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知道为啥,在打通了《最后的守护者》之后我久久没有新开某个游戏的坑,而是翻出了一些上世代的老游戏来。除了趁着Steam打折买了个《黑色洛城》之外,我还问小光借来了ATLUS曾经的一款神作——《凯瑟琳》。说实话过去体验的时候还不能深刻地感受故事想表达的内容,直到6年之后的今天再去思考《凯瑟琳》所传达的内涵才意识到,它已经离我们近在咫尺了。
我是年前的生日,不知不觉自己也已经到了能被家里各种亲戚催着结婚的年纪。对于离家在外工作的人来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得了一趟家,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围攻下自然就会面对那个经典的话题:“你妈逼你结婚了吗?”
“你看看你的那个同学”;“在以前的时候,你这个年纪都已经当爸爸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结婚变成了有些困难的事情。没有在恋爱中的也就算了,一些已经处在恋爱当中的人也和《凯瑟琳》中的男主角“文森特”一样逃避着婚姻。人类的人口在指数级增长着,这也导致了婚姻这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制度在不停发生着变化。
婚姻制度在非常早时候就已经诞生了。起源时期的婚姻与生育挂钩,那时候人口没有那么多,为了防止聚集的人口“乱伦”导致近亲生育,婚姻制度出现了。作为延续优良基因手段,最初的婚配就仅仅是起控制生育的目的,在有一些地区和历史记载上,“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也存在过,不过绝大多数情况还是把一夫一妻制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的“洞房”说法也是自那个时候开始的,哪怕是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在被关入洞房后也可以慢慢培养感情,直至最后的生育和生活在一起。
之后,随着文明的进步,另两个目的开始介入了婚姻,即“利益”与“爱情”。既然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已经建立了,那不可避免的两个有感情的人就想要彼此结为夫妻,爱情的介入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种群和部落扩大之后,婚姻也成为了“交易”的筹码之一。就像我们在某些策略游戏中玩到的一样,很长一段文明史里婚姻是与异族“建交”的手段。大到两个国家之间的联姻,小到两个家族之间的“交易”,只要让自家的血液流淌到他族后代的身体里,两个原本陌生的家族就算是“亲近”了不少。化敌为友这种双赢的局面就是让生存更便捷的途径,如果觉得这么说有些“太大”了,那举近一些的例子来说就是在艰苦年代时,两个人家之间的适龄男女结婚“搭伙过日子”。两个人互相帮助着生活总比一个人要轻松地多。
生育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在道德与制度的约束下,生育与婚姻挂钩,但是“利益”和“爱情”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有感情基础的人结为夫妻,彼此扶持生活下去必然是最好的,但在一些时候孩子不得不化身成“利益”交换的棋子。也正是因为“利益”和“爱情”的冲突,艺术作品史上诞生了许多描绘这两者冲突的故事,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电影《泰坦尼克号》都算是这类爱情故事。
“生育”、“利益”、“爱情”。这三个构成婚姻的重要目的在不同的时期总是占有不同的比重,并且文明越发展,这些变化越快。从最早的侧重生育到很长时间的生存优先,再到如今爱情决定婚姻,这种婚姻动机的变化导致了两代人之间对婚姻态度的矛盾。那么,如今在我们看来,婚姻变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了呢?
婚姻是一种仪式,从诞生起便是,一直到现在也是。
《凯瑟琳》中,主人公文森特被K凯瑟琳暗示求婚,一开始文森特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彼此轻松才是最重要的,一旦结婚,生活也许就不再轻松了。结婚这个仪式也许会带来承诺与温馨,同时也会伴随着压力和约束。婚姻是一座围城,在外边的人想进去,在里边的人想出来。这样的围城命题我们早已听过许多次了,确实,这种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永远也无法体会,然而就像契约一样,签下了结婚契约的我们鲜有回头的道路。
虽然现在人对待“离婚”这件事已经比过去要平常得多了,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多少人们还是会“介意”离异的经历。过得不好就分开,在道理上非常合乎情理,但是加了婚姻的规则之后似乎就多了一些什么。有人会说:现代人东西坏了只会换不会修;现在人太浮躁了不会忍耐。这些终归是辩证的东西,每个人从不同的立场出发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理解。它们都不是现在人一时半会儿能讨论出结果来的,下面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婚姻的某些仪式是否还需要。
仪式是做给别人看的,如今这个做给别人看的过程是否还这么有必要呢?
在表面的仪式上,婚礼这个过程真的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相信各位都亲身经历了婚礼成本提高的这些年,虽然可能都还是嫁妆和安居的房子,可是这些物件的价值在这些年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遇上了不过分要求物质的家长,还得过婚礼筹备的一关,凡是筹备过婚礼的人都知道弄这么一场“一生一辈子的大事”有多么劳累。
如果在一线城市工作,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更难有时间空余出来给大型婚礼和周边适宜。综合考虑下来不如三五亲朋小聚,同样有仪式感,也同样能告知亲朋,还能免去不必要的“客套”。在功能上是完全合适,也替代到位了,只是我们还是时不时被所谓的“传统”胁迫。“传统”仪式是好还是不好,该如何保留下去,似乎又回到当初《大神》讨论的话题了,短时间内依旧难以得出结论,只是希望能有多一些人来思考这些问题就足够了。
以上是表面上的仪式,接下来是深层的“仪式”。既然发展至今,婚姻就是把两个相爱的人绑在一起,那两个人只要相爱便可以了,为何还需要婚姻的保障呢?神片《消失的爱人》就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
也许我们爱的都只是对方一个完美的“酷女孩”和“好男人”的形象,在生活进入平淡期之后,完美的另一半形象褪去。婚姻在此时的作用到底是该把两人的棱角逐渐磨平,还是强行让两个人互相伤害着走下去呢?遗憾我看了五六遍《消失的爱人》也没得出确切的结论,大部分关于电影的讨论也都是站在一个立场上的批判男主“凤凰渣”或是女主“控制欲”强。电影肯定是有夸张艺术加工的,但是其中一句台词却令我印象深刻:“‘是的,我是爱过你,但是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尝试控制对方,憎恨彼此。’ ‘可这就是婚姻。’”
逃避可耻却有用,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前段时间大热的日剧《逃避可耻却有用》中的台词,虽然这句话和婚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这部电视剧里却展现了另一种往常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实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婚姻,婚姻变成了麻烦,甚至变成了的难以生存的负担。
和《凯瑟琳》中反应的现实一样,依旧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些现象都很远。然而从当时只在东京会出现,到如今我们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里感受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逐渐增大的生活压力把这些“不可思议”迅速推到我们面前。
在婚姻发展第二个阶段占重要因素的“利益”,生存利益,在现在的时代已经很少会左右婚姻了。作为独立的个体,当下的社会里一个人工作养活自己也许并不难,但是想要组成家庭反而困难不少。从经济独立到两个人共享生活资源,就算没有高昂的房产压力,其他各处需要的花销也会让人觉得力不从心。
另外,生孩子也会进一步增加生活的压力。医疗成本、教育资源的竞争、需要投入的教育时间,这些都会占据生活的时间,矛盾的则是如果要在高成本的生活下赚取能生存很好的钱,工作上占用的时间必然会很多。所以现在更多的夫妻规避这一麻烦的方式就是干脆不要孩子,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此导致的出生率降低。
婚姻生活之后,原先自由的生活安排将会变得琐碎,生活里很多细节的事情会逐步消耗人的精力。结婚所带来的变化很难说是好是坏,有时候结婚会让人改变,知名导演庵野秀明就是因此改变的人之一,不过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害怕琐碎的婚后生活。
交通的便利,网络的发展,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婚姻也涉及其中。包办婚姻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几乎绝迹了,进入近现代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非常快的就得到了落实。貌似结婚是自由了,但是真的如此吗?要结婚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失去一些自由呢?
有时候为了家庭,你必须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为了家庭,也许你要抛弃事业和梦想;为了家庭,你必须在很多方面做出妥协。我的身边就有许多孩子最后选择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安家的例子,这几乎成了现在非常普遍的一个例子,孩子在远离父母工作之后,绝大多数都会被喊回家人身边,因为在父母身边组成自己的家庭才是“正确”的。
“孩子是父母的从属品”这一观念在这个时代依旧根深蒂固,尤其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原先可能一家还有几个孩子,但现在就只有一个孩子了,父母把所有希望和爱全部寄托在独生子女身上也能够理解。只不过会不会在发展之下,这种对独生子女的“爱”渐渐地变了味道。
从接受教育开始,孩子就是父母用来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工具,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等到孩子完成大学的学业,他们已经到了工作,然后谈婚论嫁的年龄。同样,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能完整的家庭,继续传宗接代。这一切都如此紧促,而绝大多数家长都很难接受自己辛苦培养的孩子有了新的家庭后就这么离自己而去,父母也害怕孤独,将来老了之后也需要人照顾,所以他们想把孩子留在身边。
这一切我们都能理解,这里我们也不去讨论人口问题带来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以此引发的一系列矛盾。我亲耳听到过很多很多家长对孩子说:“孩子离家去工作,离开我们远,就是不孝顺。”、“你不听我们的就是不懂事。”、“养儿防老就是说给你们听的。”,并且也见证了很多父母把孩子“绑架”回了自己身边。这些无情的现实都变相的成了束缚孩子婚恋自由的枷锁。
真的么?我们真的都这么残忍么?放任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逐渐老去,背井离乡留他们孤独一人?事实刚好相反,独生子女因为封闭的成长环境反而更加的“善良”。嘴上孩子们可能会说“不用你管”、“都怪你们来干涉了我应有的生活”,可是实际上他们的内心还是爱自己父母长辈的,而且非常爱。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最后还是选择放弃已经稳定的工作、放弃已经在外建立的人际,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旁。毕竟独生子女们没有兄弟姐妹,要抛弃一个“家”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出这个决定更是一件痛苦的事。
不是很多孩子都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累积下能带着家人一起迁移的资本,也不是很多家长都能足够开明到到放手让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上一代人希望子女能够在物质上充实的活下去,我们这一代人则希望能够自由的生活和支配爱情。两代人站在爱的基础上都能提出许多论点来为自己辩护,而且这些论点都是正确的,只是立场不同罢了。最难做到的就是双方都互相理解一下,互相退让一步。可惜需要以爱之名所做的决断往往都是走不出去的困境。
什么时候,会让你有强烈的孤独感?
这是《凯瑟琳》告解室中的一个问题,对应的选项分别是:一个人时;人多的时候。说句可能很多人都有感触的话,我们这两代独生子女实在是太孤独了。
在上面自私和生存的部分里已经提过了,为了生存而工作,孩子会变成时间杀手。并不是有那么多人能够分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由祖辈来带,而孩子们也鲜有同龄人玩耍。我敢说现在有许多孩子比起呆在家里,呆在学校更会让他们开心,因为那里有和他们一样的人。
可惜,学校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环境,老师不可能一直看住孩子,而孩子们的世界有时候更“野蛮”。在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孩子回到家里也无法得到父母的疏导,也没有兄弟姐妹交流,逐渐的孤独便累计下来了。书籍,甚至后来一点的网络都成了独生子女一个人时候打发时间的好帮手,因此独生子女们也比过去同龄的孩子更“聪明”,他们也会时常发呆,思考一些“成熟的问题”。
也许,这些孤独种下的种子最后会发芽成极端性格的植物。没有安全感的独生子女们下意识地与人保持着距离,哪怕是名义上和他们最亲的父母。同样,也有可能他们不会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不会处理,到了婚配的年龄也是。
以上就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婚姻的样子。每个人有过不同的经历,活在不同的环境,看到的肯定会不一样,写下这些内容的动机不是想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而是想由此来引发一些思考。《凯瑟琳》的故事看似是在帮文森特做着选择,其实也是在让你思考着某些尖锐问题的倾向。每完成一个告解室的提问,游戏会返还给你一个其他玩家所做选择的比例,这时你才会发现很少有问题会出现比例一边倒的情况。
也如《凯瑟琳》结局时女神伊斯塔尔所说的,这些都只是在询问着大家的某种价值观而已,选择踏实还是奔放的生活方式就像爬楼的谜题一样没有固定的答案。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不断成长,收获自己理解的幸福吧。
最后,不管大家是以什么方式相恋、相处、生活,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语:《凯瑟琳》在当初也许因为过多“擦边球”的宣传而导致大家忽视了它所拥有的内涵。其实作为邪社“Atlus”在高清主机平台上的探索,《凯瑟琳》实际上能算是今天《Persona5》的实验作。大量梦境对现实的影射,人物行走动画的研究,宗教方面的暗示,存在于现世的恶魔与神,甚至在文森特最纠结的时候,那一晚所遇到的Boss其实就是自己人格假面碎裂后的阴影。当然游戏的玩法“推箱子”也算是非常有趣,结合着对婚姻和爱情本质的思索,在一次次从巴别塔跌落的过程中,你一定也会思考人生的吧。有机会请千万不要错过它!
评论区
共 12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