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美国AMC电视台播出这部惊悚恐怖题材的电视剧,是由作家丹·西蒙斯的同名小说(中译版名称:极地恶灵)改编而来。故事围绕真实历史上的探索通往北极的西北航道的遇难事件而展开,第一季剧情描述了1845年在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带领下的英国皇家海军的两搜极地探险船“惊恐”号和“幽冥“号,在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过程中不幸在毕奇岛附近被冰层所围困,动弹不得。129名船员不得不面对极地的恶劣气候。在受困的两年中,除了时时刻刻与严寒饥饿和疾病做斗争,还要忍受着恶劣的气候和极夜时暗无天日的黑暗。但更为恐怖的是,在这个世界的尽头之地,似乎还有别的邪恶生物在黑暗之中窥伺着他们这些外来者……
原著小说《极地恶灵》作者丹·西蒙斯使用了非线性叙事风格的POV视点写法,以惊悚历史的笔调,采用倒叙的结构,通过参与探险活动中各个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像抽丝剥茧一样,一点一滴,徐徐的将整个探险活动的前后始末呈现出来。除了小说最后一章借用爱斯基摩人的神话来介绍怪物的起源,描写的相对晦涩之外,整部小说精彩非凡,受困后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船员们,整个船团分崩离析后暴露出的人性的阴暗面,缺乏维生素导致可怖的坏血病症状;怪物通拔克的凶残和邪恶,这些都被作者用精湛的文字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读者甚至仿佛置身于其中。即使在三伏天阅读,你都能感到来自北极的阵阵寒意渗入骨髓,让人背脊发凉。
所谓的“西北航道”,就是指沿着北美洲西海岸,横跨加拿大北极群岛,贯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海路线,这里因为靠近极地的缘故常年冰封,外加星罗棋布的小岛,地势极为艰险。那么为什么英国人执意要去寻找传说中的西北航道呢?这就要从16世纪某某位大师绘制的世界地图说起。
在西方的神话体系中,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北欧神话,都存在着一块“极北之地”。意为最北方。所不同的是,北欧人认为那里存在着一个大空洞,而希腊人则认为那里是一片充满着日照和水资源的“北方乐土”。
1569年,弗兰德斯的地图学家杰拉杜斯·迈卡伦绘制了一副幅长202厘米,宽124厘米的世界地图。在这个世界地图中他将北极区域标注为一片不冻海。地图中处于中心点的北极不冻海虽然被多山的陆大陆所围绕,但是却能通过四条位置相称的河道与太平洋和大西洋自由相连。之后数个世纪,专业地图制作者们所绘制的地图上都基本沿用了杰拉杜斯·迈卡伦的地图设定。
虽然实际上并没有人亲眼见到过所谓的不冻海域,但是数百年间“北极不冻海”的标志却如同三体里的思想钢印一般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中,层层叠加,岁岁增补。尽管存在着少数反对和斥责的声音。但当时主流的科学界和大众依然对此坚信不疑。
很多早期科学家曾设想,地球的两极地区必然有巨大的的涡流和排热口,以便逸出极大量的热能或电极能。牛顿假设地球是个两级扁平的椭球。如果此理论成真的话,就意味着两极的陆地和海水距离地球的温暖内核更近,因而气候可能相当暖和。
18世纪发现了著名哈雷彗星的天文学家哈雷甚至认为地球就是个空心球体。他的地球空心理论认为地球内部由多个空心球体套起来组成。球体间的空隙处植物茂密,气候宜人。在地球表面有可以通入地心世界的通道,找到这些通道人们就可以进入地心世界。19世纪,地球空洞理论开始在欧美流行起来,并成为了流行文化,爱伦坡的《亚瑟·戈登·皮姆的故事》和凡尔纳的《地心历险记》这两部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地球空洞说和极点温暖说,两者相结合,成为了“开放极海”的观点的论据。开放极海理论派的支持者认为:地球的北极很可能是链接地下大空洞的入口,在北极圈环冰带之间,有一条被称为“西北航道”的四季不冻的航路,只要找到并穿过那里,就会到达传说中的开放海域,与外围的寒冷浮冰带区不同,那片不冻的温热的水域下肯定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极点的大陆上也埋藏着惊人的能源储备。这个理论的最早期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是18世纪英格兰地区一名叫戴恩斯·巴灵顿的律师和博物学家。他靠着模糊不清的流言为证据不屈不挠的鼓动着自己的政府组织通往北极的探险。在接下来一百多年中,许多骗子、探险家、伪科学家、神棍、甚至是制图学家,继承了戴恩斯·巴灵顿的衣钵,鼓动着自己的国家进行西北航道的探索。
而推动“开放极海”理论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现实基础,是商人们对新商贸航线开辟的商业利益向往,是白人种族对自身信仰和宗教的肯定,是科学家们对北极圈生态地理面貌的未知的探索、是冒险家和军人们为国增光以及成为英雄的向往、是国家政权对极地的殖民开发、资源获取的需求、以及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到达人迹罕至的最远方,登上世界之巅,大丈夫如是哉!
当然,极地除了北极自然还有南极,但由于当时航海技术领先的国家都在北半球,南极探险被反而被认为是比北极探险更为艰难的工作,因此几百年来,欧洲大国的目光始终盯着北极。北极问题成为了许多代人心中魂牵梦绕的一个心结。而这道心结,始于欧洲发现新大陆。
15世纪,正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刺激着一大批冒险家和航海家去寻找“东方的航线”。但作为大航海时代第一批的开拓者,当时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共同牢牢把持着南方的航道,所以英国这个后进海洋强国就把方向转到加拿大地区的西北航道的探索上。找到一条无冰的航道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成为了16、17世纪探险家们眼中的圣杯。但等到英国通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等数次战争,击败西班牙和荷兰等老牌海洋帝国获取海上霸权后,原本的南方航道也随之落入手中,英国探索西北航道的热情也开始减缓。
斗转星移,到了十九世纪,伴随着欧洲大陆诸国逐步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进入帝国阶段。北极探险的目的,从原本的开辟贸易航道进行商业活动,逐步转变帝国领土扩张的一部分。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英国皇家海军也不打算闲着,在担任英国海军部第二海务大臣约翰巴罗爵士的推动下,整个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军部一直在持续进行西北航道的探索活动。
1827年,英国海军军官威廉帕里领导的探险队被举世公认为第一次明确以到达北极为目的的严肃探险活动,自那以后,绝大部分的最顶尖的极地探险活动都是在英国海军部领导之下展开的。而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则是约翰富·兰克林爵士率领的极地探险了。
1845年5月19日。富兰克林爵士带领着134名船员和满载着三年补给的两艘探险船从英格兰出发寻找传说中西北航道,驶经苏格兰和格陵兰岛西海岸的巴芬湾,除队了五名病患后,129人继续朝着加拿大航行。但是在7月下旬被两艘捕鲸船目睹后,从此便音讯全无,两年过去了,远征船队依然毫无音讯。这成为此后数年间轰动世界的国际事件。
在富兰克林夫人的奔走呼吁下,英国海军部先后派出了40多组搜救船队已寻找富兰克林一行人的下落,这期间损失的人员和装备甚至超过了富兰克林探险队。在长达九年的搜寻之后,一名来自苏格兰的探险家约翰·弗雷终于解开了富兰克林船团的失踪之谜。通过找到的部分船员的物品和遗骸以及各种线索约翰·弗雷推断出,富兰克林爵士一行人在1845年冬季被冰层困在北极群岛中的毕奇岛(Beechey Island)之上,在1847年两艘船随着冰层移动到了北纬70°-5′,西经98°-23′,靠近威廉王岛(King William Island)的位置上。在受困长达两年多时间中,船员陆续死去。死因包含:严重的铅中毒、坏血病、肺结核、食物中毒以及朊病毒病。可以想象的出那些在极寒中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船员们,除了以苔藓地衣为食,还发生了同类相食的悲剧。
顺便说一句,英国精英阶层根本不信约翰·弗雷关于探险队互相残食的调查结果,富兰克林夫人甚至怂恿自己的好友狄根思在报纸媒体上抨击污蔑约翰·弗雷,最后富兰克林被塑造成了一位悲剧英雄,而约翰·弗雷被当成了过街老鼠,最后郁郁而终。
由于之前的探险活动屡受挫折,富兰克林探险队的全军覆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开放极海理论已逐渐排除出英国的主流,英国海军部完全放弃了西北航道的寻找。英国探险家们尝试通过格陵兰岛西海岸以雪橇和补给点的方式到达北极点。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而欧洲其他强国也开始着眼于北极,但没有进展。而此时在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却怀揣着北极不冻海和大空洞理论,接过英国的接力棒,开始踏上寻找极地的旅程。
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另外一个新兴大国也开始关注通过北极的探索。这就是从内战中浴火重生的美利坚合众国。1869年,随着横跨北美新大陆的第一条铁路建成,标志着美国的“西进运动”落下了帷幕,而1867年自沙俄手里买下了阿拉斯加后,自命“天命昭昭”的美国人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进运动。这是整个国家扩张热潮的延续。把星条旗插在极点成为了许多美国人心目中的梦想。而美国的媒体和文人喜欢把北极女性化,“呻吟着”“渴望着”等待着探险者的到来,这种物化也符合当时的大众审美。
1871年美国的“北极星号“”极地探险船从美国东海岸的康涅狄格州出发前往极地,但这艘全国瞩目的探险船刚穿过北纬82°,达到格陵兰岛西海岸附近,就被冰层困住了。2年后的1873年6月,14名幸存者被苏格兰捕鲸船所救出。不过,“北极星号“”的失败并没有磨灭美国公众和政府继续寻找北极不冻海的热情。
1879年7月9日,在报业大王小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和德国地图学权威奥古斯特·海因里希·彼得曼博士(北极不冻海理论的坚定支持者)的支持下,指挥官乔治·德隆上尉带着32名从美国全国各地征招的探险队员,驾驶着经过加固的螺旋桨驱动的蒸汽三桅船的破冰船“珍妮特”号,在隆重的欢送仪式下,离开旧金山,正式出发前往白令海峡。
当时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位于白令海峡北口西侧的弗兰格尔岛是一块往北延伸的大陆,而沿太平洋西侧往北流动的日本暖流通过白令海峡之后将一直往北,正好为往北的航行开辟出一条水路来。这个观点与当时流行的“黑潮”理论相契合,而德隆上尉就是这两种理论的信奉者。“珍妮特”号计划沿着海峡北口西侧的弗兰格尔群岛往北航线,到无法前进时再改乘雪橇一举到达北极点。
珍妮特号(USS Jeannette,原名潘多拉号)
但悲剧的是,这场前往探寻北极不冻海的旅程开始没多久就结束了。1879年年12月,“珍妮特”号航行到在北纬72°的位置陷的时入了冰层的包围中,船上的人想尽了所有办法也动弹不得,只能接受被困住的事实。讽刺的是,船上的很多新锐技术设备并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如购买的爱迪生的碳芯电弧灯任凭工程师梅尔维尔如何努力依然全部亮不起来。“珍妮特”号船员们不得不面临与30年前的富兰克林一行人一样的困境,必须忍受着极夜时的黑暗时光。食物罐头粗制滥造的焊接工艺也引发了船员的慢性铅中毒,但这些都没有打垮这帮探险者的意志,整艘船秩序依然良好。受困超过二年后,在“珍妮特”即将在冰层的压力下破碎前,德隆上尉不得不宣布弃船,船员们搭乘着小船开始了漫长的1600公里回归之旅。幸运的是大部分船员都活着到达了帝俄的西伯利亚地区,但在即将到达西伯利亚前,德隆船长将人马分成三组,各自搭乘一艘小船出发,接着三组人就在暴风雨中走散了。
现在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他们一行人即将登陆的勒拿河三角洲地势非常复杂。最后船长德隆的一组人马和另外一组人在这里因为迷失方向,在饥寒交迫中陆续死去。只有工程师梅尔维尔一组船员非常幸运地受到了当地鄂温克人的帮助,最终成功获救。
1883年,德隆上尉和其他遇难船员的遗体终于魂归故里,回到了美国,1884并被美国纽约市政府隆重的进行了安葬仪式,纽约东河沿岸的一片区域被命名为“珍妮特公园”。
在珍妮特号事件之后,再也没有其他北极探险家将寻找开放极海作为探险的目的。此后来自英国、挪威和意大利的探险团都陆续尝试进入北极点,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909年2月,美国海军中校罗伯特·皮尔里开始了他人生中第23个年头、也是第四次的极地远征,凭借着前三次远征积累了的宝贵经验。终于在1909年4月06日,罗伯特·皮尔里率领的探险队(包括四名爱斯基摩人向导、同行者非裔美国人马修·亨森和40条狗)达到了北纬87°47′,也就是北极点的位置。他们的成功抵达,正式标志着“开放极海”理论的彻底破产。
写本文的出发点主要因为我非常喜欢《极地恶灵》这部小说。今年3月同名改编电视剧播出时我也一直在追,虽然剧情很多细节我这个原著粉不是很满意,不过总算是0-1的一个大跨步。然后在B站有看到有一个UP主解说电视剧剧情时在介绍到极地探险这块的历史时说的比较含糊,所以我就索性通过整合《极地恶灵》和《冰雪王国》中的史料以及网上的一些资料整理出一篇文章供大家SEE SEE。
评论区
共 3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