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声优的人们常常听到“XX声优”参演某部外国电影的”吹替版“的消息,”吹替“源自日语里的”吹替え“,早期是指替身演员的意思,后来延伸出”配音“的意思。所谓”吹替版“就是指外国电影的日语配音版,今天就来讲一下”吹替版“的来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电视观众对外国电视节目需求的增加,北京、辽宁、广东各地国营话剧院团与电视台开展合作,开展外国电视节目的译制业务。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行当——自由身配音员(俗称“棚虫”),也逐渐应运而生,并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配音演员队伍的主力。
这里要说一下,正规的译制片是不会出现背景声音消失的现象,因为根据国际市场惯例,一个电影的制片方在把某部电影发行到另一个国家时,只要该国有配音的需求,制片方就必须提供完整的记录有所有背景音乐和音效的国际声道素材带。外国引进方只需要将对白和背景音混合起来。出现背景声音消失的情况无非以下两种:一种叫内参片,不做商业发行只做内部参考用的资料性质影片;另一种是盗版片,盗版商无法从制片方那里拿到国际声道素材,只能遮盖掉原有的背景声音,否则原声会和配音同时出现在音轨里。
三、朝日和富士在配音版领域的竞争,以及一人一角配音制度的出现
1965年,日本朝日电视台在周末晚间黄金时段开播了《周日国际影院》栏目(起初叫《周六国际影院》),全长两个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播映时间)。宗旨是将人们因为买票不便而错过的好莱坞电影送进千家万户。该节目执行固定配音演员制度,即为每部进口电影的主角指定一位配音演员,只要反响良好,日后该配音演员将固定担当该影星的配音,从而形成该节目的特色,配音演员在因此扬名的同时,也受到收视的压力。日后这一制度被日本其他各电视台乃至电影发行公司酌情沿用,九十年代后逐渐解体。
日本执行一人一角制度的配音演员一览:
成龙:石丸博也
阿兰德龙:野泽那智(1960年代中期起,朝日电视台指定)
施瓦辛格:玄田哲章(朝日电视台指定,2000年后成为施瓦辛格本人指定的日语版配音演员)屋良有作(富士电视台指定,因玄田哲章被施瓦辛格选中,近年逐渐边缘化)
查尔顿赫斯顿:纳谷六朗(查尔顿赫斯顿本人指定)
哈里森福特/周润发:矶部勉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电视台的竞争节目《黄金时间国际影院》因为同在周末播出,与朝日电视台的《周日国际影院》成了死对头。凡是朝日电视台播过的电影,富士电视台在播映时一定会换一套全新的配音阵容,力争所有配音演员没有一个与朝日台版本重复,在配音水准上,富士台要求至少与朝日电视台打平,反正不能输给对手。朝日电视台也是以牙还牙,你富士台播过的电影,我朝日台播出时尽量换一套新阵容,配音水准和翻译水准争取压过你。到了八十-九十年代,这股竞争风潮蔓延到美国六大电影分公司日本分公司的音像制品部门和日本各民营电视台之间。当年朝日电视台首播《虎胆龙威》,有人说,福斯日本分公司的录像带版本的配音就很不错,咱们版权都到手了,何不拿人家的配音来播?朝日台的主管张口就是”既然沿用录像带版本的配音,那么观众一转身到外面租盘带子就得了,还用看咱们的节目吗?优质配音是我台译制片的特色,咱们花钱做个更好的版本就成了。“后来,富士电视台为了跟朝日电视台和福斯录像带对抗,自己又花了数百万日元重录了一版。又如《生死时速》,日本一共配了四个版本,富士台一个、朝日台一个、日本民航飞机内放映版一个、福斯日本官方音像制品版一个。
在经费方面,日本一家接译制片制作的外包公司介绍过他们手头的案例,客户要求他们给一部港产三流喜剧片做公映字幕,同时做好DVD发行时要用的配音,客户最终结账时付了240万日元。如果单独做公映字幕,日本市场价是一部两小时的片子的成本在20-30万日元之间,换而言之那两百多万日元都花在DVD版的译制配音上了。据介绍,电视台在电视播映版译制片上花费的钱数能达到音像制品版配音的两到四倍。上述那家外包公司接了电视台的一个译制外国纪录片的活,一个50分钟的片子,只用一个旁白,电视台出钱170万日元。
在译制机构方面,日本央视NHK自己出钱养翻译人员,它往外找的往往是配音演员。有时是引进方做好配音版给NHK来播,但更多的是NHK自己干。民营电视台则是委托专业的译制片制作公司如东北新社、glovision、ac create来做。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翻译和译制导演。(东北新社最为典型,除了不养配音演员,别的都养着)但是有时民营电视台会先找人把台本翻好,再由电视台工作人员审查修正一遍,最后将审查过的台本交给外包公司。这是因为:
1.民营无线电视台依靠广告费来经营。有时不得不删掉正片某些段落来腾出进广告的时段(这种做法限于爆米花影片,电视台对经典获奖影片是一刀不剪),这时需要修改台词,通过台词把删掉的内容补充上,最典型的是《机械战警》和《007之诺博士》;
2.电视比电影受众面大,台本译文必须做到生动流畅、要生活化、口语化,让大家一听就懂,还不能使用带有地域歧视、民族歧视、出身歧视、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不良用语。
日本国内主要负责制作日语译制影片的制作机构如下:
东北新社:有专职翻译和专职译制导演(日语叫音响监督),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拥有THX pm3认证的电影录音室。代表作《超凡蜘蛛侠2》
AC CREATE株式会社:有THX pm3认证的电影录音室,近期代表作《环太平洋》
Glovision Inc:角川旗下的公司,同样有THX pm3认证的电影录音室,近期代表作《社交网络》
东映技术中心:东映电影公司自己的技术保障中心,日本最好的电影音效制作基地,近期代表作《辛亥革命》,翻译多来自外聘人员
Telesis UI:主要翻译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黄真伊》《苍穹之昴》等等。
studio echo:拥有四个大型录音棚,有专属翻译人员,代表作《冰雪奇缘》。
HALF H-P STUDIO:设有做吹替业务的部门,代表作《地心引力》《霍比特人》,有专职配音导演。
JVC-建伍-videotech:JVC建伍的子公司,实绩不详
broadmedia studio:这是家发行公司 兼做译制片业务
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后,随着收费电影台的出现和LD、DVD的先后普及,日本一度出现了原声片在小银幕上压过译制片的假象。收费台和音像制品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无删节的原版片,大家看着挺新鲜。但是由于LD、DVD普遍支持双语功能,降低了发行公司在发行配音版音像制品时的成本负担。(录像带时代,发行商得分别制作字幕版和配音版两版录像带,包装盒文字都不一样,印刷、物流成本都比只做字幕版录像带高)
1991年,当录像带还是主流的时候,华纳在日本一年发售630个片子,只有30个有配音版录像带。2000年后,特别是2004年后,美商六大在日本发行的影碟,已经一多半都带了配音。同时,随着多厅影院的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以及看着无线民营台译制片长大的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原声字幕片在大银幕的份额反而被挤掉一半。今年公映的《妖猫传》甚至完全没有原声版上映。
六:译制片相关术语中日对照,其中中方名词以国内电影译制厂和制片厂的习惯叫法为主
プロデューサー = 制片主任
调整 = 混合录音或录音合成
录音 = 直接写“录音”或写成“对白录音”,因为这个工种就是指收录对白
音响监督 = 译制导演
评论区
共 3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