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售的《战地5》把故事的舞台再次搬回到二战的战场。对于千禧年前后出生的我们来说,“二战”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我们总能在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游戏中见到有关这场有史以来最大战争的刻画与描写,但其实,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人类在“杀戮”这个行为上能够有多么的高效。
事实上,在“杀戮机器”逐渐变得高效、强大、令人胆寒的进化历程中,也有那么一些“基因突变”的独特情况,这就使得它们在常规武器中格外显眼。这些“变异家伙”要么过于前卫,受锢于时代而不能够大展拳脚;要么过于天马行空,像是不知道因为谁的低语从其他世界穿越而来的异次元武器。
有传言说第三帝国的“魔头”希特勒在青年时期受到神秘主义的深刻影响,相信一些难以名状的神秘力量。这个观点在学术上很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他生平经历的过度解读。不过毫无争议的是,历史上,疯狂的纳粹的确有过计划,建造一些看上去像是科幻小说中才会存在的夸张武器。为了稳定德国民众的不安情绪,也为了彰显帝国的强大力量,纳粹宣传部还为这些武器取名为“Wunderwaffe”,着实让人觉得既狂傲自大,又癫狂可怕。
什么是 Wunderwaffe 呢?简单来说,可以理解成“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超级武器”。这是一个地道的德语用词,Waffe 是“武器”的意思,而 Wunder 则可以表示“神奇、奇观”,神童莫扎特的“神童”一词,德语正是写作“Wunderkind”。这些纳粹所谓的“Wunderwaffe”,大部分停留在设想阶段,有一些虽然建造成功,但也几乎少有登上战场,有些可能直到战后十几年才被人披露。不过作为宣传手段来说,Wunderwaffe 确实可以给人极大的威慑。
那么,称呼它们为“神兵利器”是否言过其实呢?我挑选了其中一些不怎么低调的,尝试解答这个疑问。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基米德与镜子的传说故事,罗马帝国讽刺作家琉善( Λουκιανός )在他的著作《围攻叙拉古》中记述了这个故事。相传公元前218年~前202年,正值罗马共和国与古迦太基进行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在地中海沿岸大肆扩张。公元前213年左右,由罗马共和国执政官马克卢斯率领的军队想要征服叙拉古王国,大批战船挺近地中海的西西里岛。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出生于叙拉古王国,保卫自己的祖国那当然是在所不辞。面对大海上逐渐逼近的罗马战船,阿基米德在海岸线边上的高山上放置了许多镜子,利用镜子聚焦正午的太阳光,点燃了罗马战船的船帆。
“太阳之枪”的设想就和这个故事差不多。1929年,近代火箭学先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奥伯特提出了“Sonnergewehr”的计划。按照他的构想,军队可以在外太空部署一个特殊的空间站,它由直径约100米的超大凹面镜构成。通过遥控,这个超大凹面镜可以反射、聚焦太阳光线,理论上几乎能够打击到地球上任何一个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召集了一批陆军炮兵部队中的精英科学家,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希勒斯雷奔,秘密研究赫尔曼·奥伯特的“太阳之枪”设想。根据他们的演算,如果能在距离地面8200公里的外太空中,架设一个由金属钠制成、直径约9平方公里的凹面反射镜,汇聚的太阳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一座城市燃烧,甚至能令海水沸腾。不过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就算忽略掉一些材料学与技术上的问题,建造“太阳之枪”可能也得花掉50到100年的时间,约等于不可能。
虽然“太阳之枪”没有被建造出来,不过这个概念倒是经常被“借鉴”。《德军总部 新秩序》中,一份1960年11月15日发行的报纸就详细描述了类似的大型武器,名字就叫“Sonnergewehr”。不过最出名的“致敬”,可能还是《007 择日而亡》中的这个轨道卫星武器“伊卡洛斯”。
对于火力的追求,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就是突出一个“大”字。这一点不无道理,人类在面对庞然大物时,天生就会产生畏惧之心,无关任何其他技术性要求,单纯是心理层面的压迫感。因此纳粹的 Wunderwaffe 计划中,也有这么一批行走在陆上的怪物,陆上巡洋舰 Landkreuzer。
陆上巡洋舰按照常规分类,一般归为“超重型坦克”,100吨重以上,规格比重型坦克还要高出一个量级。了解“陆上巡洋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纳粹的另一个超重型坦克,鼠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
1941年,著名军工品牌克虏伯公司接到一个大订单,希特勒希望他们能研制100吨以上超重型坦克。为了掩人耳目,项目代号定为了“老鼠”(Maus)。不过,当时设计的110吨、130吨、150吨以及170吨坦克都没有突破性进展,全都只能维持在设计图阶段。于是1942年3月21日,希特勒又找到保时捷公司来设计开发超重型坦克。
到了1943年1月,在对比了克虏伯公司与保时捷公司的设计方案之后,希特勒最终采用了保时捷公司的设计。1943年12月24日,第一辆鼠式坦克由 Altmärkische Kettenwerk 公司在柏林组装完成。实际完成的鼠式坦克只有两辆,其中一辆还没有炮管和发动机。
鼠式坦克的设计重量为150吨,但是由于装甲厚达220毫米,最终生产出来的两辆鼠式坦克都超过了180吨。想要让这么个大家伙动起来,驱动可成了大问题。费迪南德·保时捷给出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他原创的内燃-电力动力模式。先由内燃机驱动一台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再作用于两台电动引擎。
虽然这样的能量转换过程导致推重比低得让人无法想象,但这两台鼠式坦克依旧可以称为咆哮的钢铁巨兽。保时捷 Typ 205-1 型使用了戴姆勒-奔驰公司制造的 DB-603 飞机发动机,能提供1080马力的推动力,每百公里耗油3800升。
全长10.09米,宽3.67米,高3.63米,离地高度57公分,履带宽度110公分,搭载128毫米 Pak 44 L/55 反坦克炮,可携带6名操作员。说起来好像没感觉不是很明显,但鼠式坦克是目前制造出来的最重型坦克。
对鼠式坦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再来看陆上巡洋舰了。
毫不夸张的说,鼠式坦克在它面前像个玩具,而虎式坦克则可以用迷你来形容。
如此对比着来看,是不是能感觉到陆上巡洋舰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呢?说起来,这个名字就来自它们的设计师 Edward Grotte,他就职于上面提到的克虏伯公司。目前有资料可查证的陆上巡洋舰有两辆,分别是 P.1000 型号“老鼠”和 P.1500 型号“怪兽”。
P.1000 全长大概39米,宽14米,高11米,重1000吨左右,预计最多可携带40名操作员。装甲厚度150~360毫米,主炮是两门280毫米的 SK C/34 海军炮,另有一门128毫米 Pak 44 L/55 反坦克炮,八门20毫米 Flak 38 防空炮,两挺 MG 151/15 机炮。
P.1500 全长大约42米,宽18米,高12米,重达1500吨,装甲厚度250毫米,据估算可携带操作员至少100人。这辆坦克搭载的其他武器,与古斯塔夫巨炮相比都不值一提,P.1500 就是一门可以自由行走的古斯塔夫巨炮。
万幸的是,这辆恐怖的坦克并未实际生产,还在计划阶段就被放弃,它们只是为鼠式坦克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古斯塔夫巨炮属于列车炮,也是由克虏伯公司所造。它是世界上已部署的最大可移动火炮,重约1350吨,高11.6米,长47.3米,其中炮管长32.48米,口径足足有800毫米,相当之可怕。它可以将长6.79米、重7.1吨的穿甲弹直接发射到24公里远的地方,在地上炸开一个32米深的大坑。
可以说,古斯塔夫巨炮大得已经不像是一门炮了。它需要大约250名士兵花费56个小时组装,发射时需要1500名特种炮兵协同操作。如果算上部署、运输、维护、安全保障、掩护等等,一共需要4120名相关人员。
当时德国军队没有能够撕裂法国马奇诺防线的强大武器,所以军队急需一种既能在己方领土安全距离内摧毁敌方坚固要塞,又能够以部件的形式在铁路线上运输的火炮。1935年,克虏伯公司提供了700毫米、800毫米、850毫米与100毫米四种口径的火炮设计方案,不过陆军武器局却对是否下订单犹豫不决。
1936年,希特勒参观了克虏伯公司,很欣赏这种超大口径巨炮。于是1937年陆军武器局就订购了三门80口径的大炮,最终建造完成交付的则是两门,古斯塔夫巨炮和多拉巨炮,它们的名字分别来自当时克虏伯公司的老板阿尔弗里德·克虏伯的父亲古斯塔夫·克虏伯以及当时使用多拉大炮的炮兵部队。
令人背脊发凉的是,如此庞大的古斯塔夫巨炮和多拉巨炮是投入过战斗的。它没有被送去攻打马奇诺防线,而是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大显身手。步兵上将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计划率领德国第11集团军在1942年6月时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所以1942年4月,多拉巨炮被调往克里米亚做战斗准备。当时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对多拉巨炮能发挥的作用抱有怀疑,原因就是要这门铺设的运送、补给线负担太大。不过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确实也是多拉巨炮为数不多能够派上用场的地方,这座坚不可摧的要塞也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所以最后还是决定部署这门大炮。
多拉巨炮的射击地点选在了塞瓦斯托波尔东北方向25公里处的巴赫奇萨赖 ,一共有5000人参与多拉巨炮的部署与发射,其中还包括20余名克虏伯的工程师。从6月初开始,直到6月17日弹药耗尽之前,多拉巨炮朝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炮轰了5天。在全部48次炮击中,有至少10次距离目标仅误差60米左右。Sewernaja 湾北部苏联军队弹药库,即便在32米深的地下,也没能逃脱多拉巨炮的穿甲弹。据统计,仅6月1日、2日两天,德军就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倾泻了 26281 吨的炮弹,这其中有 1.3% 来自多拉巨炮。
事实上,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对于古斯塔夫巨炮和多拉巨炮的判断没有错,虽然能够超远距离打击敌人,但是这样的大家伙使用起来成本极高,限制非常多,而且没有工程师级别的关键人员几乎没法移动或者使用。因此,它们登上战场的机会也并不多。二战末期,为了防止巨炮落入美军、苏军手中,纳粹自行销毁了这两门大炮。
坦克可以大得出人意料,也可以小得意想不到。二战时纳粹建造过的另一个不像坦克的坦克,就是这个球型坦克(Kugelpanzer)。
传闻有不少国家都有过类似的计划方案,但目前唯一有实车保留下来的就是纳粹这辆球型坦克。
关于这辆球型坦克,留存下来的资料很少,因为有关它的资料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发动机被拆除,车体上也没有明显的商标或者其他标识,所以它的身世其实是个谜。现存的这辆球型坦克保存于俄罗斯莫斯科州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是当时苏军的战利品,而给它的称呼就是简简单单的“37展览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它重新上了漆,让它看上去就像是新的一样。
球型坦克的造型,很可能和当时一种流传的设计理念有关。有观点认为,球面的结构会增加跳弹几率,进而提升坦克在炮火中的存活率。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工艺以及材料问题,这种结构的实用性远远不如常规的斜面结构,所以各国关于球型坦克的研究也没有更加深入。
其实,有关纳粹 Wunderwaffe 的故事还有很多,像是二战中唯一服役的火箭动力战斗机 Messerschmitt Me 163,德军唯一入水的航母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大尉老师《非常规攻城武器》电台中提到的 V3 大炮。不过要说比较有传奇性的,还是以上提到的这些“变异物种”。 万幸的是,这些所谓的 Wunderwaffe 已经停留在博物馆和老照片之中。科技的力量不再是为了杀戮,而是引领着我们潜入深海,飞向太空。这是令人振奋的年代,科幻世界的新鲜概念在一点一点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每每这种时候,总会想起那句话: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奇妙的魔法。
评论区
共 111 条评论热门最新