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应该是《中元怪谈》的最后一篇了,笔者之前分别用三篇的篇幅大体跟大家探讨了一下鬼怪文化的形成渊源、鬼怪文化盛行的心理机制以及在鬼怪文化中怪物被设计成杂交形象的具体原因。这其中阐述的很多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这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本着破罐子破摔的精神,笔者在此奉上《中元怪谈》的最后一篇,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那些喜欢在故事中变来变去的“成精的妖”。因能力有限,本人在文中阐述的很多观点或有疏漏,在此还请诸位海涵,也烦请多多斧正,谢谢大家!
提及鬼怪文化,我们印象中除了杂交的怪物外,估计还有很多成精的妖。妖精这一形象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会变现的很不一样,在西方它们常常以哥布林、吸血鬼、小精灵的形象出现;而在东方文化中,妖精的形象往往会拥有一些浪漫的情调,我们小时候时常会读到很多落魄书生与妖精的爱情故事(当然,也有很多书生是被吸走了精气)。
故事中的妖精一般都拥有着惊为天人的容貌,而她们身上独有的气质或许在过去某一时刻勾起了你对于异性的美好想象。现在让我们先从回忆中跳出来,一起来深挖一下这些妖精华丽的外表之下,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内含。
要想说清楚这些,我们就必须先从神话开始聊起。现如今世界上存在着6种流传甚广的神话体系,它们分别是:古中国神话、古希腊神话、古印度神话、古埃及神话、北欧神话以及古罗马神话。因为受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的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神话都有较为完备的体系,而古中国神话与古埃及神话多少都存在散乱、不成章法的感觉。
所以,每当我们去看有关于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记载时,多少都会有些摸不着头绪,甚至很多地方都会有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地方。这点其实在之后文学的二次创作中多少有了一些补全和弥合,而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便是“神魔小说”。
其实我们可以把“神魔小说”看成是中国古典的“奇幻小说”,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多少都翻过这些神魔小说,而这其中很多角色的形象也陪伴我们一直走到了今天,比如孙悟空、哪吒、四大天王等等。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神魔小说的著名角色是脱胎自中国传统的神话,但是事实或许有些出乎你们意料,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角色原型其实并非是中国本土的原创,而是来自于印度神话。
中国文化历来都有一种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很快将一些外来文化进行重新解构,然后再加工成我们本土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特点,才使得中国文化如同拧麻绳一样拧了上下五千年,这点其实在神魔小说塑造出来的种种角色中可以看出端倪。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点,我们拿我们熟知的四大天王的形象来详细说明一下。
如果诸位有心的话,去光顾国内的各种寺庙,都会发现它们存在一个共通点——第二个大殿大门的两侧,一般都会有四大天王的神像把持。他们手中一般都会拿着宝剑、琵琶、伞和蛇四件法器,民间传说这象征着风调雨顺。其实这四大天王最早是出现在印度神话中的,在印度神话里这四位天王是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守护神,这点其实跟希腊神话跟北欧神话有些相似,它们的神话体系中也存在这样的守护神。大约在隋唐时期,跟佛教一起传入了中国,而后跟着佛教的普及,在中国的各大寺庙里扎下了根。
在这个过程中,四大天王的形象也随着迁移的过程,融合了沿途文化的一些象征性符号。我们当今看到的四大天王,他们头上都会佩戴一种带有飘带的鸟形冠,这其实是当时西域商人的装饰标志之一;而他们身穿的甲胄,是当时典型的唐朝武将的盔甲样式。
如果你还觉得这只是牵扯到一些皮毛,那我们还可以往深里挖。四大天王里面有个拿着伞的天王,他叫多闻天王,这位天王算是四大天王中受汉化影响最深的一位了。在印度神话中,他是负责镇守北部的天神,也负责掌管财运,因此别名叫做施财天,其实中国民俗中崇拜的财神爷就是从他的形象慢慢转化而来的。多闻天王在被传播到唐朝之时,因为其形象英武,常常被人想象成能用无上法术击退敌军的战神。故此,在中国民俗中就有了战神也是财神的说法。提及中国的战神,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武圣”关羽,但是很多人费解于为何关羽也被人们拜为财神爷,其实其中的缘由就来自于多闻天王。
由于有了财神与战神的双重光环加持,多闻天王往往要比其他三位天王更受人们欢迎,故此,他的神像面前往往香火也比较旺。不光如此,多闻天王最初的形象其实并非是持伞的,而是左手持有供奉释迦摩尼的玲珑宝塔,右手拿着三叉戟,身边跟着各种仆从和罗刹,而他的伞其实是来源于跟在他身后的小鬼拿着的类似于伞的幡盖。没错,初到中原之时,多闻天王的架势完全是一副王者的模样。估计是觉得太嚣张了点,自多闻天王来到中原之后,很多小说家开始用想象力去分解多闻天王的职责,力图将他从王者之位上拉下来(当然,这些目的是我YY的)。
起初,他们卸下了多闻天王的宝塔和武器,将它们给了一名陈塘关关令,此人名唤李靖。没错,就是哪吒他爸。就这样,自此托塔李天王的形象就从多闻天王身上剥离了出来。除此外,他们还把多闻天王的亲儿子哪吒从他身边带走,将他改名换姓,配置给了李天王。于是,我们的神话中有了李哪吒这个形象。在印度神话中,哪吒曾经因为修行,削下自己的骨肉,将其还给了父母,而中国神话则利用佛教中的圣器莲花将其复生,赋予了哪吒一定的佛教崇拜。同时,这些小说家也将法轮这个很阿三的法器中国化,改成了风火轮,将其送给了死而复生的哪吒。就这样,我们有了踩着风火轮的哪吒形象。
随着多闻天王的职责被一点点削减,从他身上也诞生了很多中国神话角色,但他也开始真的从王者之座上一落千丈。因为没有了武器,也没有了随从,他只能拿起当初有那么一丁点象征他尊严的幡盖,更改了国籍,在《封神演义》中与其他三位天王一起化身为镇守边关的四大武将。直到死后,他们四人才被姜子牙封为四大天王。
我们通过以上多闻天王的例子,其实就能很明显看出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它们在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进行再加工创造,最终呈现出了我们熟悉的那些神话形象(改的连他们亲妈都不认识了)。不光如此,我们当今看到的很多人妖恋情的故事,其实也是脱胎自印度神话。
现在我们翻看《聊斋志异》,你会发现有很多书生与妖精发生恋情的故事,这其中大部分的妖精都是由狐狸修炼而成的,自然而然,我们也就习以为常地把狐狸精当做是人妖之恋的主角之一——当然在《白蛇传》里是蛇精。
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过,在之前文人笔下这种曼妙的女妖精可不一定都是狐狸精。小说家们当时是各种挖空心思,想去描写动物转化成人与人相恋的故事,他们试了各种版本,有试过水獭的,也有试过猿猴或者老虎狮子的,但结果都是奇差无比。(想想看,一个女子是湿漉漉的水獭转化而来的,也是够奇怪的了。)在这个过程中,狐狸精最终胜出,成了这类故事的主角。但是在当时人们眼中,狐狸性情狡猾、贪婪,故此,初始之时,在人妖恋情的故事中,这些转化成的妖女都扮演了反面角色,落魄书生一般都会被吸干精气而死。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如今看到过很多人妖之恋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以喜剧收场的。美丽的女妖感觉要比纯洁的小孩还要天真善良,那之前淫邪的女妖是如何完成形象蜕变的呢?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神话中的龙女来到了中原,改变了妖女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与气质。
印度曾经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龙女报恩的故事,但是其内容太过于一板一眼,最终龙女也只是报答了拯救他的商人的恩情,其中的意味更倾向于去宣扬佛教,而非去塑造一个浪漫的民间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在传入中原之后,被唐朝的文人们大幅度改变,将其中的商人换成了书生,将剧情改的跌宕起伏,同时也削去了故事中宣教的成分,将其浪漫化地改为了书生和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自此,妖女典雅善良的一面也开始渐渐出现在各种志异小说之中,而这个改变人们对于妖女认知的小说便是唐朝时期脍炙人口的《柳毅传》。我们熟知的《白蛇传》,其实也是从《柳毅传》中改编过来的(想想看,什么生物与龙最为相像?当然就是蛇了嘛。)
除此外,比妖怪成精更受当时中原人欢迎的一个概念,就是修真轮回了。我们先来说修真,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修道典籍,都会过多过少讲到“清修”二字,意思就是指想要修炼的人,就必须先树立禁欲观,跳出凡俗事物。这其实是东汉之后才盛行起来的修炼观,在此之前因为受到阴阳双合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修炼人士不仅不讲求禁欲,反而特别推崇用房中之术来提升自己修为,这在《素女经》与《黄书》中都有相应记载。但是在东汉之后,佛教开始逐渐传入中原,其教义中讲求的“苦修”、“禁欲”等观念跟当时的儒学的部分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因此才被人们广泛推崇,也就有了“清修”之说。
接下来就是“轮回”了,其实这也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印度之所以会建立这种轮回之说,其本身是因为有种姓制度的存在。众所周知,印度将人划分成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行政贵族)、吠舍(普通民众,主商人)和首陀罗(奴隶贫民)四个种姓。按照规定,前三种人是能够转世的,下一世还可以继续投胎当本姓的人,但是最后一种却不能转世。当佛教兴起之后,发现这种种姓制度会固化整个社会,不利于实现统治。为了改善这一环节,佛教重新规定了种姓制度,规定种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世轮回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印度民众设定了道德束缚,自此,在印度中长期存在。
这种观点在传到中原后,完全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死观念。其实在很早之前,中国的传统神话中关于死后世界的设定是相当简单粗暴的。在东汉之前,人们传说人们死后会被送去泰山,而泰山顶上有一个金簿,上面记载了人们寿命的长短,这其实就是生死簿的原型。当印度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传播到中原后,中国神话中死后的世界才开始逐步完善起来。
首先,将“轮回”的观念进一步扩大,让轮回转世不光只是限定在人类之间,也将世间万物给囊括了进来,产生了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魔)、饿鬼道、地狱道(化生)六道共存的“六道轮回”体系(原始佛教只有五道轮回)。《火影忍者》中的六道佩恩就是引用了这个概念。在《西游记》中,天蓬元帅之所以在投胎后会变成猪八戒,就是因为他转世投胎到了“畜牲道”。
其次,深化了“地狱”这一个死亡惩罚的设定,在原有的十八层地狱的说法之上又加入了十殿阎王系统。规定了阎王也需要像平常百姓那样,也要经历轮回,而阎王的官职也需要换人换届。
除此外,完善了死后投胎的设定。当时人们接受轮回观念后,一直没法解释为何会失去前世记忆的问题。针对这个漏洞,我们发明了能消除记忆的“黄汤”。之所以是黄汤,是因为我们最早会酿的酒是黄酒。也就是说,所谓孟婆汤的原型,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黄酒”。
自此,轮回概念也开始脱离了佛教,成为了我们中国民间的信仰。说到此,本人撰写的《中元怪谈》系列也该就此收尾了。因为能力有限,本人写的这些文章中不免会有很多争议的地方,但就如我在第一篇怪谈的前言中说的那样:我撰写这个系列,旨在“抛砖引玉”,去分享一些我自认为比较有趣的东西,而非去严谨地发表一些我的看法。希望今后有机会还能跟大家多多交流。好了,就此作结,谢谢你们愿意花时间看我写的文章。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