甘明的身边作为卧底。
但是事有突然,伊史瓦莉在两年的卧底生涯中最终和蒲甘明相爱了(“那个时候虽然他是个屠夫,不过比起后来他上午想到一件衣服下午全盘推翻相比,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穆姆旗峰,2016,巴黎)。斗争路线逐步偏激化的莫汉盖尔在1990年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击,并且把打倒蒲甘明扩大到了打倒蒲甘家族。战斗过程中莫汉盖尔以自己了解王宫构造为由过度冒进,最后在王宫激战中身亡(消息人士称莫汉盖尔的身亡是由于他杀死了伊史瓦莉和蒲甘明的女儿拉克什玛,最后被伊史瓦莉杀死)。但是蒲甘明也只能算是惨胜,他的女儿拉克什玛身亡。伊史瓦莉带着她和莫汉盖尔的儿子远走美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蒲甘明的缺乏家庭父母和长辈关爱的人生,让他对绝对权力有一种极致的追求,但是绝对权力却给他盖了一座叫做奇拉特的牢笼。”
——布鲁金斯学会亚洲研究中心
实际上蒲甘明的篡权动机一直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尽管他在金三角树敌无数,但是奇拉特除了天高皇帝远以外与他个人并没有过于深刻的关系。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因为奇拉特从独裁的前期走向了独裁的高潮期:大面积的捣毁佛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都会对此提出强烈警告)以及破坏钟塔。与此同时发布《蒲甘明语录》,通过印刷宣传海报和掌控全国的电视台和电台进行思想的集中宣传,海外培养人才紧急叫停(《新加坡的奇拉特人都消失了!》——1991年,《星洲日报》)。将国家的经济中心彻底倒向了海洛因生产(国际刑警组织表示奇拉特的毒品已经可以跟金新月区的毒品质量抗衡)。
这种独裁的极端化倾向动机,根据中国大陆的一位国际问题专家分析,观点如下:
“这个蒲甘明啊,他是一个很奇怪的统治者。别的国家统治,至少是追求国家的正当地位。他不是,他是通过国家政权来证明,我有权力。你看看中国和印度,对于奇拉特而言就像单位里面的领导,领导说话他得行动回应啊,但是蒲甘明捂起耳朵,‘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他已经放弃了这个国家的话语权了,所以美国他想承认奇拉特这个国家的存在但是奇拉特不让啊。但是吧,这个极端,他不是那种搅乱局势的极端,他是靠国内极端证明和稳固个人存在的。目前而言这种极端还是无害于周边国家,我们在南亚的战略角度上如果能争取的话,还是要争取的。”
这种“可以争取”的态势一直持续到2014年的奇拉特内乱爆发,由阿杰盖尔领导的黄金之路彻底推翻了蒲甘明的政权,但是与其他独裁者的态度不同,他对这场叛乱几乎是听之任之。这其中的原因,就不为人知了。
2015年的《国王的心理医生——对独裁者的心理分析》中对蒲甘明的章节分析如下:
“蒲甘明或许不是影响力最大的独裁者,但是绝对是最有特色的。他本人具有着严重的偏执和焦虑症。所以不管是从着装等生活细节,还是国家发展思路的大战略。都会因为他的性格缺陷使得他本来精明的决定被残忍的执行,对于奇拉特这个以残忍为美的地方来说他是最应该来的人。
而他的感情问题也是这些心理问题爆发的导火索,他尝试在他的社交关系中建立有效的情感关系,但他的特殊地位让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均被外来暴力所阻止。他的乖张是对这种失败的掩盖和保护措施,这也与他一直自信的说话口吻相贴切——和一般的独裁者用倾轧式的自信否认自己的无能不同,他的自信是对他社交失败的一个反击。他的能力并没有问题,甚至某种程度而言是出众的。
这并不是说他是明君——他绝对是个暴君——对2014年黄金之路叛乱的反应,实际是他正常做人的,最后一个机会。
不过既然作者无法得知蒲甘明的死活,这个案例只能无限期休止,而不是像其他案例一样可以结案了。不过他的人生确实是八个字:
PS:尽管《孤岛惊魂4》的反派思路勾画清晰,但是蒲甘明的背景有个强烈的BUG,因为如果他在1966年出生,在毒枭斗得最厉害的80到90年代青少年时期的他,就算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他的立足和壮大也需要时间(本文提到的是最理想的情况,而且我没有特意强调走弱的罗星汉和同时期的彭家声),然后根据育碧和VICE合作的纪录片他们参考了尼泊尔的历史,那么问题来了,游戏中确定的奇拉特王权变动时间和蒲甘明能够在金三角发展壮大的时间就撞车了。只能说育碧的功夫还是没下到家。
PSS:Pagan Min这个名字我觉得至少还算有点典故,但是Yuma Lau这个名字我是费劲千辛万苦才翻译成的刘佑珍(符合中国人名习惯,而且设定她倾向于中国人)。再加上“三合会阴阳分会”“中国反毒局”。我觉得育碧你们下回再写和中国背景相关剧本不请中方顾问,我害怕这帮编剧不定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PSSS:我绝对是吃饱了撑的才给自己加这么多戏,然而育碧玩的比我还精呢,他们是电饭锅,我就烩两勺。
评论区
共 7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