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构筑一棵树,树上有很多门,每个门里都有一团火。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树,每个人都会在那些门里或进或出或徘徊茫然。
宫崎英高一代鬼才,为我们构筑了两个分别以血和火为主题的庞大而详尽异世界,而这篇文章的侧重点不是剧情,而是这两个世界中两种形而上的不可描述的存在——眼与火。生活中这两个存在确实没有什么联系,而在我看来,这二者恰恰是人认识世界的两个阶段。
首先说眼,眼是用来观察世界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绝大部分构成就是由眼得来的,而同时,无论何种文明、何种种族,人们最害怕的就是“眼”,说到这里有人就很奇怪,不是应该是鬼神吗?因为生死是最捉摸不透的,因为人未知啊,对!正常来说确实最怕的就是鬼神这种不可见之存在(换句话说人所恐惧的是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种恐惧是不是也是世界对人的暗示?),但是如果没了眼睛用来观察世界,未能形成完整的世界观,那也就无论生死了。动物也知道趋吉避凶,但是这只是求生的欲望而已,因为他们没有人类的生死观。
所以说人类最古老而又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①,既然未知就要观察,而眼睛又是观察这个世界、接受信息最多的器官。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在改变你(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②),再有,眼可以抽象成洞——深不可测一片黑暗的洞穴。还有,眼睛观察到的世界是不完全的,不只是眼睛的广角有限,而是因为世界的繁复,这是一种压抑③,人某种程度上也在恐惧这种压抑。
所以相比于鬼神这种未知的恐惧(其实这种恐惧在《饥荒》里也是有所体现的,身处无光的地域的时候会被设定杀,个人感觉这就是游戏工作者对黑暗的恐惧的另一种表达方法),眼给人的恐惧更甚,只是眼睛对于人而言太过于重要,人们不得不用,所以这份恐惧就被深埋在了心底,但这份恐惧却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体现出来,只不过这些细节被人习惯性的忽视掉而已。
这就是眼,让人又爱又怕且不可舍弃的一种存在。而当人睁开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人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人改变这个世界,而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生存下去,想一想,当人生活在黑暗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这时候的恐惧心是最盛的,这时死亡甚至不再可怕,因为这是对人精神的折磨。
人之所以是群居动物,不仅是因为人的体魄不如动物,需要互相扶持,个人猜测也和这种恐惧心有关。后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因为有了火。刚开始时人类用的火是自然形成的,后来发明了钻木取火。但无论怎样,火照亮了人生活的环境,也可以驱赶野兽,亦可以用来取暖、熏烤食物。学会使用火也确实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因为人不再惧怕黑暗——火可以驱散黑暗带来的恐惧。而且有火在手在夜间人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人的活动范围与时间几乎扩大了一倍。由此随之增加的是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说学会用火标志着人类智慧的真正形成。
火这种东西,看得见却摸不到,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团高温,而且这种东西介于黑暗和光明之间。如果黑夜代表了黑暗、白日代表光明的话,火这种东西起源于黑暗却又能带来光明,忽明忽灭闪烁不定,因为它没有光明的绝对亦没有黑暗的绝望。这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希望——薪火相传的同时亦有星火燎原之势。这就是火④。
人对一切的认知起源于是否真的睁开了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并且由此形成自我的精神世界。动物也有双眼,他们也能观察这个世界,但它们的世界宛如一片混沌。而真正睁开双眼的人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虽然灵智上是懵懂的、见知也是有限的,但这一步却是最重要的,这一步就是混沌开基、始见清明的一步!有了这一步其他的东西才有意义。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只有真的学会了走才能学会跑(踉跄的走路不算跑),而混沌开基的那一瞬,这是种很奇妙的体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是所能见、能感知到的已然更多。这种体验在今天也是可以体会的,甚至任何人都有体会(网络语言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一扇惊奇之门的开启,也是人学会看待世界的方法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知之限⑤,见知之限是一种桎梏——思维的桎梏。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东西是很致命的,而打破这种见知之限的方法就是在机缘巧合下推开某一扇惊奇之门(叔本华曾说:每个人将自身所感知到的范围当作世界的范围。这句话,个人感觉其实就在说一个见知之限的问题)。
其实说来说去,眼、火、门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确实是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但还有时候一步迈出其实就迈出了好几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例如上文所说,睁开双眼,混沌开基之后的精神世界其实也就是打开了一扇惊奇之门、人类学会了用火之后也仿佛打开了一扇惊奇之门,总之这种抽象的东西很难说得清。
人的精神世界描述起来很复杂,但是明白之后回头看时却又相当简单,而就是这种简单的存在反而是最不容易描述清楚也最不容易懂的。
注:
①人类最古老而又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这句话出自《克苏鲁神话》,由洛夫克拉夫特首先创作,同时这也是现代恐怖作品的起源。
P.S.机核网的各位老师在讲解克苏鲁神话的时候曾经提到这样一段话:与其说是对未知的恐惧,不如说是由未知产生的好奇心从而了解到更多的东西之后带来的恐惧。
②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这句话是尼采说的,原句: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解释:当你远远凝视着深渊,也许你认为它没有生命。你凝望它、省视它、感受它,但与此同时,这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同时也在凝视你、省视你,它会改变你。那些黑暗、晦涩、隐藏着的东西,也许你认为你仅仅是省视,但事实上,你早已涉身其中不能自拔。
③压抑:来自于眼睛的这种压抑感其实不难感受,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只能通过某个的小孔去观察这个世界,那是不是对自身的一种压抑?同样道理,人的精神世界的七到八成都是由眼睛得来的,而眼就是小孔,这对人来说最重要的观察器官,而恰恰就是这个观察器官,它所能观察到的世界又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又没办法。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压抑,但说到底它还是压抑。
④火:火作为人认识世界前期最重要的工具,自然有其所能代表的特殊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很大程度上也是人赋予的。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五个任何一个,有其形而下的存在必有其形而上的意义,火的存在只是对人有那么一丢丢特殊而已,而非它本身就是特殊的。把火在这里提出来也绝非空穴来风,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宗教叫拜火教,这个宗教的教徒们信仰的不是神灵,而是火。这也算一个比较特殊的宗教了。我想这种朴素的信仰的形成就足以说明火这种存在对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影响了。
⑤见知之限:举个例子,你可以在自己的梦里做出任何东西,理论上是任何东西。但是实际上呢?哪怕你胡闹的做出一个世界上绝不可能出现的怪物,那这个怪物也是基于你对现实的见知而创造而成的,它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说到底,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投影,现实在启蒙与改变着人,而人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这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尼采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之一。而且就是这种双重改变,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说如果抛开对于世界的见知,人什么都想不到,因为一切都将无意义。世界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你,也在桎梏着你。
而关于见知之限,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在讲授认识论的时候,曾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一群囚徒自幼就住在一个洞穴里,全身都被绑着不能动也不能回头,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有一个火堆,火堆和囚徒之间又有人举着和各种各样的玩偶,做出动作时而交谈时而无声,囚徒们只能看到投射在洞壁上影像,这就是他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他们会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将洞穴的回声当做影像的话语,人们只能理解他们所能看见的东西,认识难以超出见知之外。假如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桎梏,转过身来走出洞穴,他才能发现那些影像的来源(洞穴之喻)。
评论区
共 6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