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SJ比赛第二期开始后,不仅出现了新的队友,新的人头,也出现了一堆新枪,本着口径就是真理的理念,本期介绍下目前动画中出现的除喷子外,最具真理的三款武器,MGL-140,PTRD-41和M107A1。
作为目前为止GGO中出现的最大口径武器,不可手中的MGL-140就是全动画中的最高真理,有人不服?那就再来一把!
MGL是原南非阿姆斯科公司Armscor,现南非米尔科姆公司Milkor(Pty),在1981年研发的40mm连发榴弹发射器,MGL全称Multiple Grenade Launcher(多发榴弹发射器),经过测试后被南非国防军命名为Y2。
MGL自1983年投产后,逐渐被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军队和执法部门采用,总产量超过5万台,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单兵携带的40mm连发榴弹发射器。
MGL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庞大的类似于左轮手枪的6发旋转弹仓,但是结构原理与传统左轮手枪并不一样,MGL是通过弹仓中的卷簧驱动弹仓旋转,也就有弹仓中有一根发条,而不是左轮手枪中的击发机构联动装置。
MGL在击发时,火药燃气在导气管内推动活塞向上,活塞驱动棘轮卡锁解除对弹膛的限制,弹膛在发条的驱动下旋转,直到下一个弹膛对准发射管,棘轮卡锁落回重新锁定。
MGL可以在3秒内打完所有的6发榴弹,装弹时,关闭握把上方的手动保险,拉动枪管下方的拉勾抽出转轮轴,向右旋转托架以露出弹仓,取出弹壳后,将弹仓逆时针上紧发条后装弹,左旋托架关闭弹仓,复位转轮轴,打开保险进行射击。
MGL并没有机械瞄具,采用的是OEG准直式光电瞄准镜,瞄具上有射程刻度,在375米内可调。在GGO游戏中由于有着弹预测圆,所以拆掉了瞄具。
MGL采用一个向上折叠的枪托,一个可以前后滑动的前握把,为了减重,MGL除了重要受力部件(比如枪管)为钢制外,其余金属部件多使用铝合金。
MGL投入生产后十年间进行了几次调整,根据用户反馈对部分组件重新设计,提高人机功效、可靠性以及简化维护,然后定型为MGL Mk 1。目前市面上流通的MGL基本都是Mk1及其变种。
到2004年,米尔科姆公司又推出两种Mk 1的改型,Mk-1S和Mk-1L。其中Mk-1S使用不锈钢部件替代铝合金部件,增加皮卡汀尼导轨,使用美国Vltor的MOD伸缩枪托替代原来的折叠枪托。
Mk-1L则将转轮长度由原来的105mm增加到140mm,使其可以发射催泪弹、橡胶弹等非致命弹药,以及MEI公司生产的温压弹等新型军用弹药。此外Mk-1L和Mk-1S一样换装了Vltor公司的MOD枪托,增加皮卡汀尼导轨。
如今多个国家获得了MGL的生产授权,在美国由米尔科姆美国(Milkor USA)生产,其中Mk-1S被重新命名为MGL-105,Mk-1L被命名为MGL-140。200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购买了200支MGL-140,并命名为M32榴弹发射器(M32 MGL或M32 MSGL),M32使用M2A1反射瞄准镜替代原有的OEG。
2014年,米尔科姆美国又推出了短管的M32A1(由原来的12英寸缩短为8英寸),但因为应USSOCOM(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需求,将弹仓、枪托等其他部件得到加强,因此M32A1的重量与M32相同。USSOCOM将其命名为Mk 14 Multi-Shot Grenade Launcher Mod 0
MGL-140
口径:40×46mm、40×51mm榴弹
枪口初速:76m/s
有效射程:375m
射速:3发/s(急速射击);18~21发/min(持续射击)
供弹方式:左轮手枪式弹仓
容弹量:6发
全枪长:812mm(枪托展开);711mm(枪托缩短)
枪管长:300mm
空枪质量:5.3kg
M107A1这把枪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但另一个名字则广为流传,那就是网上称为炮狙的巴雷特M82A1。没错,M107A1就是巴雷特M82A1的改进型。
朗尼·巴雷特原本是一名摄影师兼枪械爱好者,然后某一天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决定研发一种使用.50 BMG弹药(12.7×99mm)的半自动步枪(耶稣给予军事建议?),然后这位不懂枪械设计的摄影师就带领了一票人设计出了巴雷特M82这款著名半自动反器材步枪并投入民用市场,在然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空军、陆军前后看上并采购……ZZZZZ
哎呀呀,巴雷特M82算是非常非常出名的一款枪了,网上对它的介绍不比AK和M16少多少,这些都知道的内容估计大家看的也无聊,我也就不多占用大家时间。(绝对不是我懒得复制+粘帖)
这里说点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的事,比如M82并不是M16、M24这样的美军标准命名,只是巴雷特公司的产品名。美军在1990年购买了一批M82A1,并称之为SASR(Special Applications Scoped Rifle,即特种应用步枪),主要是用作反器材和处理爆炸物。
用了一段时间美国陆军觉得好用,就在90年代提出XM107计划,就是装备一款远程反器材武器,补充M24,提升狙击小组的作战能力。
原本呢,XM107准备在一款新的栓动步枪和巴雷特M95之间选一个,但美国陆军谁都没要,最终在2002选择了使用十来年的巴雷特M82A1。于是我们的M82A1同学终于从临时工变成了实习生(大雾)。
到2005年美国陆军正式批准XM107作为正式的远程狙击步枪,并命名为M107,至此M82A1正式转正。这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职场励志大戏啊。
M82A1与后来改进型的区别就在于它在机匣上面焊接有一个机械瞄具和光学瞄准镜基座以及提把,而后来的改进型为皮卡汀尼导轨。
早期M82A1的枪口制退器为圆柱形,后来改为如今的V形,这减少了69%的后坐力,但带来的后果就是每次发射都会卷起大量的尘土。
说到后坐力,虽然M82A1/M107威力巨大,但是通过高效的制退器,枪身的设计,枪托上的底板橡胶垫等原因,使用者感知到后坐力明显比7.62mm口径的步枪小。
说回M82系列,巴雷特公司通过重新设计机匣结构和采用新材料进行轻量化改进,变成了M82A1M(USMC M82A3),这也就是后来转正的M107。从外表来看,M107将M82A1的瞄准镜座改成了皮卡汀尼导轨;此外M107还在枪托底部增加了一个后单脚架和后握把。
2010年巴雷特公司宣布M107停产,在2011年宣布M107A1投产,主要改进依然是减重,据说减了4磅(约1.8公斤),主要得益于包括制退器在内的一些部件选择轻型材料比如钛合金。另外枪口制退器改为圆柱形,除了能减重,还可以快速更换消声器。
巴雷特公司还推出一款无托结构的M82A2,可以抗在肩上射击,后来这款枪停止研发。
是巴雷特公司基于M82设计的另一款,更轻、更紧凑无托反器材步枪,算是M82A2的继承者。
巴雷特一直想做一款自动榴弹发射器(大口径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OCSW(理想班组武器)计划,通过发射25mm榴弹来补充12.7mm重机枪和40mm榴弹发射器之间的火力空白。巴雷特觉得这是个好方向,便与90年代中期在M82A1的基础上改出了发射25×59mm榴弹的Barrett Payload。
90年代末,美国三军轻武器总规划提出OSW计划(理想狙击手武器),要求一种武器能应对不同类型的目标,25mm的Barrett就成了最好的选择,2003年美军正式提出XM109计划,巴雷特是承包商。
但是虽然巴雷特公司做了一系列的改进,但是XM109的后坐力依然大到令人难以接受,达到60英尺-磅,而M107是36英尺-磅。2004年巴雷特公司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后坐力,不过目前该枪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
(英尺-磅,foot-pound,指施加1磅力的作用力移动1英尺所需的能量,约等于1.3558焦耳,常被美国人用在枪支能量上,注意与另一种美国人常用的扭矩单位英尺磅分开。话说美国人你老老实实用焦耳不行吗!实在不行用牛米也行啊!!)
国内外一直有谣言说禁止使用12.7mm口径的反器材步枪或重机枪射击人体目标,实际上不存在任何文字性的条约禁止用12.7打人,任何军队也没有这样的口头禁令,12.7mm口径武器,甚至口径更大的14.5mm高射机枪、20mm以上口径的高射机炮平射打人一直以来是各国军队中很常见的事。
美国军方主办的《海军陆战队公报(Marine Corps Gazette)》的撰稿人Maj. Hays Parks认为,这可能源自历史上美国军方不鼓励使用M40无后坐力炮上的12.7mm测距步枪射击敌方人员。但这是为了避免脆弱的M40炮组成员因为射击暴露自己的位置,除非火炮准备射击时,才建议使用测距步枪。
再加之美国法律规定民用非运动步枪最大口径不能超过12.7mm,但是.50BMG子弹的最大直径为13mm,因此欧美对于.50BMG子弹一直在扯皮,2004年加利福尼亚州以构成恐怖威胁,并威胁加州所有居民的人身健康安全为由,禁止销售所有使用.50BMG口径的枪支。对此巴雷特公司决定用.416口径(10.6×83mm)的子弹来规避这些法律纠纷。
可能是因为这些法律纠纷,再加上海外对于禁枪的愿望,才慢慢发酵出因为太残忍所以禁止使用12.7mm口径武器射击人体这一谣言。
GGO里的武器是越来越暴力,刚看到榴弹发射器,这回萝莉小队连反坦克枪PTRD-41都搬出来了,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出现火箭筒之类的大杀器。
书归正传,PTRD-41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发并使用的一款反坦克步枪,在二战前,苏联就在研发各种不同的反坦克武器,在反坦克枪上苏联人认为12.7mm机枪弹威力不足,于是选择了14.5×114mm机枪弹,然后捷格佳廖夫和西蒙诺夫被要求设计发射这种弹药的步枪。但是苏联最高统帅部认为反坦克枪没什么卵用,所以项目进展缓慢,直到1941年苏联被入侵,兵员和装备遭受重大损失的苏军需要大量反坦克武器消灭德军坦克,因此便将PTRD-41和PTRS-41两款反坦克步枪匆匆定型并投入战场。
其实这也不能怪苏联最高统帅部,PTRD-41 在100米距离的垂直穿深为35~40毫米。这已经无法击穿苏联在三十年代开始研发并在1940年就已经装备部队的T-34(正面45毫米/60度)和KV-1坦克(正面75mm)。
除了苏联自己坦克防护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德国仅用于宣传的nbfz重型坦克的误导,苏联也认为德国正在研发重型坦克,因此苏联人便以自己KV-1坦克40-75mm装甲为目标来选择反坦克武器,穿深渣渣的反坦克枪自然不被认可。但是战争开始后,苏军被德国闪电战打懵的同时,也没想到自己面对的居然只是一帮正面装甲不到40mm的2、3号和4号早期型,以及35t和38t坦克。
回到PTRD-41,PTRD-41在设计上借鉴了在1939年波兰战役中缴获的波兰35式反坦克枪以及德国PzB 39反坦克枪的特点。是一款手动操作的回转枪击式单发步枪,机头有两个凸锁突耳,采用枪管长距离后座方式以缓冲后坐力。
PTRD-41保险在枪机后方,拉动枪机后方的拉勾并向上旋转90度就可锁定保险。
相比半自动的PTRS-41,虽然手动单发的PTRD-41稍逊于前者,但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生产,并且更轻,所以PTRD-41的产量远远高于PTRS。
PTRD-41在击发后,枪管会进行长距离后坐(约65mm),并压缩枪托内的缓冲弹簧,后坐过程中,拉机柄会撞到枪托右侧的金属板,金属板迫使拉机柄向上运动,从而使枪机旋转并开锁,枪管后坐到位而停止运动时,已经开锁的枪机继续向后运行,从而抽出弹壳,弹壳从机匣下方的抛壳口抛出。然后射手再从机匣上方的装填口将子弹塞入弹膛内,手动操作枪机闭锁。
国外一些PTRD-41试射视频中会发现枪管后坐不到位,拉机柄并未在金属板的作用下向上旋转并开锁,估计是保养不当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正常射击,手动开锁就行了。
PTRD-41的瞄准线偏左,使用翻转式表尺,分为100~400米和400~1000米。不过由于战争前期苏军士兵缺乏训练,以及部分枪支瞄具质量问题,大部分射击都在400米以内有效。按照精度来说,动画中安装光学瞄准镜射击850米距离的M是可以做到的。
该枪发射14.5×114mm高射机枪弹,发射高射机枪标配的覆铜钢被甲硬钢芯穿甲弹时,在100米垂直穿甲深度约35mm。如果发射BS-41钨芯穿甲弹,在100米垂直穿甲深度为40mm。在战争初期,这个穿深是足以击穿德军坦克。
不过PTRD-41和PTRS-41投入战场之后迅速落伍,原因无他,1942年之后,德国坦克装甲厚度增加,3号坦克前装甲增加到50毫米,并在炮塔和车体上增加有8~20毫米的间隙装甲。4号坦克前装甲也早早升级到50毫米甚至80毫米,并增加了间隙装甲。再往后虎豹的投入战场,PTRD-41对德国动物园的威胁就微乎其微了。
这时PTRD-41小组的就主要尝试对德国坦克侧后进行攻击,但是由于间隙装甲的采用和新型坦克投入战场,击穿德国坦克侧后也更加困难,并且弹头小击穿后对车内的二次杀伤效果也不明显。另外由于有德国步兵的掩护,攻击坦克侧后也是件很危险的事。于是1942年PTRD-41产量锐减。
不过反坦克不行,PTRD-41反器材的能力杠杠的,不仅能对装甲车等轻装甲目标造成威胁外,在巷战中也可以对沙包、墙壁等掩体后的敌方士兵造成杀伤,也就是动画里PTRD-41的用法。
战争中后期,德军也将缴获的PTRD-41装备部队,并定型为PzB-783。
二战后,PTRD-41这位临危受命的老兵在苏军中迅速被反坦克火箭筒所取代。不过再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看到PTRD-41的身影,比如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
PTRD-41结构简单,在朝鲜战场上,个别美军士兵会对缴获的PTRD-41进行改装,换装M2HB的.50口径枪管,再装上瞄准镜进行远距离狙击作战。也有人改装成发射20×102mm机炮弹
不仅如此,在能把IS-3从纪念碑上取下来开上战场的乌克兰东部冲突中,出现PTRD-41和PTRS-41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在被称为枪械博物馆的叙利亚战争中,虽然PTRS-41露面的机会更多一些,但也偶尔会有一两把PTRD-41,并且PTRD-41也是地下土作坊改装仿造的产品之一
评论区
共 2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