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二战的内容很感兴趣,于是补了些文章和影视作品。这篇文章,对于各位军宅大佬来说一定不能满意,就当是我的阅读笔记吧。写《Hellsing》的纳粹,并不是我崇拜纳粹,而是因为它成一个系列,便于写文。有错误欢迎指出,很乐意学习。感谢各位。
毛瑟C96(Broomhandle Mauser / Mauser C96):
传说由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生产的半自动枪械,由费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 Feederle)研发。由于枪械使用起来笨重,又费力。弹匣的前置设计使枪的体积过大,作为步枪威力又太小,不如鲁格P08来的小巧、精准又美观。价格还很高。因此,德军也只是订够了一批作为补充品。一战以后,虽然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但毛瑟手枪却并没有停止脚步。
在中国,“盒子炮”是非常常见的武器。当时中国处于内战,而只有手枪不在对华禁售的范围。毛瑟手枪的用途广泛,可以点射,连射,接上枪盒就成了卡宾枪。那时中国财政困难,威力大的枪械用不起,小的不够用。所以这种不上不下的枪械,成为了中国为数不多的选择。中国还为该款手枪组成训练过一系列战术团体,从“队”到“连”。从清末直到抗美援朝一直都有毛瑟手枪的身影。
片中毛瑟C96的魔改版,大幅增加了枪管长度。从理论上来说,适当加长枪管可以提高初速,增加射程。但这样夸张的改动,只会适得其反,还会造成后坐力不稳定,而对于C96来说本身就有枪口上跳严重的问题。在中国战场上,国人用平放射击动作弥补了这个缺陷。
在《HELLSING》中,从审美上看,很不美观,可以说是整片中最失败的魔改枪械。
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自动手枪—C93式博查德手枪。随后乔治·鲁格对其进行改良,并在1899年研制成功,1900年开始投入生产。它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军用半自动手枪,口径为7.65x23mm。
随后,鲁格继续改良该款手枪,并于1904年生产出新规格的鲁格手枪和著名的帕拉贝鲁姆9mm手枪弹 。1908年,鲁格P08被德军正式采用并命名为Parabellum 08,服役时间长达30年之久。
鲁格 P08 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零件多而复杂,成本高昂,并不适合战时大量生产,保养起来也很费力。在战场上 P08 的风评也并不好,泥沙、油污是这把枪的头号敌人以及单动式的设计容易走火等问题,后来被更优秀成本更低的瓦尔特P38取代。
瓦尔特PP(Walther Polizei Pistole):
由于单动式的手枪不能保证首发开火的及时性,提前扳起击锤又容易走火。1929年,德国瓦尔特公司推出了一款双动式手枪——瓦尔特警用手枪(Walther Polizei Pistole)。相对单动式的手枪,双动式的手枪不必压下击锤就能进行射击。
瓦尔特 PP 外型简洁,流畅,体型小巧,便于携带,安全又实用。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军、警及各界政要都会选择此枪作为防卫武器。1931年又推出了一款刑警用手枪,简称 PPK。相对 PP 手枪,PPK 的长度缩小了18mm。从而使得更便于携带,甚至可以放在口袋中进行射击。
由于鲁格 P08 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德军希望能有一种新型手枪来替换 P08。1938年,由瓦尔特公司生产的半自动手枪推出,并被德国陆军定为制式手枪,命名 P38。
瓦尔特 P38 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适合战时大量生产。它结合了单动式和双动式的优点,可以提前压下击锤进行射击,也可以直接进行射击。这个设计既提高首发开火的精准度,也为及时行提供了保障。直到今天为止很多手枪都采用此设计。
在以阵地战和堡垒战为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了一种突击战术。在夜晚以小队阵型快速突破敌方最薄弱的防御位置,进入战壕快速扫荡敌军。为了提高杀敌速度,一种新武器因此孕育而生。这就是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 MP18 冲锋枪。虽然最终无法挽回德国的败局,但 MP18 的火力让各战胜国心有余悸,甚至在战后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军不可以装备冲锋枪。
1938年,应德国陆军的要求,MP38 问世。其诞生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一种闻名世界的战术——“闪电战”。在这种新型战术中装甲部队会担任重要角色,但德国这时的坦克和装甲车都比较脆弱,而在复杂的地形容易遭到敌军近距离的攻击,于是防卫的工作自然就交给了步兵。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闪电战”首次实行。MP38 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军中士兵们对此武器大嘉赞赏。
1940年,德国在实战中吸取经验,再次改进了MP系列冲锋枪。进一步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缩减工时,这使得MP40冲锋枪能在各大、中、小工厂制造。
MP40 精度与稳定性较高,后坐力小,操作性优异,能在近距离作战中提供精准与密集的火力。MP40 依然保留了折叠式枪托的设计,折叠后枪身很短,适合配备给陆军、伞兵与山地部队。
但在东线战场上,苏军配备的波波沙冲锋枪(PPSh-41),让MP40陷入劣势。其主要体现在装弹量和射速上。
MP40 的装弹为32发,而 PPSh-41装有弹鼓,装弹量达到了71发。MP40 的射速为500发/min,PPSh-41 的射速为900发/min。
实战证明,士兵们在近距离的作战中很少进行精确瞄准,而是概括瞄准并进行扫射。对上 PPSh-41 这样在装弹量和射速上都要高出一倍的武器,德军被强大的火力压制,伤亡惨重。
对于现代武器,目前束手无策。百度摘抄一段,撑场面。请见谅。
FN P90 是由Fabrique National公司制造的单兵防御武器,被命名为 P90 是因为它的制造年代1990年。和五七式手枪一样,P90 使用5.7mm的高速率子弹,沉重的弹匣里可以装下50发子弹,是它的一个巨大的优点。同时,与 TMP 一样有着14发每秒的高射速。
燧发枪在枪械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统治了欧洲整整两个世纪的战场。
其原理非常简单,先在后部的火药槽内倒入火药,然后从枪口倒入火药,加入弹丸,用通条压紧。火石击打金属产生火星,点燃火药,产生压力,弹丸从枪口发射出去。一般来说一名熟练的士兵能在一分钟内发射3~5发。
滑膛式的发射使得弹道极其不稳定,于是欧洲人发明了“队列式枪毙”的阵型。因为即使是最老练的枪手也无法肯定你的弹丸会击中谁,于是干脆集中火力反而命中率较高。
当时无烟火药还未发明,每发射一次就会造成大量的烟雾。战局时间一旦拉长,你根本看不见对面的长相。不得不说能站在阵型中的都是真正的勇士,因为你的命完全不受你控制。
随着科学的进步,枪械从使用黑火药的燧发枪,进化到了使用填装式枪弹的线膛枪。1898年,7.92毫米口径毛瑟步枪成为德国陆军制式步枪,命名为Gewehr 98(德语“步枪”之意) ,简称 Gew 98。随后德国在 Gew 98 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出其他型号的98式步枪。
1935年,德国在98式 Kar 98b 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型毛瑟步枪改进出名为 Karabiner 98k 的步枪。Karabiner 意为卡宾枪,k 为德语“Kurz”的缩写,意为“短”。
Kar98k 继承了毛瑟品牌坚固,可靠的优点。其著名的毛瑟旋转后拉式枪机经典设计名垂青史,后大多数旋转后拉式枪机都是根据此设计而来。枪机部分最有特色的当属它厚实的拉壳勾,被称为受约束供弹(controlled round feeding )技术,它能够在进弹时就抓住子弹的尾部,牢固控制子弹,直到弹壳离开弹仓抛壳完成,从而有效防止了双上弹的故障。
这款步枪自1935年开始,一直生产到纳粹投降,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
1924年,约翰·伽兰德在美国春田兵工厂设计了这支步枪,于1936年正式服役。
M1 式半自动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搭配回转闭锁枪机,拉机柄位于枪机旁。当子弹击发后,部分发射药气体会通过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导气孔进入导气管内,向后推动枪机完成解锁,后坐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形成待击状态,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以及枪机闭锁。相对于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步枪,M1 式半自动步枪的射速更高,战术性更广。
这支 M1 式7.62mm半自动步枪,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在二战中,被公认为是设计最好的步枪之一,其击发和发射机构至今仍为许多步枪采用。
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
在当时的战场上,70%以上的战斗都集中在400米的距离之内。各国的步枪射程标尺都在1000米以内,而冲锋枪有效射程只有150米。对于400米以内的作战距离使用步枪弹火力太大,当时的步枪即使是最优秀的射手,一分钟最多打10~12发。而超出150米的又无法使用冲锋枪,可以看出中间距离武器的缺失。
能造出好枪前,必须先造出好的子弹。1941年,德国研制出一种7.92×33mm短步枪弹,相比当时的德军7.92×57mm标准步枪弹缩短了,弹头更轻,装药量更少,将有效射程缩短了。使得枪的后坐力大大减小,解决了自动步枪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这类枪弹被称为中间型威力枪弹。
在二次大战东线后期战场,德军已经疲惫不堪,各战线已经岌岌可危。一份新式武器的生产计划书交到了希特勒手上,可能是希特勒出于对后勤的担忧,而该武器的理念又过于先进。希特勒否定了该武器的生产计划。但是军方的有识之士却不愿意放弃,而且从枪弹开始到武器已经经历了十年之久,这样宝贵的技术被放弃实在可惜。于是他们违抗了希特勒的命令,以 MP34 和 MP44 的型号命名该武器,以这样的方式瞒天过海,投放给东线战场的士兵们使用。
很快苏军就在作战中发现德军的 MP44,不仅拥有冲锋枪的射速,同时还拥有普通步枪的火力,在400米以内精准度极高。在库尔斯克会战,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均表现十分优异。最终 MP44 受到希特勒的肯定,并亲自命名为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
从1944年到1945年德国战败,在德国饱受轰炸和原料缺乏的情况下,STG-44 一共生产了40多万支。它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首批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弹并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
MG-42通用机枪(Maschinengewehr 42):
一战以德国战败画上了句号,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德国不得生产重机枪。但德国人的精明是众所周知的,很快他们就开发了一种,外型类似轻机枪的通用机枪。它不采用马克芯重机枪的水冷方式,而是采用轻机枪的气冷方式,以替换枪管的方式保持持续射击。
1934年,施坦格研制出 MG34 机枪,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毫米子弹)。它可用弹链供弹,左右供弹都可以,又可以装配75发弹鼓供弹。主零件拆卸简单,操作简单,随时可以迅速转移阵地。
经德国军方要求,于1942年,在 MG34 的基础上改进出 MG42 机枪。MG42 采用金属冲压技术,大大削减了生产成本。它的性能数值与同期各国的机枪差不多,但它的射速令人胆寒。最高射速能达到1200~1500发/分,5秒以内可以打完100发子弹。
但射速高与它成为“二战最好的机枪”并无太大关系。相反二战以后,各国都以800发/分的经济射速为指标制造机枪。同时射速过高,带来了需要频繁更换枪管的麻烦。
MG42 在普通气温下平均500发就需要更换枪管,在炎热的地带平均300发更换一次。虽然熟练的士兵只需要5秒左右就能完成更换,但是这火力间隙很尴尬。敌军的低射速机枪反而能进行持续性更久的压制,多挺机枪互相照应并不逊于 MG42。事实上,很多善于操作 MG42 的士兵都会对射速进行控制,使用点射,降低各方面的使用成本。
真正让它获得赞誉的原因是因为,苏联的极寒,北非沙漠的炙热,诺曼底低矮的灌木丛林,柏林的废墟,都没有阻止住 MG42 的暴虐。极低的成本,最快的制造速度,能制造出如此出色的武器,才是它获得皇冠的理由。
德国88mm高射炮(8.8cm FlaK 36):
二战中十分有名的高射炮,最成功的火炮系统。但有趣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它卓越的反坦克能力,它甚至还奠定了未来反坦克武器的基础。
一战以后飞机的制造技术得到大幅提升,意味着飞机能够飞的更高,更远,更快。克虏伯公司的设计人员预见到了这一发展趋势,于是他们采用了一个当时较为罕见的88mm的大口径,并提高弹丸发射的初速。为了能应对高速飞行的器械,他们还设计了一套精致的自动供弹装置,使得射速也得到了提高。如此一来,88炮就成为了一种多用途武器,尤其在反坦克功能上大放异彩。
最著名的是德国展开巴巴罗萨作战之后,面对苏联的KV-1与T-34等坦克时,德军发现他们的主力37毫米反坦克炮无法从正面贯穿他们的装甲,但88炮却十分有效。于是经过改装后被搬上了著名的虎式坦克。除了东线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沙漠之狐——隆美尔也对88炮十分青睐。在北非的萨拉姆战役中,隆美尔将88炮预先伪装进防御工事,摧毁英军120余辆坦克。其中三分之二是88炮的战果。
火箭炮&榴弹发射器(Rocket Launchers&Grenade Launcher):
它是一种口径为88mm,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由美军的M9A1式"bazooka"(巴祖卡)火箭发射器改进而来,于1943年开始投放部队使用。
德国为其改进了点火方式,以及新型的火箭弹能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它从90度的射角可以穿透200毫米的装甲,60度射角的穿透力也可达到160毫米,在当时没有任何盟军坦克可以抵挡。加上经验丰富的士兵,让盟军吃尽了苦头。
最早的型号是RPzB 43,火箭弹发射后2米距离内会继续燃烧,灼伤使用者。前端和后端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所以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发射。新型号的RPzB 54,只是在前端安装了保护使用者的护盾,其他没有做改进。
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单次使用的反装甲武器,拥有廉价,无后坐力,便携的优点。于1943年7月投放使用,使用对象不仅是士兵还包括平民。因为采用无后坐力炮的技术,几乎所有人看看操作手册就能使用。
铁拳的弹头实际上是一种破甲弹——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原理跟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差不多。它的重点是直接杀死坦克内部的操作人员,而非摧毁坦克本身。在柏林战役中,党卫军将铁拳分发给平民,要求他们誓死效忠希特勒。而巷战正是铁拳的拿手好戏,苏联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铁拳一共生产过5个型号,分别为30、60、100、150、250型。其中150和250型未生产,这几个递增的型号,代表着射程,穿甲能力也是一代强过一代。作为纳粹最后的挣扎,这是一款相当成功的划时代单兵武器。
M24式手榴弹(Model 24 Stielhandgranate):
M24 手榴弹是德国军工企业于1924年定型的单兵手榴弹,从一战一直用到二战结束。比起卵型手雷,这种长柄手雷运用了杠杆原理,能够将手雷扔得既远又精准。M24 装载的TNT量很大,爆炸范围能达到5~8平方米。
在中国抗日战场上,M24也是很常见的武器。我国使用的长柄手榴弹都是按照M24仿制与改进而来。
虽然这种飞行工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缺乏战略意义。那么庞大且脆皮的防御力,无疑会成为战场上的活靶子。但它也有属于它的辉煌年代。
1900年,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研发了第一只硬质飞艇,用于侦查、海上搜索、救援、轰炸等任务,它是一种多用途的空中战术载具。
德国军方认为,齐柏林飞艇是他们手中的一门终极武器,飞艇一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事实上,齐柏林飞艇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同一时期的飞机,没有它飞的高,飞的远,载重量也远没有它来的大。飞机的子弹对它也并没有什么效果,顶多只是打几个小洞。但后来英国研制了一种高爆弹,先打爆它的外层蒙皮,令氧气和氢气混合,再用燃烧弹点燃。
在片中塞拉丝就是采用这种攻击方式,先用Hallconnen II型30mm半自动加农炮打爆蒙皮,最后发射Vladimir燃烧弹头使其燃烧坠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齐柏林公司共为德国陆海军建造了84艘飞艇,这些飞艇执行了1200多次侦察任务和51次空袭任务。损失60艘。对敌国造成150万损失。所以,它终究是个赔钱买卖。它的威慑力和表现力远高于它的战术意义,至今我们还能在很多游戏和影视类作品中见到它。
v1导弹由德国人佛瑞兹·古斯洛发明,具有破坏力大且成本低的优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在战争中使用的导弹,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V-1导弹用弹射器发射 ,也可从运载机上发射,然后依靠弹上的控制系统导向预定弹道作水平飞行,而后向目标俯冲。由于希特勒的错误决定,使V1的研究计划推迟,到最后都没有全部开发完成。
评论区
共 1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