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 PC与主机,陌生的过去与熟知的未来 中讲了讲近世代主机的发展,想必各位已经对的主机与PC的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不同于主机需要多年才能换代的演化方式,PC强大的扩展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硬件的先行者。在PC上得以验证的技术,在成本降低后也逐渐被主机所采用,那么从这篇文章开始,就要去谈谈PC上的硬件了。 其实在写这系列文章的时候,我还是蛮犹豫的。首先要坦诚的的是,我并不是一个PC的资深玩家,接触PC硬件的时间甚至还没PS4久。在有关硬件的选择方面,我的经验有很多不足,难免会有理解上的错误,希望各位予以指正。
而常见的PC硬件推荐,大多是写一个长长的配置单,丢给用户照着去买就好了,那样的话我觉得随便去电脑城都能搞到。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始终认为一个PC玩家必须要对自己的PC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配置PC时的合理选择,也是对今后PC使用和维护上的要求。我希望尽可能的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看完我的文章后,各位能自行选择需要的硬件,即便在未来更新换代也可从容应对。
在文章中我还是会推荐两个档位的硬件,既然这篇文章是在机核,那么我会依据两种不同的游戏需求来区分,旨于提供像主机一样合理的游戏体验。
鉴于PC上的硬件种类繁多,整个市场也是鱼龙混杂,况且在一些相差无几的硬件上,也因为不同玩家之间的拥趸不同,产生了很多争吵。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在相似硬件的品牌选择上,我只会选用我比较熟悉或者我正在使用的硬件,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其他品牌有任何看法。此外,由于本篇文章同样会面向新手,我将全部选择国行原装产品,不会出现任何二手、工包、魔改等产品的推荐。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是PC上最为核心的部件,承担着操作系统与软件的全部通用任务的处理。x86架构首次于1978年推出的Intel 8086中出现,在三年后为IBM生产的PC选用,从此成为PC的标准平台。由于当时IBM要求其供应商必须大于两家,Intel遂将x86架构授权给多家厂商生产兼容产品,这其中便有之后提到的AMD。
在此后数年间x86架构一直在进行改进,从16位升级至32位。到2003年由AMD将x86扩充至64位,更名为AMD64架构。随后Intel推出了兼容型的Intel64架构,这两种架构被一同称为x86-64架构,简称x64。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CPU产品是由Intel制造的酷睿(Core)系列与AMD制造的锐龙(Ryzen)。而在选购CPU时,经常会接触到下面这些参数,需要各位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微架构
在Intel与AMD现今的产品线中,同期产品均会使用相同的微架构。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与微架构(microarchitecture)的含义并不相同。可以理解为,Intel和AMD共享着x86架构的指令集,这让它们可以运行同样的程序。但是在CPU内部的执行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微架构的先进程度将会直接影响CPU的性能,也是CPU最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制程
CPU的制程常用线宽(nm)来表示,制程代表着在制造CPU时,所使用的工艺水平。制程越先进,集成同样多晶体管数量的晶片越小,发热与功耗也会显著降低。一般在CPU制程升级时,也会伴随着CPU主频的提升。
主频
CPU频率的单位通常为Ghz,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在微架构相同情况下,主频越高性能越高。而在现今的CPU上,当遇到计算负荷较多的时候,CPU会自动提升其工作频率。这种技术在Intel的产品中称为睿频(Turbo Boost),而AMD的则称之为自适应动态扩频(XFR)。所以在选购CPU的时候,通常会看到有基础频率(Base)与最高频率(Max)两种参数。需要注意的是,最高频率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核心都能达到,一般会依据使用的核心数量不同,有着特定的频率设置。
多核心
说到核心数量,顾名思义,CPU中的核心数量决定了CPU的多线程性能。而在CPU的介绍中也会看到核心(Core)与线程(Thread)两种标示。细心的话会发现,有时候线程相比核心的数量会翻倍,这就要说到同步超线程(SMT)技术。现在的x86 CPU均采用了超标量设计,但是如果单个核心在同时间内只能运行一个线程,将会浪费掉很多的性能。所以通过让一个核心处理去同时处理两个线程,达到模拟另一颗核心的效果,效率可以达到30%以上。而AMD在过去的微架构中,曾使用集群超线程(CMT),依靠硬件执行线程切换来获得多线程能力,但最终因为软件的不适配,没能成为主流。
缓存
缓存是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主要解决了内存读取速度较慢的问题,将常用的数据寄存在缓存中会大幅提升指令的执行效率。缓存一般会分为多级结构,但由于Intel与AMD对缓存结构设计的不同,无法进行横向对比。相对自家产品而言,缓存容量越大,CPU的运行效率越高。
TDP
TDP(Thermal Design Power)是CPU制造方提供给散热系统制造商们的参考数据,通常是指CPU在满负荷时,所需要的最高散热热量。 注意TDP并不代表着CPU在满负荷时的实际功耗 ,实际功耗通常要比TDP高出很多,通常有50%以上,这一点在选购电源的时候需要注意。
CPU作为PC上的通用处理器,自然对游戏有比较大的影响。虽然现在的CPU都在通过增加核心来提升多线程能力,但可惜的是大多数游戏对多核心的优化并不好。除了一些3A大作开始进行多线程优化(给育碧点赞),大多数依旧是靠少量核心的高主频来获得更好的表现,甚至某些游戏一直用着祖传的单核引擎(我说的就是你,P社!)。所以对于游戏玩家而言,选择一款高主频的CPU还是比较重要的。
锐龙5 2400G是一款比较特殊的产品,他并不仅仅是一款CPU,而是AMD的APU。在上一篇文章中各位应该还记得,现在PS4与Xbox One上所使用的就是APU,只不过相较主机上的APU,2400G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里先看CPU部分吧。
对于入门平台而言,4核心8线程的2400G完全可以轻松应付各种游戏,甚至可以说,在面对3A游戏时,CPU部分也不会有任何瓶颈,这也是我选择他的原因之一。即便各位在将来需要对平台进行升级,2400G依旧可以胜任。
在面向3A游戏的标准平台,我们可以将一些注意力转移到多线程能力上。在桌面级的第八代酷睿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两个物理核心。Intel首次将六核处理器推广到主流的Intel LGA 1151平台上,多年不变的规格现在终于有了质的飞跃。而工艺上,自从2015年14nm工艺投产以来,Intel一直在改进工艺,旨在在不提升功耗的情况不断提升性能,升级到14nm++后相较于初代性能提升26%。
酷睿i5 8400是Intel的第8代酷睿中,i5系列的入门型号,由于第8代酷睿全线提升了核心数量,所以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性能大幅提升。8400拥有6核心6线程,虽然作为锁频版本,基础频率较低仅有2.8Ghz,但是在睿频后可以达到4Ghz,完全满足游戏的需要。对于频率或者超频有需求的玩家,可以选择i5 8600k解锁版本或拥有超线程技术的i7系列。
AMD的锐龙系列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多线程能力,与此前的产品有本质的区别。目前锐龙产品线除了最入门级别的产品,基本全线保留了超线程技术。锐龙5 2600基于改进版的Zen+架构,采用12nm工艺后频率相较第1代提升很多。2600虽然是一款偏向低功耗的版本,但却是不锁频的版本,允许用户对其自行设置。同样对于频率或者超频有需求的玩家可以选择锐龙5 2600x。
如果说CPU是一台PC的核心,那么主板就是连接着CPU与其他硬件的桥梁。目前Intel与AMD均提供了面向不同层次使用需求的芯片组。与CPU不同,Intel与AMD并不在市场上自行生产消费级主板,而是将芯片组发放给各大厂商。所以在主板市场上,可谓百花齐放,不同的品牌都会定制带有自己特色的主板,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芯片组
芯片组(Chipset)是用于控制主板上的周边设备,如果把CPU理解为大脑,那么芯片组就可以理解为主板上的神经中枢。现在的主板中,由于CPU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原本用于控制内存的北桥芯片已经被集成在CPU内部。主板上留下的,就是用于控制低速读写设备的南桥芯片。
目前Intel为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准备了:Z370、H370、B360、H310四款芯片组,虽然与前代产品使用相同的LGA1151 CPU插槽,但是由于Intel的限制,第八代酷睿处理器只能在这些平台上使用,不能搭配其他型号。
AMD同样采用了上一代AM4插槽设计,但是AMD允许用户使用上一代的主板,所以过去面向第一代的X370、B350、A320主板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对于一些第二代锐龙才有的新特性如StorgeMI混合存储等技术,仍然需要搭配X470才能实现。
板型
忘记过去PC“大黑粗”的刻板印象吧,现在的PC已经越来越多的朝着小型化和微型化趋势发展,过去的大型主板也不再是玩家们的唯一选择。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主板分为ATX、mATX、ITX等。
不同的板型也有着较多的不同,主要集中在PCIe、DIMM以及I/O接口的数量上。现在的许多小型主板在性能上与大型主板别无二致,所以除非玩家有更多的扩展卡需求(声卡,采集卡等设备),在这里我更偏向于推荐玩家选择mATX与ITX产品,这样在机箱的选择上,也可以使用一些小型化的产品。
DIMM是指由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组成的模块,DIMM通常有数颗至数十颗DRAM颗粒焊接于一块电路板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存条。根据板型的不同,在普通消费级主板上一般提供2-4条DIMM插槽,最高运行于双通道模式。
PCIe是高速串行总线,目前的标准为PCIe 3.0,可以在x16下提供15.7GB/s的传输速度,而PCIe上最重要的连接设备就是显卡。PC上的PCIe通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CPU内部直接提供,用于连接显卡和NVMe SSD。另一种则由主板芯片组提供,芯片组一般会通过x4 PCIe(在Intel的芯片组中被称为DMI总线)与CPU相连,然后将其扩展,所以通过芯片组连接的设备都是运行在这个速度之下。
对于目前的显卡而言,PCIe 3.0 x8即可满足需求。在一些高端的平台上可以将CPU提供的PCIe x16分为两条PCIe x8模式等,后者可以用于多GPU的连接。
供电
除了要考虑芯片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其供电系统,这个主要由主板厂商来决定。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如果只是让CPU工作在默认情况下,基本不需要去考虑供电的问题。而如果玩家需要对CPU进行超频等操作,供电的要求就会高出许多。虽然说供电的相数越多,提供的功率就越大,发热也会越低,但是由于不同厂商间采用的Mosfet等芯片的规格不同,需要玩家在选购时查找对应的产品介绍。
在主板的选择上,更建议各位选择一线板卡品牌的产品,如华硕、技嘉、华擎、微星等,他们的质量和售后也会比较有保障,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式。
华硕 PRIME A320M-A (AMD A320/Socket AM4)
A320作为AMD的入门级平台,主要减少了I/O接口的数量,同时取消了对超频的支持。这块主板专为锐龙APU设计,考虑到了APU内融合GPU后,功耗会相较CPU高出很多,对于搭配锐龙5 2400G来说,这块板子算是绝配。此外,2400G是同样支持进行超频的,所以如果希望能获得更高性能的用户可以选择更高端的B350平台。但是超频带来的收益并不是很高,操作也比较复杂,不建议新手尝试。
注意:在使用锐龙第二代处理器搭配第一代300系列主板时,需要更新主板BIOS才可点亮,建议各位购买前咨询卖家,让其帮忙代刷。
华硕 ROG STRIX B360-I GAMING (Intel B360/Socket 1151)
华硕 ROG STRIX B350-I GAMING (AMD B350/Socket AM4)
在标准平台的推荐上,我都选择了对应的ITX板型。ITX在售价上相较于mATX普遍偏高一些,如果各位预算有限也可以去选择其他板型。ROG作为华硕的子品牌,可以说是在PC游戏主板中的顶级产品,而ROG Strix则是其中的入门系列,在做工和用料上非常出色。选择这个系列的主板,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比较出色的设计,那就是将主要的M.2插槽藏在了带有Logo的散热片下,有效解决了M.2 SSD的发热问题。同时作为ITX,板载了Wi-Fi模块,这样也可以方便的将PC放在客厅,避免了接线的麻烦。
内存主要被用来与CPU进行直接的数据交换,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存储,速度较硬盘等外部设备快很多。内存是相对比较容易选择的产品,目前市场上的内存品牌也非常多,各家厂商也有不同的特色。
对于内存最看重的就是其采用的内存颗粒。目前能生产内存的颗粒厂商主要用三星、美光、海力士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Intel与AMD最新的平台都只支持DDR4内存,由于DDR4和DDR3的DIMM插槽和工作电压不同,无法互相兼容,在购买的时候要注意。
内存的选择上,主要参数就是频率,DDR4的起步频率为2133Mhz,而普通产品则是2400到3000Mhz,高端产品则为3000Mhz以上。内存的频率会对系统产生一些影响,如果不是电竞游戏这种对帧数有着极高的要求,高频内存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在容量上,目前3A级别的游戏的内存消耗会保持在8GB以内,仅少量优化较差的游戏可能会占用更多的内存资源。
金士顿 骇客神条 Furry系列 DDR4 2400 4GB*2
在入门平台的推荐上,选择了两根来自金士顿的内存,单条4G总计8GB。目前DDR4内存通常容量为单条8GB,所以在4GB容量的选择上要少很多。而这里之所以仍要选择两条4GB内存,是因为入门平台所使用的的锐龙5 2400G需要使用一部分内存作为其专用显存,具体在之后GPU部分再说。
英睿达 铂胜运动LT系列 DDR4 2400 8GB
在标准平台中将会选择搭配独立的GPU,所以在游戏中不会受到单通道内存的影响。而英睿达作为美光的子公司,在内存颗粒的选用和兼容性上,可以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鉴于最近一段时间内存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并没有推荐各位选择16GB的内存容量,但是如果各位预算充足的话,仍然建议选择16GB内存,在日常使用中也会更加舒服。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是1999年由NVIDIA提出的概念,在此之前,PC中处理图像输出的显示晶片,通常很少被视为是一个独立的运算单元。GPU的使用减少了对CPU的依赖,并分担了部分原本CPU的工作,尤其是在在3D图形的处理上,功效更加明显。
看过了上一篇文章,各位应该都还记得,在主机的领域,从PS3与Xbox 360时代开始,GPU就是NVIDIA与ATi之间的对垒。而到了PS4、Xbox One与Switch,这种局势依旧没有改变。在PC上,NVIDIA与AMD(收购ATi)的较量要远比主机市场激烈的多。不同于CPU领域x86的一家独大,AMD与NVIDIA都有着自己的GPU架构,他们通过自己的GPU驱动程序与诸如DirextX或OpenGL这类的API等实现了对游戏的支持。所以在GPU方面,NVIDIA与AMD在一些参数上很难进行比较,只能分开来看。
与CPU、主板、内存的组合不同,显卡其实更像是一个整合了的的小型系统,他会带有自己的处理器,存储,电路以及供电系统,通过PCIe与CPU相连,因此显卡也被称为扩展卡。与制造主板的方式类似,NVIDIA与AMD仅提供自己的GPU,然后其余的硬件交给第三方厂商进行自主设计。
目前NVIDIA与AMD面向于普通用户和玩家市场的分别是旗下的Geforce与Radeon产品线,GPU的一些参数和CPU非常相似,在这里我就主要去讲不同的部分。
CUDA核心/流处理单元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是NVIDIA的GPU中的统一计算架构。利用CUDA的驱动程序将GPU内的流处理器串通起来,通过可编程流水线,使之成为线程处理器去解决数据密集的计算。于是CUDA核心也就成为了NVIDIA流处理单元的代名词,在NVIDIA不同的产品中,所使用的CUDA核心数量决定了其计算性能。
而AMD这边,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GCN架构从设计之初就有这很强的预见性,本身就是为了通用计算诞生的,所以AMD GPU的流处理单元也同样是统一计算架构设计。不过由于NVIDIA与AMD的架构设计完全不同,即便是流处理单元数量也很难拿来衡量性能,所以只能分开对比自家产品。
核心频率
由于GPU中存在着大量的流处理单元,频率上低了很多,单位也通常为Mhz。而在GPU中,为了满足高负载的需求,也同样提供了动态的频率调整,分为基础频率和加速频率。
显存
显存(VRAM)的用途与CPU的内存类似,作为GPU的专用内存,会用于寄存从CPU内存传输的用于GPU处理的数据。GPU的流处理单元数量众多,与CPU对内存低延迟需求不同,显存更注重高带宽来满足大量数据的读写。目前GPU在显存的选用上,主要采用的是GDDR5,显存频率也高达8000Mhz,而显存的位宽越大,传输的速率越高。
目前在NVIDIA的高端产品上,也有采用改进版的GDDR5X,大幅提升了数据预取位宽,使带宽得到了大幅提升。而AMD的旗舰产品则是采用了全新的HBM显存,相较于GDDR5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比较特殊的是,HBM显存会与GPU的核心封装在一起,不会由第三方厂商自行设计。
散热与供电系统
显卡是一体化的设计,正常使用的话,其自带的散热器与供电系统都可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各位只需要关心其需要使用的供电接口即可,根据GPU的功耗大小,采用的接口通常是由6Pin与8Pin的组合。不过由于GPU会相对长时间的保持高温和高负载,对于显卡本身的设计有很高的要求。在很多“高性价比”产品中,虽然使用了高规格的GPU和显存,但是糟糕的散热系统和供电设计,根本无法满足稳定运行的需求。
在显卡品牌的选择上,比较建议大家选择一线品牌,在质量和售后上更加稳妥。NVIDIA和AMD分别拥有自己的AIC和AIB伙伴,他们会专注于对应产品研发,在NVIDIA的产品选择上,主要有技嘉、微星、EVGA等。而AMD的则是蓝宝石、讯景、迪兰恒进等,不过也有个例外,华硕什么都做...
此外,由于显卡会长期处于高负载,本身也更可能出现损坏等问题,这也需要各位提前考虑其售后服务的质量。
我选择锐龙5 2400G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2400G作为APU还附带了Vega11的GPU,共计704颗流处理单元。其实在入门级平台,我也曾考虑过GT1030这种入门级的独立GPU,但是其用处实在有限,并不会带来多好的体验。而且如果未来想要对PC进行升级的话,这种低端GPU也会直接被遗弃,反而是不必要的成本。
对于Vega11而言,其性能远超Intel自带的核显,已经接近了入门级的独立GPU,对于主要是玩独立游戏和网游的玩家来说,性能足够保证流畅的体验。而如果各位在将来需要考虑去升级到3A平台,只需要直接添加独立的GPU即可,不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技嘉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
技嘉 GeForce GTX 1060 Mini ITX OC 6G
在标准平台上,我建议各位直接选择NVIDIA的GTX 1060平台,GTX x60系列一直以来作为NVIDIA的甜点级产品,其定位也是面向主流玩家。在1080p高画质的游戏环境下,GTX1060可以在大部分3A作品上维持60fps流畅运行,其自身的功耗和发热也较小,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注意事项,在维护上也轻松很多。我在GTX 1060的推荐上选择了两款不同尺寸的产品,较小的板型主要用于选择ITX和小机箱的用户,避免PCB过长无法放入机箱。而空间比较富裕的机箱,则可以选择全尺寸的版本,在散热上优势更多。对于GTX 1060以下的产品,因为并不能保证良好的游戏体验,故不推荐。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市场上GTX 1060同时存在着三个版本,最为优先选择的是完整版的GTX 1060 6GB版本。其次是一些面向如网吧这类渠道的GTX 1060 5GB版本,仅仅是减少了1GB的显存容量。由于这些显卡没有零售版,所以没有售后方面比较麻烦,不建议购买。最后还有GTX 1060 3GB版本,不仅显存缩少到3GB,还砍掉了一些CUDA核心。鉴于现在的一些3A游戏显存占用高出3GB后,会出现爆显存的问题,也考虑到未来游戏显存占用会越来越多,不建议购买3GB版本。
在AMD的产品上,推荐各位选择RX 580系列,其定位基本与NVIDIA的GTX 1060相似,在性能上也可以说是与GTX 1060互有胜负。RX 580仍然基于GCN 4.0,是上一代产品RX 480的高频版,也就和PS4 Pro所使用的架构相同。但由于是高频版本,RX 580在发热与功耗上相较GTX 1060要逊色一些,这也是我将其放在GTX 1060之后推荐的原因。不过AMD的产品由于一直以来采用GCN架构,其良好的兼容性使得在未来驱动程序更新后,GPU性能也会获得一定的提升,这也是很多玩家选用AMD GPU原因之一。
硬盘现在主要分为两大类,机械硬盘(HDD)与固态硬盘(SSD),SSD相较于HDD拥有更快的速度,但是HDD拥有更大的容量,在PC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组合选择。
固态硬盘(SSD)使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与我们在手机上使用的类似,在市场上品牌也是种类繁多,而闪存颗粒的生产厂商与内存厂商基本一致。
闪存类型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固态硬盘选用的是MLC与TLC两种颗粒类型。MLC相较于TLC有着更高的读写寿命,在长时间的读写中也不会出现掉速的问题。但是随着3D堆叠的技术逐渐成熟,配合更加先进的主控方案,现今TLC闪存也开始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对于普通玩家而言,TLC的使用寿命不需要去过多的担心。与之相比,玩家更应该注意的是固态硬盘的品牌选择,避免买到“黑片”等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毕竟数据遗失可不是开玩笑的…
除了市场上常见的闪存类固态硬盘,前一段时间Intel与美光合作研发的3D XPoint也开始进入市场。目前Intel的产品为傲腾(Optane),不同于闪存的工作方式,3D XPoint更偏向于内存,根据不同的容量既可以作为内存使用也可作为固态硬盘。3D XPoint的出现大幅改善了固态硬盘小文件读写能力,同时作为内存时可以作为机械硬盘的加速方案。不过由于刚刚进入市场,傲腾产品的价格较高,且作为内存使用必须搭配Z370芯片组,建议各位保持关注即可,并不需要购买。
接口协议
目前固态硬盘的接口协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机械硬盘相同,采用2.5寸盘的造型,使用SATA 6Gb/s协议的普通产品。另一种则是采用M.2、U.2等形式,使用NVMe协议的高速产品。在2.5寸产品上,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基本可以达到SATA协议的最大带宽。而NVMe协议就是用于解决SATA协议带宽不足而诞生的。NVMe可以通过PCIe直接与CPU相连,也可以通过芯片组与CPU相连。当NVMe的SSD在运行在PCIe 3.0 x4模式时,可以提供最高32Gb/s的传输速度。
在入门平台仍然推荐各位选择一块固态硬盘,因为固态硬盘可以大幅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固态硬盘对于PC的使用体验而言至关重要。英睿达的固态硬盘采用美光自己生产的64层 3D TLC闪存,在250G的入门型号上,100TBW可以保证在5年质保内,每天50GB左右的写入量,完全满足各位日常使用。
在标准平台上推荐的自然就是采用NVMe协议的固态硬盘了。970 EVO的颗粒为三星自己生产的64层3D TLC闪存,主控也采用了三星自行设计的Phoneix,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提升了写入与随机读取性能。三星970 EVO同样提供5年质保和150TBW设计,售后质量也比较可靠。不过要注意的是,NVMe的SSD普遍存在过热的问题,在选用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散热的问题。
机械硬盘的生产厂商主要有希捷和西部数据,HGST被西部数据收购后独立运营。在HDD的选择上,主要看的就是转速,越高的转数代表越高的性能,但也因此会带来更高的发热与噪音等问题。在机械硬盘的选择上,两家均有面向不同领域的产品,也分别有2.5寸和3.5寸可供选择。
希捷 酷鱼系列 2TB 7200 64M SATA
希捷酷鱼是面向桌面市场的3.5寸硬盘,性能上也还不错。相同价格上,机械硬盘在容量上远高于固态硬盘,对于有存储需求的玩家可以选择添加一块机械硬盘用于大量数据的存储。鉴于现在游戏体积越来越大,建议各位可以将最近常玩的游戏放置在固态硬盘中,通关后转移至机械硬盘存储,将体验最优化。
电源是用来将220V市电转化,为我们在PC上所使用的设备提供低压直流电的设备。虽然电源是作为PC的周边设备,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如果PC的电源选择有误,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重则损毁设备。在电源的选择上,强烈要求各位购买正规一线品牌生产的产品,避免发生危险。一般电源的优质厂商均为台系,如振华、银欣等,部分高端的游戏外设品牌也有推出电源产品,其质量也比较可靠,如海盗船、酷冷至尊等。
在购买电源是,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接口,保证其数量满足设备需求。上图中已经说明了各个接口的用途,其中20+4pin是用于主板的供电。在PCIe供电上,可以看到其设计是双6+2pin,这种既可以保障中端显卡对单6pin或8pin的支持,也可以满足旗舰级的显卡双8pin的需求。
在电源容量的选择上,各位可以查看电源上的铭牌信息。其中+12V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因为这是CPU与GPU的供电,所以其输出功率必须高于需求量,才可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目前的PC而言,在使用普通CPU平台搭配一块显卡的情况下,电源选用500w即可。若有多卡需求的话,就需要选择更大容量。
一般在电源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80Plus的标志,并带有不同的颜色标示。80Plus是一种对于转化效率的认证,越高的评级意味着转化效率更高。这里需要注意一件事,我们在购买电源时, 其标出的功率是实际的输出功率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台500w,转化效率为80%的电源,在满载输出时,其实际消耗的功率为625w。所以越高的转化效率意味着整机消耗的电量更少,也对环境更友好一些,建议至少选择80Plus铜牌以上的产品。
对于入门平台的推荐,选择了450w的产品实际上是远高于实际需求的。这主要考虑到目前主流的电源产品均在400w以上,所以为了质量保证,只能选择450w这个级别的。而且考虑到未来各位可能会考虑升级平台,在添加一块显卡后,450w仍然能保障稳定供电。
对于标准平台,推荐使用了全模组电源,由于其接线与电源主体是分离的,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接线。对于使用小机箱的用户而言,减少了理线的麻烦。而500w的额定功率,完全可以满足普通平台以及一块旗舰显卡稳定运行。(另外,白色好看啊!)
这里额外推荐一款面向小机箱的电源,由于一些比较极端的小型机箱会有体积限制,无法使用标准的ATX电源,所以需要使用这种SFX类电源。在SFX-L以及SFX电源方面,银欣的产品种类很多,质量也非常高,只不过价格普遍高的多,仅适用于有需求的各位吧。
Intel和AMD均在包装内附赠了CPU散热器,也可以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是如果各位需要CPU长期处于高负载状态,最好还是选择搭配一款散热器。
在选购散热器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考虑到机箱的限高等问题,避免出现不兼容问题。尤其是对于小机箱的用户,这点更值得注意,建议在选择散热器时与机箱一同考虑。另外在散热器的支持上,虽然大多数都是全平台设计,但是最好还是注意一下CPU插槽的兼容性。在品牌上,散热器的种类也非常多,可以自行选择。
TS90D虽然是利民的入门级产品,但是其3热管的设计,可以满足酷睿i5以及锐龙5的发热量,9cm的尺寸也适合大多数小型机箱使用。风扇工作的噪音最大也仅为27dB,不会在游戏时对各位产生干扰。
由于机箱是非常个性化的产品,所以在机箱的选择上,我并不想给出太多的建议。我在前面的主板推荐中选择了mATX与ITX产品,这就可以让各位选择一些小型化的机箱。减少空间占用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各位将机箱移动到客厅中接上电视游戏。对于在校的学生党来说,更小的体积也可以很方便的丢进行李箱,回家的路上也更轻松。
不过我还是提醒各位在选择机箱时,尽可能在预算范围内购买一些品牌产品,如海盗船、安钛克等,其入门产品性价比也还不错,而且避免了兼容性的问题。
我把高端平台单独拿出来放在最后来讲,主要是有两个考虑。首先对于普通玩家,我并不推荐高端平台,如果各位只是想去畅玩3A游戏,又对4K有一定需求,那么我更建议你去选择Xbox One X,对于4K与HDR的支持远比PC要好的多。其次,PC的硬件在高端产品上会带有一定的溢价,再加上长久以来挖矿导致的硬件市场价格波动,这些成本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并不是很值得。
不过我想这样的平台应该还是有需求吧,主要是面向需要超高帧数的电竞玩家和2k分辨率以上的玩家。注意这套方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端”,大部分硬件仍然参考标准平台,我也只会改变其中部分推荐。各位若已经学会了如何去选择硬件的话,高端产品也完全可以自行选择。这里我仍然不会去涉及HDET平台和一些服务器领域的硬件,那些专业用途的硬件对于游戏玩家而言,可能真的没什么必要了...
在高端平台上,选择了Intel的酷睿i7 8700k。作为旗舰产品不仅解锁了超频,还补足了在酷睿i5上缺失的超线程技术,有超过30%的性能提升。在14nm++的工艺加持下,睿频可达4.6Ghz,也让核心变多的同时,可超频幅度反而还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电竞游戏来说,会带来更稳定的高帧数表现。Coffee Lake通过更灵活的频率设定,在单线程上性能小幅提升并对锐龙保有明显优势,在游戏应用方面表现更优秀一些。
微星 Z370 GAMING M5(Intel Z370/LGA 1151)
与酷睿i7 8700k配套使用的主板,选择了同为旗舰产品的微星Z370 Gaming M5,考虑到可能会使用双GPU,所以这次选择了完整的ATX板型。而主板提供的特色功能诸如NVMe扩展卡,也方便各位组建NVMe阵列提升存储系统的性能。
微星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
在高端GPU的选择上,对于2.5k分辨率我推荐各位选用NVIDIA的GTX 1070平台。而再高的4k需求的话,只能推荐旗舰产品GTX 1080和GTX 1080Ti。对于AMD的旗舰产品RX Vega系列,尽管采用了更为先进的HBM显存,性能也略超过对位产品,但是我仍不推荐。问题在于其默认参数设置比较诡异,在不经过手动调整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发热和高功耗,使用起来会造成较多麻烦。
对于资金有限,但还有特殊需求的各位,也可以选择直接使用标准平台,仅需要将GPU升级到高端平台对应的档位即可,在性能上并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如果你已经把上面这些内容大致浏览了一遍,我想你应该已经知道如何去合理的选择自己需要的硬件了。不得不说,我的上述推荐既称不上什么高性价比方案,也称不是最优方案。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我希望各位能拥有像主机一样的体验,所以尽可能的采用了更稳妥的方式来让各位去了解PC的硬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从游戏的角度出发,仅仅关注了对游戏体验影响较大的硬件。对于其他包括像RGB、水冷等,我均没有提及,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已经不会为游戏本身带来多大的影响。对于那些热爱PC,希望能更近一步提升自己PC体验的各位,也建议你们去网上查找更多的资料和论坛,你一定可以收获更多有趣的东西。
为了方便各位的交流,我也创立了一个QQ群: 796974390 ,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来讨论~
评论区
共 1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