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Wargaming.net放出了关于轮式战车的前导预告片,片中这辆潘哈德 EBR mod54可谓是出尽风头。比AMX 13系轻坦更高的时速,独特的金属制轮圈还有不输轻坦的输出能力,让人不禁惊呼:法国股东又来了!这次我们就来闲聊一下这辆法国战后第一款自主设计的轮式装甲车。
法国的轮式战车早在二战前就已经在研发,在1938年的装甲车计划中,法军在寻求一种可以替代178型的新式装甲侦察车(EBR,法语“Engin Blindé de Reconnaissance”),潘哈德公司提出了一种“重量8吨或9吨、安装有机枪和火炮”的装甲车辆,并且于1939年真的把原型车造了出来。
根据目前可考的数据来看,这辆原型车计划装备一门37mm或25mm反战车炮,还有60mm的装甲防护以及最高80公里/小时的速度,这些要素糅合在一起放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存在,法军在看到试验车数据后喜出望外,于1940年5月1日订购了500辆,将其命名为AM 40P。
但由于法军在二战中一溃千里,AM 40P的实车并没有机会被制造出来,201型的研发计划也被迫暂停。沦陷后的维希法国军队依然使用着原有的潘哈德178型装甲侦察车,而在海外坚持抗战的自由法国军团则采用了“M8灰狗”装甲车。
二战结束后,法国人意识到自己需要一款国产的新型装甲侦察车,潘哈德公司受命重新开启了相关项目的研制。但二次世界大战让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装甲单位的设计理念也和战前不同。根据军方的要求,这款装甲侦察车要拥有良好的机动、还算可靠的装甲、必要时刻可以支援步兵甚至反装甲力量的能力。工程师们延续了战前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201计划,选中了比201型更大的212型原案,并加以改造,就成了潘哈德 EBR mod1。
先从机动能力说起,工程师们在设计新车的时候保留了原方案中可切换的4*4/8*8的驱动方式,还采用了对称的设计,在两端都布置了驾驶室,两个驾驶室就意味着两套动力系统,这让车辆可以根据情况不同随时调整行进方向。
发动机的选择上,潘哈德用了自家的风冷12缸H6000S,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着EBR跑出62英里/小时(约和100公里/小时)的时速...选择这款还有一个原因是其较为扁平的气缸,使发动机可以塞到炮塔下方的位置,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发动机的维护工作需要将整个炮塔吊离车体,导致维护保养工作难度巨大。
至于EBR这8个轮子,靠外的的四个是由米其林特制的充氮轮胎,即使被枪弹击中也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运作。靠内的四个轮子则是采用了铝制轮圈和铁质抓地齿,平时通过抬高悬挂不与地面接触,在车辆遭遇复杂地形时则会放下以增强车辆的通过性。
再看防护和火力方面,由于法国人在战后迷信了很长一段时间装甲无用论,EBR也只有最大倾斜角60度的40mm装甲,对于二战结束后飞速发展的各类反坦克武器,这点装甲连也只甜点都算不上。并且为了追求正面的小投影,EBR采用了摇摆炮塔设计,搭配上一门仿制二战“黑豹”中型坦克的SA 49型75mm主炮。不过有趣的是这门炮不像AM 13系轻坦那样是“弹夹炮”,它需要车组成员手动装填。
在1951型投入现役后,该型装甲侦察车已经是同类型车辆中较为强大的存在。但法国人仍感到反装甲能力不够,在1954年(一说1953年)给其换上了AMX 13轻型坦克同款的FL 10炮塔和SA 50型75毫米主炮。
换装的SA 50型反坦克炮虽然和之前同样是75mm口径,但拥有更长的身管,可以将炮扣初速从上一型号的600m/s提高到1000m/s。这款主炮还被以色列人安装在“M4谢尔曼”的地盘上,即“超级谢尔曼”,参与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时间进入60年代,随着现代坦克的发展,EBR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到了1964年,法国人决定换掉了原有的FL10炮塔+SA50主炮的组合,经过现代化改造的FL11炮塔搭配90mm F2型主炮成为了最后一款EBR的武备,而换装90mm滑膛炮也意味着EBR能够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原本安装在驾驶位上的机枪也被撤掉,只保留炮塔一杆同轴机枪。
法军作为这款车辆主要使用者,主要将其分配给了轻型机械化部队(Light Mechanized Divisions)。这些EBR凭借其优秀的机动能力可以胜任侦查任务,并对较大的战场区域进行侧翼掩护。他们还可以比正规装甲部队更快的在前线集结,击退敌人的进攻或者围剿战线的突出部。
EBR在服役期间主要参与了阿尔及利亚战争(1954-62),并在非洲一些热点地区活到到70年代,一直到1980年才逐渐被AMX 10RC取代退出服役,还有一部分没有来的及换装90mm主炮的在1964年就已经退出部队被封存。
除了法国人,葡萄牙也购买了100辆EBR mod55,和法国人一样,这些EBR也被投入了在非洲的殖民地战争。其中还有几辆被改造成了装甲巡逻车,目前博文顿坦克博物馆还存有一辆用于展示。
除了这些活跃在战场上的身影,还有一辆拆除了炮塔的EBR参与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国葬,并承担了运送戴高乐灵柩的任务。
潘哈德EBR作为法国战后第一款装甲侦察车,在大家都在摸索轮式车辆该如何发展时首先迈出了“小车扛大炮”的一步,通过高机动性和强火力配置将其与之前的步兵战车区分开来,后期型的90mm主炮甚至可以和部分坦克叫板,这让轮式战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领域。该车的设计理念也深刻影响了法国人之后的AMX 10RC和ERC 90。
可惜受制于法国人同期装甲无用论的思想,EBR和AM 13系轻坦一样最终也只能在非洲殖民地战争那种低烈度战场上发光发热,部署到富尔达谷地可能就是分分钟被钢铁洪流教做人的命运。
评论区
共 2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