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安室透在日本年轻女性中已经成为了话题人物,不过当ACGx在《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以下简称M22)中国上映首日进入重庆某影院观影厅里,看到现场的20多个观影者全是小姐姐时,还是小小吃了一惊。
这部以91亿日元目前位列2018年日本电影票房榜第二的电影,不仅又一次将《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票房推向一个至高点,同时还因深度强化了片中配角安室透的“大众情人”标签,引发了一场衍生品热卖、再版断货的“安室效应”。
11月9日,M22在中国影院上映。这种粉丝属性的动画电影票房基本在第一周就已成定局,受到《毒液》的压制,M22上映5天中国市场票房约9200万。但是对柯南粉丝来说,M22能够在国内院线上映,就已经就是一场值得庆贺的事情。
受众面比较垂直的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院线市场经历了2016年短暂爆发期后,如今逐渐冷却下来。相比曾经在中国动漫群体里小火了一把的火影剧场版、龙珠剧场版,柯南剧场版进入中国市场实际上早得多,引进的第一部剧场版《名侦探柯南:漆黑的追踪者》还是在2010年。直到今年,9年里总共有6部柯南剧场版进入了中国市场。
柯南剧场版在中国电影市场这9年来的表现,或许能够真正体现这个“日本第一小学生”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号召力。
靠兴趣引进的柯南剧场版,体现出了“民工漫”的粉丝之力
尽管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引进日本电影,不过随着1989年-1992年宫崎骏的《龙猫》《天空之城》《风之谷》先后引进和小规模公映,中国的部分观众才在大荧幕上看到了日本动画电影。之后又过了15年,中国电影市场又在2007年-2009年,连续引进了三部《哆啦A梦》的剧场版动画。
在国内有广泛的观众基础的《哆啦A梦》,却遭遇了3部剧场版票房接连走低的情况,最终片商停止引进该系列。直到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才再度让《哆啦A梦》剧场版重新被中国院线和市场接受。《哆啦A梦》剧场版暂时离开中国观众的这几年,《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悄悄”地进来了。
M13在日本的上映时间是2009年4月,截至当年是系列票房最高的剧场版。这部剧场版于2010年1月在中国上映时,距离日本上映时间已经过去9个月,而互联网上也已经是资源满天飞,显然上映时间过晚对于粉丝向电影来说并不是好事。
2010年,《第一财经周刊》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郁闷的少年侦探》,详述了M13在中国引进、宣发和上映的全过程。文章中提到了宣发方基美影画(如今更名基美影业,其实就是M13的中国片商)以及M13引进中国市场的一个关键人物——平辉。据网络上柯南迷的小道消息,当时是因为平辉的夫人在孕期迷上了《名侦探柯南》TV版,让平辉也注意到这部动漫作品,从而产生了买进中国市场的想法。最终,依靠各方面资源,基美购入了M13的国内上映版权,并且获得了上映许可。
在中国动漫圈里,《名侦探柯南》是继“死火海”之后的又一部“民工漫”,依靠吉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单行本和前100多集曾经在国内多家电视台播出的经历,柯南在中国85后、90后群体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多年前,国内不少柯南爱好者为其成立了数个专业论坛,至今百度“名侦探柯南”贴吧的用户数量高达348万人,其粉丝影响力不可小觑。
根据《郁闷的少年侦探》一文里的描述,基美在2009年夏天买入M13后,立刻着手找人翻译台本,但是没有想到日方监修耗费了较长时间,加上国内的宣发活动开始得较晚,宣传的渠道也不是完全针对柯南粉丝。经过8次调档,M13最终在2010年1月上映后,获得900多万票房。
对基美来说,M13的引进、宣发和上映只是一次试水,但是M13在中国电影院的上映,却是粉丝向剧场版动画进入中国市场的星星之火。在国内最大的粉丝论坛“名侦探柯南事务所”,在获得M13进入中国的消息后,立刻宣布不会在电影上映前开启M13资源的字幕翻译工作,同时倡议论坛网友们去影院支持正版。
2011年,平辉进入了新的电影公司,再次通过已有渠道买进了M15,并且实现M15中日两国同年上映。尽管M15的国内上映时间还是比日版DVD上市时间稍晚了一点,但是M15的票房成绩几乎是M13的3倍。
“民工漫”在中国的粉丝力量,通过《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引进得到了初步印证。从第一年的不到1000万票房,到第二年的接近3000万票房,通过2部电影的引进、宣发尝试,国内电影公司在逐渐理顺和日本版权方在合作、监修方面的细节,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针对日本动漫爱好者的电影营销推广路径。
现在看来,M13的引进一开始或许具备一定的偶然性,然而通过2部剧场版引进后的票房数据,证实了这个系列剧场版在中国是确实有市场基础的。不过,2012年发生了导致中日关系一度恶化的“钓鱼岛”事件,随后这3年间仅有6部真人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而柯南剧场版也暂时告别了中国市场。
2015年10月,平辉以及其公司通过渠道购入M19,在中国上映。尽管在粉丝看来,M19的剧情Bug无数,但是仍旧不妨碍粉丝冲进影院贡献电影票,最终这部剧场版在中国获得了超过8000万票房。
M19在国内上映的首周末,排片占比达约16%,开画3天获得了5770万票房,在一周内票房接近8000万,符合粉丝向剧场版动画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走势。从排片占比来说,M19和2011年M15上映时的占比差距不大,但是2015年的全国影院荧幕数量已经达到了31627块,是2011年9200块的3.4倍。
荧幕数量的猛增,对电影公司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据说当时的片商为了推广M19,还额外请了4家电影宣发公司做地推工作,将M19渗透到了更多城市和数量更多的院线。国内柯南粉丝也很激动,在多个柯南论坛和贴吧,粉丝们也在各个城市里自发组织观影活动,共襄这场久违了3年的线下观影活动。
热爱的动漫作品能够在国内大荧幕上映,这能带给粉丝极大的满足感。另一方面,2015年中国的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动漫爱好者的正版意识越来越强,也使得柯南的忠实粉丝愿意等待电影上映,去影院贡献票房支持。
如果在当时,论热度和粉丝数量比《名侦探柯南》还要火的《火影忍者》《龙珠》等动漫作品的剧场版进入国内市场,会创造怎样的票房成绩?2016年,这个问题得到了解答。
事实上,其他日本剧场版动画在中国的表现并没有显得特别突出。
2016年,一大批日本动画电影以批片的形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除了《你的名字。》成为爆款,剧场版动画里仅有《火影忍者博人传》《航海王之黄金城》《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票房过亿元,其他剧场版动画的票房均在1000万-4000万,M20也仅仅过了3000万。
大部分日本剧场版动画的优势在于有粉丝背书,特别是对这些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剧场版,核心粉丝付费购票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也正是因为剧场版动画的强烈粉丝属性,一贯看重好莱坞电影的国内终端院线对这类电影作品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需要宣发公司在营销、推广方面能够另辟蹊径。
比较遗憾的是,除了《火影忍者博人传》进行过相对完整的宣传推广外,其他日本剧场版动画都是距离上映时间不超过两周才定下档期,营销公司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完成精准的电影营销计划。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从2015年M19票房过8000万,到2016年M20猛降到3000万,首周末排片率仅为8%,显然不是这届粉丝不行,主要还是M20在中国市场营销推广不到位。
实际上,2016年M20的国内版权代理商变成了新创华(即世纪华创),而购片的片商则是世像传媒。新创华于2012年时获得了《名侦探柯南》中国内地的正版授权业务,包括TV剧集、衍生监修等等。2017年,新创华又一次成为M21的国内版权代理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部没有获得“龙标”的M21于2018年3月登陆视频平台,这一事件令柯南的粉丝无比失望且遗憾。
正在上映中的M22,是华策影视直接找日方发行商TMS购入的国内放映权。M22在上映前一个月定档,而华策也为M22的宣传营销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次除了在线上线下进行营销外,华策还邀请到了剧场版导演立川让来华进行宣传,看得出华策对M22的营销铆足了劲。
在日本市场,M22和前几部剧场版一样,轻推理,重动作,再加上故事主题政治正确,角色塑造迎合女性市场,这几大卖点让其再一次刷新了《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票房数据,目前看来在电影市场能打的“民工漫”就只有《名侦探柯南》了。明年以怪盗基德为主要登场角色的M23,显然会再次让女性观众疯狂。一个不卖腐、不够热血,每集都在死人的动漫作品,票房能够年年走高,数年稳坐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前5的位置,这个IP背后的创作团队深谙日本电影市场。
ACGx在国内影院里目睹的女性粉丝齐聚影院观看M22这一幕,也证明了饱受国内死忠粉丝诟病的剧场版,同样在中国开拓出了一批以年轻女性为主的新粉丝,在电影市场不断自我更替带来新的看点和变化,这个IP距离“消耗粉丝情怀”还尚有一段距离。
在国内影院方面,ACGx也注意到,尽管M22推出了中文配音和日文配音版,但是绝大部分影院的场次还是以日文配音版为主,显然经过数年的推广,终端院线也对柯南剧场版的受众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商业方面来说,未来柯南剧场版在中国电影市场仍旧是非常有前景的。目前最大的隐患是,背后的片商不断更迭,使得新的营销、推广要去重新适应市场,最终才导致了票房忽高忽低。当然,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有关政策、营销、版权监修方面还将遇到哪些实际问题,只有未来才知道了。
评论区
共 6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