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eyard Keeper》(守墓人)为玩家提供了足够猎奇的体验。玩家扮演偶然穿越回架空欧洲中世纪的守墓人,运营殡葬事业,客串炼金术士、铁匠、渔夫和农民等中古职业,做任务破谜题,斗反派战妖魔,最终与爱人重聚。
游戏选题刁钻,欧洲中世纪世界观饱满,游戏性连贯无尿点,整体气氛轻松,无阴森恐怖元素,仿古16位机配色艳丽,手柄操作舒适,中文本地化品质优良,值得模拟经营策略游戏轻度以上爱好者花一周时间细细品味。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鲁迅,《立论》,1925年
整个东方文化圈里,“死亡”一直是日常敏感而禁忌的话题。殡葬业相关工作,在中古印度只能由种姓制度之外的旃陀罗贱民( Pariah )承担,在中古日本只能由社会最底层的秽多(eta)和非人(hinin)承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老子的长生久视,庄子妻死则鼓盆而歌,这是圣人对生死之事的豁达通透,不是我等升斗小民可及的境界。生活中,人们往往刻意回避与死亡相关的话题,比如鲁迅先生早年间写的一个段子: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用艺术形式,直面“死亡”话题,近年来的成功作品并不多。
电影作品有日本的《入殓师》,以入行菜鸟的视角讲述各种逝者和周围充满爱意的人们,久石让大师的名曲《Memory》更是隽远空灵。
严肃读物有《西藏生死之书》,著名演员傅彪罹患肝癌,辞世前的最后几个月,他反复研读的正是此书。
游戏方面,《That Dragon, Cancer》(癌症似龙)表达了慈父对绝症患儿的挚爱,《A Mortician’s Tale》模拟了殡葬师的日常工作,可惜两者的格局和可玩性方面都有先天缺憾。本作《守墓人》则另辟蹊径,让玩家穿越扮演中世纪守墓人,运营殡葬事业,兼修农牧渔猎甚至炼金术士,带给玩家新鲜饱满的体验,以不那么沉重的方式坦陈“死亡”这一严肃话题。
游戏序章的雨夜,男主角急匆匆从街角便利店购物结账出来,过马路时还捧着手机查看爱人的亲密来电,结果惨遭过路汽车冲撞,瞬间穿越飞升。
朋友,念基督,且把情留 / 莫掘内藏之尘朽 / 保此石墓者必蒙天佑 / 盗我尸骨者必受诅咒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墓志铭
中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认为人体是上帝的完美杰作,东西方文化不约而同地对直接研究人体本身作出了严厉的限制,乃至死刑的惩戒。
然而,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对知识和进步的渴求。现代解剖学的萌芽,在文艺复兴时代诸位大佬的亲力亲为下,悄然萌发。
达芬奇亲自解剖过30多具尸体,其中包括死去的孕妇。他把人体解剖知识应用于艺术创作,绘制出精细的人体解剖图,并注明各部分构造。他的研究活动甚至激怒了教廷,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专门下令,严禁达芬奇再解剖尸体。
1492年,米开朗基罗短暂脱离美第奇家族庇护期间,曾交好佛罗伦萨圣神教堂院长,得以许可借用教堂医院的停尸房去研究人体解剖。传说米开朗基罗为了克服恐惧心理,也为了掩盖尸体臭味,就把酒洒在衣服上,一度引起家人反感,以为他半夜去喝酒鬼混了。
1543年,即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的同年,另一部旷世巨著《论人体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由比利时人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发表,其人时年只有29岁。著作包含超过250幅有关人体骨骼和神经的插图,由维萨里亲手绘制。著作的出版方,亦是一代艺术大咖提香的工作室。著作发表后,维萨里应邀成为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御医。
巨著的背后,离不开维萨里多年的实际解剖经验积累。他早年间夜半盗取被绞死的罪犯尸体,23岁当上帕多瓦大学教授后,干脆亲自带领学生挖尸体搞研究,甚至在圆形剧场公开卖票,最多曾吸引400多名求学者和猎奇市民入场,观摩听讲他带的解剖课程。
进入17世纪,有解剖研究需求的大佬越来越多,却不见得人人去亲自盗尸。经济利益驱动下,盗尸人(Resurrectionist)这一阴暗行业应运而生,从业者多为底层体力工人。如此不难理解,民间一度流行墓内埋金属制棺材、墓外加装铁制防盗栅栏的高配置葬仪。就连一代文豪莎翁的墓志铭,都颇有些契合时代背景的黑色幽默:
Good frend for Iesvs sake forbeare,
To digg the dvst encloased heare.
Bleste be “the” man “that” spares thes stones,
And cvrst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
* 原文含部分中古英语字符,无法在此录入,只得改用引号内现代英语的同义词代替
现代英语翻译:
Good friend, for Jesus' sake forbear, / To dig the dust enclosed here. / Blessed be the man that spares these stones, / And cursed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
朋友,念基督,且把情留 / 莫掘内藏之尘朽 / 保此石墓者必蒙天佑 / 盗我尸骨者必受诅咒
游戏里我们的主人公穿越成为守墓人,自然先天有(监守自盗划掉)解剖研究的便利条件。只要每天用5根胡萝卜收买拉灵车的小毛驴,主人公就有了稳定的尸体来源,足可支持循序渐进的解剖科技树,亦有送人体头骨给东边灯塔处的炼金术士,二人教学相长的必要。
当然,解剖后的尸体,还是应当得到足够的善待,早日入土为安。
“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炼金术士。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现代经济学大师
今天我们对炼金术的刻板印象,往往停留在:烟熏火燎的大锅里煮着莫名其妙的东西,杂乱实验台上摆放着孤独冒泡的瓶瓶罐罐,样貌可怖的女巫或是白胡子垂胸的疯狂学者口中念念有词之类。
历史上神秘的炼金术,主要是指对自然的研究,以及结合化学与冶金的早期哲学和思想学科。炼金术还包括物理学、医学、占星术、神秘论、唯灵论和艺术等内容。
在中国,道教多有修真炼丹的传统,唐太宗李世民、明朝嘉靖皇帝、清朝雍正皇帝,都是著名的炼丹爱好者或服食丹药者。硫磺作为重要的炼丹原料之一,在日本战国时代,主要以日本对明朝朝贡贸易的方式输入中国,单次入贡量动辄以万斤计,可见当时明朝宫廷炼丹风气之盛。
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是炼金术的研习中心,时人以亚里士多德的“地水风火四元素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只要找到合适的四种物质配伍比例,与传说中的“贤者之石”一起炼制,就能将其它物质变成黄金,或是炼制出长生不老仙药。
在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前,“科学”一词并不存在。中世纪的人们普遍相信,世界上真实存在着魔法,作为“全宇宙三大智慧”(Three Parts of the Wisdom of the Whole Universe)之一的炼金术,则是魔法的一种形式。摒弃炼金术中的迷信糟粕,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炼金术士实际上是严肃认真的从业者,他们的经验教训为现代化学和医学奠定了基础。
罗伯特·波义耳,英国化学家,皇家学会成员,我们在初中物理课本上都学过他的波义耳定律:“在定量定温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强成反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盛赞“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然而,这位波义耳大佬,还是一位狂热的炼金术研究者,他提出“微粒排列假说”(Corpuscularian Hypothesis),主张任何物质都是由相同微粒的不同排列组成,因此想把铜变成黄金,只要把组成铜的微粒重组成黄金应有的序列即可。他还写过两篇关于元素变形的论文,声称自己成功把黄金变成了水银,但并未在论文中透露具体细节和原理。
波义耳的黑科技论文,成功吸引了另一位炼金大佬的注意力,此人正是名气更大的牛顿。
他在晚年痴迷于炼金和神学,流传后世的炼金术手稿有近百万字,经济学大咖凯恩斯早年间收藏整理牛顿炼金心得手稿后评价说,“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炼金术士。”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馆藏的一份牛顿炼金术手稿,篇幅174页,载有很多有趣的记录,其中甚至包括牛顿购买各种炼金器材的价格和地点,足可帮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牛顿:
第13页:《如何制备高级墨水》 配方:半磅瘿瘤木切碎或捣碎,1/4磅阿拉伯树胶切碎或捣碎,一起置入一夸脱烈性啤酒或麦芽酒中一个月,再放入少许绿矾搅匀。……以上文字就是用此墨水写就。
第54-55页:硝酸铁溶液溶解碳酸锌时,会释放铁;同样当硝酸铜溶液溶解铁块时会释放铜;或者硝酸银溶液溶解铜时会释放银;又或者把硝酸汞溶液浇到铁,铜,锡,或者是铅上,都能将这些金属溶解掉并且释放出汞。
游戏中,我们主角的炼金实验室位于教堂地下,主角既需要制备墨水和纸张来完成吟游诗人的任务,也需要亲手打造研磨机、酸碱剂等实验器材,对游戏中几乎所有物品进行研究,与女巫和术士互通有无,揭示中古世界的奥秘,探寻穿越回家的路径。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圣经 约翰福音6:56》
本作体量上虽不能跟大型美食鉴赏游戏《巫师3:狂猎》相提并论,但同样可以做一期中世纪舌尖美食考据系列出来。
游戏早期即登场的NPC主教,明确表示自己不能吃肉,因此向我们的主角要鱼来吃。
天主教主张教徒应拒绝奢华,崇尚简朴。中世纪修士们日常的食物是面包、燕麦粥、洋葱和胡萝卜——这些也都是游戏初局,玩家能制作的有限食品种类。
天主教教规规定,一年有两次大斋,每次40天,另外每逢周五都是小斋。传统的守斋方式是“禁食、祈祷和施舍”。
大斋期间,每天只吃一顿正餐,早晚可吃少许零食,其余时间只能饮用牛奶等流质食品。小斋期间,不准吃牛羊等温血动物的肉,但可吃鱼虾等冷血动物,亦允许食用蛋类和乳品。“不要存抱怨之心。想想在来世,饕餮之徒会被强迫吃生老鼠和毒蛇”。
修士们不可食肉,却可饮酒。游戏中盘以后,玩家能酿造葡萄酒、啤酒等酒水品种。
在教徒们的领圣体仪式上,葡萄酒象征耶稣之血,耶稣曾言:“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翰福音6:56)
其中一种说法是,中世纪卫生条件差,多以啤酒代水饮用来避免染病。修士们曾带着啤酒入宫觐见法国国王,经过长期运输的啤酒已变得粗劣难喝,国王试饮后认为此举可视为修行之一(有本事喝白花蛇草水修行啊这句也划掉),因此许可修士们酿酒饮酒。
另一说为中世纪交通服务不便,旅人们多借宿修道院。修士们不能从事有违教义的放贷等盈利活动,但酿啤酒售与旅人同饮,则被视为凭借自身劳动换取回报的正当行为,沿袭至今。今天我们在超市里很容易买到的修道院酿造啤酒,多进口自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修道院酿酒厂。
两厢对比,另一位商人NPC登场即表示自己赴宴吃了大餐若干,快要撑破肚皮,向我们的主角要止嗝草来催吐。后来更是跟主角合伙,向王室厨房供应各色美食。
中世纪的有钱有权者组织宴饮,往往会一连组织好几天,来宾们必须极力暴饮暴食,醉倒在餐桌上,那就醒来接着吃,还要大声打嗝、放屁,以示自己身体茁壮,也表示对主人盛情款待的认可。1135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在诺曼底领地,吃了大量味道极为鲜美的七鳃鳗鱼,最后竟吃到把自己撑死。
前面杂七杂八讲了许多《Graveyard Keeper》(守墓人)的花絮科普,实际上,本作背景细节的用心之处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呈现,欢迎各位玩家跟帖互动讨论。
本作作为一款休闲向的模拟经营策略游戏,绝对是良品以上的品质,一度进入过Steam当周销售榜的头三甲,也难怪有玩家比照名作《牧场物语》,给本作起了个《“墓”场物语》的诨名。
开发团队Lazy Bear Games来自俄罗斯,先前制作过同类型题材的《拳击俱乐部》(Punch Club);发行商tinyBuild LLC来自美国,专精于扶持中小独立开发者;中文版翻译外包商Akebono来自荷兰,Akebono发音与日语中的“曙”相同。
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分工搭配,就最终呈现给国区玩家的中文版游戏品质而言,足可作为开发者和发行商品控有道的佐证。
游戏结尾,开发者借讨喜角色、拉灵车的小毛驴吐槽道,这样就结束了吗?黑心开发者打算把后续剧情,做成DLC再拿来骗钱呢。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