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什么横滨CBD是City Walk圣体?之前也听说过不少人说横滨散步起来特别舒服,自己去了一次,作为天际线玩家实地考察了下,观察到了几个事情,也打算在未来用在自己的城市规划里。
既然是City Walk,aka 城市漫步,那么就和打卡游玩关系不大,这我是更考验一个城区总体规划的能力和水准,让长时间无目的步行本身变得有趣并不算容易,而在横滨两天我却是脚上都磨了水泡也走得停不下来,日均18KM。
在我去过的很多其他城市里,CBD或核心区里往往都是“景点散步在城区里”,但横滨从未来港21、到新港,再一直到山下公园旁元町这个区域给人的感觉却是“景点融入城区里”。
说得更通俗点,那就是横滨这CBD散步的体验更像是世博园区和主题乐园的感觉,那么如何做到的呢?
1️⃣路径多样化:作为了填海造陆的港口本来会很平,所以横滨CBD人为打造了大量的缓坡和起伏层次,以及大量曲线路径的运用。我去过的包括东京、纽约在内的一些其他城市CBD相比之下其实行走体验都挺一成不变的,高度差和层次是不让选择路径这一方面变得无聊的关键。不能一直是格子平地,要只有这个走起来就很无聊,要有各种平缓坡度支撑的高低差和曲线,例如横滨就有一些博物馆、咖啡厅、停车场楼顶设计成了可以从另一侧直接上去的草坪坡,走起来上上下下的同时好能看到不同层次的景色。更不用说大量的人行设施,天桥穿插于商场建筑、交通枢纽和滨海步道,从象鼻公园走到咖啡厅楼顶,再沿着高架步道走到山下公园,逛几圈坐Seabus直接到新港,逛逛吃吃穿过World Porter就从汽车道这么作步行桥回到地标大厦底下,这还没提其他的桥和缆车。也得益于横滨的“景点”比较集中,也不像东京有那么多副中心、对于城市漫步来说反而是“因祸得福”,在东京跑点长时间坐地铁这种填充时间和通勤无异、是很消磨人的性质,但在横滨顶多坐一两站,以外都是自己走路,是更细腻地去感受城市,就完全不同了。
2️⃣商业Engagement(我不知道怎么准确翻译这个词?吸引?互动?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让城市尽可能在步行者角度消除“不可互动的元素”,换句话说就是要充满合理分布的大量潜在商业餐饮景点等设施,融入进城市,而非散步在城市里。也就是要避免大面积都封闭区域,无论这个封闭是物理意义上的无法进入还是“与散步的人无关的设施”,否则就会觉得没意思。要让步行者目光时刻能落在潜在互动对象上,无论是有趣的雕塑、绿地、展览还是咖啡厅、便利店、甚至是贩卖机,前文提到的曲线和层次也会对视觉效果有贡献。每个楼最好都有底层商业和餐饮,而且要保持街区相对的小和开放,例如横滨有大量写字楼的楼底提供了室内走廊和广场,里面就布满商店和餐饮。滨水区也是一样,Food Truck、咖啡厅酒吧星罗棋布,甚至晚上还有不少餐厅酒吧船出发然后停在港口?例如温哥华的不少Waterfront(不过也有好例子)无趣的原因就是没做好这个,About Here有讲过可以去具体看一下。
3️⃣“所见即所得”型城区:这一点比较难形容,展开说说。新港的这个填海港口其实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并且很多有宽大江河的城市天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地理限制也没办法,最合适的其实就是沿海城区来做。简而言之,会吸引到步行者的大部分景观,都应该在可直接步行、或间接步行距离内。横滨港因为新港这个岛的连接,把一个原本へ形的路径做成了🔼三角形,你看到的大部分会感兴趣的地点都在三角形的步行和间接步行距离内,不会有例如从西北温看DT那种距离和阻隔感。当然这事情没有绝对的,只是程度的区别确实会产生质变,例如横滨CBD就因为这种亲密感,Cosmos World这个游乐场都是两岸两半分开,这一点也是为什么我说感觉像世博园区和和主题乐园的原因,你总有一种“我看到那个很有趣,而我马上就可以去”的潜在感觉。🌇所以我的体验这几天就非常好,其实我本来对横滨的预期几乎没有,来也只是为了圣地巡礼《如龙》和《审判之逝》,所以只留了两天,甚至还想着第一天巡礼完第二天回东京或者去伊豆,结果走着走着就迷失自我了………而且,如果举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如果把这次旅行比作一碗とんかつ,那么东京好玩的多,更像炸猪排饭本身,毕竟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但是吃多了也有些腻(各方面疲劳),这时候横滨就像是圆白菜一般不可或缺,吃上几口瞬间清爽。横滨本身相比之下也许没多少玩点,但在东京几天后我强推来横滨放松放松自己,就在海边走走,几个公园和商场间穿梭,看到想吃想喝的就尝尝,还能品到纯Kona咖啡,海风吹拂,青蓝一色,就是两个字,舒服!
音乐:Last Sunrise - Adam MacDougall,Out of the Skies, Under the Earth - Chris Zabriskie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